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英] 亚当·斯密 著; 赵康英 译 / 华夏出版社 / 2014-01 / 平装
售价 ¥ 15.80 4.4折
定价 ¥36.00
品相 九五品品相描述
延迟发货说明
上书时间2025-02-06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人生智慧丛书:道德情操论
《人生智慧丛书:道德情操论(全译本)》不仅从伦理道德的角度,而且从哲学、法学、心理学和经济学的角度,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各个方面作了探讨。在书中,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入类社会赖以维系的和谐的发展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人生智慧丛书:道德情操论(全译本)》(1759)是和《国富论》(1776)同样齐名的亚当·斯密的经典传世之作。本书首次出版于1759年,在斯密去世前共修订过六次,在当时就有非常大的影响。
亚当·斯密(1723-1790),英国古典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之一。生于苏格兰哥尔克第的一个海关职员家庭。先后入格拉斯哥大学和牛津大学学习。毕业后,于1748年受聘于爱丁堡大学讲授修辞学、文学。1751年受聘于格拉斯哥大学,先讲授逻辑学,后任道德哲学教授,其讲义的伦理学部分后改写成《道德情操论》于1759年出版。1764年,斯密赴欧洲大陆旅行,这期间结识了法国重农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魁奈和杜尔哥并深受影响。1776年,其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发表。1778年,他被任命为苏格兰海关税务司司长。他一生中的最后三年又被任命为格拉斯哥大学校长。他于1790年7月17日在爱丁堡去世。斯密一生奉献了两部传世经典《道德情操论》(1759)和《国富论》(1776)。前者为伦理学著作,它的出版使斯密享誉学术界:后者为经济学著作,它的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也成就了亚当·斯密作为“经济学之父”的不朽名声。
敬告读者第一卷论行为的适宜性第一篇论适宜感第1章论同情第2章论相互同情的快乐第3章论根据他人的感情与我们的是否一致来判断他人的感情是否适宜的方式第4章续前章第5章论和蔼可亲和令人尊敬的美德第二篇论各种不同激情的适宜程度引言第1章论源于身体的激情第2章论源于想象的特殊倾向或习惯的激情第3章论不友好的激情第4章论友好的激情第5章论自私的激情第三篇论幸运和不幸对人们在判断行为的适宜性时的影响,以及为什么在一种情况下比在另一种情况下更容易得到人们的赞同第1章虽然我们对悲伤的同情通常是一种比对快乐的同情更强烈的情感,但是通常它远远不及当事人自然产生的情感那样强烈第2章论野心的根源和社会阶层的区别第3章论羡慕富贵和藐视贫贱的倾向所引起的道德情感的败坏第二卷论功与过或奖与惩的对象第一篇论功过感引言第1章凡看似恰当的感激对象似乎都值得奖赏;凡看似恰当的怨恨对象似乎都该受到惩罚第2章论感激和怨恨的恰当对象第3章不赞同施恩者的行为就很少会同情受益者的感激;相反,对害人者的动机表示赞同,则不会对受害者的怨恨有一丝的同情第4章对前几章的简要概述第5章对功过感的分析第二篇论正义和仁慈第1章两种美德的比较第2章论正义感、悔恨感,兼论功劳的意识第3章论这种天性构成的效用……第三卷论情感和行为自我评判的基础,兼论责任感第四卷论效用对称赞情感的作用第五卷习惯和风尚对道德的赞同和不赞同情感的影响第六卷论美德的特征第七卷论道德哲学体系
展开全部
图2
图3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