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X
灵感书店
  • 民国遗民:章太炎传

民国遗民:章太炎传

举报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作者: 
  •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 ISBN:    9787506078870
  • 出版时间: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ISBN:  9787506078870
  • 出版时间: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售价 23.97 6.0折

定价 ¥40.00 

品相 全新

优惠 满包邮

优惠 满减券
    运费
    本店暂时无法向该地区发货

    延迟发货说明

    时间:
    说明:

    上书时间2023-12-26

    数量
    库存6
    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
    微信扫描打开成功后,点击右上角”...“进行转发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 商品详情
    • 店铺评价
    手机购买
    微信扫码访问
    • 商品分类:
      综合性图书
      货号:
      8500334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马勇,1956年生,安徽濉溪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所著《汉代春秋学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1992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届青年很好成果专著类二等奖;《梁漱溟评传》(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年),1992年获华东地区很好政治理论读物一等奖,1995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二届青年很好成果专家提名奖;《中国现代化历程》(副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该书获近代史所一等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一等奖、第六届国家图书奖、郭沫若历史学奖等;《从维新运动到义和团》(《中国近代通史》第四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获新闻出版总署首届“三个一百”原创工程奖、中国社会科学院成果奖及第七届国家图书奖等;所著《1911年中国大革命》获广东南方阅读盛典2011年“很受关注历史类图书”奖、《中华读书报》评为“2011年十大好书”、“2012书业发展论坛十大好书”、《中国图书评论》2011年度很好图书等。

      目录
      免费在线读  一、一个家族的奋斗与衰落
        章太炎初名学乘,名炳麟,字枚叔,或写作梅叔。后因仰慕明末清初爱国者顾炎武的为人和情操,遂用顾炎武的本名“绛”而改名为章绛,号太炎。太者,大也;大者,弘扬也,发扬光大也。所谓太炎者,就是要继承顾炎武的精神与情操,有所超越、有所创造。这大概是章太炎为自己定名的真实意思。
        此外,章太炎在后来还使用过不少笔名,据不统计,有章燐、章缁、绛叔、西狩、日本西狩祝予、末底、戴角、独角、箌汉阁主、台湾旅客、知拙夫、亡是公、支猎胡、支拉夫、陆沉居士、刘子政私淑弟子、刘子骏之绍述者、毛一、萧海琳等。
        1869年1月12日,也就是清同治七年十一月三十日,章太炎生于浙江余杭东乡仓前镇,那是一个具有美丽传说的古老小镇,原名灵源,其历史可以追溯到800年前的南宋绍兴年间。
        今天的仓前镇,位于杭州西北近郊,距市中心15公里。杭州市的文一西路贯穿全镇,境内祥仓、余仓、良仓、上仓等公路以及东西大道纵横交错,陆路交通便捷。
        除了便捷的陆路交通,仓前镇境内的水系也发达,余杭塘河横穿全境,东苕溪紧贴其西。西南边缘有宋家山、万金山等丘陵,东北角有寡山、吴山孤峙,与平原隔水相望,形成山水相嵌的优美景色。
        根据章太炎在自定年谱中的考订,其先族并不是仓前本地土生土长,而是自浙江桐庐迁徙而来,时间大约在明朝初年,距章太炎出生已有500年的时间了。
        桐庐也具有久远的历史,始建于三国东吴,后一度并入钱塘。至唐武德年间,又分置分水及桐庐。此后分分合合,所以章氏家族的原籍更准确的说法是浙江分水。
        章氏家族迁至余杭之初的情形我们已经不太知道了,我们能够知道的只是从章太炎的曾祖一代开始。仍然根据章太炎的考订,其曾祖名均,字安圃,一作安溥,自署治斋。生于1769年(乾隆三十四年),卒于1832年(道光十二年),享年64岁。
        按照章太炎的说法,章家似乎也曾有过辉煌的历史,创造了一定的家业。章均在前人奋斗的基础上继续努力,据说使家产增至百万之巨,富甲一方。
        良好的经济条件并没有使章均沉沦,反而激发了他的向上心,于是入县学为增广生。所谓增广生,其实就是科举制度的计划外招生,在正常的廪膳生员之外。
        不管是计划内还是计划外,这个学历的含金量却是一致的。按照科举制度的惯例,章均的这个学历还是起到了作用,在学成后被分派至海盐县担任儒学训导,打个并不准确的比方,就是到海盐县担任县立中学的副校长,这多少进入了官宦序列,是传统中国社会典型的乡绅了。  一、一个家族的奋斗与衰落

        章太炎初名学乘,名炳麟,字枚叔,或写作梅叔。后因仰慕明末清初爱国者顾炎武的为人和情操,遂用顾炎武的本名“绛”而改名为章绛,号太炎。太者,大也;大者,弘扬也,发扬光大也。所谓太炎者,就是要继承顾炎武的精神与情操,有所超越、有所创造。这大概是章太炎为自己定名的真实意思。

        此外,章太炎在后来还使用过不少笔名,据不统计,有章燐、章缁、绛叔、西狩、日本西狩祝予、末底、戴角、独角、箌汉阁主、台湾旅客、知拙夫、亡是公、支猎胡、支拉夫、陆沉居士、刘子政私淑弟子、刘子骏之绍述者、毛一、萧海琳等。

        1869年1月12日,也就是清同治七年十一月三十日,章太炎生于浙江余杭东乡仓前镇,那是一个具有美丽传说的古老小镇,原名灵源,其历史可以追溯到800年前的南宋绍兴年间。

        今天的仓前镇,位于杭州西北近郊,距市中心15公里。杭州市的文一西路贯穿全镇,境内祥仓、余仓、良仓、上仓等公路以及东西大道纵横交错,陆路交通便捷。

        除了便捷的陆路交通,仓前镇境内的水系也发达,余杭塘河横穿全境,东苕溪紧贴其西。西南边缘有宋家山、万金山等丘陵,东北角有寡山、吴山孤峙,与平原隔水相望,形成山水相嵌的优美景色。

        根据章太炎在自定年谱中的考订,其先族并不是仓前本地土生土长,而是自浙江桐庐迁徙而来,时间大约在明朝初年,距章太炎出生已有500年的时间了。

        桐庐也具有久远的历史,始建于三国东吴,后一度并入钱塘。至唐武德年间,又分置分水及桐庐。此后分分合合,所以章氏家族的原籍更准确的说法是浙江分水。

        章氏家族迁至余杭之初的情形我们已经不太知道了,我们能够知道的只是从章太炎的曾祖一代开始。仍然根据章太炎的考订,其曾祖名均,字安圃,一作安溥,自署治斋。生于1769年(乾隆三十四年),卒于1832年(道光十二年),享年64岁。

        按照章太炎的说法,章家似乎也曾有过辉煌的历史,创造了一定的家业。章均在前人奋斗的基础上继续努力,据说使家产增至百万之巨,富甲一方。

        良好的经济条件并没有使章均沉沦,反而激发了他的向上心,于是入县学为增广生。所谓增广生,其实就是科举制度的计划外招生,在正常的廪膳生员之外。

        不管是计划内还是计划外,这个学历的含金量却是一致的。按照科举制度的惯例,章均的这个学历还是起到了作用,在学成后被分派至海盐县担任儒学训导,打个并不准确的比方,就是到海盐县担任县立中学的副校长,这多少进入了官宦序列,是传统中国社会典型的乡绅了。

        乡绅就要像个乡绅的样子,就要为家乡做点贡献,于是章均捐资万余在余杭东门桥北白塔寺前创办了一所笤南书院,并为这所书院筹集了一笔基金,购置了一些土地,以作为学生的生活补贴和教职员工的薪水。

        创办书院为家乡做贡献,对于族人,章均也有考虑和安排。他设法筹资购置了千亩良田为“章氏义庄”,其收入专门用来救助族中孤寡残疾老弱者,以及族中贫困家庭的婚葬嫁娶红白喜事的开销。

        为了家族中子女读书,章均还创办了义塾,专门招收族中适龄儿童读书进学。对于弟子读书优异者,比如能够考上县学的,义塾仍然给予资助,免除其后顾之忧。

        章氏在当地确实是一个大家族,根据章太炎的说法,当年族人有三百多人,其适龄儿童也是一个不小的数字。这确实是一个善举,救助了族人,培养了人才,据说有些人真的学有所长,为一方冠冕,章均因此获得族人衷心爱戴。

        章均共有6个儿子,因此当他1832年去世后不久,6个儿子理所当然析产分家,各自独立,尽管这兄弟6人在此后依然门户相连,无日不相往来,然而章均一手开创的家业在这种一分为六的情形下未免一切都要从头开始。

        章太炎的祖父章鉴是章均儿子,生于1802年(嘉庆七年),所以当章均去世时,章鉴正值而立之年。

        章鉴字聿昭,自署晓湖。少年时代良好的家庭背景使他有条件静心向学,入县学深造,原本有机会在科举道路上一展身手。不料,章鉴对功名利禄似乎看得很淡,廉靖乐道,不愿交接世俗,无意于仕宦。是当他受学于项先生,因项先生之介绍得以结识许多德高望重的有识之士,知百家学术博大精深,决不限于科举小道。从此后,章鉴决心在真学问上下功夫,有了多余的件事就是购买图书,经过若干年的积攒,按照章太炎的说法竟然收藏有宋元明珍本至五千卷,日督子弟讲诵,自己则就“春风草庐”讽咏其下,终成学富五车的饱学之士,这大约也是章太炎得以成为大学者的客观条件,或遗传因素。

        人到中年,章鉴原本可以在学术上开宗立派,自成一家,不料此时他的妻子被庸医误诊不幸而逝。这对章鉴是致命一击,从此后他将全部精力用在攻读医书上,自周秦及唐宋明清诸方书莫不熟读成诵,不经意间成为远近闻名的医术高手。

        章鉴研读医书的本意并不在悬壶济世,是他的家境在当时还算不错,所以有家贫无力支付医药费诊疗费的患者前来问诊,章鉴坚决拒绝患者的馈赠,处方不过五六味,就可以让那些危症或疑难患者的病情在十天半个月之间立见好转。章鉴之所以坚持处方不要复杂的原因,是因为他相信药多则治不专,各种药物相互牵制,相互抵消,反而影响药效的发挥。这个认识应该说是有道理的。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江浙地区受到很大影响。当太平军1860年占领余杭时,章鉴率领全家走上逃亡之路,家无余财,自顾不暇,仍为穷人下药,据说有上千人得益于章鉴的古道热肠和高超医术。当然,章鉴在这个不得已的行医过程中,也顺带解决了家中的经济困难,度过了一个的时期。

        还有一个未经章太炎认同的传言,说章鉴在不得已行医的时候,曾为太平军一位将领治过病,因而太平军任命他为乡官。章鉴原本对大清国的官场都不感兴趣,所以对太平军的乡官似乎也不太在意,因而没干多久就找个借口溜之大吉了,继续悬壶济世,行医民间,但凡收入够家里一日之用,就将多余部分分润族人或乡邻,救死扶伤,乐善好施。1862年(同治元年),章鉴不幸病逝,享年62岁。

        根据章太炎的说法,章鉴先后或同时娶有两任太太,一个姓黄,一个姓孙。两个太太共生了4个儿子,章太炎的父亲章濬在四兄弟中排行老大。

        章濬生于1825年(道光五年),到了其父章鉴去世时,已经37岁,早已成家立业。根据章太炎的记载,章濬字轮香,又写作楞香,自幼聪明过人,口齿伶俐。由于良好的家庭背景,拥有一般家庭所不具备的丰富藏书,因而章濬自幼就养成了好读书的习惯,博览群书,博学多识,为文华妙清妍,尤其在诗词创作方面似乎有着不凡的天赋,以康熙年间诗人查慎行为法,崇尚诗之厚,在意不在辞;诗之雄,在气不在直;诗之灵,在空不在巧;诗之淡,在脱不在易。其作品大约以白描为尚,颇有成就。

        聪明过人的章濬为章氏家族带来了新的希望,那时稍有办法的大家庭都希望子女能够在科举的征程中有所斩获。章濬在早期的科举考试中屡试优等,应该是一颗有希望的苗子。

        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章濬将参加“拔萃科”考试,将入选,却受到一个或几个莫名其妙的匿名攻击,不得已,遂退出考试。此后,章濬还有至少七次被参加考试的机会,但他似乎已心灰意冷,无动于衷,放弃了获取功名的机会,不再拜谒他人门墙,凭借祖上留下的丰富藏书,走上自学成才、自谋出路的道路。

        1861年(咸丰十一年),也就是章鉴去世的前一年。太平军对余杭一带频繁骚扰,战祸连连,民不聊生,章濬跟随乃父章鉴和一大家子逃避兵燹之祸,他对于家中的财产金钱看得都很淡,在大乱之年,他除了保护家中老人和子女外,器重和宝贝的就是章氏族谱,因为那里详尽记载着一个家族奋斗、希望和辛酸的历史。

        太平军的骚扰使章濬感到失望和愤怒,当闽浙总督左宗棠率领清军于1863年反攻进入浙江至余杭县东南十八里的闲林镇时,章濬闻讯后,行色匆匆前往奉献地图,并陈善后之策,受到清军礼遇和器重。

        浙江平定恢复和平后,章濬带着家人重返故里。经过战火摧残,先前积聚的财富化为泡影,家无余财,一贫如洗,独留薄田一顷。章氏家族先前捐献的千亩良田创建的义庄,其所有地契券册也因战祸焚毁殆尽。江浙一带土地大量流失,战乱导致人民流转数岁,田地荒芜,许多土地成为无主之地。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战争结束之后,大量军队被遣散,湘军中许多被遣散的军人原本就是农民,于是他们就地成家,在很短的时间里将那些一时无主的荒地据为己有。战乱导致凭据散失,空口无凭,土地的原有主人眼见着湘军如此蛮横也毫无办法,而章濬费尽心机,悉心钩稽,寻找证据,据理力争,终于找回七百多亩,于是重建章氏义庄,重修家谱和族谱,希望能够重振家族,重建辉煌。

        一个家族的奋斗成功固然不容易,需要几代人的努力。而一个家族的衰败,是因外力而导致的衰败,也就在顷刻之间。在一片废墟上重建辉煌不是没有可能,而是太难,世易时移,过去的成功一般并不能复制。所以,章濬重振家族的努力,大概并没有多少效果。

        家族中衰了,生活还得继续。原本对仕宦对政治兴趣不大的章濬,不得已也只好在江南浙西诸县做清客觅食,寻找机会。1867年,原翰林院编修、江南道监察御史谭锺麟就任杭州府知府,章濬被进入其幕府,充当幕僚。两年后,谭锺麟升迁河南按察使,值社会动荡,民怨沸腾,农民群起闹事不断,章濬为谭锺麟出谋划策,立功至巨,成为谭锺麟身边重要助手。谭锺麟似乎已离不开章濬的协助,诚恳邀请章濬一同前往河南赴任,继续合作。

        大约在杭州这样舒适的环境中生活久了,对中原的贫困生活怀有某种程度的恐惧,章濬以高堂年迈,不便远游,婉拒谭锺麟好意,辞职返回故里。

        章濬辞职归里,在杭州府应该是一个新闻。前任知府薛时雨正在主持敷文书院,他对章濬的才华文辞及工作能力都欣赏,因此在获悉章濬在家赋闲的消息后,便诚恳邀请章濬前往敷文书院主持院务。不知什么原因,章濬对这个邀请依然不感兴趣。

        在家乡,章濬一方面奉养老母亲安度晚年,一方面将希望寄托在儿子们身上,指导他们好好读书,时举藏书目录及平生师友学行督促鼓励,告诫诸子精研经训,博通史书,不要将精力用在无谓的词章书画等末技上。当然,他在一定程度上也承认,假如真的能够专心一艺,有所成就,也足以自立。只是这一点可能太难了。

        悠闲的乡绅生活使章濬颇感满足,他确实不再对仕途、幕府生涯感兴趣,只是余杭知县刘锡彤与章濬有很深的交情,抹不开面子,章濬接受刘锡彤的要求出任余杭县学训导,因此而被卷入“杨乃武与小白菜”这场世纪官司,震动朝野,1877年清廷下令为杨乃武、小白菜平反昭雪,冤案制造者刘锡彤被发配黑龙江充军,章濬因曾介入此案,就此被革去县学训导。

        重返故里的章濬并没有对生活心灰意冷,他一方面利用自己岐黄之术为乡亲近邻看病救人,一方面则以诗词自娱,自得其乐。同时,章濬不忘乡绅本分,竭尽所能为家乡故里做些事情,他组织家乡耆老修复余杭东乡废弛已久的水利工程,组织垦荒,组织修塘,风尘仆仆,无一日之暇。1890年(光绪十六年),章濬病逝故里,享年66岁。

        ?


      内容摘要
      一、一个家族的奋斗与衰落
      章太炎初名学乘,名炳麟,字枚叔,或写作梅叔。后因仰慕明末清初爱国者顾炎武的为人和情操,遂用顾炎武的本名“绛”而改名为章绛,号太炎。太者,大也;大者,弘扬也,发扬光大也。所谓太炎者,就是要继承顾炎武的精神与情操,有所超越、有所创造。这大概是章太炎为自己定名的真实意思。
      此外,章太炎在后来还使用过不少笔名,据不完全统计,有章燐、章缁、绛叔、西狩、日本西狩祝予、末底、戴角、独角、箌汉阁主、台湾旅客、知拙夫、亡是公、支猎胡、支拉夫、陆沉居士、刘子政私淑弟子、刘子骏之绍述者、毛一、萧海琳等。
      1869年1月12日,也就是清同治七年十一月三十日,章太炎生于浙江余杭东乡仓前镇,那是一个具有美丽传说的古老小镇,原名灵源,其历史可以追溯到800年前的南宋绍兴年间。
      今天的仓前镇,位于杭州西北近郊,距市中心15公里。杭州市的文一西路贯穿全镇,境内祥仓、余仓、良仓、上仓等公路以及东西大道纵横交错,陆路交通非常便捷。
      除了便捷的陆路交通,仓前镇境内的水系也非常发达,余杭塘河横穿全境,东苕溪紧贴其西。西南边缘有宋家山、万金山等丘陵,东北角有寡山、吴山孤峙,与平原隔水相望,形成山水相嵌的优美景色。
      根据章太炎在自定年谱中的考订,其先族并不是仓前本地土生土长,而是自浙江桐庐迁徙而来,时间大约在明朝初年,距章太炎出生已有500年的时间了。
      桐庐也具有久远的历史,始建于三国东吴,后一度并入钱塘。至唐武德年间,又分置分水及桐庐。此后分分合合,所以章氏家族的原籍更准确的说法是浙江分水。
      章氏家族迁至余杭之初的情形我们已经不太知道了,我们能够知道的只是从章太炎的曾祖一代开始。仍然根据章太炎的考订,其曾祖名均,字安圃,一作安溥,自署治斋。生于1769年(乾隆三十四年),卒于1832年(道光十二年),享年64岁。
      按照章太炎的说法,章家似乎也曾有过辉煌的历史,创造了一定的家业。章均在前人奋斗的基础上继续努力,据说使家产增至百万之巨,富甲一方。
      良好的经济条件并没有使章均沉沦,反而激发了他的向上心,于是入县学为增广生。所谓增广生,其实就是科举制度的计划外招生,在正常的廪膳生员之外。
      不管是计划内还是计划外,这个学历的含金量却是一致的。按照科举制度的惯例,章均的这个学历还是起到了作用,在学成后被分派至海盐县担任儒学训导,打个并不非常准确的比方,就是到海盐县担任县立中学的副校长,这多少进入了官宦序列,是传统中国社会典型的乡绅了。
      乡绅就要像个乡绅的样子,就要为家乡做点贡献,于是章均捐资万余在余杭东门桥北首白塔寺前创办了一所笤南书院,并为这所书院筹集了一笔基金,购置了一些土地,以作为学生的生活补贴和教职员工的薪水。
      创办书院为家乡做贡献,对于族人,章均也有考虑和安排。他设法筹资购置了千亩良田为“章氏义庄”,其收入专门用来救助族中孤寡残疾老弱者,以及族中贫困家庭的婚葬嫁娶红白喜事的开销。
      为了家族中子女读书,章均还创办了义塾,专门招收族中适龄儿童读书进学。对于弟子读书优异者,比如能够考上县学的,义塾仍然给予资助,免除其后顾之忧。
      章氏在当地确实是一个大家族,根据章太炎的说法,当年族人有三百多人,其适龄儿童也是一个不小的数字。这确实是一个善举,救助了族人,培养了人才,据说有些人真的学有所长,为一方冠冕,章均因此获得族人衷心爱戴。
      章均共有6个儿子,因此当他1832年去世后不久,6个儿子理所当然析产分家,各自独立,尽管这兄弟6人在此后依然门户相连,无日不相往来,然而章均一手开创的家业在这种一分为六的情形下未免一切都要从头开始。
      章太炎的祖父章鉴是章均最小的儿子,生于1802年(嘉庆七年),所以当章均去世时,章鉴正值而立之年。
      章鉴字聿昭,自署晓湖。少年时代良好的家庭背景使他有条件静心向学,入县学深造,原本有机会在科举道路上一展身手。不料,章鉴对功名利禄似乎看得很淡,廉靖乐道,不愿交接世俗,无意于仕宦。特别是当他受学于项先生,因项先生之介绍得以结识许多德高望重的有识之士,知百家学术博大精深,决不限于科举小道。从此后,章鉴决心在真学问上下功夫,有了多余的款项,第一件事就是购买图书,经过若干年的积攒,按照章太炎的说法竟然收藏有宋元明珍本至五千卷,日督子弟讲诵,自己则就“春风草庐”讽咏其下,终成学富五车的饱学之士,这大约也是章太炎得以成为大学者的客观条件,或遗传因素。
      人到中年,章鉴原本可以在学术上开宗立派,自成一家,不料此时他的妻子被庸医误诊不幸而逝。这对章鉴是致命一击,从此后他将全部精力用在攻读医书上,自周秦及唐宋明清诸方书莫不熟读成诵,不经意间成为远近闻名的医术高手。
      章鉴研读医书的本意并不在悬壶济世,特别是他的家境在当时还算不错,所以有家贫无力支付医药费诊疗费的患者前来问诊,章鉴坚决拒绝患者的馈赠,处方不过五六味,就可以让那些危症或疑难患者的病情在十天半个月之间立见好转。章鉴之所以坚持处方不要复杂的原因,是因为他相信药多则治不专,各种药物相互牵制,相互抵消,反而影响药效的发挥。这个认识应该说是有道理的。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江浙地区受到很大影响。当太平军1860年占领余杭时,章鉴率领全家走上逃亡之路,家无余财,自顾不暇,仍为穷人下药,据说有上千人得益于章鉴的古道热肠和高超医术。当然,章鉴在这个不得已的行医过程中,也顺带解决了家中的经济困难,度过了一个最艰难的时期。
      还有一个未经章太炎认同的传言,说章鉴在不得已行医的时候,曾为太平军一位将领治过病,因而太平军任命他为乡官。章鉴原本对大清国的官场都不感兴趣,所以对太平军的乡官似乎也不太在意,因而没干多久就找个借口溜之大吉了,继续悬壶济世,行医民间,但凡收入够家里一日之用,就将多余部分分润族人或乡邻,救死扶伤,乐善好施。1862年(同治元年),章鉴不幸病逝,享年62岁。
      根据章太炎的说法,章鉴先后或同时娶有两任太太,一个姓黄,一个姓孙。两个太太共生了4个儿子,章太炎的父亲章濬在四兄弟中排行老大。
      章濬生于1825年(道光五年),到了其父章鉴去世时,已经37岁,早已成家立业。根据章太炎的记载,章濬字轮香,又写作楞香,自幼聪明过人,口齿伶俐。由于良好的家庭背景,拥有一般家庭所不具备的丰富藏书,因而章濬自幼就养成了好读书的习惯,博览群书,博学多识,为文华妙清妍,尤其在诗词创作方面似乎有着不凡的天赋,以康熙年间著名诗人查慎行为法,崇尚诗之厚,在意不在辞;诗之雄,在气不在直;诗之灵,在空不在巧;诗之淡,在脱不在易。其作品大约以白描为尚,颇有成就。
      聪明过人的章濬为章氏家族带来了新的希望,那时稍有办法的大家庭都希望子女能够在科举的征程中有所斩获。章濬在早期的科举考试中屡试优等,应该是一颗非常有希望的苗子。
      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章濬将参加“拔萃科”考试,将入选,却受到一个或几个莫名其妙的匿名攻击,不得已,遂退出考试。此后,章濬还有至少七次被推荐参加考试的机会,但他似乎已心灰意冷,无动于衷,彻底放弃了获取功名的机会,不再拜谒他人门墙,凭借祖上留下的丰富藏书,走上自学成才、自谋出路的道路。
      1861年(咸丰十一年),也就是章鉴去世的前一年。太平军对余杭一带频繁骚扰,战祸连连,民不聊生,章濬跟随乃父章鉴和一大家子逃避兵燹之祸,他对于家中的财产金钱看得都很淡,在大乱之年,他除了保护家中老人和子女外,唯一器重和宝贝的就是章氏族谱,因为那里详尽记载着一个家族奋斗、希望和辛酸的历史。
      太平军的骚扰使章濬感到失望和愤怒,当闽浙总督左宗棠率领清军于1863年反攻进入浙江至余杭县东南十八里的闲林镇时,章濬闻讯后,行色匆匆前往奉献地图,并陈善后之策,受到清军礼遇和器重。
      浙江平定恢复和平后,章濬带着家人重返故里。经过战火摧残,先前积聚的财富化为泡影,家无余财,一贫如洗,独留薄田一顷。章氏家族先前捐献的千亩良田创建的义庄,其所有地契券册也因战祸焚毁殆尽。江浙一带土地大量流失,战乱导致人民流转数岁,田地荒芜,许多土地成为无主之地。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战争结束之后,大量军队被遣散,湘军中许多被遣散的军人原本就是农民,于是他们就地成家,在很短的时间里将那些一时无主的荒地据为己有。战乱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