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
马正平 编; 马正平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003-09 / 平装
售价 ¥ 35.00
品相 九五品
优惠 满包邮
延迟发货说明
上书时间2024-06-13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高等写作学引论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高等写作学教程系列: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从边缘到中心:信息社会与写作学科;在边缘处综合:当代写作学科的独立性;在边缘处崛起:当代写作学的壮丽景观;写作的概念等。
马正平
绪论 写作学科论 第1 章 从边缘到中心:信息社会与写作学科 第1节 信息社会:人类进入“写作时代” 一、信息社会的特征 二、信息社会与写作时代 第2节 写作在信息社会的作用和地位 一、作为创造和加工信息的写作行为 二、作为物质生产的手段、环节、过程的写作行为 三、作为产生、表现情感的写作行为--艺术和休闲的写作 四、作为学习方法、过程的写作行为--学习通过写作 五、作为思维训练、素质教育手段的写作 六、文章写作在现代传播媒体和传播活动中的独特优势 第3节 信息社会需要建立独立的写作学科 一、信息社会写作教学的迫切性 二、信息社会需要独立的写作学科 第2章 在边缘处综合:当代写作学科的独立性 第1节 写作学不是语言学 一、中国当代写作学的尴尬 二、中国图书分类界对写作学学科归属的理解 三、写作学为什么被误认为是语言学 四、写作学为何不属于语言学领域 第2节 写作学不是文艺学 一、把写作学确定为文艺学的“边缘学科”、“相关学科”是准确的 二、写作学为什么不属于文艺学的领域 三、写作学:在边缘处综合,便是独立 第3节 写作学·修辞学·文体学 一、写作学与修辞学的关系 二、写作学与文体学的关系 第4节 中国学术传统:有独立的写作学 一、文章大国与写作理论的辉煌 二、理论关注:中国古代写作学的特点 第3章 在边缘处崛起:当代写作学的壮丽景观 第1节 世纪前 年中国写作学的命运 一、西方语法学、修辞学、文体学的引进与中国现代写作学基本话语的形成 二、“八大块”文本主义写作学的形成 三、被人颠覆的历史教训:对 世纪 年代以前中国现代写作学的反思 第2节 世纪 年代:写作行为宏观操作机制的探索 一、 年至 年:从“八大块”转向“文体技法”论 二、 年至 年:从文本主义转向写作过程论 三、 年至 年:从写作过程论转向写作主体论 四、 年至 年:从写作主体论转向写作文化论 第3节 世纪 年代:探索写作行为微观操作原理 一、从梯级模型到场论模型:写作能力内在机制研究 二、从非线性、非稳态到写作分形:对写作复杂性的思考 三、“写作思维”概念的提出与研究 四、对思维的思维:“写作策略”概念的提出与研究 五、非理性写作与非构思写作的观念与理论的提出 第4章 写作的概念 第1节 狭义写作、亚写作、广义写作 一、狭义写作 二、亚写作 三、广义写作 四、前写作、写作、后写作 第2节 写作的特征 一、写作成品的特征 二、写作行为的特征 三、写作思维的特征:充分性 第3节 写作的概念 一、流行的写作定义 二、写作新定义 第5章 写作哲学 第1节 秩序创生:人类写作的最终渴望 一、秩序:写作行为的本体 终极动力 二、秩序的类型、结构 三、写作秩序的三个层次 四、写作秩序的功能 五、秩序化:写作行为的终极本质 第2节 性质思维:写作秩序与写作选择 一、写作选择是表达秩序的选择 二、选择即秩序化 三、选择机制:处境、前提与写作文化控制 四、写作思维即性质思维 第3节 秩序感:作为文章规范的本质 一、“文”、“章”与“文章”的本义与引申义 二、“章”之本义与本质 三、文章的定义 第4节 写作的本质 第6章 写作状态 第1节 对写作状态的自律性描述 一、“四体化一”论 二、“五要素”论 第2节 对写作状态的自律与他律性的描述 一、布拉姆斯的“四要素”论 二、华莱士·马丁的叙述模型 三、当代修辞学的三维修辞状态模型 第3节 写作行为状态的控制场论 一、最后中介的缺席:对他律性写作状态模型的批判 二、场的基本概念 三、写作控制场的描述 四、微观写作场现象 五、作为写作意识的写作场 六、未完成线性:写作场状态的内在机制 七、探索写作复杂性的写作场论学术方向 八、场论写作学:当代写作学的学术突破 第7章 写作意识 第1节 文章图样意识 一、文章图样是一个客观存在 二、文章图样是什么 三、文章图样的层次结构 四、文章图样的形成 第2节 主题意识 一、主题的定义 二、主题的本质:对象意识 三、主题的流动意识 四、主题的多维意识 第3节 读者意识 一、读者心理 二、读者接受能力 三、读者与作者的关系 第8章 写作美学 第1节 写作美学何以可能 一、写作美学:一门年轻而古老的学科 二、写作美学研究是当代写作学深化的必然 三、写作美学研究的艰巨性 第2节 写作美学的概念与结构 一、何谓写作美学 二、写作美学的学科边缘性 三、写作美学的内涵 第3节 写作美学的形态与理想 一、作为写作审美本体的时空 二、写作的时间之美--节奏美 三、写作的空间之美--境界美 四、写作审美理想 第9章 写作文化学〖ST〗 第1节 〖BF〗写〖BFQ〗作文化概念的提出 一、对抽象化写作学的困惑与反思 二、写作文化:对写作行为的真正控制中介的揭示 三、写作文化学产生的学术背景 第2节 写作文化的结构 一、写作文化的精神结构 二、形式写作文化与内容写作文化:写作文化指涉领域的拓展 三、写作文化与写作禁忌 四、写作文化的特征 第3节 写作文化的内在机制 一、写作文化:作为一种多层次的结构与系统 二、写作文化:作为一个过程的精神行为 三、生存关注:写作文化的本质与精髓 四、时空情绪:写作文化的最终动力 五、时空情绪、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写作规范之关系 六、写作文化的内在机制 第4节 写作文化学:理论意义与实践功能 一、写作学观念的变革 二、写作学研究思维方式的革命 第10章 写作过程论 第1节 写作行为过程的表层描述 一、陆机的“感-思-文”的写作过程论 二、“选材-立意-结构-表达-修改”的写作过程分析 三、“立意-选材-结构-表达-修改”的写作过程分析 四、动机-立意-开笔-行文-修改 第2节 “转化”观写作过程论 一、双重转化论 二、三级飞跃论 三、三重转化论 第3节 “生长”观写作过程论 一、知行递变论:对写作行为内在机制的揭示 二、“双非”过程论:对线性化稳态化写作过程论的批判 三、写作分形论:对写作行为混沌现象的消解 第4节 非构思写作过程论 一、非构思写作过程论:对构思主义过程论的解构 二、非构思写作学的特征、观念、方法论 三、非构思写作学的价值与意义 第11章 写作思维学 上 第1节 对传统思维概念的质疑 一、从形象思维研究的困窘谈起 二、形象思维到底是不是一种思维 三、传统思维定义的局限 四、创构也是思维:当代学者的新思考 第2节 对思维概念的重新定义 一、关于思维概念的新思考 二、思维,还应包括应变策略 三、思维新概念:一种秩序化的意识行为 第3节 对思维活动的重新分类 一、一般思维和现实思维 二、日常思维和生产思维 三、认识思维和创构思维 四、操作思维和控制思维 五、目标思维和行为思维 六、表层思维与深层思维 七、显性思维和隐性思维 第4节 人类思维的操作技术原理 一、对分析与综合的再次分析与综合:从思维定义说起 二、分析与综合 思维 的五大类型:思维行为的宏观操作模型 三、对五大思维操作模型的再分析:思维行为的微观操作模型 第12章 写作思维学下 第1节 写作立意思维操作原理 一、立意的概念 二、通过因果思维立意 三、通过相似思维立意 四、立意思维操作的思维方式 第2节 写作赋形思维操作原理 一、什么是赋形思维 二、赋形思维的基本原理:重复与对比 三、赋形思维的本质:复制生长 第3节 写作路径思维原理 一、什么是路径思维 二、分析与综合:写作路径思维的基本原理 三、分析与综合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四、写作路径思维文体意识 第13 章 写作智慧学 第1节 什么是写作智慧 一、写作智慧概念的提出 二、什么是写作智慧 三、写作智慧的思维性质和意识特征 四、智慧的本质 五、写作智慧与生存智慧 第2节 写作智慧的思维原理 一、写作过程的写作智慧 二、写作智慧思维的内在机制 三、写作智慧的思维操作 第3节 写作智慧论视野中的写作教学 第14章 写作措辞学上 第1节 行文措辞学是写作学研究成熟的标志 一、从宏观到微观是科学研究发展的必然逻辑 二、从宏观到微观:西方写作学史的规律 三、从宏观到微观同样是中国写作学发展的规律 第2节 行文措辞学的基本概念 一、何为写作措辞学 二、写作行文措辞的单位 三、行文思维的心理结构 第3节 写作行文措辞的过程模型 一、当代语言学关于句子生成的基本模型 二、句子生成的写作学模型:措辞为语境而展开 三、行文措辞语义展开的基本形态 第15 章 写作措辞学下 第1节 句内行文措辞的操作原理 一、行文措辞的目标、理想--表现力的形成:语感与美感 二、句内行文展开性措辞思维操作 内容 三、句内行文语感性措辞思维操作 形式 四、句内行文策略性措辞的思维操作 修辞 五、行文措辞落笔思路的生成 第2节 句、段间行文措辞的操作原理 一、逻辑化展开 二、具体化展开之一:相似展开 三、具体化展开之二:构成展开 四、具体化展开之三:过程展开 五、具体化展开之四:程度展开 六、衬托性展开 第3节 写作行文措辞的思维规律 一、行文措辞的状态特征:思辞隐显共时,逻辑形象统一 二、行文措辞的本质特征:功能语义扩展,语境读者至上 三、行为思维的过程特征:尺度宏微异质,先叶枝后主干 四、行文措辞的思维特征:赋形路径,宏微有别 第16章 当代写作能力观 第1节 心理学、教育学的能力观 一、能力:在心理学家眼中 二、能力:在教育家眼中 第2节 人才学、人格学的能力观 一、能力:在人才学家眼中 二、能力:在人格理论家眼中 第3节 哲学家、文化学家的能力观 一、能力:在哲学家眼中 二、能力:在文化学家眼中 第4节 写作能力的内在机制 一、能力的内在机制 二、写作能力生成的内在机制 三、写作能力状态的内在机制:场化模型 第5节 动力学写作教学新视野 一、重新审视过去的写作能力观 二、动力学写作教学新视野 第17 章 当代写作操作观 第1节 写作操作技术原理研究的迫切性 一、写作教学的出路与希望在于现代化、科学化 二、现代化、科学化写作教学的任务 三、写作教学现代化、科学化的内涵 第2节 操作技术生成的基本原理 一、技术的一般定义 二、技术的思维结构 三、技术:“是什么”与“怎么做” 四、写作操作技术中渗透着写作理论 第3节 写作操作技术来自写作模型 一、写作模型建构: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标志 二、写作行为的基本的思维操作模型 三、写作文化、写作能力结构仍是一个写作模型问题 四、写作理论转化为写作模型的内在机制 五、写作技能、写作技法、写作技术、写作操作、写作技巧的区别 附 重塑中国写作学的当代形象 后记
展开全部
图2
图3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