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X
雪玉书店
  • 国学基本丛书:续后汉书上册(孔网目前第二本精装书,硬精装1958.5重印一版一印510页仅印1200册作者郝经是宋末元初著名大儒,被誉为“元代苏武”)
  • 国学基本丛书:续后汉书上册(孔网目前第二本精装书,硬精装1958.5重印一版一印510页仅印1200册作者郝经是宋末元初著名大儒,被誉为“元代苏武”)
  • 国学基本丛书:续后汉书上册(孔网目前第二本精装书,硬精装1958.5重印一版一印510页仅印1200册作者郝经是宋末元初著名大儒,被誉为“元代苏武”)
  • 国学基本丛书:续后汉书上册(孔网目前第二本精装书,硬精装1958.5重印一版一印510页仅印1200册作者郝经是宋末元初著名大儒,被誉为“元代苏武”)
  • 国学基本丛书:续后汉书上册(孔网目前第二本精装书,硬精装1958.5重印一版一印510页仅印1200册作者郝经是宋末元初著名大儒,被誉为“元代苏武”)
  • 国学基本丛书:续后汉书上册(孔网目前第二本精装书,硬精装1958.5重印一版一印510页仅印1200册作者郝经是宋末元初著名大儒,被誉为“元代苏武”)
  • 国学基本丛书:续后汉书上册(孔网目前第二本精装书,硬精装1958.5重印一版一印510页仅印1200册作者郝经是宋末元初著名大儒,被誉为“元代苏武”)
图文详情
  • 国学基本丛书:续后汉书上册(孔网目前第二本精装书,硬精装1958.5重印一版一印510页仅印1200册作者郝经是宋末元初著名大儒,被誉为“元代苏武”)
  • 国学基本丛书:续后汉书上册(孔网目前第二本精装书,硬精装1958.5重印一版一印510页仅印1200册作者郝经是宋末元初著名大儒,被誉为“元代苏武”)
  • 国学基本丛书:续后汉书上册(孔网目前第二本精装书,硬精装1958.5重印一版一印510页仅印1200册作者郝经是宋末元初著名大儒,被誉为“元代苏武”)
  • 国学基本丛书:续后汉书上册(孔网目前第二本精装书,硬精装1958.5重印一版一印510页仅印1200册作者郝经是宋末元初著名大儒,被誉为“元代苏武”)
  • 国学基本丛书:续后汉书上册(孔网目前第二本精装书,硬精装1958.5重印一版一印510页仅印1200册作者郝经是宋末元初著名大儒,被誉为“元代苏武”)
  • 国学基本丛书:续后汉书上册(孔网目前第二本精装书,硬精装1958.5重印一版一印510页仅印1200册作者郝经是宋末元初著名大儒,被誉为“元代苏武”)
  • 国学基本丛书:续后汉书上册(孔网目前第二本精装书,硬精装1958.5重印一版一印510页仅印1200册作者郝经是宋末元初著名大儒,被誉为“元代苏武”)

国学基本丛书:续后汉书上册(孔网目前第二本精装书,硬精装1958.5重印一版一印510页仅印1200册作者郝经是宋末元初著名大儒,被誉为“元代苏武”)

举报

此书明朝以来绝少传本,由《永乐大典》中辑录,作者所见乃《陈志》旧本,其中字句,与今本往往异同。元延祜年间印行,明收入《永乐大典》,清收入《四库全书》

  • 作者: 
  •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时间: 
  • 版次:    1
  • 印刷时间:    1958-05
  • 印次:    1
  • 印数:    1.2千册
  • 四部分类:    史部 > 正史类
  • 装帧:    精装
  • 开本:    32开
  • 页数:    510页
  • 作者: 
  •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时间: 
  • 版次:  1
  • 印刷时间:  1958-05
  • 印次:  1
  • 印数:  1.2千册
  • 四部分类:  史部 > 正史类
  • 装帧:  精装
  • 开本:  32开
  • 页数:  510页

售价 160.00

品相 八五品

优惠 满包邮

优惠 满减券
    发货
    承诺48小时内发货
    运费
    本店暂时无法向该地区发货

    延迟发货说明

    时间:
    说明:

    上书时间2019-10-18

    数量
    仅1件在售,欲购从速
    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
    微信扫描打开成功后,点击右上角”...“进行转发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十八年老店
    店铺等级
    拍卖等级
    资质认证
    90天平均
    成功完成
    90.48% (44笔)
    好评率
    100%
    发货时间
    11.76小时
    地址
    广西南宁市
    电话
    • 商品详情
    • 店铺评价
    立即购买 加入购物车 收藏
    手机购买
    微信扫码访问
    • 商品分类:
      国学古籍 > 历史
      商品描述:
      郝经(1223年—1275年),字伯常,泽州陵川(今山西陵川县)。宋末元初著名大儒。
      幼遭兵乱,家贫好学。金朝灭亡后,迁居河北,为守军统帅张柔和贾辅延为宾客,教育诸子,阅读两家藏书。从学赵复,学习程朱理学。蒙哥汗三年(1253)初,传授治国安民之道,深得忽必烈赏识,留于王府。九年,随从忽必烈攻打鄂州,建议与贾似道议和,北进争夺汗位。元中统元年(1260),以翰林侍读学士,充任国信使,奉诏出使南宋,为奸相贾似道拘于真州16年。至元十一年(1274),忽必烈兴兵攻宋,迎接郝经回归,途中患病,死于大都。
      作为政治家,郝经反对“华夷之辨”,推崇四海一家,主张天下一统;作为思想家,郝经推崇理学,希望在蒙古人汉化过程中,以儒家思想来影响他们,使国家逐步走向大治;作为学者文人,精通字画,著述颇丰,收于《陵川集》中。人物生平编辑
      早期经历
      郝经
      郝经 [1]
      郝经(1222—1275),字伯常,始祖郝仪由太原迁至潞州(今长治市),八世祖郝祚又迁至泽州(今晋城市)陵川。郝经的祖先自八世祖以下皆同居,业儒、匮徒不仕,教授乡里,为一郡望族。郝经的祖父郝天挺以教学有方闻名。
      郝经出生于金末乱世。金正大八年(1231),随父母避难于河南鲁山。次年,蒙古兵锋南下,郝经又随父母北渡,徙居顺天(今北京)。其父亲主要靠教授生徒勉强维持一家六口人的生活。当时郝经已12 岁,“始知学”,开始就读于铁佛寺僧张仲安之南堂,凡五年。他“以兴复斯文,道济天下为己任。读书则专治六经,潜心伊洛之学,涉猎诸史子集”。
      由于郝经以其学问品行逐渐出众,乃马真后二年(1243)以后,他先后被蒙古元帅贾辅和张柔聘请,在他们家中设馆教书。张柔家中富有藏书,郝经尽得观览,眼界更加开阔,学识上也有了极大长进。在贾、张二世侯家做教师期间,郝经结识了金朝遗老元好问和理学大师赵复。元好问遂相与论作诗作文法。郝经赞赏元好问的学问和为人,称其为“一代宗匠”,并执弟子礼。郝经多次拜见赵复,与他交游论道。赵复十分赏识郝经,称“江左为学读书如伯常者甚多,然似吾伯常挺然一气立于天地之间者,盖亦鲜矣”。 [2] 
      出仕为官
      元宪宗二年(1252),忽必烈开府于金莲川。郝经受举荐,忽必烈遣使两次召见,后随使奉诏北上。六年(1256)正月,见忽必烈于沙陀,忽必烈向郝经问以经国安民之道和帝王当行之事,郝经“援引二帝三王治道以对,且告以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之义”,忽必烈“喜溢不倦”。
      “自后连日引对论事,甚器重之,且命条奏引欲言者”。郝经上《立国规模》三十余条。忽必烈又问“当今急务”,郝经“举天下蠹民害政之尤者十一条上之,切中时弊”,忽必烈“皆以为善”。郝经的建议,有些虽不能立即实行,但后来元朝建立后,“凡更张制度”,采纳郝经建议“约十六七”。
      自从灭金以后,蒙古军就开始南下,力图尽快并吞南宋。郝经对此持否定态度。他向忽必烈讲述“古之一天下者,以德不以力”的历史经验,同时通过对蒙宋双方情况的分析,认为蒙古国是“诸侯窥伺于内,小民凋敝于下”,而南宋当时则是“君臣辑睦,政事修明,无衅可乘”(《元史·郝经传》)。因而主张不要立即伐宋,应把主要精力放在革除弊政,遵用汉法,选贤用能,创法立制,减轻赋税,屯田垦殖,巩固内部,使“天下一新”。
      宪宗八年(1258),当蒙哥汗命忽必烈分兵征鄂州,大举南侵之时,郝经一再向忽必烈致论,亟言不当南下。忽必烈先是以已经和蒙哥汗约定联合攻宋,不能中止为辞,否定了郝经的建议。但当蒙哥汗死于合川钓鱼山,阿里不哥图谋篡位,威胁到忽必烈汗位继承权的时刻,忽必烈开始采纳郝经的建议。适值南宋奸雄贾似道派间使称臣纳币请和,忽必烈遂班师北上,归定大事。此间郝经被任命为江淮荆湖南北等路宣抚副使。
      囚徒生活
      元中统元年(1260),忽必烈在开平即汗位,授郝经为翰林院侍读学士,令其出使南宋议和。郝经一行,以何源、刘仁节为副使,高翿为参议,苟宗道为书佐,随团成员还有马德磷、孔晋等数十人。郝经此行,引起了大蒙古国内部一些汉人世侯的妒忌,平章王文统私下指使将军李璮侵扰宋境,企图假南宋之手破坏和议。南宋奸相贾似道也对郝经一行的到来极度恐慌。害怕过去冒功鄂州(今湖北武汉)却敌的劣迹败露,极力反对郝经进入宋境。 [3] 
      郝经原计划经涟州入宋,但李璮劝他们返回,理由是他告行派往南宋通报的两人已为宋楚州安抚所杀。郝经不为所动,转道宿州五河风餐露宿,迁延近五个月,方于当年秋末进入宋境。可是一入宋境,贾似道便密令淮东制置司以李璮兴兵犯境为借口,把郝经一行拘禁于真州(今江苏仪征),从此身陷囹圄长达十六年之久。在此期间,郝经曾多次上书南宋君臣,但在贾似道的阻止下,一切努力均付之东流。为了策反郝经,贾似道谎称元廷兵乱,几次派人诱降,均遭郝经痛斥。又派人假扮强盗夜闯囚所威逼、断绝生活供应等,也未能动摇郝经的意志。
      获救北归
      至元十一年(1274)六月,忽必烈命丞相伯颜率兵伐南宋,又命礼部尚书中都海牙及郝经之弟行枢密陪都事郝庸入宋,责问信使无故被拘一事。南宋朝廷理屈词穷,再加元军所向披靡,不得不派总管段佑以礼送郝经一行北归。元世祖忽必烈也派枢密院官及内臣近侍远道迎接。 [1] 
      十二年(1275)夏,郝经一行回到了阔别十六年的大都,忽必烈赐宴于廷,赏赐有加,并向郝经咨以政事。是年秋,病卒。谥文忠。 [4] 
      作品一览编辑
      著《续后汉书》、《春秋外传》、《周易外传》、《太极演》、《原古录》、《玉衡真观》、《通鉴书法》、《注三子》、《一王雅》、《行人志》、《陵川集》等专著数百卷。版刻存世的有《续后汉书》与《陵川集》。
      《续后汉书》,元延祜年间印行,明收入《永乐大典》,清收入《四库全书》。当时,乾隆皇帝《御题郝经(续后汉书 诗四首》,歌曰:“身充信使被拘留,两国恰逢建计投;愿附鲁连未遂志,空言思托著书酬。”……后来,商务印书馆1937年在上海铅印出版,上、中、下三大册,书名顶头加有“国学基本丛书”的标志。随之,1958年商务印书馆北京第二次版印,中华书局1988年北京第三次版印,台湾商务印书馆出有“台北版”书名《郝氏续后汉书》。《陵川集》收录郝经诗作423题,670余首;赋15篇;论说、辩解、书、传、铭、序、记、碑志、祭文、宏辞、表奏等各种散文190余篇。元延祜年间印行后,至明代流散民间。幸遇泽州沁水县的李淑渊在鄂州(今湖北武昌)做官,偶见几本《陵川集》,认“公郝经 乡先哲也,景慕之尤深,求其集逾二十年始得全帙”。于明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印行问世。 [5] 
      轶事典故编辑
      冒死上书
      辛亥(1251)年春,29岁的郝经在顺天府(今河北保定市)贾副元帅家就教,一位陵川道士,赴燕都上香朝拜,过保定时,向郝经哭诉了家乡百姓深受蒙古官僚压迫而流离失所的悲惨景象。当郝经听了家乡道士的苦诉,不光是泪水淌流,又火冒三尺,愤笔写下了《河东罪言》,冒着不测的风险,上书给蒙古统治集团,出人意料的是,忽必烈没有责罪郝经,反而召纳郝经于王府。他深感这份“民书”血淋淋的分量,“民失,江山倒”!
      1260年3月,忽必烈登帝位,立即颁发政令,革除了蒙古诸王直接向种地人征税的权利,大大减轻了北方人的负担。
      大雁传信
      郝经出使宋朝,被贾似道软禁在真州。这一囚就是整整十六年,其间,元廷也不知道他到底是死是活。
      郝经被拘几年后,在1274年从宋人供食的活大雁中挑出一只健壮能飞的,系蜡书于雁足,放飞大雁。“中统十五年”实为“圣元五年”,郝经被拘于宋,不知元朝改元的事,所以他依此推之为“中统十五年”。
      汉武帝时,汉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奉命出使匈奴,被扣押于北海(今贝加尔湖)。匈奴人对苏武威逼利诱,招数使尽,但这个汉朝忠臣手持汉朝符节,誓死不屈。一直到汉昭帝继位,派人与匈奴和亲,并索还汉使苏武。匈奴人理亏,谎称苏武早已病死,汉使得密报,知道苏武仍在世,就谎称大汉天子在上林苑射雁,其中一只大雁足系苏武亲笔所写帛书,讲明他本人仍在北方沼泽中被困。这一招管用,笃信“怪力乱神”的匈奴人惊惶,忙派人找到苏武,把他送还汉朝。文史的力量真大,郝经据此演出“真人秀”,把昔日汉使所编的“故事”演绎成真。 [6] 
      历史评价编辑
      毕沅 :”经为人,尚气节,为学务有用。“(《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三》) [7] 
      刘秉忠:”经之为人,尚气节,为学思致用。“(《畿辅通志·卷一百三》) [8] 
      史籍记载编辑
      《元史·卷一百五十七· 列传第四十四》有传。
      《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三》、《畿辅通志·卷一百三》均有事迹记载。
      个人影响编辑
      《人民日报》1983年11月7日5版发表题为《中国蒙古史学会学术讨论简介》的文章作了如下评述:
      在宋元战争初期,蒙古国发动战争的主要目的是掠夺财富,满足经济上的贪欲,到忽必烈时,宋元战争的性质已经发生了变化。郝经较早地提出了“汉法”主张迁都燕京,与南宋议和,偃兵息民等,均为忽必烈所接受。他多次下令禁暴行,使蒙古军基本上停止了掳掠与滥杀。忽必烈能顺应历史趋势,终于统一了中国。 [5] 
      文学书法主张编辑
      理学
      郝经反对“华夷之辨”,而推崇“四海一家”的思想,主张天下一统,结束自唐朝末年以来的分裂状态,但又反对不同族群之间的等级观点。郝经又主张凡事不必尽都师法古人,提出“不必求人之法以为法”,认为“三国六朝无名家,以先秦二汉为法而不敢自为也;五季及今无名家,以唐宋为法而不敢自为也”,强调文人写文章时应当“皆自我作”。体现了强烈的知识文子思想自由和创新的意识。
      他的《内游》《养说》二篇发挥孟子“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的论点,强调主体精神的自我涵养,提出“圣之所以为圣,贤之所以为贤,大之所以为大,皆养之使然也”(《养说》)。进而对于文章写作,他也强调“皆自我作”,“不必求人之法以为法”、认为“三国六朝无名家,以先秦二汉为法而不敢自为也;五季及今无名家,以唐宋为法而不敢自为也”(《答友人论文法书》)。这里表现出强烈的自信和创新意识。
      书法
      郝氏重视书法艺术创作主体内在修养的锤炼,且将充实学养的范围限定在理学思想之内。在谈到书法学习的对象和过程时,他提出了完全理学化的秩序。
      他认为:“今之为书也,必先熟读六经,知 ‘道’之所 在。尚友论世学古之人,其学问,其志节,其行义,其功烈,有诸其中矣。而后为秦篆汉隶,玩味大篆及古文,以求皇颉本意,立笔创法,脱去凡俗,然后熟临二王正书……以正为奇,以奇为正,出入二王之间,复汉隶秦篆皇颉之初,书法始备也。”(《移诸生论书法书》)
      解读词条背后的知识
       
      微观历史学 一壶浊酒,笑谈古今
      郝经是谁?为什么被称为元代名儒?

      冒死上书:辛亥(1251)年春,29岁的郝经在顺天府(今河北保定市)贾副元帅家就教,一位陵川道士,赴燕都上香朝拜,过保定时,向郝经哭诉了家乡百姓深受蒙古官僚压迫而流离失所的悲惨景象。

      2018-01-27234阅读22440
      参考资料
      1.  郝经  .长治市情网[引用日期2013-09-26]
      2.  《元史》卷一百五十七 列传第四十四郝经,字伯常,其先潞州人,徙泽州之陵川,家世业儒。祖天挺,元裕尝从之学。金末,父思温辟地河南之鲁山。河南乱,居民匿窖中,乱兵以火熏灼之,民多死,经母许亦死。经以蜜和寒菹汁,决母齿饮之,即苏。时经九岁,人皆异之。金亡,徙顺天。家贫,昼则负薪米为养,暮则读书。居五年,为守帅张柔、贾辅所知,延为上客。二家藏书皆万卷,经博览无不通。往来燕、赵间,元裕每语之曰:“子貌类汝祖,才器非常,勉之。”
      3.  《元史》卷一百五十七 列传第四十四会宋守帅贾似道亦遣间使请和,乃班师。明年,世祖既位,以经为翰林侍读学士,佩金虎符,充国信使使宋,告即位,且定和议,仍敕沿边诸将毋钞掠。经入辞,赐蒲萄酒,诏曰:“朕初即位,庶事草创,卿当远行,凡可辅朕者,亟以闻。”经奏便宜十六事,皆立政大要,辞多不载。 时经有重名,平章王文统忌之。既行,文统阴属李璮潜师侵宋,欲假手害经。经至济南,璮以书止经,经以璮书闻于朝而行。宋败璮军于淮安,经至宿州,遣副使刘仁杰、参议高翿请入国日期,不报。遗书宰相及淮帅李庭芝,庭芝复书果疑经,而贾似道方以却敌为功,恐经至谋泄,竟馆经真州。经乃上表宋主曰:“愿附鲁连之义,排难解纷;岂知唐俭之徒,款兵误国。”又数上书宋主及宰执,极陈战和利害,且请入见及归国,皆不报。驿吏棘垣钥户,昼夜守逻,欲以动经,经不屈。经待下素严,又久羁困,下多怨者。经谕曰:“向受命不进,我之罪也。一入宋境,死生进退,听其在彼,我终不能屈身辱命。汝等不幸,宜忍以待之,我观宋祚将不久矣。”居七年,从者怒斗,死者数人,经独与六人处别馆。
      4.  《元史》卷一百五十七 列传第四十四又九年,丞相伯颜奉诏南伐,帝遣礼部尚书中都海牙及经弟行枢密院都事郝庸入宋,问执行人之罪,宋惧,遣总管段佑以礼送经归。贾似道之谋既泄,寻亦窜死。经归,道病,帝敕枢密院及尚医近侍迎劳,所过父老瞻望流涕。明年夏,至阙,锡燕大庭,咨以政事,赏赉有差。秋七月,卒,年五十三,官为护丧还葬,谥文忠。
      5.  元代名儒郝经  .晋城网[引用日期2013-09-26]
      6.  元朝也有“苏武”:被南宋扣押16年不变节  .凤凰网[引用日期2013-09-26]
      7.  184-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三  .古籍文献在线阅读网[引用日期2013-10-06]
      8.  畿辅通志卷一百三  .古籍文献在线阅读网[引用日期2013-10-06]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