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X
语欣书店
  • 中国哲学史 手绘插图版(2册) 中国哲学 冯友兰 新华正版
  • 中国哲学史 手绘插图版(2册) 中国哲学 冯友兰 新华正版
  • 中国哲学史 手绘插图版(2册) 中国哲学 冯友兰 新华正版
  • 中国哲学史 手绘插图版(2册) 中国哲学 冯友兰 新华正版

中国哲学史 手绘插图版(2册) 中国哲学 冯友兰 新华正版

举报

82位中西古今哲人彩画像 立体展现中国哲学史

  • 装帧:    平装
  • 开本:    32开
  • 页数:    1000页
  • 字数:    355千字
  • 出版时间: 
  • 版次:  1
  • 装帧:  平装
  • 开本:  32开
  • 页数:  1000页
  • 字数:  355千字

售价 49.50 5.1折

定价 ¥98.00 

品相 全新品相描述

优惠 满包邮

优惠 满减券
    运费
    本店暂时无法向该地区发货

    延迟发货说明

    时间:
    说明:

    上书时间2023-12-11

    数量
    库存11
    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
    微信扫描打开成功后,点击右上角”...“进行转发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 商品详情
    • 店铺评价
    手机购买
    微信扫码访问
    • 商品分类:
      哲学心理学
      货号:
      xhwx_1201996613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目录:

      自序一/

      自序二/ii

      自序三/xv

      篇子学时代

      章绪论/003

      (一)哲学之内容/003

      (二)哲学之方/009

      (三)哲学中论证之重要/010

      (四)哲学与中国之“义理之学”/011

      (五)中国哲学之弱点及其所以/012

      (六)哲学之统一/014

      (七)哲学与哲学家/018

      (八)历史与哲学史/019

      (九)历史与写的历史/020

      (十)叙述式的哲学史与选录式的哲学史/023

      (十一)历史是进步的/024

      (十二)中国哲学史取材之标准/025

      第二章泛论子学时代/027

      (一)子学时代之开始/027

      (二)子学时代哲学发达之原因/029

      (三)子学时代之终结/035

      (四)古代大过渡时期之终结/041

      (五)古代著述体裁/042

      第三章孔子以前及其同时之的哲学的思想/045

      (一)鬼神/045

      (二)术数/050

      (三)天/053

      (四)一部分人较开明之思想/054

      (五)人之发现/056

      第四章孔子及儒家之初起/065

      (一)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068

      (二)孔子对于传统的制度及信仰之态度/075

      (三)正名主义/080

      (四)孔子以述为作/084

      (五)直、仁、忠、恕/087

      (六)义利及/094

      第五章墨子及前期墨家/097

      (一)关于墨子之证/097

      (二)《经》、《经说》及《大取》、《小取》,六篇之时代/101

      (三)墨者为一有组织的团体/102

      (四)墨子哲学为功利主义/105

      (五)何为之大利/108

      (六)兼爱/112

      (七)的制裁/116

      (八)政治的制裁/120

      (九)余论/124

      第六章孟子及儒家中之孟学/127

      (一)孟子之抱负及其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127

      (二)孟子对于周制之态度/130

      (三)孟子之理想的政治及经济制度/132

      (四)善/139

      (五)孟子反功利/146

      (六)天、及浩然之气/147

      第七章战国时之“百家之学”/151

      (一)杨朱及道家之初起/152

      (二)陈仲子/162

      (三)许行、陈相/163

      (四)告子及其他人论者/164

      (五)尹文、宋/166

      (六)彭蒙、田骈、慎到/174

      (七)驺衍及其他阴阳五行家言/179

      第八章《老子》及道家中之《老》学/189

      (一)老聃与李耳/189

      (二)《老》学与庄学/192

      (三)楚人精神/195

      (四)道德/196

      (五)对于事物之观察/200

      (六)处世之方/203

      (七)政治及社会哲学/205

      (八)《老子》对于欲及知之态度/207

      (九)理想的人格及理想的社会/209

      第九章惠施、公孙龙及其他辩者/211

      (一)辩者学说之大体倾向/211

      (二)惠施与庄子/216

      (三)《天下篇》所述惠施学说十事/218

      (四)惠施与庄子之不同/222

      (五)公孙龙之“白马论”/224

      (六)公孙龙所谓“指”之意义/227

      (七)公孙龙之“坚白论”/228

      (八)公孙龙之“指物论”/230

      (九)公孙龙之“通变论”/232

      (十)“合同异”与“离坚白”/235

      (十一)《天下篇》所述辩者学说二十一事/236

      (十二)感觉与理智/240

      第十章庄子及道家中之庄学/241

      (一)庄子与楚人精神/241

      (二)道、德、天/243

      (三)变之哲学/246

      (四)何为/247

      (五)自由与等/251

      (六)死与不死/256

      (七)纯粹经验之世界/260

      (八)的逍遥/264

      (九)庄学与杨朱之比较/265

      第十一章《墨经》及后期墨家/267

      (一)战国时墨家之情形/267

      (二)《墨经》中之功利主义/269

      (三)论知识/272

      (四)论“辩”/279

      (五)《墨经》中“同异之辩”/284

      (六)《墨经》中“坚白之辩”/287

      (七)《墨经》对于其他辩者之辩论/292

      (八)《墨经》对于兼爱之说之辩护/294

      (九)对于当时其余诸家之辩论/296

      第十二章荀子及儒家中之荀学/301

      (一)荀子之为学/301

      (二)荀子对于孔子、孟子之意见/303

      (三)荀子对于周制之意见/304

      (四)天及/307

      (五)荀子之心理学/310

      (六)社会之起源/314

      (七)礼论、乐论/316

      (八)王霸/318

      (九)正名/321

      第十三章韩非及其他家/329

      (一)家之学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各方面之趋势/329

      (二)家之历史观/333

      (三)家之三派/335

      (四)三派与韩非/338

      (五)之重要/339

      (六)正名实/341

      (七)严赏罚/343

      (八)恶/344

      (九)无为/347

      (十)家与当时贵族/351

      第十四章秦汉之际之儒家/353

      (一)关于礼之普通理论/353

      (二)关于乐之普通理论/358

      (三)关于丧礼之理论/360

      (四)关于祭礼之理论/365

      (五)关于婚礼之理论/370

      (六)关于孝之理论/372

      (七)《大学》/376

      (八)《中庸》/382

      (九)《礼运》/389

      第十五章《易传》及《淮南鸿烈》中之宇宙论/391

      (一)《周易》之起源及《易传》之作者/391

      (二)八卦及阴阳/396

      (三)宇宙间诸事物之发展变化/400

      (四)宇宙间事物变化之循环/401

      (五)易象与人事/403

      (六)《淮南鸿烈》中之宇宙论/409

      第十六章儒家之六艺论及儒家之独尊/413

      (一)儒家之六艺论/413

      (二)儒家所以能独尊之原因/417

      第二篇经学时代

      章泛论经学时代/423

      第二章董仲舒与今文经学/429

      (一)阴阳家与今文经学家/429

      (二)阴阳家思想中之宇宙间架/431

      (三)董仲舒在西汉儒者中之地位/434

      (四)元、天、阴阳、五行/435

      (五)四时/438

      (六)人副天数/441

      (七)情/443

      (八)个人伦理与社会伦理/446

      (九)政治哲学与社会哲学/451

      (十)灾异/455

      (十一)历史哲学/457

      (十二)春秋大义/462

      第三章两汉之际谶纬及象数之学/469

      (一)纬与谶/469

      (二)所谓象数之学/472

      (三)阴阳之数/476

      (四)八卦方位/478

      (五)卦气/480

      (六)孟喜、京房/482

      (七)音律配卦/486

      (八)其他纬书/488

      (九)阴阳家与科学/492

      第四章古文经学与扬雄、王充/493

      (一)“古学”与刘歆/493

      (二)扬雄/495

      (三)王充/505

      第五章南北朝之玄学(上)/517

      (一)玄学家与孔子/517

      (二)何晏、王弼及玄学家之经学/518

      (三)阮籍、嵇康、刘伶/527

      (四)《列子》中之唯物论及机械论/534

      (五)《杨朱篇》中放情肆志之人生观/536

      第六章南北朝之玄学(下)/545

      (一)向秀与郭象/545

      (二)独化/549

      (三)宇宙间事物之关系/552

      (四)天然及人事之变化/554

      (五)“无为”/557

      (六)“圣智”/559

      (七)“逍遥”/563

      (八)“齐物”/564

      (九)“至人”/568

      第七章南北朝之佛学及当时人对于佛学之争论/571

      (一)中国佛学与之思想倾向/571

      (二)佛家与道家/574

      (三)“六家七宗”/577

      (四)僧肇所讲世界之起源/585

      (五)僧肇之不真空义/588

      (六)僧肇之物不迁义/589

      (七)僧肇所说之圣人/591

      (八)僧肇之般若无知义/593

      (九)道生之顿悟成佛义/594

      (十)当时对于神灭神不灭之辩论/603

      第八章隋唐之佛学(上)/609

      (一)吉藏之二谛义/609

      (二)玄奘之《成唯识论》/612

      (三)藏之《金师子论》/634

      第九章隋唐之佛学(下)/649

      (一)天台宗之《大乘止观门》/649

      (二)慧能、神会、宗密/666

      第十章道学之初兴及道学中“二氏”之成分/691

      (一)韩愈/692

      (二)李翱/695

      (三)道学与佛学/702

      (四)道教中一部分之思想/703

      (五)道教中之科学精神/706

      第十一章周濂溪、邵康节/709

      (一)周濂溪/709

      (二)邵康节/719

      第十二章张横渠及二程/735

      (一)张横渠/735

      (二)程明道与程伊川/748

      第十三章朱子/791

      (一)理、太极/773

      (二)气/779

      (三)天地人物之生成/782

      (四)人物之/785

      (五)道德及修养之方/790

      (六)政治哲学/792

      (七)对于佛家之/795

      第十四章陆象山、及明代之心学/799

      (一)陆象山/799

      (二)杨慈湖/804

      (三)朱陆异同/808

      (四)朱子以后之理学/813

      (五)陈白沙与湛甘泉/813

      (六)/815

      (七)王龙溪及王心斋/832

      第十五章清代道学之继续/837

      (一)汉学与宋学/837

      (二)李及一部分道学家/838

      (三)戴东原/849

      第十六章清代之今文经学/865

      (一)清末之立教改制运动/865

      (二)康有为/867

      (三)谭嗣同/875

      (四)廖/883

      (五)经学时代之结束/891

      附录一:审查报告三篇/893

      附录二:第二篇第五章异文/907

      附录三:《中国哲学小史》/931


      内容简介:

      冯友兰早年先后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是他于1928年到清华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期间所写。该书没有采取“信古”或“疑古”的态度,而是以“释古”的态度来写中国哲学史,把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与“经学时代”两个大段落。冯著中国哲学史不仅在当时得到了陈寅恪、金岳霖这两位审阅人的高度评价,而且至今仍然备受赞扬。例如,张世英说,“中国哲学史是中国近现代目前史论结合、有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的部哲学史著作。把史论结合得那么紧密,把中国哲学史讲得那么有条理、那么清晰,而且贯穿着自己的观点,不人云亦云,到现在还”。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