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X
大喜阅的书店
  • 佛教的概念与方法 :著名佛教学者、哲学家吴汝钧代表作、以现代

佛教的概念与方法 :著名佛教学者、哲学家吴汝钧代表作、以现代

举报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552页
  • 字数:    99999千字
  • 版次:  1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552页
  • 字数:  99999千字

售价 83.00

定价 ¥68.00 

品相 九五品

优惠 满包邮

优惠 满减券
    运费
    本店暂时无法向该地区发货

    延迟发货说明

    时间:
    说明:

    上书时间2024-02-24

    数量
    仅1件在售,欲购从速
    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
    微信扫描打开成功后,点击右上角”...“进行转发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 商品详情
    • 店铺评价
    手机购买
    微信扫码访问
    • 商品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佛教的概念与方法 :著名佛教学者、哲学家吴汝钧代表作、以现代学术方法研究佛教
      定价:68.0元
      作者:吴汝钧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5-03-01
      ISBN:9787510069000
      字数:500000
      页码:55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推荐一:汉语学界佛教学者、佛学诠释学的倡导者、哲学家吴汝钧代表作。  推荐二:作者细致地研究了儒家的义理之学、佛学的判教说和西方的哲学诠释学,博采三家之长,在继承传统研究方法和采用现代学术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从佛学哲学诠释和佛学文献诠释两个方面来解读佛学思想,史料与思想并重。  推荐三:随文配有200余条佛教术语的名词解释,为读者提供准确理解佛学的方便途径,并为这些术语的逻辑关系和逻辑论证配上图示,直观而精准,兼顾学术性和可读性。
      内容提要
      《佛教的概念与方法》是著名佛教学者、哲学家吴汝钧的佛教研究专著,初版于 1988 年,2000 年修订,兼用概念解释和逻辑论证两种方法来解读佛学思想,是运用西方哲学方法研究佛学的范本。  本书根据不同主题,重新编排吴汝钧先生多年来撰写的佛学研究论文汇集而成。按内容分为印度佛教和中国佛教两部分,兼用概念诠释和逻辑论证的方法,比如借鉴主客二分法来诠释十二因缘,用直接、间接知识来对比解释现量、比量,阐释龙树的三谛论证、陈那的逻辑、法称的认识论则采用西方哲学的形式逻辑、符号逻辑、真值函蕴系统三个角度,既避免了只用佛教话语容易导致的狭隘观点,又澄清了许多西方佛学研究者的知识论框架容易造成的误解和曲解。阐释转识成智理论则分为原因、方法、理论根据、理论困难以及解决方法等明确的步骤,让读者熟悉问题背景、解决思路、论证过程和最终结论。对禅宗、华严宗、天台宗的研究则既用逻辑论证教义,又有禅诗譬喻佛理,兼有哲学研究和文学欣赏的双重优势。  《佛教的概念与方法》析解名词,简练精准;论证观点,理据翔实。作者悉心研究儒家的义理之学、佛学的判教说和西方的哲学诠释学,博采三家之长,从佛学哲学诠释和佛学文献诠释两方面来解读佛学思想,200余条佛教术语的关系和逻辑论证过程配有文字说明和图解,学术性和可读性相得益彰。
      目录

      作者介绍

      序言
         承台湾商务印书馆编辑部方面赐告,谓拙著《佛教的概念与方法》将会印行第三版。我提议借此机缘补入自己在六、七年前写的两篇佛学论文:《佛教的真理观与体用问题》与《宗密的灵知与王阳明的良知的比较研究》,以增强原书在论中国佛学方面的分量(《佛教的真理观与体用问题》也有讨论印度佛学的部分)。编辑部审查过此二文后,慨予应允。在此我谨表示谢意。  这两篇论文都在国际研讨会上宣读过,也曾在海峡两岸的书籍和学报中刊载过。《佛教的真理观与体用问题》一文是在一九九三年在北京举行的一个为纪念梁漱溟、张申府和汤用彤诞辰一百周年而召开的中西印学术思想及其前景的研讨会上宣读的。《宗密的灵知与王阳明的良知的比较研究》一文则是在一九九四年在台北举行的一个讨论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的研讨会上宣读的。  在这里我想对《佛教的真理观与体用问题》一文多说几句。这是一篇讨论佛教的体用问题的文字。佛教在理论上一直是有体用关系的困难的。这问题是:空寂之性如何能有功用,以进行宗教上的转化?当年熊十力已鲜明地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他的解决方式,是以儒学取代佛学,以大《易》的生生不息、大用流行的实体观取代佛教的空观。他的《新唯识论》和后来的一连串著作,都是就这点而进行阐释与发挥的。我并无以儒代佛的意图,只是想顺着佛教的缘起性空的根本立场,在儒家的实体与佛教的非实体这两种可作此第三终极原理,它本身是纯粹动感,超越体与用的二元性(duality),而又能同时融摄体与用,两者完全等同,因而不必为用求体,而体用之名,在终极层面亦可废掉。我目前正在这方面构思。《佛教的真理观与体用问题》一文自然是未到我所想的那个地步。在这篇论文里,我只指出在佛教理论中,关涉体用问题的,有三种义理:本迹义、含藏义、逻辑义。这三义都不是真正的体用关系,不能回应熊十力当年提出的问题。不过,它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佛教在关连着真理问题来说的体用思想。  原书是在一九八八年出版的,因此所收的文字都是我在较早期写的作品。我特别想提一下的是最早的一篇《唯识宗转识成智理论之研究》,那是我为香港中文大学写的硕士论文,是在一九七〇年、一九七一年间写的,到现在已有三十年了。这是批评唯识学(Vijāvāda)的成佛理论的文字,其中的唯识学以护法(Dharmapāla)的唯识思想为准。我现在仍坚持文中的观点,兴趣则由护法的唯识学转到安慧(Sthiramati)方面去。目下我正在着手弄一套唯识现象学,以胡塞尔(E.Husserl)的观点来诠释唯识学,也希望能在唯识学方面作些工夫,以化解它在成佛理论上的困难。这篇论文是在唐君毅与牟宗三二先生的指导下完成的。虽然主要还是自己做工夫,但唐、牟二师对学问的诚恳与对后辈的殷切盼望,在我心中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他们逝去已多年,但在感觉上,我总觉得他们还是未去;特别是唐先生,他的音容好像还在左右。这两位伟大的哲人对我的学思有深远的正面影响。我谨在这里表示自己对他们的衷心感激与深切怀念。  最后,我想对拙书中一篇讨论龙树的论证的《从逻辑与辩证法看龙树的论证》一文作些交待。这是一篇以符号逻辑来诠释中观学(Mādhyamika)创始人龙树(Nāgārjuna)的论证的文字。在这篇文字中,我提出龙树的四句(catuskoti)的思考是一种辩证的思考,它里面包含有否定与否定的否定。这篇文字曾于一九八三年、一九八四年间在台湾的《鹅湖》月刊登载过。刊出后,先后有几个朋友提出不同意见,他们也不必是全部针对我的说法的。我一直没有回应。我想在这里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并解释何以不作回应。我所谓“辩证思考”,是包含否定与否定的否定以提高对真理的理解层面的思考。在四句中,第二句是否定句,第四句是超越句,其中包含对第二句否定的否定,而所理解的真理层次也渐次提高。所以我说四句有辩证的思考成份。当然它是超越黑格尔的辩证思考的,这由第四句的超越的思考性格可见。我基本上是这样了解四句的。这种理解,在我往后的著作更有较详尽的阐释。如拙著《印度佛学研究》中的《印度中观学的四句逻辑》、英文论著《天台佛学与早期中观学》(T'ien-t'ai Buddhism and Early Mādhyamika)中的第五章《中观学与智顗思想中的四句》(“Four Alternatives in Mādhyamika and Chih-ī”),与拙著《龙树中论的哲学解读》的有关部分。在这个问题上,我颇花了好些心思,也很有信心。其他朋友当然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我并无强人同己之意。谁是谁非,历史自有公断;我自己不想在这问题上着笔了。至于符号的运用方面,每一种符号逻辑都自成一个体系,有其作用,也有其限制。如布尔与施罗德(Boole,Schrder)的逻辑代数(Algebra of Logic)、罗素(Russell)与怀特海(Whitehead)的真值蕴涵(Material Implication)及列易斯(Lewis)的严密蕴涵(Strict implication)。还有所谓直觉主义逻辑。哪一个体系最完整、最有效用,是逻辑专家要研究的问题,我是没有资格提出意见的。我只是要阐明,龙树的论证基本上是经得起现代逻辑的考验的。
        吴汝钧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