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X
呱呱图书专营店
  • 尼尔 波兹曼系列 《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套装平装版  中信出版社zx

尼尔 波兹曼系列 《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套装平装版 中信出版社zx

举报

9787508648279

  • 作者: 
  •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 ISBN:    9787508648279
  • 出版时间: 
  • 装帧:    平装
  • 作者: 
  •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 ISBN:  9787508648279
  • 出版时间: 
  • 装帧:  平装

售价 62.92

品相 全新

优惠 满包邮

优惠 满减券
    运费
    本店暂时无法向该地区发货

    延迟发货说明

    时间:
    说明:

    上书时间2023-05-19

    数量
    库存999
    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
    微信扫描打开成功后,点击右上角”...“进行转发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 商品详情
    • 店铺评价
    手机购买
    微信扫码访问
    • 商品分类:
      社会文化
      货号:
      624487024172
      商品描述:
           
        书名:《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套装 作者:尼尔.波兹曼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年5月 装帧:平装 开本:32  套装商品:             总定价:76.00元              ISBN   书名   定价     9787508648286   娱乐至死   38.00     9787508648279   童年的消逝   38.00  
               
          《童年的消逝》        媒介文化研究大师尼尔·波兹曼20年经典畅销作品
       通过电视和网络媒介
       成人世界的战争、暴力、混乱
       正源源不断地入侵到儿童世界
       儿童被迫提早成年
       童年正在消逝
       不得不眼睁睁看着儿童的天真无邪、可塑性和好奇心逐渐退化,然后扭曲成为伪成人的劣等面目,这是令人痛心和尴尬的,而且尤其可悲。
       ——尼尔·波兹曼      《娱乐至死》       媒介文化研究大师尼尔·波兹曼20年经典畅销作品 通过电视和网络媒介  一切都以娱乐的方式呈现  人类心甘情愿成为娱乐的附庸  最终成为娱乐至死的物种  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尼尔·波兹曼
       波兹曼在媒体研究领域是一位巨人,地位仅次于马歇尔·麦克卢汉。——安吉拉·佩妮,“抨击杂志”
      一本有才华、有力量、有分量的书。
      ——《华盛顿邮报》(TheWashingtonPost)
      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一书中,运用他对心理学、历史学、语义学和麦克卢汉学说的深刻见解以及常识,非常有说服力地阐述了一个触目惊心而且颇具独创的论题。这本书读起来也很有趣。
      ——维克托·纳瓦斯基(VictorNavasky,美国著名学者)
      波兹曼在麦克卢汉结束的地方开始,他用学者的渊博与说书人的机智构筑他的见解。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尼尔·波兹曼的逝世给公共话语带来了某些寂静。一位博学的批评者,一位严谨的反对者,一位跟奔涌的发展唱反调的人,沉默了。回顾他令人惊叹的事业,你会发现他所做的每一件事的核心都是一连串问题……他希望你去思考,字母表是如何改变了口语文化的,印刷媒体给宗教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教育是如何创造了童年的,为何对标准的测试意味着对学校系统的激进反思。
      ——彼得·卡瓦纳,《环球邮报》
      尼尔·波兹曼是一位传承伟大纽约传统的不可思议的讲述者……正如他说的故事一样,尼尔·波兹曼投入了一生来让我们停下来……他是一个和蔼谦恭的人,他绝对不会说,“我早就告诉过你了”。但是他的确告诉过我们,一次又一次地,直至肺癌让他永远消声。
      ——约翰·齐默尔曼,《纽约邮报》
      我时常想起萧伯纳著名的诗句,理智的人适应环境,而世上所有的进步都依靠不理智的人。马歇尔·麦克卢汉是不理智的,兰斯是不理智的,尼尔也是不理智的。因为这样,所有美好的事才发生了。
      ——保罗·莱文森,美国作家、福特汉姆大学教授
      波兹曼是一个多产的作家,他在约二十本书和众多的采访和文章中展现了他的思想和他的优雅。这些作品都值得阅读和深入思考,有意或无意间你会将你读到的说给他人听。波兹曼是看穿了皇帝新衣的孩子,后来他长成了擅长表达的义愤填膺的教育者和社会消费者。
      ——迈克尔·寇姆夫,《学院季刊》
      波兹曼的每本书都是一本小册子,一本装了封皮的随笔:《童年的消逝》讽刺美国文化的幼稚化;《娱乐至死》讽刺娱乐业,以及娱乐业对观众造成的影响……他的知识分子姿态,他在公众环境中的表现,以及他伟大的天赋——极好的幽默,实质是一个开化人类在一个野蛮世纪进行的尝试,之后成了一个开化人在电视文化中的尝试。
      ——杰伊·罗森,纽约大学教授
      在波兹曼的书中,隐喻的作用一次又一次地得到体现。我们设立“尼尔·波兹曼隐喻奖”有两个目的:奖励一位纯熟使用隐喻的有天分的作者;纪念并推广波兹曼的作品,以及印刷思想。
      ——锐透基金会
      审视了童年在当代美国文化中四面楚歌的状况。
      ——《出版人周刊》
      中国当今的现实是,不但电视文化,而且印刷文化,二者共同导致了童年的消逝,因而消逝得更为彻底。
      ——周国平
      也许,文化拯救的希望就在于人类不断的自我反省之中,在于认真聆听波兹曼式的警世危言之中。
      ——刘擎  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和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在书中的交互作用俯拾即是。《娱乐至死》是一本优秀的、令人不安的、引发思考的书,而且我敢说,它是一本必读书。它配得上经典的地位,尽管过了20年,但它比任何书都贴近时下。——蒂姆·查理斯(Tim Challies)
      《娱乐至死》在帮助我们看清(电视)屏幕里到底在发生些什么,在这一点上,它是最优秀的。那种画面,即便没有“文化灭亡”的末日预言,也足够阴郁了。
      ——沃尔特·古德曼(Walter Goodman,《纽约时报》)
      娱乐时代的当头一棒,尼尔·波兹曼的深刻预见。
      我们今天已经处在波兹曼描述的世界里,处在一个信息和行动比严重失调的时代,在空前便利的电子传媒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聪明,也比任何时候都轻飘。《娱乐至死》的预言指向了我们今天的现实。
      ——陈丹青
      波兹曼在媒体研究领域是一位巨人,地位仅次于马歇尔·麦克卢汉。
      ——安吉拉·佩妮,《抨击杂志》
      波兹曼极具说服力地调动了心理学、历史学、语义学、麦克卢汉理论以及常识,阐述了一个触目惊心且颇具独创性的论题。
      ——维克托·纳瓦斯基,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波兹曼在麦克卢汉结束的地方开始,他用学者的渊博与说书人的机智构筑他的见解。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尼尔·波兹曼的逝世给公共话语带来了某些寂静。一位博学的批评者,一位严谨的反对者,一位跟奔涌的发展唱反调的人,沉默了。回顾他令人惊叹的事业,你会发现他所做的每一件事的核心都是一连串问题……他希望你去思考,字母表是如何改变了口语文化的,印刷媒体给宗教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教育是如何创造了童年的,为何对标准的测试意味着对学校系统的激进反思。
      ——彼得·卡瓦纳,《环球邮报》
      作家、媒体批评家尼尔 ·波兹曼的去世并未得到应有的(新闻媒体的)重视。但这一点也没有让波兹曼吃惊。我们时代媒体批评领域最伟大的书之一《娱乐至死》是他写的……波兹曼比任何人都了解,电视无可挽回地改变了辩论的本质,娱乐如今在政界占至高地位。
      ——吉姆·本宁,alternet.org
      尼尔·波兹曼是一位传承伟大纽约传统的不可思议的讲述者……正如他说的故事一样,尼尔·波兹曼投入了一生来让我们停下来……他是一个和蔼谦恭的人,他绝对不会说,“我早就告诉过你了”。但是他的确告诉过我们,一次又一次地,直至肺癌让他永远消声。
      ——约翰·齐默尔曼,《纽约邮报》
      我时常想起萧伯纳著名的诗句,理智的人适应环境,而世上所有的进步都依靠不理智的人。马歇尔·麦克卢汉是不理智的,兰斯是不理智的,尼尔也是不理智的。因为这样,所有美好的事才发生了。
      ——保罗·莱文森,美国作家、福特汉姆大学教授
      波兹曼是一个多产的作家,他在约二十本书和众多的采访和文章中展现了他的思想和他的优雅。这些作品都值得阅读和深入思考,有意或无意间你会将你读到的说给他人听。波兹曼是看穿了皇帝新衣的孩子,后来他长成了擅长表达的义愤填膺的教育者和社会消费者。
      ——迈克尔·寇姆夫,《学院季刊》
      波兹曼的每本书都是一本小册子,一本装了封皮的随笔:《童年的消逝》讽刺美国文化的幼稚化;《娱乐至死》讽刺娱乐业,以及娱乐业对观众造成的影响……他的知识分子姿态,他在公众环境中的表现,以及他伟大的天赋——极好的幽默,实质是一个开化人类在一个野蛮世纪进行的尝试,之后成了一个开化人在电视文化中的尝试。
      ——杰伊·罗森,纽约大学教授
      在波兹曼的书中,隐喻的作用一次又一次地得到体现。我们设立“尼尔 ·波兹曼隐喻奖”有两个目的:奖励一位纯熟使用隐喻的有天分的作者;纪念并推广波兹曼的作品,以及印刷思想。
      ——锐透基金会
      一本有才华、有力量、有分量的书。这是波兹曼抛出的严厉的控诉书,就我看来,他让人无法反驳。
      ——乔纳森·亚德利, 《华盛顿邮报》
      有些书是每个人都应该读而事实上很少有人去读的。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就是其中之一。他对于娱乐时代对公共话语质量的毁灭性作用的分析提供了非同寻常的锐利洞见,这种洞见深入了到技术塑形思想与文化的方式,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各方各面的琐碎化。
      ——“潮起潮落”
      出版于 1985年的《娱乐至死》是一本令人振奋的充满争议的书,它审视了电视对我们生活——更具体地说,是政治、文化和精神生活的——害处……本书有太多值得推荐的地方。它引发了许多思考,更让我们看到,电视是如何以某些方式侵蚀我们的公共话语甚至我们关于美好生活的整体概念的。
      ——谢默斯·斯威尼,social affairs unit.org
       《童年的消逝》序言
      引言
      第一篇童年的发明
      第一章一个没有儿童的时代
      第二章印刷术和新成人
      第三章童年的摇篮期
      第四章童年的旅程
      第二篇童年的消逝
      第五章结束的开端
      第六章一览无余的媒介
      第七章成人化的儿童
      第八章正在消失的儿童
      第九章六个问题
      参考文献
      译名对照表《娱乐至死》前言
      第一篇
      第一章 媒介即隐喻
      第二章 媒介即认识论
      第三章 印刷机统治下的美国
      第四章 印刷机统治下的思想
      第五章 躲躲猫的世界
      第二篇
      第六章 娱乐业时代
      第七章 “好……现在”
      第八章 走向伯利恒
      第九章 伸出你的手投上一票
      第十章 教学是一种娱乐活动
      第十一章 赫胥黎的警告
      参考文献
      译名对照表
      《童年的消逝》      引言儿童是我们发送给一个我们所看不见的时代的活生生的信息。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任何一种文化忘却自己需要再生繁衍都是不可想象的。但是,没有儿童这样一个社会概念,文化却完全可能生存。童年不同于婴儿期,是一种社会产物,不属于生物学的范畴。至于谁是或不是儿童,我们的基因里并不包含明确的指令。人类生存的法则也不要求对成人世界和儿童世界进行区分。事实上,如果我们把“儿童”这个词归结为意指一类特殊的人,他们的年龄在7岁到——比如说——17岁之间,需要特殊形式的抚育和保护,并相信他们在本质上与成人不同,那么,大量的事实可以证明儿童的存在还不到400年的历史。的确,如果我们完全用一个普通美国人对“儿童”这个词的理解,那么童年的存在不超过150年。且举个小小的例子:庆祝孩子生日的习俗,在18世纪的美国大多是不存在的,而且,事实上,以任何形式准确标注孩子的年龄都是一个相对新的文化习惯,不过200年而已。
      再举个更重要的例子: 直到1890年,美国的中学只招收7%的年龄在14岁到17岁的人。另外93%的人口,和许多更加年幼的儿童一起从事着成人的劳动。一些儿童更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在各大城市比比皆是。
      然而,我们首先不能将社会事实和社会概念混为一谈。童年的概念是文艺复兴的伟大发明之一,也许是最具人性的一个发明。童年作为一种社会结构和心理条件,与科学、单一民族的独立国家以及宗教自由一起,大约在16世纪产生,经过不断提炼和培育,延续到我们这个时代。但是像一切社会产物一样,它的持久存在并不是必然的。其实,写作本书的想法起源于我个人的观察,那就是童年正在消逝,而且飞快地消逝。在接下来的章节里,我的任务,一部分是展现童年消逝的证据,证明情况的确如此,尽管我怀疑大多数读者不会要求多少说服就会相信。有关童年消逝的话题,不论我到何处演讲,不论我何时写作,听众和读者不仅没有对这个观点表示异议,而且急不可耐地从自身的经验中为我提供证据。童年和成年的分界线正迅速模糊。这个观察对于关注它的人平淡无奇,对于不关注它的人也不置可否。不甚为人知晓的是,首先童年从何而来。至于为什么童年会消逝,就更鲜为人知了。
      我相信我对这些问题有一些明白易懂的答案。它们大多是通过观察传播媒介如何影响社交过程而产生的一系列推测;尤其是印刷术如何创造了童年,电子媒介又如何使之“消逝”。换句话说,以我本人对我写本书的内容的理解,本书的主要贡献不在于断言童年正在消逝,而在于提供了一个解释这种现象何以产生的理论。因此,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表述“童年”这个概念的起源;具体地说,就是童年起初不需要存在,而后却发展成不可避免的存在,它们各自的传播条件是什么。第二部分将我们置身于现代时空,企图揭示从古登堡(Gutenberg)的印刷世界转换到塞缪尔·莫尔斯(SamuelMorse)的电报密码世界,这个过程使童年作为一个社会结构已经难以为继,并且实际上已经没有意义。
      那么,我们能为童年的消逝做些什么?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但本书将不对此进行探讨。理由是我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我这么说,心里既轻松又沮丧。轻松是因为我不必背负教别人如何生活的包袱。在我以前写的书里,我都冒昧地指出较有效地解决各种问题的方法。我相信这是职业教育家应该做的事。事实上,承认人类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们发现和理解问题的能力不相上下,竟是件令人愉快的事。
      当然,沮丧也是出自同一个原因。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儿童的天真无邪、可塑性和好奇心逐渐退化,然后扭曲成为伪成人的劣等面目,这是令人痛心和尴尬的,而且尤其可悲。但是我会这么想来安慰自己:如果不能提出防止灾难发生的方法,那么也许可以退而求其次,试图理解灾难为什么会发生,那也是有用的。……《娱乐至死》人们一直密切关注着1984年。这一年如期而至,而乔治·奥威尔关于1984年【《一九八四》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GeorgeOrwell,1903—1950),1949年所著的长篇小说,描绘了未来独裁统治下的恐怖情景。——译注】的预言没有成为现实,忧虑过后的美国人禁不住轻轻唱起了颂扬自己的赞歌。自由民主的根得以延续,不管奥威尔笔下的噩梦是否降临在别的地方,至少我们是幸免于难了。
      但是我们忘了,除了奥威尔可怕的预言外,还有另一个同样让人毛骨悚然的版本,虽然这个版本年代稍稍久远一点,而且也不那么广为人知。这就是奥尔德斯·赫胥黎【奥尔德斯·赫胥黎(AldousLeonardHuxley,1894—1963),英国小说家、散文家、博物学家。1932年发表科幻小说《美丽新世界》,以讽刺笔法描写他心目中的未来世界。——译注】的《美丽新世界》。即使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们也不会料到,赫胥黎和奥威尔的预言截然不同。奥威尔警告人们将会受到外来压迫的奴役,而赫胥黎则认为,人们失去自由、成功和历史并不是“老大哥”之过。在他看来,人们会渐渐爱上压迫,崇拜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技术。
      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强行禁书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失去任何禁书的理由,因为再也没有人愿意读书;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剥夺我们信息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人们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变得被动和自私;奥威尔害怕的是真理被隐瞒,赫胥黎担心的是真理被淹没在无聊烦琐的世事中;奥威尔害怕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受制文化,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正如赫胥黎在《重访美丽新世界》里提到的,那些随时准备反抗独裁的自由意志论者和唯理论者“完全忽视了人们对于娱乐的无尽欲望”。在《一九八四》中,人们受制于痛苦,而在《美丽新世界》中,人们由于享乐失去了自由。简而言之,奥威尔担心我们憎恨的东西会毁掉我们,而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这本书想告诉大家的是,可能成为现实的,是赫胥黎的预言,而不是奥威尔的预言。……
      《童年的消逝》初版于1982年,是尼尔·波兹曼的代表作之一。
      “童年”是一个被发明出来的概念,印刷术普及之前,儿童与成人之间靠口语传播,彼此分享基本相同的文化世界,所以人类并没有“童年”;印刷术普及之后,文字成为主导,成人掌握着文字和知识的世界,儿童与成人之间出现了一道文化鸿沟,“童年”诞生了。
      电视时代,一切信息都能够在成人和儿童之间共享,成人和儿童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儿童几乎都被迫提早进入充满冲突、战争、性爱、暴力的成人世界,“童年”逐渐消逝。
      波兹曼同时指出,在成人和儿童共同成为电视观众的文化里,政治、商业、教育等最终蜕变成幼稚和肤浅的弱智文化,人类的文化精神逐渐枯萎。 《娱乐至死》初版于1985年,是尼尔·波兹曼的代表作之一。电视时代蒸蒸日上,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政治、宗教、教育、体育、商业和任何其他公共领域的内容,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而人类无声无息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心甘情愿,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乔治·奥威尔曾在《一九八四》中预言人类将会遭受外来压迫,失去自由;赫胥黎则在《美丽新世界》中表达了另一种忧虑:人们会渐渐爱上工业技术带来的娱乐和文化,不再思考。 《娱乐至死》想告大家可能成为现实的,是赫胥黎的预言,不是奥威尔的预言;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憎恨的东西,恰恰是我们热爱的东西!
       尼尔·波兹曼(NeilPostman,1931—2003),世界著名的媒介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是继麦克卢汉之后世界最重要的媒介文化研究学者之一,他在纽约大学首创了媒介生态学专业。
      他认为强势媒介能够以一种隐蔽却强大的暗示力量重新定义现实世界,甚至塑造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人们实际上是生存在媒介所制造的巨大隐喻世界中而不自知,因此发展出了“媒介即隐喻”的理论。
      波兹曼出版过20余部著作,《娱乐至死》和《童年的消逝》是他的两部代表作,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

      吴燕莛,译者,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硕士,现任教于上海外国语大学传媒学院。      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1931—2003),世界著名的媒介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是继麦克卢汉之后世界最重要的媒介文化研究学者之一,他在纽约大学首创了媒介生态学专业。他认为强势媒介能够以一种隐蔽却强大的暗示力量重新定义现实世界,甚至塑造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人们实际上是生存在媒介所制造的巨大隐喻世界中而不自知,因此发展出了“媒介即隐喻”的理论。 波兹曼出版过20余部著作,《娱乐至死》和《童年的消逝》是他的两部代表作,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 章艳,译者,上海外国语大学翻译学博士,任教于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曾发表、出版论文译著数篇。'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