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X
兴文书店
  • 吴组缃全集:宋元文学史稿
  • 吴组缃全集:宋元文学史稿
图文详情
  • 吴组缃全集:宋元文学史稿
  • 吴组缃全集:宋元文学史稿

吴组缃全集:宋元文学史稿

举报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出版时间: 
  • 装帧:    精装
  • 开本:    16开
  • ISBN:  9787539663081
  • 出版时间: 
  • 装帧:  精装
  • 开本:  16开

售价 48.16 7.1折

定价 ¥68.00 

品相 全新

优惠 满包邮

优惠 满减券
    发货
    承诺24小时内发货
    运费
    本店暂时无法向该地区发货

    延迟发货说明

    时间:
    说明:

    上书时间2024-11-01

    数量
    库存6
    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
    微信扫描打开成功后,点击右上角”...“进行转发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四年老店
    店铺等级
    资质认证
    90天平均
    成功完成
    91.48% (4108笔)
    好评率
    99.95%
    发货时间
    10.31小时
    地址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
    • 商品详情
    • 店铺评价
    立即购买 加入购物车 收藏
    手机购买
    微信扫码访问
    • 商品分类:
      文学
      货号:
      29177590
      商品描述:
      前言
      宋元文学史稿·前言   这部《宋元文学史稿》是我与沈天佑同志合著的。我们先后在北大讲授宋元明清文学多年,编辑了有关讲稿。为出版的方便,现分为宋元和明清两个部分加以整理,本书即其前者。由于我那份讲稿初写于50年代,有些情况需要做一点说明。  1952年院系调整,认为原有的旧大学都是英美的即资本主义体制的,必须一边倒地学苏联,大学中文系的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也不例外。这带来不少问题。首先,中文系分为语言和文学两个专业就不科学。语言与文学本来是统一的。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的工具是语言,杰出的文学家也必是语言的大师。就文学史而言,如果对古代汉语茫然无知,对它的特别性能、表现方式及它的演变缺乏了解,阅读与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时,可能连基本意思都搞不清乃至误解,更何谈从这一角度体会作品的底蕴和情采、把握文学形式的发展?同样,语言学也离不开文学。美、典范的语言正体现在文学作品中,抛开了它,语言研究恐怕也无从谈起。  再就是文学史的教学方案问题。苏联的文学教学把文学史和人民口头创作两部分摆在突出的地位。十月革命后,苏联曾着重搜集、整理大量的民间故事、歌谣,并把它们引入大学讲坛,名为“人民口头大创作”,使之与托尔斯泰等文人创作区分开来。这对我国产生很大影响。有的负责同志就把它当作重大原则来强调,硬将《诗经》的《国风》、汉乐府、《搜神记》以及后来的说话艺术和一些有关小说,都划入人民口头大创作的范围。可是抽掉了这些内容,中国文学史就支离破碎、不复存在了。实际上,民间文学始终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渊源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与文人创作或有题材的影响,或有体裁的承传,或有手法的借鉴,至于思想观念的渗透就更为复杂。同时,优秀的作家总是自觉地吸收民间文学的营养,努力做人民的代言人。以后经过争持,这部分内容算是没有变动,另开了一门人民口头大创作的课。  但是,文学史的规模、体制问题却一直没有解决。苏联的文学史课程就是一门,从开创到现代,大约要讲四年半。对苏联来说,文学史课程这样开设是可以的。因为它的文学发展史短,只有几百年。高尔基的《俄国文学史》就是从18世纪后半期写起的,布罗茨基主编的《俄国文学史》追溯到远一点,也不过从11世纪写起。而且它的重要作家、作品不是太多,有四年半的时间,契诃夫的不妨逐篇分析,托尔斯泰的可以讲上两个月,因此,能够讲深讲透。中国则不然,当俄国文学发轫之作《伊戈尔远征记》问世时(相当于我国南宋),中国文学的诗词、散文和文言小说等基本形式早已辉煌灿烂、硕果累累。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作家灿若繁星,作品浩如烟海,体裁不断更新,流派争奇斗艳。即使略而言之,名家也代不乏人,杰作更层出不穷。面对如此丰富的内容,采用苏联的模式,时间根本不够。当时,宋代至清代的文学,每周三次课,一年必须讲完,无论如何是做不到的。所以计划虽然庞大,讲稿虽然详细,课堂上却无法兑现,只能挑一点讲。也就是说,这部讲稿并不能反映讲课的真实情况。例如陆游在世八十余年,初师从曾几,属于“江西诗派”,有脱离生活的倾向。后来投身军旅,参加抗战,逐步领悟到诗歌创作“功夫在诗外”,才摆脱旧习,诗境渐高,自成风格。尽管我在讲稿中论述了他丰富的经历与诗风的转变,实际却没有在讲台上讲出来。通常一个作家,下挂几篇作品,做些浮光掠影、蜻蜓点水的介绍,阐述作家“全人”远不能及,遑论揭示发展、联系,给人以完整的、“史”的印象?至于时间分配上,前面不得不占用过多,后面又不得不草草收场,也是常有的事。当然更不必说因为某种政治原因不能讲的,如李后主、李清照表现的“没落阶级的感伤主义”等等。大体上讲思想内容多于讲艺术特点,因为一讲艺术,就涉嫌资产阶级艺术观,就是“艺术至上”。反右以后,文学史更难讲了。1958年有人指责我“放毒”,把同学引向古代,课也自然讲不下去了。以后就由天佑同志接着开,本书内容也是由他整修、补齐的。  我在这里介绍以上情况,是为了让读者诸君对本书产生的背景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也是为了引起人们对文学史编写与教学问题的关注。事实上,现在基本上还是沿袭过去的办法。如果不适时调整文学史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矛盾永远得不到解决。记得我原来在清华读书期间,文学史只讲源流与规律,历时一年左右,然后就是专题课,如《诗经》研究、《楚辞》研究、三曹研究,王维、杜甫、传奇之类专题研究,以及许多外国文学的选修课。文学之外,又有语言、校勘、版本、目录等方面的课。其中有些经验是值得参考的。在我看来,文学史既应以源流演变为基本线索和主要内容,探讨文学的发展规律,时间不必太长,一年就可以了。同时,辅之以多种多样的专题课。“文革”前、后,我和其他同志也曾开过一些专题课,但还不是很系统,还没有与文学史教学积极地配合起来。其实专题课设置不妨灵活些,时间可长可短,范围可大可小。可以讲专门史,如诗歌史、小说史、戏曲史等,也可以讲断代文学或某个流派,如明代散文、清代诗歌、前后七子、公安竟陵等,还可以只讲一个作家、一部作品。有了源流概述与专题研究的相互补充、生发,文学史的知识就充实饱满了。从教和学两方面来说,专题课便于发挥教师专长,鼓励竞争,百花齐放,同时能够把学生引导到对具体问题的深入思考上去,并通过“鸳鸯绣了从教看”,又把治学的门径传授给他们。举一反三,学生自然比被动地接受文学史的粗略介绍收获要大。这绝不是轻视一般的文学史课程,相反,由于规模压缩了,对它的要求也更高了。  如此等等的一些问题,提出来希望大家讨论,从而开创文学史教学的新局面。                                           1988年9月8日

      导语摘要
        “吴组缃全集”(《山洪》《短篇小说卷》《诗歌散文卷》《宋元文学史稿》《古代文学评论卷》《现代文学评论卷》《书信日记序跋卷》)全面反映了著名作家吴组缃创作成果,涵盖了小说、散文、文学史研究、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评论等众多领域。全集收录的多幅照片和书信影印件弥足珍贵,能够使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吴组缃的创作成就与精神境界。

      作者简介
        吴组缃,二十世纪著名作家、古典文学研究家。毕业于清华大学。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文联、中国作协理事、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红楼梦学会会长。

      目录
      前言
       
      宋辽金文学
      概况
      章宋初诗文革新运动
      第二章北宋前期的词
      第三章苏轼
      第四章北宋后期的诗词
      第五章北宋末至南宋初的文学
      第六章陆游  
      第七章辛弃疾  
      第八章南宋后期文学  
      第九章辽金文学  
      第十章宋代传奇和宋元话本  
       
      元代文学
      概况  
      章关汉卿  
      第二章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  
      第三章元杂剧其他重要作家作品  
      第四章南戏  
      第五章元代散曲  
      第六章元代诗文  
       
      附录:《吴组缃全集》总目录
      编后记
       

      内容摘要
        “吴组缃全集”(《山洪》《短篇小说卷》《诗歌散文卷》《宋元文学史稿》《古代文学评论卷》《现代文学评论卷》《书信日记序跋卷》)全面反映了著名作家吴组缃创作成果,涵盖了小说、散文、文学史研究、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评论等众多领域。全集收录的多幅照片和书信影印件弥足珍贵,能够使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吴组缃的创作成就与精神境界。

      主编推荐
        吴组缃,二十世纪著名作家、古典文学研究家。毕业于清华大学。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文联、中国作协理事、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红楼梦学会会长。

      精彩内容
      宋元文学史稿·(宋辽金文学)章宋初诗文革新运动章宋初诗文革新运动  宋初,经过六七十年的发展,到宋仁宗时期,政治危机加深,政治改革兴起,促进了文人对现实的关心,引起了文风的变革。宋仁宗时期,以欧阳修为领袖的诗文革新运动,开拓了诗文创作的新阶段,进入了文学史上又一个兴旺繁盛的时期。  早在唐末温、李(温庭筠、李商隐)派的文学,讲究华美的词藻,形成秾纤艳丽的风格。(温、李本人,尤其是李商隐的作品,自有其多方面的风格和独特的成就,不能采取简单化的办法加以贬斥,但其流风所披,后世却接受了他们消极方面的影响,这本不该责怪他们,而自有其本身的内在的现实原因。犹如五代花间词派,宗温庭筠,形成了一种颓废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倾向,这本有花间词人自身的现实根源。)温、李那种秾艳文风,到了宋初变本加厉,大为发展。当时的杨亿、刘筠、钱惟演,以其崇高的馆阁地位,成为文坛盟主。他们尊李商隐为宗,大肆提倡言之无物、专尚形式的夸饰文学,雕章琢句,专讲典故、骈偶、音调,悲秋伤春、无病呻吟,迷离惝恍、不可捉摸。除了上述三人为领袖之外,著名的还有李宗谔、陈越、李惟、刘骘、丁谓、张等十多人。他们相互唱和,推波助澜,靡然成风。其诗题如《禁中庭树》《无题》《泪》《七夕》《夕阳》等等。他们这种唱和诗作,于1014年前后,由杨亿编为一集,名《西崑酬唱集》,共二卷。卷首为杨亿写的序文,骈四俪六,公开标榜“雕章丽句”,自夸“脍炙人口”。“西崑体”诗人使文学成为一种形式主义的东西,一种文字游戏。刘攽的《中山诗话》里曾记载了下列故事,对西崑体之流弊作了有力的嘲讽:“祥符、天禧中,杨大年、钱文僖、晏元献、刘子仪以文章立朝,为诗皆崇尚李义山,号‘西崑体’,后进多窃义山语句。赐宴,优人有为义山者,衣服败敝,告人曰:‘我为诸馆职扯撦至此。’闻者欢笑。”  作者写作时所参考的部分文献与当前通行版本有所区别。本书中所有引文均保持原貌。——编者  西崑诗风,当时流布海内,影响绝大,学子纷纷效法,号称“西崑体”。欧阳修在他的《六一诗话》中曾说:“盖自杨、刘唱和,《西崑集》行,后进学者争效之,风雅一变,谓《西崑体》。由是唐贤诸诗集几废而不行。”他又说:“先朝杨、刘风采,耸动天下,至今使人倾想。”(转引自《后村先生大全集》174卷)  但唐代韩、柳的古文运动到宋初虽经五代之靡,并未断绝,作家如柳开(946—999)、王禹偁(954—1001)和寇准(961—1023)诸人还写着古文,诗亦平易,关心现实。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王禹偁,他是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的进士,在内廷为皇帝写过制诰。由于他对当时朝政能直言敢谏,曾三次遭贬。  王禹偁久任州县官,比较了解人民疾苦。他的守正不屈的精神和关心现实的态度,是他作品中表现出现实主义精神的坚实基础。  王禹偁是宋代早明确提出要继承杜甫、白居易现实主义传统的优秀诗人。他自称:“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子美是前身。”(《前赋〈春居杂兴〉诗二首……聊以自贺》)前人在推崇杜甫时,一般都赞他能集前代诗歌之大成,而王禹偁则更强调杜诗的推陈出新,开拓诗歌的新领域。对当时流行的浮绝诗风,他深为慨叹:“可怜诗道日已替,风骚委地何人收!”(《还扬州许书记家集》)  他的诗歌表示了对人民的深切关怀和同情,风格简淡平易。《感流亡》一诗,写了因遭旱灾而流亡他乡的饥民的种种苦楚、凄惨之情,对此,他抱有深刻的同情,并由此而对自己十年仕宦生活深为内疚。在《对雪》诗中,他写了“输挽供边鄙”的河朔民和“荷戈御胡骑”的边塞兵的种种艰难困苦的情景,并由此联想到自己作为一个谏官,却不能尽到一个谏官的责任而深深谴责自己:“深为苍生蠢,仍尸谏官位。謇谔无一言,岂得为直士?褒贬无一词,岂得为良史?”在商州时,他向民歌学习,使用口语写了《畲田词》五首,歌颂了山区农民勤劳刻苦、互助协作的精神和积极乐观的气概。他的《寒食》诗表现出了作者对商州地区风土人情的好感,洋溢着浓烈的生活气息:今年寒食在商山,山里风光亦可怜:稚子就花拈蛱蝶,人家依树系秋千。郊原晓绿初经雨,巷陌春阴乍禁烟。副使官闲莫惆怅,酒钱犹有撰碑钱。  此外,他的一些写景抒情的小诗,清新自然、富有情致,如《村行》: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裳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作者以清新的笔调,写了他安闲地骑马欣赏沿途风光的情景:那是一幅美丽、动人的山村秋日黄昏的图画。诗里充满着作者对农村的亲爱之情和对家乡的依恋和怀念。  王禹偁在文章写作上取法韩、柳,认为文章是“传道而明心”的工具,主张“句易道,义易晓”,继承并发扬了韩文“文从字顺”的一面。他的政论文《待漏院记》总结了封建官僚的统治经验,要求实行贤明政治,以达到国富民强的目的。文中生动地刻画了贤相、奸相和庸相这三种不同类型的宰相形象:  其或兆民未安,思所泰之。四夷未附,思所来之。兵革未息,何以弭之。田畴多芜,何以辟之。贤人在野,我将进之。佞人立朝,我将斥之。六气不和,灾眚荐至,愿避位以禳之。五刑未措,欺诈日生,请修德以厘之。  忧心忡忡,待旦而入。……其或私仇未复,思所逐之。  旧恩未报,思所荣之。子女玉帛,何以致之,车马玩器,何以取之。奸人附势,我将陟之。直士抗言,我将黜之。三时告灾,上有忧色,构巧词以悦之。群吏弄法,君闻怨言,进谄容以媚之。私心慆慆,假寐而坐,九门既开,重瞳屡回……复有无毁无誉,旅进旅退,窃位而苟禄,备员而全身者,亦无所取焉。  作者对贤相、奸相、庸相分别做出了褒贬:贤相整日为国计民生的大事而焦虑;奸相所孜孜以求的是如何满足自己的私欲;而庸相只图保持高位,一切都可随波逐流。他的《唐河店妪传》通过边地一老妇机智地推敌坠井的故事,反映了边地人民坚决保家卫国的战斗精神,遣责了统治者在军事上的失策。他的《黄冈竹楼记》以婉转的笔调,描写了竹楼的景色和登临游赏的乐趣,并表达了作者在遭贬后的随缘自适,游于物外的思想。  除了王禹偁、寇准诸人外,林逋等还写出了一些质朴平淡之诗,尽管他们的名声还不大,无法与杨、刘等相抗衡,但他们确是走着自己的文学道路。林逋的《山园小梅》诗历来脍炙人口。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诗的第三、第四两句出色地写出了梅花的神韵,被誉为咏梅的绝唱。诗里作者以梅花自喻其不愿与社会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揭竿而起对西崑体这股强大的形式主义文风进行冲击的是道学家石介。石介(1005—1045)在他的《石徂徕集》中有《怪说》一篇,指名道姓地批评杨亿:“今杨亿穷妍极态,缀风月,弄花草,淫巧侈丽,浮华纂组,刓锼圣人之经,破碎圣人之言,离析圣人之意,蠹伤圣人之道。使天下不为《书》之《典谟》《禹贡》《洪范》,诗之《雅颂》,春秋之《经》,易之《繇》《爻》《十翼》,而为杨亿之穷妍极态,缀风月,弄花草,淫巧侈丽,浮华纂组,其为怪大矣。”石介对西崑体领袖的攻击是有力的,有其积极意义,缺点是比较片面。他处处把文学与圣道联系起来,把《尚书》《周易》之类同《诗经》等同起来视为文学的正统,将尧、舜、周公、孔子都看成是文学家的典范。其结果是一方面逐步形成了一个文学革新运动,另一方面在文坛上建立起了道统,压制了文学的发展。  柳开、穆修、尹洙等继起为应,提倡文学应明道(阐明圣道)、致用(劝导和教化的实际功用)、尊韩、重散体,并与西崑相反,提出了重质轻文的主张。在文学创作上,自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起,西崑体的形式主义东西被压下去了,文坛发生了重大变化。梅尧臣和苏舜钦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人。赐进士出身,为国子监直讲,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参加过《新唐书》的编写工作。苏舜钦(1008—1048),字子美,祖籍梓州铜山(今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后迁居开封。他少有大志,二十七岁考中进士,后因参加范仲淹革新派而被免官。晚年隐居苏州沧浪亭。  梅尧臣和苏舜钦齐名,时称“苏梅”。在反西崑和诗文革新方面,他们较欧阳修、王安石为早,在欧阳修领导的诗文革新运动中,起过重要作用。欧阳修对他俩感情很深、评价甚高,曾把他们比作自己的“左右骖”。  苏、梅两人均取儒家的现实态度,关心人民疾苦,面对现实社会,提倡平易的文风和诗风。不同处是,梅的观察细致,而苏则较为豪放,然不免粗硬。  梅尧臣主要成就在诗歌。在诗歌创作上他主张要继承《诗经》《离骚》的传统,作诗要“因事有所激,因物兴以通”(《答韩三子华韩五持国韩六玉如见赠述诗》),要求诗歌写实,有“兴寄”,目的是为了“刺、美”。  在艺术上讲究形象、含蓄,提出了“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引)。他还非常推崇诗歌平淡的风格,曾说:“作诗无古今,欲造平淡难。”(《读邵不疑学士诗卷》)他本人的创作正是很好地实践了他的主张,从多面反映社会生活,风格平淡朴素而又含蓄深刻。欧阳修很赞扬梅诗的成就,而且认为这是和他贫苦的生活有关:“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梅圣俞诗集序》)。  梅尧臣有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同情人民疾苦的诗文。如他的《田家语》:  庚辰诏书:凡民三丁籍一,立校与长,号“弓箭手”,用备不虞。主司欲以多媚上,急责郡吏。  郡吏畏,不敢辨,遂以属县令。互搜民口,虽老幼不得免。上下愁怨,天雨淫淫,岂助圣上抚育之意耶?因录田家之言,次为文,以俟采诗者云。谁道田家乐?春税秋未足。里胥扣我门,日夕苦煎促。盛夏流潦多,白水高于屋。水既害我菽,蝗又食我粟。前月诏书来,生齿复板录,三丁藉一壮,恶使操弓韣。州符今又严,老吏持鞭朴,搜索稚与艾,惟存跛无目。田闾敢怨嗟?父子各悲哭。南亩焉可事?买箭卖牛牯。愁气变久雨,铛缶空无粥,盲跛不能耕,死亡在迟速。我闻诚所惭,徒尔叨君禄。却咏《归去来》,刈薪向深谷。    诗里,用农民的口气,申诉了当时所遭受的种种苦难。在赋税、徭役、天灾、人祸等迫害下,人民喘不过气来。后作者表示自己不愿做统治者的帮凶,准备辞官以示反抗。作者在《汝坟贫女》一诗的诗题下自注:“时再点弓手,老幼俱集。大雨甚寒,道死者百余人;自壤河至昆阳老牛陂,僵尸相继。”诗里写了个贫家女子,自述老父被征去做弓箭手,结果僵死在壤河之上。后她呼天抢地:“弱质无以托,横尸无以葬。……拊膺呼苍天,生死将奈向?”他的《小村》一诗写得也很出色:淮阔洲多忽有村,棘篱疏败漫为门。寒鸡得食自呼伴,老叟无衣犹抱孙。野艇鸟翘唯断缆,枯桑水啮只危根。嗟哉生计一如此,谬入王民版藉论!   诗通过作者偶然发现的一个小村,反映出了淮河地区穷困荒凉的景象。作品里的破篱笆、寒鸡、无衣叟、断缆、枯桑等为读者逼真地刻画了一个破落小村的形象。他还有些诗直接写农村中贫富的阶级对立,如《陶者》《村豪》等。  梅尧臣的一些写景抒情诗,意境新颖,富有情趣,如《鲁山山行》中的“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形象而别致地写出了山村所特有的荒凉幽静的景色。  苏舜钦除写诗外,还兼写古文,又是个古文家。欧阳修《苏学士文集》里说:“子美之齿少于予,而予学古文反在其后。”《宋史》说他:“少慷慨,有大志。”又讲到他曾数次上皇帝书,'纵论时政得失,致令“群小为之侧目”。他主张文学要反映现实,必须继承儒家文艺思想里的现实精神,提出了“原于古,致于用”的观点(见《石曼卿诗集叙》)。自他被废除名后,离京城,去苏州,买水石,作沧浪亭,隐居不仕。其时他写了《沧浪亭记》,文从罪废之后的苦闷谈起,赞美了沧浪亭的优美景色所给予他的乐趣,表现了对庸俗、势利的仕宦生活的鄙弃。  尽管苏舜钦和梅尧臣的创作目的大致相同,但两人的诗风却不一样。苏的观察力没有梅那样细密,但感情激越,呈现豪放雄健的风格,语言较畅达,只是修辞上常有粗糙生硬之病。他的《城南感怀呈永叔》诗具有代表性:春阳泛野动,春阴与天低。远林气蔼蔼,长道风依依。览物虽暂适,感怀翻然移。所见既可骇,所闻良可悲。去年水后旱,田亩不及犁。冬温晚得雪,宿麦生者稀。前去固无望,即日己苦饥。老稚满田野,斫掘寻凫茈。此物近亦尽,卷耳共所资。昔云能驱风,充腹理不疑。今乃有毒厉,肠胃生疮痍。十月七八死,当路横其尸。犬彘咋其骨,乌鸢啄其皮。胡为残良民,今此鸟兽肥?天岂意如此?泱荡莫可知!高位厌粱肉,坐论搀云霓。岂无富人术,使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