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X
雪玉书店
  • 蒋南翔纪念文集(蒋南翔为中国杰出教育家1990.4一版一印457页仅印5千册图26幅书影4幅陈云等领导题词9幅)
  • 蒋南翔纪念文集(蒋南翔为中国杰出教育家1990.4一版一印457页仅印5千册图26幅书影4幅陈云等领导题词9幅)
  • 蒋南翔纪念文集(蒋南翔为中国杰出教育家1990.4一版一印457页仅印5千册图26幅书影4幅陈云等领导题词9幅)
  • 蒋南翔纪念文集(蒋南翔为中国杰出教育家1990.4一版一印457页仅印5千册图26幅书影4幅陈云等领导题词9幅)
  • 蒋南翔纪念文集(蒋南翔为中国杰出教育家1990.4一版一印457页仅印5千册图26幅书影4幅陈云等领导题词9幅)
  • 蒋南翔纪念文集(蒋南翔为中国杰出教育家1990.4一版一印457页仅印5千册图26幅书影4幅陈云等领导题词9幅)
  • 蒋南翔纪念文集(蒋南翔为中国杰出教育家1990.4一版一印457页仅印5千册图26幅书影4幅陈云等领导题词9幅)
  • 蒋南翔纪念文集(蒋南翔为中国杰出教育家1990.4一版一印457页仅印5千册图26幅书影4幅陈云等领导题词9幅)
  • 蒋南翔纪念文集(蒋南翔为中国杰出教育家1990.4一版一印457页仅印5千册图26幅书影4幅陈云等领导题词9幅)
  • 蒋南翔纪念文集(蒋南翔为中国杰出教育家1990.4一版一印457页仅印5千册图26幅书影4幅陈云等领导题词9幅)
  • 蒋南翔纪念文集(蒋南翔为中国杰出教育家1990.4一版一印457页仅印5千册图26幅书影4幅陈云等领导题词9幅)
  • 蒋南翔纪念文集(蒋南翔为中国杰出教育家1990.4一版一印457页仅印5千册图26幅书影4幅陈云等领导题词9幅)
  • 蒋南翔纪念文集(蒋南翔为中国杰出教育家1990.4一版一印457页仅印5千册图26幅书影4幅陈云等领导题词9幅)
  • 蒋南翔纪念文集(蒋南翔为中国杰出教育家1990.4一版一印457页仅印5千册图26幅书影4幅陈云等领导题词9幅)
  • 蒋南翔纪念文集(蒋南翔为中国杰出教育家1990.4一版一印457页仅印5千册图26幅书影4幅陈云等领导题词9幅)
  • 蒋南翔纪念文集(蒋南翔为中国杰出教育家1990.4一版一印457页仅印5千册图26幅书影4幅陈云等领导题词9幅)
  • 蒋南翔纪念文集(蒋南翔为中国杰出教育家1990.4一版一印457页仅印5千册图26幅书影4幅陈云等领导题词9幅)
  • 蒋南翔纪念文集(蒋南翔为中国杰出教育家1990.4一版一印457页仅印5千册图26幅书影4幅陈云等领导题词9幅)
  • 蒋南翔纪念文集(蒋南翔为中国杰出教育家1990.4一版一印457页仅印5千册图26幅书影4幅陈云等领导题词9幅)
  • 蒋南翔纪念文集(蒋南翔为中国杰出教育家1990.4一版一印457页仅印5千册图26幅书影4幅陈云等领导题词9幅)
  • 蒋南翔纪念文集(蒋南翔为中国杰出教育家1990.4一版一印457页仅印5千册图26幅书影4幅陈云等领导题词9幅)
  • 蒋南翔纪念文集(蒋南翔为中国杰出教育家1990.4一版一印457页仅印5千册图26幅书影4幅陈云等领导题词9幅)

蒋南翔纪念文集(蒋南翔为中国杰出教育家1990.4一版一印457页仅印5千册图26幅书影4幅陈云等领导题词9幅)

举报
  • 印数:    5千册
  • 装帧:    平装
  • 开本:    32开
  • 页数:    457页
  • 字数:    375千字
  • 印刷时间:  1990-04
  • 印次:  1
  • 印数:  5千册
  • 装帧:  平装
  • 开本:  32开
  • 页数:  457页
  • 字数:  375千字

售价 30.00

品相 八五品

优惠 满包邮

优惠 满减券
    运费
    本店暂时无法向该地区发货

    延迟发货说明

    时间:
    说明:

    上书时间2012-03-20

    数量
    仅1件在售,欲购从速
    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
    微信扫描打开成功后,点击右上角”...“进行转发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 商品详情
    • 店铺评价
    手机购买
    微信扫码访问
    • 商品分类:
      历史
      商品描述:
      印张:14.5
      蒋南翔(1913~1988),杰出的教育家、中国青年运动的著名领导者。江苏宜兴人。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翌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35年担任清华大学共青团书记,后任地下党支部书记,是“一二·九”运动的重要领导人之一。1952~1966年出任清华大学校长,1956~1966年兼任清华大学党委书记。期间还任中共北京市高校党委第一书记、教育部副部长、高等教育部部长等职。1977年后任国家科学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部长、中央党校第一副校长等职。1952年11月至1966年6月出任清华大学校长。  1956年5月至1966年6月兼任清华大学党委书记。  蒋南翔,男,汉族,江苏宜兴人,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教育家和我国青年运动的著名领导者。1932年9月入国立清华大学中文系学习,翌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曾任清华地下党支部书记,是\"一二·九\"运动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蒋南翔在清华大学长达13年半,努力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创造性地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办学道路,实行以教学为中心的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使学校成为教育与科研两个中心。他重视最新科学技术的发展,率先在清华创建了原子能、自动控制等一批新技术专业与学科,促进了我国新技术的发展。他重视对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和政治思想工作,首创学生政治辅导员制度。他注重加强基础理论教育与因材施教,注意体育锻炼,提出\"争取健康地为祖国工作50年\"的口号,促进了德智体全面发展。他重视教职工队伍建设,提出\"要争取团结百分之百的教师\"和\"各按步伐,共同前进\"的主张,他呕心沥血,为清华培养了一支新老结合、又红又专的教师队伍和\"双肩挑\"的干部队伍。他提出著名的\"三阶段、两点论\",继承和发扬了清华大学各时期的优良传统和优良学风。在这一时期,清华大学的规模和水平有很大发展和提高。教职工由1200余人增到5300多人;在校本科生超过万人规模,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同时获得了许多重大科研成果。他的教育思想,丰富了我国教育理论宝库。[1][2]编辑本段工作履历  蒋南翔  蒋南翔1913年9月7日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他中学时代就积极参加爱国活动。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1933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先后参加我党领导的“社联”和“民族武装自卫会”的工作,主编《清华周刊》和《北方青年》等进步刊物,传播进步思想。  蒋南翔是“一二·九”运动的重要领导人之一。当时,他是清华大学党支部书记、北平市西郊区党委委员。他起草了“一二·九”和“一二·一六”两个宣言以及北平市学联的一些重要文件,在当时的学生运动中发生过重要影响,为唤起全国爱国学生奋起抗日救亡作出了很大贡献。  1936年3月,他到上海任市学委江湾区区委书记,直接领导了复旦、同济等大学的支部工作。是年秋,回北平任北方局直接领导的北平市学委书记。抗战爆发后,他任北方局青委委员兼北方局宣传部干事,曾协助刘少奇编辑《斗争》。1938年初,任长江局青委委员、全国学联党团书记。在武汉,他筹备和主持召开了第二次全国学联代表大会,并参加创立武汉青年救国团。1939年初,任南方局青委书记,在大后方青年工作中,他在周恩来的领导下,坚决贯彻执行了中央关于隐蔽精干的政策,保存和发展了青年运动的骨干力量。1941年2月,奉命撤回延安,任中共中央青委委员、中央青委宣传部长,并以《解放日报》社论委员会委员身份,写了不少关于青年工作的文章和调查报告。蒋南翔积极参加了延安的整风运动,对后期出现的抢救运动大胆地提出了批评意见,并向中央写出了《关于抢救运动的意见书》。抗战胜利后,他受党中央派遣,带领青年工作队到东北地区开辟青年工作,先后任辽北分省委委员兼宣传部长、哈尔滨市委常委兼宣传部长、市教育局长、东北局青委书记、哈尔滨青干校校长、东北局党报委员会秘书长,为东北根据地建设培养了一大批青年骨干。在此期间曾先后到布拉格、华沙参加国际青年会议。1949年1月到中央青委工作,担任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筹委会副主任,在全国第一次团代会上当选为团中央副书记,后任书记处书记,主持创办了《中国青年报》,为建国初期团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2年12月,蒋南翔任清华大学校长、党委书记,1955年10月,任北京市委常委、北京市高等学校党委第一书记,1959年底后任中央教育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高教部部长、党委书记,仍兼清华大学校长、党委书记。在清华大学工作期间,他努力贯彻党的教育工作方针,吸收国外先进经验,联系我国实际,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办学道路。他重视最新科学技术的发展,陆续在清华大学创建了原子能、自  蒋南翔(右一)动控制等多种新兴学科;他十分重视对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和政治思想工作,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又红又专的人才。他爱护和关怀青年学生,也从政治上和生活上爱护和关心教职工,亲自做一些著名老教授入党的培养和发展工作。蒋南翔在清华大学的探索和呕心沥血的工作,丰富了社会主义教育的经验,影响和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改革,对改革我国的教育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我国教育理论宝库作出了重要贡献。  1977年,蒋南翔担任天津市委书记、市革委会副主任兼市科委主任,他倡议建立了南开中学“周恩来纪念馆”,并积极建议尽快恢复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1978年,他作为国家科委常务副主任,担任全国科学大会秘书长,为制订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和大会的召开,作了大量的组织领导工作。他受邓小平委托,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进行调查,提出了关于高等教育拨乱反正的系统建议,由邓小平亲自批交有关部门贯彻执行。  1982年8月,蒋南翔任中共中央党校第一副校长。根据中央对党校工作的指示、遵照中央领导的意见和建议,他协助王震卓有成效地领导了党校工作。他根据党的十二大对党的干部进行正规化培训的方针,系统地提出了党校教育正规化的意见,得到了中央的批准。这不仅对中央党校,也对全国各级地方党校的改革和建设,起了重要的指导和推进作用,使党校事业大大前进了一步。   马克思主义教育家、我国青年运动的著名领导者、中共中央党校第一副校长蒋南翔因病医治无效,于1988年5月3日在北京逝世。[3][4]编辑本段教育思想  蒋  和1962年电机系毕业生在一起南翔是在我国即将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的时候来到清华大学的,学校面临由政治运动转入以教学改革为中心的新时期。他强调学校工作要服从全国的大局,为经济建设服务,为国家培养高质量的人才。  蒋南翔在办学中始终坚持坚定正确政治方向,注意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阵地和组织阵地,一到学校他就强调“加强党的领导是学校胜利完成教育改革的关键”。他十分重视对师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重视马列主义理论教学,兼任哲学教研组主任,亲自给教师和学生讲授哲学课。他经常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帮助大家正确地认识复杂的形势。教师、学生通过报告不仅了解了形势,也学习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正确立场、观点和方法。  学习苏联的先进教育经验,是20世纪50年代一段时期内全国高等学校的主要任务,它对于学校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蒋南翔也看到在学习苏联的过程中,发生了相当普遍的教条主义倾向,他及时地发表文章,指出:“学习苏联先进经验必须和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同时也要向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学习有用的东西。”“任何资本主义国家的新的科学技术,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对于学校苏联专家提出的办学意见,他也采取了分析的态度,有的接受,有的没有采纳。他的这种态度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他始终坚持要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办学道路。  蒋南翔十分重视建设一支又红又专的教师队伍。他从建国初期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两种人会师”的主张。即帮助掌握较多业务知识的老教师努力提高思想觉悟,帮助年青的党团员教师努力提高业务水平,使两种人都成为又红又专的教师。他的这一设想,经过几年的努力,清华大学形成了一支学术水平好、思想觉悟高的师资队伍。他们是坚持学校社会主义方向、提高培养人才质量的基本力量。吸收老教师入党,是他最先开创的一件事。1955年他亲自介绍刘仙洲教授入党,他为此专门写了文章《共产党是先进科学家的光荣归宿》,在全国知识分子中产生很大反响。此后,张光斗、张维、梁思成等教授一批批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清华大学学术水平越高的群体中,共产党员的比例越高,他们为青年教师和学生树立了又红又专的榜样。  蒋南翔到清华担任校长时,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已成定局,他十分惋惜把清华大学的理工科分了家。他非常重视新兴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1955年他向周恩来总理、陈毅同志和教育部提出要在清华、北大举办原子能科学技术等一批高技术专业,得到批准,为此他率团到苏联考察。此后,从1956年到1958年清华大学陆续创办了一批高技术系科,如原子能、计算机、半导体、自动控制等,一些应用理科专业也结合这些高技术专业重新创办起来。这些专业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也为学校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蒋南翔在工作中创造性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1958年党中央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清华一些系结合生产实际进行毕业设计。水利系的毕业生在教师指导下,结合建设密云水库进行毕业设计,取得良好效果。他及时肯定和总结这个先进典型,用学生的生动语言,提出了“真刀真枪”进行毕业设计,改变了毕业设计作假拟的题目,使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受到生产实际的锻炼。与此同时,他提出学校结合教学开展科学研究、进行生产,实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制度。  20世纪60年代初,为了总结建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积累的经验,同时也要纠正五十年代后期高等教育领域中工作的一些偏差,在党中央领导下,由邓小平总书记主持,蒋南翔负责组织起草《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简称《高校六十条》)。它对于全国高等学校的工作起了指导作用,得到党中央的肯定,也受到各地高校的欢迎,起到了当时高等教育基本法规的作用。蒋南翔对于探索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方向,丰富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积累结合中国实际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的经验,作出了突出贡献。    1  清华园932年9月,蒋南翔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在清华期间,蒋南翔受进步思想的影响,接受了初步的马列主义教育,  1933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5年任清华大学地下党支部书记,主编《清华周刊》和《北方青年》等进步刊物,传播进步思想。  1935年,在著名的“一二·九”爱国救亡运动中,作为领导者之一的 蒋南翔受上级党组织委派,起草了《清华大学救国会告全国同胞书》,发出了“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的呐喊,成为唤起民众争取民族独立的号角。此后,历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蒋南翔一直从事青年工作,站在我国青年运动的前列。  1952年11月,时年39岁的蒋南翔出任清华大学校长,从此他在清华一待就是13年半。期间,他从理论到实践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办学指导方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体系。  1956年5月,蒋南翔兼任清华大学党委书记。1959年底后还担任教育部副部长、高等教育部部长等职。在教育部、高等教育部,他重视发展研究生教育、高校科研工作和理工农医学科教材建设。20世纪60年代初,蒋南翔还主持起草了“高教六十条”等学校规章,得到党中央的肯定,也受到各地高校的欢迎,起到了当时高等教育基本法规的作用。  1979年重任教育部长后,蒋南翔领导教育战线拨乱反正,努力恢复和发展遭到“文革”极度破坏的教育事业。他提出要有计划按比例发展教育;充实加强小学、整顿提高初中、调整改革高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主持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等,为整顿恢复教育秩序、推进教育改革、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82年8月,蒋南翔被调至中央党校,在中央党校,蒋南翔系统地提出党校教育正规化的意见,对党校学生加强文化课,进行正规训练。  蒋南翔对于探索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方向,丰富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积累结合中国实际办好大学的经验,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的一生,献给了教育事业和青年工作。  1952年11月,蒋南翔被任命为解放后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清华如何前进和发展,是蒋南翔首先必须面对的严峻问题。他受命后没有立即走马上任,而是先到东北进行考察。通过这次考察,他明确了国家和社会发展对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要求,对清华学生培养的质量和方向有了目标。  蒋南翔来到清华后,首先抓教育改革,对旧有的教育指导思想、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方法和内容等进行改革,为培养工程科技人才设置专业,制订完整的教学计划,确定各个教学环节的提纲,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蒋南翔非常重视新兴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1955年他向周恩来总理、陈毅同志和教育部提出要在清华、北大举办原子能科学技术等一批高技术专业,并率团到苏联考察。此后,从1956年到1958年,清华大学陆续创办了一批高技术系科,如原子能、计算机、自动控制等。结合这些系科,一些应用理科专业也重新创办起来。这些专业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  1958年党中央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清华水利系结合建设密云水库进行毕业设计,蒋南翔及时肯定和总结这个先进典型,并提出了“真刀真枪”进行毕业设计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思想。  蒋南翔一直强调培养又红又专的人才。“我们学校是社会主义大学,要培养红色工程师、社会主义的建设者,要求又红又专,这一点是绝不能动摇的。”蒋南翔在1962年迎新大会上说的这番话,至今仍深深地留在清华人的记忆深处。  政治辅导员制度,则是蒋南翔又红又专人才培养理念的具体实践。1953年,蒋南翔倡导建立的“双肩挑”的政治辅导员制度在清华园里诞生了。所谓双肩挑,就是一肩挑学生政治思想工作,一肩挑业务学习。如今,这种“双肩挑政治辅导员制度”已顺利地走过了半个多世纪。历史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这项制度体现出的强大生命力及其给清华学生、清华大学以及整个国家带来的益处。  建国初期,清华的教师主要由新、老两部分组成。老教师大多在业务上有较高的成就,新教师大多为新留校的党团员。针对新、老教师的不同特点,蒋南翔提出“争取团结百分之百的教师”、“各按步伐,共同前进”和“两种人会师”的主张。  吸收老教师入党,也是蒋南翔最先开创的。1955年他亲自介绍刘仙洲教授入党,并为此发表《共产党是先进科学家的光荣归  清华大学校徽宿》一文,在知识界和教育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此后,张光斗、张子高、张维、梁思成等30多位知名教师陆续入党,成为“又红又专”的典范。经过几年的努力,清华大学形成了一支新老结合、又红又专的教师队伍和“双肩挑”的干部队伍。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蒋南翔所倡导的又一人才培养理念。他形象地比喻学校要建立“三支代表队”,即由政治辅导员组成的思想政治工作代表队;由学习优秀的业务拔尖学生组成的攀登科学高峰的代表队;由有文艺、体育特长的学生建立的文艺社团和体育代表队。但不论哪支代表队,他都要求要思想好,学习好,身体好。  抓好“三支代表队”,不仅要培养各方面有特长的优秀人才,更重要的是要通过“代表队”的榜样和影响,对学生潜移默化,熏陶感染,带动全体学生形成良好的学风和校风,做到“殊途同归、全面发展”。  1957年,蒋南翔在全校体育积极分子会上向学生提出:“每个同学要争取毕业后能为祖国工作50年”。从此,这句口号从清华园传遍全国各个高校。他不仅倡导坚持体育锻炼,而且身体力行,每天下午四五点都跑步,对许多清华人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蒋南翔不仅强调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他还特别重视对有才能的学生“因材施教”。每年新生入学,他都要和学习有特长、业务上拔尖的学生座谈。为了加快培养部分能在业务上攻关的骨干,1963 年清华大学从全校学生中选拔部分学习优秀学生,单独制订教学计划,配备导师进行学习指导,实行因材施教,鼓励他们成为攀登科学高峰的登山队。  蒋南翔还十分重视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统一。他关于“面包与猎枪”的著名论述,着重于对学生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一代代清华学子终生受益。  蒋南翔一生坚持不唯书、不唯上,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延安整风期间搞“抢救运动”,残酷斗争无情打击,怀疑一切,搞得人人自危,许多同志有意见却不敢反映。1945 年春,蒋南翔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写出了《关于抢救运动的意见书》,大胆地向中央提出批评意见。当时此意见书却未被接受,且被指责为犯了严重错误。直到1985 年中央组织部为蒋南翔彻底平反时,才予以撤销。  学习苏联先进经验是20 世纪50 年代一段时期内全国高等学校的主要任务。蒋南翔看到在学习苏联的过程中,发生了相当普遍的教条主义倾向,他及时地发表文章,指出:“学习苏联先进经验必须和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同时也要向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学习有用的东西。”“任何资本主义国家的新的科学技术,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建国后,如何科学地对待清华的历史是当时的一个难题。20 世纪60 年代初期,蒋南翔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提出对清华的过去和现在要用“三阶段、两点论”的态度,用前瞻性的眼光,历史地、辩证地、实事求是地对待解放前后清华发展进程中不同历史时期的长处和不足,继承和发扬清华大学各时期的优良传统和学风。这个观点已成为清华大学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关系的重要指导思想。  “文革”期间,蒋南翔受到长期的残酷迫害,但他始终不屈服,不动摇,公开阐明自己的正确观点。他说,“健康的人不怕检验体格”,“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他认为“只要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东西,就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不可轻易放弃”。他对“四人帮”炮制的《为创办社会主义理工科大学而奋斗》文章中的错误观点逐条批注,对“四人帮”的倒行逆施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蒋南翔这种一切从实际出发、刚直不阿、坚持原则的大无畏气概,实为清华人的楷模。陈云同志赞道:“蒋南翔同志一生唯实求是,献身党的事业。”言简意赅地道出了他的品格和风范。  如果说清华大学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崛起是与罗家伦、梅贻琦分不开的,那么清华五六十年代的发展则与蒋南翔紧紧连在一起。清华百年华诞之际,该校7日再次举办蒋南翔教育思想学习座谈会,怀念这位新中国成立后对清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校长。  蒋南翔的一生与清华结下了不解之缘。1932年,19岁的蒋南翔从江苏宜兴考入国立清华大学中文系,1933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过清华党支部书记;1935年蒋南翔在清华参与组织和领导了“一·二九“运动。1937年后他离开清华投身革命,致力于中国的青年运动,1952年底,入学清华20年后的蒋南翔重返清华园担任校长。  在蒋南翔任职清华校长的14年,清华共出了147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一大批优秀人才后来成长为学术大师和治国栋梁。蒋南翔筹划创办核能与核技术、电子计算机、工程力学等高新技术专业,推动原子能反应堆、电子感应加速器等研究,不仅为发展中国国防和“两弹一星”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改革开放后清华大学在能源、信息等学科领域的迅速崛起做了前瞻性布局。  值得一提的是,清华大学的屏蔽试验反应堆901堆是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和运行的反应堆,至今已安全运行40多年。与901堆建设几乎同时,清华老校长梅贻琦在台湾新竹清华从美国引进一座小型游泳池式反应堆。二者虽然类型、功率相同或相近,但从技术指标、锻炼队伍、效益和成果看,显然,901堆要高出一筹。而最大的区别还在于,一个是从国外引进,一个是自主设计建造的。两岸清华学术交流开始后,到此参观的新竹师生对此感慨良多。  蒋南翔留给清华大学宝贵财富还有那些通俗易懂的经典口号,这些至今仍在清华学子中代代相传。比如“真刀真枪进行毕业设计”、“争取至少为祖国健康地工作50年”。著名建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马国馨至今深感这两个办学理念对自己的影响之深。在“真刀真枪做设计”的风气下,马国馨当年设计的公路现在还在使用,在“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的感染下,并不擅长文体的马国馨在大学6年积累了一辈子的身体老本。   蒋南翔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他认为,作为改造社会有力手段的教育,从根本上说,它的作用就在于通过它所培养的一代又一代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新人,为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逐步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服务。早在1956年,他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文章提出,我们社会主义大学必须帮助学生解决为谁服务,用什么本领服务和怎样更有效地为人民服务的问题。他认为,又红又专是我们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简明概括,通俗易懂,在实践中行之有效。他在实践中创造性地探索出一条引导和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的成才之路。  蒋南翔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政治工作队伍建设。他在清华大学首创了政治辅导员制度,从高年级学生中抽调政治思想好、学习好的党员半脱产担任政治辅导员,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既解决了充实政治工作队伍加强学生工作的问题,又通过实际工作的锻炼,培养了一批比一般大学生有更高素质的又红又专的“双肩挑”干部。他还亲自兼任哲学教研组主任,亲自为学生上哲学课。  “三支代表队,殊途同归”是南翔同志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成功经验。南翔同志在清华大学提出“培养学生要抓好三支代表队(政治、业务、文艺和体育),通过多种渠道殊途同归,向着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目标前进”的重要教育思想。在清华大学学生中形成了由政治辅导员组成的思想政治工作代表队;由学校实施因材施教给予特殊培养的、学习优秀的业务拔尖学生组成的攀登科学高峰的代表队;由文艺、体育有特长的优秀学生通过建立“两个集体”实行集中管理的文艺社团和体育代表队。南翔同志强调,“三支代表队”是在全面发展基础上对某一方面特长的培养与优势的充分发挥。抓好“三支代表队”,不仅要培养各方面有特长的优秀人才,更重要的是要通过“代表队”的榜样和影响,通过提高促进普及,对学生潜移默化,熏陶感染,带动全体学生形成良好的学风和校风,做到“殊途同归、全面发展”。  蒋南翔还非常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他认为办大学必须有一批“大师”;而办好社会主义大学,必须有一批又红又专的大师。他提出要在教师中扩大马克思主义思想阵地和组织阵地,促使“两种人会师”,即一方面帮助非党教授、副教授提高觉悟和政治思想水平,吸收其中一些符合党员标准的人入党,另一方面要求和帮助中青年党员教师努力钻研业务,提高学术水平,成为新一代专家、教授,从而使新老知识分子能沿着又红又专的方向会师。[7]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