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X
兴文书店
  • 地出:人类初次看见完整地球 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长嫦娥一号三号有效载荷总指挥吴季翻译推荐 回望人类看见完整地球的历史
  • 地出:人类初次看见完整地球 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长嫦娥一号三号有效载荷总指挥吴季翻译推荐 回望人类看见完整地球的历史
  • 地出:人类初次看见完整地球 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长嫦娥一号三号有效载荷总指挥吴季翻译推荐 回望人类看见完整地球的历史
  • 地出:人类初次看见完整地球 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长嫦娥一号三号有效载荷总指挥吴季翻译推荐 回望人类看见完整地球的历史
  • 地出:人类初次看见完整地球 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长嫦娥一号三号有效载荷总指挥吴季翻译推荐 回望人类看见完整地球的历史
  • 地出:人类初次看见完整地球 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长嫦娥一号三号有效载荷总指挥吴季翻译推荐 回望人类看见完整地球的历史
图文详情
  • 地出:人类初次看见完整地球 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长嫦娥一号三号有效载荷总指挥吴季翻译推荐 回望人类看见完整地球的历史
  • 地出:人类初次看见完整地球 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长嫦娥一号三号有效载荷总指挥吴季翻译推荐 回望人类看见完整地球的历史
  • 地出:人类初次看见完整地球 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长嫦娥一号三号有效载荷总指挥吴季翻译推荐 回望人类看见完整地球的历史
  • 地出:人类初次看见完整地球 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长嫦娥一号三号有效载荷总指挥吴季翻译推荐 回望人类看见完整地球的历史
  • 地出:人类初次看见完整地球 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长嫦娥一号三号有效载荷总指挥吴季翻译推荐 回望人类看见完整地球的历史
  • 地出:人类初次看见完整地球 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长嫦娥一号三号有效载荷总指挥吴季翻译推荐 回望人类看见完整地球的历史

地出:人类初次看见完整地球 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长嫦娥一号三号有效载荷总指挥吴季翻译推荐 回望人类看见完整地球的历史

举报

闪电发货·正版保障·假一赔十·电子发票·七天退换无忧

  • 作者: 
  • 出版社:    江苏译林出版社
  • ISBN:    9787575303231
  • 出版时间: 
  • 装帧:    精装
  • 开本:    16开
  • ISBN:  9787575303231
  • 出版时间: 
  • 装帧:  精装
  • 开本:  16开

售价 49.13 6.2折

定价 ¥79.00 

品相 全新

优惠 满包邮

优惠 满减券
    发货
    承诺24小时内发货
    运费
    本店暂时无法向该地区发货

    延迟发货说明

    时间:
    说明:

    上书时间2025-05-16

    数量
    库存106
    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
    微信扫描打开成功后,点击右上角”...“进行转发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四年老店
    店铺等级
    资质认证
    90天平均
    成功完成
    91.83% (3442笔)
    好评率
    99.93%
    发货时间
    9.85小时
    地址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
    • 商品详情
    • 店铺评价
    立即购买 加入购物车 收藏
    手机购买
    微信扫码访问
    • 商品分类:
      自然科学
      货号:
      29868563
      商品描述:
      前言
      【译者序】
      2019年7月20日是阿波罗11号宇航员登上月球五十周年纪念日。那一天,很多人都开始思考:为什么五十年过去了,人类太空探索的脚步却始终停留在距离地球表面仅400公里的近地轨道上,没有再向更远再迈出一步。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也是从那一天起,开始在网上检索并阅读各种关于阿波罗计划的书籍。除了陈述事实的各种资料,一个不断出现的英文词引起了我的注意,那就是“Earthrise”。如果你查阅比较老一点儿的英文字典,是查不到这个词的,甚至1979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新英汉词典》也没有收录。从字面意思来看,“Earthrise”就是“地出”的意思。它是阿波罗8号宇航员在绕月球飞行时,无意中看到并用彩色相机拍摄下来的景象。这张照片的名字就是“地出”:蔚蓝色的地球从灰色的月球表面升起。然而,大量文献表明,Earthrise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甚至成为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一个转折点,是人类对地球环境和自身的顿悟。本书正是深入探讨这个问题的专著。
      在宇宙中,银河系也许并不特殊,而类似太阳系的恒星系在银河系中也有数以百亿甚至千亿之多。但我们生存的地球,在太阳系中却是那么特殊。在黑暗的太空之中,地球凸显着自己的蔚蓝色,上面飘浮着洁白的云层,生机盎然。而在地球上生存的数以亿计的不同的生命中,唯有人类这个物种,以其独特的自我意识和智慧,成为生命之王,在地球之上特立独行。但是人类直到离开了地球家园,来到太空之中,才完全意识到自身的处境和存在的意义。正如宋代诗人苏轼所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地出:人类初次看见完整地球》正是陈述这一事实,研究这个历史进程的好书。刚拍摄的地出照片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五十多年过去了,世易时移,我们再来研究它所带来的影响,一定会更加全面、更加深刻。作者罗伯特·普尔是一位严肃的科学史研究者,本书是他在曼彻斯特大学历史系担任访问学者期间的主要成果。当他三年前得知我们要将Earthrise译成中文时,他决定再次审视这个题目,加入了人类关于太空及对地球环境的新思考,并重新出版。目前的中译本,正是基于他2023年的新版而翻译的,不但具有历史参考价值,也具有现实参考意义。
      正如本书所表述的,人类自20世纪中叶进入太空,特别是阿波罗计划的二十四位宇航员从远离地球的外太空带给人类的新视角(以地出照片为代表),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不仅仅是象征人类走出地球的重要事件,更为重要的是,它使人类在回望地球时对自身产生了新的认识,使人类在文化甚至哲学层面上产生了顿悟。自从哥白尼之后,尽管从太空中回望地球可以通过想象来实现,但是通过真实的、人类自己的双眼回望,必定会与想象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是地出及其之后的一系列照片所带来的影响。
      本书所述的历史和思考,是人类的思考,但也仅仅是西方社会,甚至是英语文化圈内的思考。它确实代表了人类的思考,但也许并不是全部。中国正在实施我们自己的载人登月计划。在不远的将来,中国人将再度代表人类,从距离地球38万公里之遥的月球上回望我们的蓝色家园。这不仅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代表着拥有五千年悠久文化传统的中国人,以人类一员的身份,书写下新的历史。我们的登月航天员会想到什么,会如何表述中国人的思考,这必将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补充。
      在人类刚刚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后不久,毛泽东主席于1958年在《七律二首·送瘟神》中写道:“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无疑展示了中国人的宽广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然而,这仍然是基于环绕地球的近地轨道的畅想。当我们真正来到月球上,手挽嫦娥,玉兔驾车,并把地球作为一颗完整的行星回望的时候,地球家园将具体呈现为人类命运的共同体,中国人的声音将再次唤醒人类对和平、共荣和责任的意识。为此,我们应该做好准备,了解五十年来地出照片及其影响给人类带来的变化。可见将本书翻译出版,介绍给国人,特别是我们的登月航天员,应是正当其时。
      在此,我要感谢译林出版社,特别是吴莹莹编辑和侯擎昊编辑,对译稿进行了全面认真的审阅,并提出了具体的修改建议。我要感谢合译者许永建在文字上的推敲,使这部翻译作品能够更贴近原文的精髓。我也要感谢未来事务管理局的姬少亭,正是她向译林出版社的推荐,使本书的付梓成为可能。最后,我要感谢目前已从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退休的历史学教授罗伯特·普尔对中译版的支持和鼓励,以及他为中译版专门付出的努力。
      如果本书能给中文读者带来与原文读者一样的震撼和思考,译者的任务目标就完成了。
      吴 季
       2024年6月10日 端午节

      导语摘要
      本书从阿波罗八号拍摄的著名照片“地出”展开,作者从历史学家的角度深入阐述了人类在第一次完整见识地球的全貌后,对地球、对自身产生的全新的领悟。作者打破传统,并非沿着时间顺序,陈述人类技术的发展史,而是在着重讲述“地出”照片之后,整个人类达成共识的一种全新的宇宙观:从38万公里的太空回望地球,人类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的一切,都和人类息息相关;人类是渺小的,地球是唯一适合人类生存的家园,人类的未来就在名叫地球的这颗行星上。怀着深深的人文关怀,作者在整本书中展现出了人类对太空探索的追求,以及在真正见证“地出”后,目光转回地球、保护地球的思维转变。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罗伯特·普尔,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人文学院历史教授,研究领域包括航天时代的文化历史。他曾在基尔大学、知山大学和坎布里亚大学任职。此外,他还曾担任曼彻斯特大学利弗休姆高级访问研究员,并在2010年至2017年期间成为该校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研究中心的研究员。他还曾是柏林自由大学弗里德里希-梅尼克研究所“群星中的未来”的研究员以及赫特福德大学历史学研究组的高级访问研究员。他的著作《地出》被认为是“新航空航天史”领域的关键著作之一。
      【译者简介】
      吴季,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原主任、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宇航学会常务理事,国际宇航科学院(IAA)院士,电子与电气工程师协会(IEEE)会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卢森堡政府“空间资源”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阿联酋航天局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负责人、空间科学卫星工程常务副总指挥,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COSPAR)副主席,地球空间双星计划应用系统总设计师,中俄联合探测火星计划——萤火一号首席科学家,嫦娥一号、三号有效载荷总指挥等。出版有科幻小说《月球旅店》《月球峰会》,科普图书《太空旅游》、《走进深空》、《叩问太空》(英文版)等。
      许永建,男,六级职员、国家一级翻译(副高职称),中国翻译协会专家会员,中国科学院科技翻译工作者协会会员,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现就职于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北京),从事国际合作管理工作。翻译出版科普图书2部:《欧若拉与太阳“黑点”》《太空》,出版学术译著4部:《国际空间科学小卫星发展路线图》、《空间科学概论》(英文版)、《中国航天》、《亚历山大·贝尔的专利战争》等。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地出:人类第一次亲眼目睹地球升起
      第二章 人类观察地球全景简史
      2.1 未来的视角
      2.2 历史的视角
      2.3 你看到上帝了吗? 
      第三章 从陆地景观到行星地球
      3.1 弯曲的地平线
      3.2 “火箭人”
      3.3 天空中的眼睛
      3.4 人的因素
      3.5 无人探测器的眼睛 
      第四章 阿波罗8号:从月球到地球
      4.1 奔向月球
      4.2 阿波罗8号的飞天之旅
      4.3 返回地球
      4.4 接待凯旋
      第五章 蓝色弹珠
      5.1 彩色地球
      5.2 人类的眼睛
      5.3 蓝色弹珠
      第六章 宇航员看地球
      6.1 坐在铁罐中
      6.2 世界的眼睛
      6.3 落入地球的人
      第七章 从地球号太空船到地球母亲
      7.1 地球号太空船
      7.2 全球概览
      7.3 地球日
      7.4 地球母亲的回归
      第八章 冷战与蓝色行星
      8.1 从冷战到开放天空
      8.2 地球年
      8.3 关于整个地球的科学
      8.4 系统和生态系统
      第九章 盖亚
      9.1 脉动地球
      9.2 气候变化
      9.3 暗淡蓝点
      9.4 稀有地球
      第十章 发现地球
      参考文献
      历史年表
      后记(2023年第2版)
      致谢(2008年第1版)

      内容摘要
      本书从阿波罗八号拍摄的著名照片“地出”展开,作者从历史学家的角度深入阐述了人类在第一次完整见识地球的全貌后,对地球、对自身产生的全新的领悟。作者打破传统,并非沿着时间顺序,陈述人类技术的发展史,而是在着重讲述“地出”照片之后,整个人类达成共识的一种全新的宇宙观:从38万公里的太空回望地球,人类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的一切,都和人类息息相关;人类是渺小的,地球是唯一适合人类生存的家园,人类的未来就在名叫地球的这颗行星上。怀着深深的人文关怀,作者在整本书中展现出了人类对太空探索的追求,以及在真正见证“地出”后,目光转回地球、保护地球的思维转变。

      主编推荐
      【作者简介】
      罗伯特·普尔,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人文学院历史教授,研究领域包括航天时代的文化历史。他曾在基尔大学、知山大学和坎布里亚大学任职。此外,他还曾担任曼彻斯特大学利弗休姆高级访问研究员,并在2010年至2017年期间成为该校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研究中心的研究员。他还曾是柏林自由大学弗里德里希-梅尼克研究所“群星中的未来”的研究员以及赫特福德大学历史学研究组的高级访问研究员。他的著作《地出》被认为是“新航空航天史”领域的关键著作之一。【译者简介】
      吴季,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原主任、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宇航学会常务理事,国际宇航科学院(IAA)院士,电子与电气工程师协会(IEEE)会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卢森堡政府“空间资源”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阿联酋航天局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负责人、空间科学卫星工程常务副总指挥,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COSPAR)副主席,地球空间双星计划应用系统总设计师,中俄联合探测火星计划——萤火一号首席科学家,嫦娥一号、三号有效载荷总指挥等。出版有科幻小说《月球旅店》《月球峰会》,科普图书《太空旅游》、《走进深空》、《叩问太空》(英文版)等。许永建,男,六级职员、国家一级翻译(副高职称),中国翻译协会专家会员,中国科学院科技翻译工作者协会会员,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现就职于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北京),从事国际合作管理工作。翻译出版科普图书2部:《欧若拉与太阳“黑点”》《太空》,出版学术译著4部:《国际空间科学小卫星发展路线图》、《空间科学概论》(英文版)、《中国航天》、《亚历山大·贝尔的专利战争》等。

      精彩内容
      第一章
      地出:人类第一次亲眼目睹地球升起
       
      1968年圣诞前夜,三名美国宇航员到达月球轨道,他们是弗兰克?·?博尔曼、詹姆斯?·?洛弗尔和比尔?·?安德斯。联合国立即宣布阿波罗8号乘组是“人类派往外太空的使者”,同时他们也是人类探索未知的眼睛。阿波罗8号乘组创造了多个第一 :第一次飞离地球轨道,第一次看到整个地球,第一次看到月球背面,但最具冲击力的体验还在等着他们。环绕月球的前三圈,他们通过令舱的小窗向下仔细观察月球表面,并忙于任务规定的各种检查和观测,任务日程满满当当,这让乘组无暇顾及任务之外的东西。
      就在绕月的第四圈,当飞船就要从月球背面飞出来时,有意思的事情发生了。那时,乘组仍然无法通过无线电联系地面,但是飞船上的录音机记录下了他们的兴奋之情。
      安德斯:哦,天哪!快看那儿的景象!地球升起来了。哇,真漂亮!
      博尔曼:嘿,别拍照,日程上可没有这个安排。
      安德斯: (笑)吉姆(即詹姆斯),你有彩色胶卷吗?快把那卷彩色胶卷递给我,快点!
      洛弗尔:哦,天哪,太棒了!
      安德斯:快,快点……
      洛弗尔:多拍几张!给,快给我……
      安德斯:冷静点,洛弗尔。
      阿波罗8号乘组亲眼看到了地球升起。任务指令长弗兰克?·?博尔曼后来回忆说:
      地球在月球月平线上升起的那一刻,我碰巧朝窗外瞥了一眼。这一眼看到了我平生见过的最美丽、最令我心动的一幕,那一刻内心的怀旧之情和纯粹的思乡之情如泉涌一般。地球的颜色在太空中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其他的物体要么是黑色的,要么是白色的。
      博尔曼后来评论道,“从那样远的距离看地球,激烈的民族主义利益、饥荒、战争、瘟疫都消失了。人类变成了飘浮在太空中的一大块土地、水、空气和云。从月球轨道上看,地球真的是‘一个世界’”。詹姆斯?·?洛弗尔解释道,“在月球轨道上看到的是一个黑白的世界,没有其他颜色。不管我们望向哪里,整个宇宙中的一抹彩色来自我们的地球……地球是宇宙中最美丽的天体。地球上的人可没有意识到自己竟然坐拥最美丽的地球”。比尔?·?安德斯回忆起“地出”那一刻是如何震惊到“这些坚毅的试飞员”的:
      在地球上,我们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对月球开展研究的训练上,以及如何到达月球—这种训练是以月球为导向的。然而,当我抬头看到地球从漆黑一片、满目疮痍的月平线升起时,我马上意识到我们克服艰难到达月球,看到的最壮观的东西就是我们的行星地球,我们的家园,也是太空中唯一的一抹彩色,她看上去是如此脆弱,又如此微妙。
      二十年后,安德斯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尽管自己现在只是偶尔想起那些任务场景,但是“当我想到阿波罗8号时,我脑海里真正浮现的是地球。这让我也很意外,其实我们的任务并没有把地球考虑进去”。
      事实上,有远见的思想家们已经开始思考从地球之外看地球会是什么样子。英国天文学家弗雷德?·?霍伊尔就是其中之一,他于1950年出版了当时的顶级畅销书《宇宙的本质》。被制作成英国广播公司(BBC)收音频道的系列课程之后,该书的内容已经为大批听众所知。听众们听霍伊尔预言道 :“一旦看到了从地球之外拍摄的地球照片,从情感上说,我们就获得了另外一个维度。”随后,他把自己的思想解释为:
      无论人的国籍或信仰如何,一旦人们清楚地知道地球是完全孤立的,那么就会产生在历史上影响力难出其右的新思想。我认为这种并不遥远的新思想发展很可能是向好的,因为它一定会越来越多地暴露民族主义纷争的徒劳。新宇宙论可能会以这种方式影响整个社会的组织。
      这个系列谈话节目于1950年冬季播出,并获得了BBC第三栏目所有系列节目中最高的听众评分 ;听众表示他们“被这些宏观概念所吸引,并感到震撼,霍伊尔友好的约克郡口音‘优雅简洁’地呈现了这些概念”。这些谈话节目在夏季的家庭服务节目中也取得了类似的成功,并成为企鹅出版社的常年畅销书,也成为一代英国人的宇宙学标准入门材料。
      1970年初,在“地出”和人类登月之后,霍伊尔可以对自己的预言进行反思了。他在一次月球科学会议的餐后演讲中说 :“现在,我们有了这样一张照片,我一直在想,这个旧预言是如何成立的。是否有新的想法产生?当然有。”环保运动最近兴起,并开始把地球作为一种标志,但偏重技术的霍伊尔对此并不以为然。
      你们会注意到,突然之间,每个人都开始郑重其事地关注自然环境保护。这种想法从何而来?可以说是来自生物学家、自然保护主义者和生态学家。但是,他们现在说的话和多年前说的话是一样的。在此之前,他们从未站稳脚跟。新近发生的事情让全世界都意识到,我们的星球独一无二,且无比珍贵。在我看来,这种意识恰恰应该产生在人类向太空迈出第一步的当口,这绝非巧合。
      在这里,霍伊尔的出发点是严格从技术的角度看待整个地球的照片,而不是从环境保护角度(他是坚决的反环境主义者,后来他指责地球之友组织是代表“他们的俄国主子”来剥夺西方的能源权利)。霍伊尔认为,太空计划使普通公民认识到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个天体,从而科学而客观地认识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霍伊尔的“地出”是出于技术视角,而非生态视角。

      媒体评论
      【名人推荐】
      当我们真正来到月球上,手挽嫦娥,玉兔驾车,并把地球作为一颗完整的行星回望的时候,地球家园将具体呈现为人类命运的共同体,中国人的声音将再次唤醒人类对和平、共荣和责任的意识。为此,我们应该做好准备,了解五十年来地出照片及其影响给人类带来的变化。可见将本书翻译出版,介绍给国人,特别是我们的登月航天员,应是正当其时。
      ——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长 吴季在月球轨道上看到的是一个黑白的世界,没有其他颜色。不管我们望向哪里,整个宇宙中的一抹彩色来自我们的地球……地球是宇宙中最美丽的天体。地球上的人可没有意识到自己竟然坐拥最美丽的地球。
      ——阿波罗8号宇航员詹姆斯·洛弗尔我们千里迢迢来到月球,而最震撼的景象却是我们的地球。
      ——阿波罗8号宇航员比尔·安德斯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