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X
大喜阅
  • 文献学讲义

文献学讲义

举报
  • 作者: 
  •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 ISBN:    9787532581795
  • 出版时间: 
  • 版次:    1
  • 装帧:    精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40页
  • 字数:    99999千字
  • 作者: 
  •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 ISBN:  9787532581795
  • 出版时间: 
  • 版次:  1
  • 装帧:  精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40页
  • 字数:  99999千字

售价 124.00

定价 ¥48.00 

品相 九五品

优惠 满包邮

优惠 满减券
    运费
    本店暂时无法向该地区发货

    延迟发货说明

    时间:
    说明:

    上书时间2024-04-28

    数量
    仅1件在售,欲购从速
    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
    微信扫描打开成功后,点击右上角”...“进行转发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 商品详情
    • 店铺评价
    手机购买
    微信扫码访问
    • 商品分类:
      语言文字
      商品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文献学讲义
      定价:48.00元
      作者:王欣夫口述,徐鹏 整理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1-01
      ISBN:9787532581795
      字数:275000
      页码:340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作者毕生从事古典文献学研究,本书是他1957-1960年间在复旦大学中文系讲授文献学的讲稿,由其学生徐鹏先生精心整理而成。全书对目录、版本、校雠三方面的源流演变以及各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合并重要著作,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作了较为全面的叙述。此书1986年由本社出版,繁体竖排,这次再版改为繁体横排并收入徐鹏先生历年为此书所撰写的《前言》、《后记》。
      目录
      前言 徐鵬 再版後記 前言章 緒 言節 文獻學的涵義文獻二字的來源和解釋 文獻指一切歷史性的材料 廣義的文獻學文獻學的三個内容 文獻學的三位一體 第二節 學習文獻學的目的和要求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文獻的重視和利用 編目録爲了介紹文化遺産 講版本爲了檢擇可靠的材料 校讎是整理材料的方法 第二章 目 録 節 目録的起源和演變 目録二字的意義 第四節 目録的體例 《别録》《漢志》附注作者簡史 考作者的行事 考作者的時代 考作者的學術 目録編訂的體例 目録體例的評價 第五節 史家目録 《漢書?藝文志》爲史家目録的創始 《漢志》據《七略》加以整理 《漢志》注意辨别僞書 研究《漢志》的重要材料 《隋書?經籍志》根據《五代史志》 《隋志》及其與阮孝緒《七録》的關係 《舊唐書?經籍志》的闕點 《新唐書?藝文志》的内容 《宋史?藝文志》的闕點 《明史?藝文志》的内容 《清史稿?藝文志》的糾謬 《通志?藝文略》和《國史經籍志》的批評 第六節 補史目録 後人補作史志的概述 姚振宗補《漢志》的成績 補《後漢書》藝文志各家評述 補《三國志》藝文志各家評述 補《晉書》藝文志各家評述 《隋志》的補遺 《南史》《北史》和《五代史》藝文志的補作 《遼史》《金史》《元史》藝文志的補作 第七節 官家目録 官家目録的原始 東漢官家目録 鄭默《中經簿》 荀勗《中經新簿》 兩晉官家目録 宋齊梁陳官家目録 北朝書目考略 隋代官家目録 唐代《羣書四録》 宋代《崇文總目》 南宋官家目録 明代《文淵閣書目》和《内閣書目》 清代《四庫總目》 清代的《天禄琳瑯書目》 第八節 私家目録 私家目録的溯源 梁阮孝緒《七録》 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 陳振孫《直齋書録解題》 尤袤《遂初堂書目》 明高儒《百川書志》 錢曾《讀書敏求記》 清黄丕烈《黄蕘圃遺書》 張金吾《愛日精廬藏書志》 瞿鏞《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録》 楊紹和《楹書隅録》 丁丙《善本書室藏書志》 陸心源《皕宋樓藏書志》 晚近有名的藏書志 第九節 地方著述目録 方志藝文志的重要 方志藝文志創自《剡録》 方志藝文志的兩種體裁 方志藝文志的單行本 方志藝文的專著 總論方志藝文的體例 第十節 專科分類目録 專科目録的溯源 專科目録的門類 朱彝尊《經義考》 《小學考》和《許學考》 章學誠《史籍考》的擬例 余紹宋《書畫書録解題》 林鈞《石廬金石書志》 第三章 版 本 節 版本的起源和發展 版本的本義 版本名詞的始見 版本與造紙的關係 雕版創始的各種傳説雕版始于唐代的實證唐代佛經的雕版五代刻書的發展後唐的開雕《九經》孟蜀的開雕《九經》蜀毋昭裔的刻書吴越所刻佛經道書的刻行現存的五代刻本五代時的銅版第二節 版本的重要寫本的易于竄改讀書必得舊本的理由據誤本的爲害官刻本的注重校讎視舊本爲骨董的批判讀書而不知版本的批判談版本不能脱離校讎第三節 版本前的文獻材料———甲骨、金石、簡牘甲骨用于貞卜的説明甲骨的發現和有關著作的印行甲骨文中的歷史内容甲骨在文獻上的價值上古鏤金的記載周代鏤金的記載古器物的名類歷代金文的著録金文的文獻價值新發現的鄂君啓金節金刻爲周秦兩漢的書籍周秦的石刻漢石經爲經籍版本的創始魏石經概略唐石經概略蜀石經概略北宋石經概略南宋石經概略清石經概略單刻本石經石經的價值其他石刻書籍石刻道書和佛經簡牘的溯源孔壁竹簡晉汲冢竹簡及以後的幾次發現晚近的發現和考釋篇卷名義的解釋漢唐人多好鈔書寫本的形式和裝潢寫本的用紙和界欄傳世的唐寫本敦煌古寫本的發現及其價值敦煌古寫本的影印和考釋日本所存的唐寫本近代影刻的唐寫本第五節 兩宋版本的概述北宋繼承和發展了五代的刻書事業北宋刻本的依據北宋監本校刻的慎重北宋刻佛經南宋修補監本和徵集書版南宋的官刻本眉山刻七史南宋私刻本的繁盛岳珂和廖瑩中的精刻本南宋書坊刻書的繁盛臨安陳氏所刻書建安余氏所刻書佛藏的刻本各地刻本的優劣畢昇活字版的發明其它傳世的活字本宋刻本的版式宋刻本的行款宋刻版口的各種專名宋刻本的避諱宋刻本的字體宋刻本的版心高廣第六節 遼金元版本的概述遼代書禁的嚴厲金代平陽刻書的盛況趙城藏經的發現和保存元代興文署的建立官刻書和九路本《十七史》學校刻書的精善小説戲文的發現和價值元刻本的款式名人手寫的精刻本王楨木活字印刷術的發明禁止翻刻的告白第七節 明代版本的概述南北監的修版和重刻經廠本的内容官署刻書和都察院刻小説書帕本的評價藩府刻書的發達私刻本的精華毛晉汲古閣的刻書事業毛刻本的評價書坊刻書的繁盛華氏和安國的活字本華氏活字本的批評其它活字精本名人手寫的精刻本木刻畫的藝術成就彩色套印的發明精刻的産地蘇州與徽州明刻當與宋元刻等重第八節 清代版本的概述康熙至乾隆内府刻書的盛況宋字體和軟字體銅活字和木活字覆宋元、套印、篆文、清文、圖繪各種刻本各種版本名稱和特製紙料各省官書局刻本清初私家精刻本嘉慶道光兩朝刻書的中心人物名人手寫精刻本年羹堯與和珅所刻書名刻本的闕點叢書的發展和特色有名的刻工和寫者雙鉤本的技術刻書用古體字的流弊毛刻本的評價書坊刻書的繁盛華氏和安國的活字本華氏活字本的批評其它活字精本名人手寫的精刻本木刻畫的藝術成就彩色套印的發明精刻的産地蘇州與徽州明刻當與宋元刻等重第八節 清代版本的概述康熙至乾隆内府刻書的盛況宋字體和軟字體銅活字和木活字覆宋元、套印、篆文、清文、圖繪各種刻本各種版本名稱和特製紙料各省官書局刻本清初私家精刻本嘉慶道光兩朝刻書的中心人物名人手寫精刻本年羹堯與和珅所刻書名刻本的闕點叢書的發展和特色有名的刻工和寫者雙鉤本的技術刻書用古體字的流弊第二節 校讎學的重要校讎須戒望文生義須通古今語言校讎須戒愛奇和無識宋版有不可盡信明版多出擅改古書有因一字之誤而關係甚大古書有因一字之誤而失去本意古書有因一字之誤而文義模糊古書有因一字之誤而事態輕重懸殊古書有因一字之誤而謬認他人爲父古書有因一字之誤而不解所謂何事古書有因一字之誤而致所姓兩歧古書有因一字之誤而謂書有佚文古書有因一字之誤而使失去原名相沿不改古書有因一字之誤而可見讀者立場觀點古書之誤有多至數百千字輕改古書的謬誤凡書不能無誤字如何正視校讎第三節 校讎必備的條件具備衆本和明通文字、訓詁、音韻劉向校書的備具衆本清人校書的備具衆本近人校書的備具衆本今天對備具衆本的有利條件校讎必通文字學識字的重要參考書校書必通訓詁學訓詁學的主要書籍校書必通音韻學音韻學的主要書籍校讎學的參考材料校讎方法的派别什麽是死校法什麽是活校法第四節 校讎所根據的材料搜求和判斷據衆本合校例據本書互校例據上下文互校例據同類書互校例據本書古注校例據他書古注校例據古類書校例據《道藏》本校例據釋氏書校例據甲骨文校例據金文校例據古印文校例據石刻校例據封泥校例校書當避免的弊端校記和正誤表第五節 漢劉向劉歆父子的校讎學劉氏父子校讎的功績孫德謙對劉氏校讎學的研究第六節 漢晉人的校讎學校讎爲漢學的主要部分許慎的校讎學《説文》根據經古文和鼎彝文《説文》確守闕文之戒《説文》反對俗書鄭玄的校讎學《詩箋》的校讎《周禮注》的校讎《儀禮注》的校讎《禮記注》的校讎校讀古書的讀如讀若等三例高誘的校讎學荀勗校汲冢書束晳校汲冢書第七節 南北朝唐人的校讎學南北朝學派的不同邢邵的校讎學顔之推的校讎學唐代重視校讎陸德明的校讎學朱墨别異和摘字爲音《經典釋文》的四例反對改音易字主張兼存俗字顔師古的校讎學校《五經定本》《漢書》的校讎《匡謬正俗》的校讎校《尚書序》誤文校《過秦論》誤文韓愈的校讎學第八節 宋元明人的校讎學宋秘閣重視校讎宋代校讎學的成就吴縝的校讎學《新唐書糾謬》的内容黄伯思的校讎學《漢簡辨》的校史洪興祖的校讎學鄭樵的校讎學《校讎略》的批判《校讎略》的理論《校讎略》的内容《校讎略》的特點彭叔夏的校讎學《文苑英華辨證》的類目方崧卿和《韓集舉正》朱熹和《韓文考異》張淳的校讎學《儀禮識誤》發明《注疏》《釋文》所據本不同岳珂的校刻《九經三傳》論字畫的名言毛居正校《六經》元代官刻注重校讎劉世常的校讎名言吴師道的《戰國策校注》明人擅改古書的荒謬劉績校《管子》和《淮南子》胡應麟的校讎學第九節 清代的校讎學清代校讎學的成就死校爲活校的基礎盧文弨的校讎學校《蔡中郎集》篇目和内容的竄亂校《蔡中郎集》雜用它書參訂例校讎所據舊本簡目《羣書拾補》的編刻戴震的校讎學校《水經注》的發明錢大昕的校讎學校讎須戒擅改和泥古校讎符合舊本的絶詣讀書當得善本段玉裁的校讎學校書須辨底本和立説的是非《經韻樓集》論校讎名言章學誠的校讎學互著和别裁的理論王念孫、引之父子的校讎學求本字和不墨守《讀淮南雜志自序》的校例發明王引之的三勇改和三不改阮元的校讎學《儀禮石經校勘記》的校例《十三經注疏校勘記》的協作和總成《十三經注疏校勘記》的凡例吴派校讎家顧廣圻的校讎學闡發“日思誤書更是一適”的意義古書致誤由于強預和易言《易林》的校例與段玉裁校《禮記注》的争論與嚴可均校《説文》的争論第十節 現代的校讎學現代校讎學的提倡和條件魯迅對《嵇康集》卷次和版本的研究叢書堂鈔本舊校的鑒定各書的參校叢書堂鈔本殘闕的發明段玉裁的校讎學校書須辨底本和立説的是非《經韻樓集》論校讎名言章學誠的校讎學互著和别裁的理論王念孫、引之父子的校讎學求本字和不墨守《讀淮南雜志自序》的校例發明王引之的三勇改和三不改阮元的校讎學《儀禮石經校勘記》的校例《十三經注疏校勘記》的協作和總成《十三經注疏校勘記》的凡例吴派校讎家顧廣圻的校讎學闡發“日思誤書更是一適”的意義古書致誤由于強預和易言《易林》的校例與段玉裁校《禮記注》的争論與嚴可均校《説文》的争論第十節 現代的校讎學現代校讎學的提倡和條件魯迅對《嵇康集》卷次和版本的研究叢書堂鈔本舊校的鑒定各書的參校叢書堂鈔本殘闕的發明第四節 未有版本前的寫本漢代竹和帛並用甲骨研究的分類
      作者介绍
      王欣夫(1901-1966),复旦大学教授,中国古典文献学专家,所著《文献学讲义》,从历史发展角度出发,全面叙述了中国目录、版本、校雠三方面的源流演变及主要代表人物与重要著作。整理和编著有《许庼学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藏书纪事诗补正》等。
      序言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