-
作者: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
ISBN:
9787573209481
-
出版时间:
2023-12
-
装帧:
其他
-
纸张:
其他
-
ISBN:
9787573209481
-
出版时间:
2023-12
售价
¥
290.00
7.6折
定价
¥380.00
品相
全新
上书时间2024-03-20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
-
商品描述:
-
内容介绍
郑韩故城最早发现于1923年,后经持续性考古发掘,屡有重大发现,比较重要的如20世纪90年代,发现3处年代相近、性质相同的祭祀遗址,青铜礼器坑28个,郑国公室出土青铜礼器470件,殉坑93个,被评为“1997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1世纪以来,不仅发掘了韩国战国时期的大型官方制陶作坊,还清理了春秋战国时期冯村的私人制陶作坊。特别是配合南水北调工程的胡庄汉墓(河南新郑胡庄墓地)抢救性发掘取得重要成果,被评为“2008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16—2017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新郑郑韩故城进行了主动性考古发掘,面积约8000平方米。其中位于隔城墙一北一南分布的北城门遗址和郑国三号车马坑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被评为“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本书稿收录郑韩故城遗址近年来考古发掘出土的青铜器200余件,图片约530张,包括器物照片484张、线图46张,另有拓片若干张,并有出土信息、器物描述等内容,比较深入地展现了郑韩故城所代表的的春秋战国时代中原地区的青铜器文明。
目录
前言 /001
001 立耳弦纹鼎 /001
002 附耳弦纹鼎 /004
003 立耳简化兽面纹鼎 /007
004 立耳窃曲纹鼎 /010
005 附耳蟠虺纹鼎 /013
006 附耳弦纹鼎 /020
007 附耳弦纹鼎 /024
008 附耳蟠虺纹鼎 /026
009 立耳斜云纹鼎 /030
010 附耳蟠虺纹鼎 /032
011 附耳弦纹鼎 /040
012 立耳重环纹鼎 /043
013 附耳弦纹鼎 /045
014 附耳弦纹鼎 /046
015 附耳弦纹鼎 /048
016 附耳弦纹鼎 /051
017 附耳弦纹鼎 /052
018 附耳素面鼎 /054
019 附耳弦纹鼎 /056
020 附耳弦纹鼎 /057
021 附耳蟠虺纹鼎 /058
022 附耳弦纹鼎 /060
023 附耳蟠虺纹鼎 /062
024 附耳素面鼎 /064
025 附耳弦纹鼎 /065
026 附耳蟠虺纹鼎 /066
027 附耳雷纹鼎 /070
028 附耳弦纹鼎 /072
029 附耳弦纹鼎 /074
030 立耳重环纹鼎 /075
031 附耳弦纹鼎 /076
032 附耳蟠虺纹鼎 /078
033 附耳蟠虺纹鼎 /085
034 附耳蟠虺纹鼎 /088
035 平底素面敦 /090
036 三足弦纹敦 /093
037 平底素面敦 /096
038 平底素面敦 /098
039 平底宽带纹敦 /100
040 三足蟠虺纹敦 /102
041 三足弦纹敦 /106
042 三足弦纹敦 /108
043 三足蟠虺纹敦 /112
044 三足弦纹敦 /116
045 三足弦纹敦 /117
046 三足弦纹敦 /118
047 三足素面敦 /119
048 三足素面敦 /120
049 三足弦纹敦 /123
050 三足蟠虺纹敦 /124
051 三足弦纹敦 /127
052 三足素面敦 /128
053 三足弦纹敦 /129
054 三足弦纹敦 /130
055 三足弦纹敦 /131
056 三足弦纹敦 /132
057 三足弦纹敦 /134
058 三足弦纹敦 /135
059 平底弦纹敦 /136
060 环钮素面敦 /138
061 三足弦纹敦 /141
062 三足蟠虺纹敦 /142
063 三足弦纹敦 /144
064 平底素面敦 /148
065 平底弦纹敦 /149
066 三足弦纹敦 /150
067 三足弦纹敦 /152
068 夔龙纹簠 /154
069 夔龙纹簠 /156
070 蟠虺纹簠 /159
071 蟠虺纹簠 /162
072 蟠虺纹簠 /171
073 蟠虺纹簠 /176
074 蟠虺纹盖豆 /182
075 镂空座蟠虺纹盖豆 /184
076 素面盖豆 /186
077 蟠虺纹盖豆 /188
078 素面附耳甑 /193
079 素面罍 /194
080 素面罍 /196
081 蟠虺纹罍 /198
082 蟠虺纹罍 /202
083 素面方壶 /206
084 蟠虺纹圆壶 /208
085 蟠虺纹铜壶盖 /212
086 素面铜壶盖 /213
087 平底舟 /214
088 平底舟 /215
089 平底舟 /216
090 平底舟 /217
091 四足舟 /218
092 四足舟 /220
093 平底舟 /222
094 四足舟 /224
095 四足舟 /226
096 四足舟 /228
097 平底舟 /231
098 四足舟 /232
099 平底舟 /236
100 四足舟 /238
101 四足舟 /240
102 平底舟 /245
103 四足舟 /246
104 圈足舟 /248
105 四足舟 /249
106 平底舟 /252
107 四足舟 /254
108 四足舟 /256
109 四足舟 /258
110 四足舟 /260
111 平底舟 /264
112 平底舟 /266
113 平底舟 /269
114 四足舟 /270
115 平底舟 /273
116 四足舟 /274
117 四足舟 /276
118 平底舟 /278
119 四足舟 /280
120 平底舟 /282
121 四足舟 /284
122 平底舟 /286
123 平底舟 /288
124 平底舟 /289
125 平底舟 /290
126 四足舟 /291
127 平底舟 /293
128 平底舟 /294
129 三足蟠虺纹盘 /296
130 三足蟠虺纹盘 /300
131 圈足素面盘 /303
132 三足素面盘 /304
133 三足素面盘 /306
134 三足素面盘 /307
135 三足素面盘 /309
136 三足素面盘 /310
137 三足素面盘 /312
138 素面三足盘 /313
139 三足蟠虺纹盘 /314
140 三足素面盘 /318
141 圈足素面盘 /320
142 三足素面盘 /321
143 三足素面盘 /323
144 三足素面盘 /324
145 三足兽形匜 /326
146 三足兽形匜 /330
147 四足瓢形匜 /335
148 三足兽形匜 /336
149 三足兽形匜 /338
150 平底瓢形匜 /340
151 三足兽形匜 /341
152 三足兽形匜 /343
153 三足兽形匜 /347
154 三足兽形匜 /348
155 平底瓢形匜 /349
156 三足兽形匜 /350
157 三足兽形匜 /352
158 三足兽形匜 /354
159 平底瓢形匜 /357
160 三足兽形匜 /358
161 三足兽形匜 /362
162 三足兽形匜 /364
163 三足兽形匜 /366
164 三足兽形匜 /370
165 三足兽形匜 /372
166 四足盉 /376
167 方内短胡戈 /378
168 方内短胡戈 /379
169 方内短胡戈 /380
170 方内短胡戈 /381
171 方内短胡戈 /382
172 素面铍 /383
173 长骹短刃矛 /384
174 三棱长刃镞 /385
175 长铤长身钝头镞 /386
176 长铤短身钝头镞 /388
177 长铤长身钝头镞 /389
178 三棱镞 /390
179 双翼镞 /391
180 错金钝头镞 /392
181 钝头镞 /393
182 钝头镞 /394
183 钝头镞 /395
184 蟠螭纹有耳軎 /397
185 素面车軎 /398
186 兽首车辖 /399
187 马衔 /400
188 马衔 /401
189 马衔 /402
190 马衔 /403
191 铜铃一组(含舌) /404
192 方首削刀 /411
193 错银云纹带钩 /413
194 雁形带钩 /414
195 螭首琵琶形带钩 /416
196 螭首琵琶形带钩 /417
197 螭首卷云纹带钩 /418
198 螭首三角云纹带钩 /419
199 螭首琵琶形带钩 /421
200 2004防疫站M6铜器组合 /423
201 2011G107改道三里堂M62铜器组合 /425
202 2014西城花园南苑小区M931铜器组合 /426
203 2016康富威M39铜器组合 /428
前言
郑韩故城位于河南省新郑市,东周时期先后是郑国和韩国的都城,在长达数百年的时间里,郑人和韩人在郑韩故城城内及周边地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因此郑韩故城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有多项考古发现荣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这些丰富多元的文化遗存中,青铜器是当时生产技艺、审美风尚、礼乐制度的集中体现,最具文化代表性。窥一斑而知全豹,我们希望藉由郑韩故城周边出土的这批青铜器,使读者能够窥见两千多年前独具特色的郑韩风韵。
1923年,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在偶然间被发现,经多人努力,该墓出土的青铜器得以尽数保存。此墓葬虽非科学发掘,但发现时间早,青铜器出土数量众多,器类丰富,组合相对齐全,且不乏如莲鹤方壶之类的重器,因此一经发现,就引起了海内外学术界的关注。学者们围绕其年代、艺术风格以及所涉及的礼乐制度、社会历史信息等,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时至今日,郑公大墓青铜器依然是研究东周列国青铜器编年、文化交流以及礼乐制度最重要的铜器群之一。其发现、收藏、著录和离散的历史,也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史和学术发展史的坎坷历程[1]。李学勤先生在回顾郑公大墓的发现与中国考古学史时,认为“在中国考古学史上,这次发现永远应该特书一笔”[2],此言不虚。
在郑公大墓发现前后,新郑都有青铜器被发现,但均未能得以保存[3]。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郑公大墓是研究郑韩故城出土郑国青铜器的唯一资料。及至建国后,新中国的考古学家,将考古发掘方法引入郑韩故城的考古工作中,于是在郑韩故城及周边陆续有青铜器被发现[4]。这当中,影响最大的,无疑是20世纪90年代,在郑韩故城东南部发现的郑国祭祀遗址群青铜礼乐器,从1993年到1998年,考古学者先后在金城路东段、城市信用社和中国银行新郑支行三个邻近的区域发现了多座郑国祭祀坑,尤其是中国银行新郑支行祭祀遗址,发掘面积大,遗迹现象丰富,发现的青铜礼乐器也最多。三个遗址共出土青铜礼乐器四百余件,包括成组的编钟、成套的列鼎和与之配套的簋和壶等[5]。此发现获评1997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对于研究郑国的国家祭祀行为、礼乐文化和制度、信仰体系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和郑国祭祀遗址群出土的青铜器,数量众多,器类丰富,组合方式清楚,使用者的身份等级也较为明确,对于研究郑国乃至东周时期的历史和文化,具有十分重要且深远的意义。然而,这两批青铜器时间上相对集中于春秋中晚期,使用者也主要为郑国的高等贵族,因此更早或者更晚阶段的铜器特征尚不明确,郑国的青铜器编年体系尚未建立,中低等级贵族的铜器使用情况也并不明晰,关于郑国青铜器研究仍有较多的学术空白需要填补。
21世纪以来,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大规模开展,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为配合基建开展了多项考古发掘工作,在郑韩故城及周边地区发掘了大量东周时期的墓地。这些墓地以中小型墓葬为主,随葬品也主要是陶器,但部分墓地仍有少量的铜器墓杂处其间。截止2022年底,二十余年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已在郑韩故城及附近地区累计发现铜器墓六十余座,出土青铜容器二百余件,兵器、车马器等数百件。这批墓葬虽然单个墓葬出土青铜器并不多,仅一件到数件,但作为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