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X
凡凡图书店
  • 浙江省非物质遗产代表传承人述史丛书,张再堂卷 中国名人传记名人名言 郭艺主编 新华正版

浙江省非物质遗产代表传承人述史丛书,张再堂卷 中国名人传记名人名言 郭艺主编 新华正版

举报
  • 出版时间: 
  • 装帧:    其他
  • 开本:    16
  • ISBN:  9787551445948
  • 出版时间: 
  • 装帧:  其他
  • 开本:  16

售价 31.40 3.6折

定价 ¥88.00 

品相 全新品相描述

优惠 满包邮

优惠 满减券
    运费
    本店暂时无法向该地区发货

    延迟发货说明

    时间:
    说明:

    上书时间2024-05-01

    数量
    库存3
    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
    微信扫描打开成功后,点击右上角”...“进行转发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 商品详情
    • 店铺评价
    手机购买
    微信扫码访问
    • 商品分类:
      文学
      货号:
      423_9787551445948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目录:

      序言章 项目概况一、历史沿革.二、表现形式与基本特征三、传承与发展情况第二章 人物小传一、传承创新二、收徒传艺三、一生所爱第三章 述访谈一、出生农家爱花鼓二、勤学苦练艺名扬三、恢复剧团挑重任四、培养弟子重传承第四章 周边采访一、张再堂女儿张爱梅访谈:花鼓戏是父亲生命的一部分二、张再堂儿子张善和访谈:痴迷花鼓戏的艺人三、张再堂张明娟访谈:包山花鼓戏的传承发展离不开张再堂老师严格执着的精神四、张再堂张和英访谈:孜孜不倦的花鼓戏热心人五、张再堂同事徐锦山访谈:花鼓戏的离不开张再堂老先生的无私付出六、云和县馆戏曲干部朱丽霞访谈:毫无保留、无私奉献的花鼓戏领路人附录一、张再堂大事年表二、张再堂老先生默写的主要花鼓戏传统剧目三、包山花鼓戏经典剧目《大花鼓》四、包山花鼓戏新剧目《福妈嫁囡》五、包山花鼓戏剧目资料参文献后记

      内容简介:

      非物质遗产代表传承人是历史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本从书从非物质遗产的价值、存续状况、传承保护等方面叙述项目的基本概况,从传承人的生事迹、学艺师承等角度阐述传承人的生经历。丛书为非物质遗产的保护和研究提供了丰富、翔实、鲜活的宝贵资料,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具有推动意义。本分卷介绍浙江省非物质遗产项目一一包山花鼓戏的代表传承人张再堂。书中附有传承人个人年表、文献图录等,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

      精彩内容:

      章项目概况包山花鼓戏,俗称“跳花鼓”“花鼓灯”。它是一种集小戏、舞蹈、曲艺等多种形式于一体的民间表演艺术,主要流行于浙江省丽水市云和县及其周边地区,在浙西南山区享有盛名。2009年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遗产代表项目名录。包山花鼓戏通过传统剧目的情节和古老的演唱方式,再现当地劳动多种多样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俗。表演形式简洁、明快、朴实、活泼,非常贴近群众生活,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一、历史沿革明代中后期,云和县包山盛行马灯、采茶灯等民间表演艺术。清代,凤阳花鼓戏传人云和,当地民间艺人汲取其艺术元素,融合当地的“莲花”“莲厢”“花船”等小调及民间吹打等传统音乐,加之受地方语言和风俗惯等影响,逐渐形成具有当地特的民间戏剧种类,被称为包山花鼓戏。据清光绪年间徐珂编著的清稗类钞记载:“嘉道间,江浙始有花鼓戏,传未三十年,而变迁者屡。”据此推算,清嘉庆元年至道光三十年(1796—1850)间,江浙出现了早期的花鼓戏。中华共和国成立前,花鼓戏被看作“乞丐戏”,艺人地位低下。中华共和国成立后,花鼓戏作为民间艺术得到重视和发展,戏班除演出传统剧目外,还积极配合党在各个时期的历史任务组织开展宣传演出。“大”期间,花鼓戏因被斥为“四旧”而停演。1980年,云和县包山村重新组建花鼓戏班,此后每年春节基本坚持演出。除在云和本地演出外,还到莲都、景宁等地演出,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并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20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的兴起,受当代文艺形式多样化的冲击,包山花鼓戏曾一度停演。2005年,在非物质遗产保护工程的推动下,包山村再次重组花鼓戏队伍,恢复演出,并一直活跃至今。二、表现形式与基本特征20世纪80年代之前,包山花鼓戏以走村串户,于民居中堂(当地俗称“上间”)表演为主要演出形式。20世纪90年代开始,包山花鼓戏走上舞台表演,并配以现代舞美、灯光,表演艺术大大增强。包山花鼓戏表演文武并重,表演时借鉴戏曲的台步、身段和韵白,说唱中配以舞蹈。节奏朴实明快,语言诙谐幽默,具有鲜明的地方特和浓厚的乡土气息。角行当:包山花鼓戏通常分丑、旦、生三个行当,除沿袭凤阳花鼓戏一男一女两个角外,还增加了大相公和花鼓囡。根据剧目情节不同,一般有一丑(花鼓公)、二旦(花鼓婆、花鼓囡)、一生(大相公)四个角。花鼓公走后勾腿的跳步,花鼓婆走正旦台步,花鼓囡走小花旦步,大相公则以走小生台步为主。声腔曲调:包山花鼓戏声腔吸收当地流行的戏曲和小调成分,有“凤阳调(歌)”“板”“滩簧调”等。通过转调、变调、音程移位、节奏扩展或压缩等手法,创造和丰富了花鼓戏曲调。包山花鼓戏演嗝使用云和方言,当地人称“官话”(云和方言中夹杂部分普通话)。唱词押韵,韵脚为当地方言和普通话音韵。对白和唱腔则融人浓重的包山音,很多念白都是采用半说半唱的数板形式,并夹杂较多的俚语及顺溜,风趣活泼。说唱的相互融合,增加了戏剧的调侃。唱词特点:包山花鼓戏唱词沿袭相传模式,表达方式非常简单,唱词随编,唱腔随意;词意直白、形象,简单重复,没有精雕细琢和过度修饰。情感表达直接质朴,语言生动风趣,是劳动内.心深处情感的自然流露。花鼓戏唱词结构以二二三言和三四言的七句式为主,也有三七言、四六言、三三四言或十言等十句式。演唱特点:包山花鼓戏的演唱风格轻松幽默,对白中随处可见插科打诨的情节,有时使用大量的滑稽道白,充分体现了农民式活泼幽默的语言艺术,也反映出包山花鼓戏较强的娱乐。花鼓戏艺人都是“忙时务农,闲时唱戏”的农民,跟随师傅相传,大多不识谱,没有接受正规的发音训练,因此演唱时没有固定的调式,只需把握上下旬的落音,便可自由演唱。同一旋律可以对应不同唱词反复演唱,同一唱段,同一歌词,也会出现“一遍一个样”的现象。演唱时以大嗓(真声)为主,这与花鼓戏二、三度的小跳音程旋律有很大关系,偶尔会出现六、七度甚至九、十度的大跳音程,则需要用小嗓(声)演唱。久而久之,包山花鼓戏逐渐形成了以真。声为主,声为辅,真声相结合的演唱特点。调式特点:包山花鼓戏早期的音乐体制属曲牌连缀体,曲目包含宫、商、角、徵、羽五种民族调式,其中以徵调式为常见。核心音是宫音和徵音,角音和羽音在曲调进行中也十分活跃。节奏简单,基本由四分音符、八分音符,附点节奏、切分节奏构成。曲牌剧目:包山花鼓戏所用曲牌,主要有柳条金柳条金断闹长沙三句落过街溜一字清大过场小过场大字过场闷工过场上轿哭落山虎满门贤望乡台等。包山花鼓戏剧目丰富,有表现花鼓戏艺人遭受颠沛流离之苦的;有表现贫苦农民遭受地方官僚豪绅欺凌的;有反映丰富多样的农村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