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X
绿洲图书专营店
  • 【指文正版】2021战争事典063《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德军》指文二战德国苏联卫国战争魏玛共和国战术战略闪击战巴巴罗萨军事书籍

【指文正版】2021战争事典063《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德军》指文二战德国苏联卫国战争魏玛共和国战术战略闪击战巴巴罗萨军事书籍

举报

9787513933841

  • 出版时间: 
  • 装帧:    平装
  • ISBN:  9787513933841
  • 出版时间: 
  • 装帧:  平装

售价 63.60

品相 全新

优惠 满包邮

优惠 满减券
    运费
    本店暂时无法向该地区发货

    延迟发货说明

    时间:
    说明:

    上书时间2023-03-10

    数量
    库存27
    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
    微信扫描打开成功后,点击右上角”...“进行转发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 商品详情
    • 店铺评价
    手机购买
    微信扫码访问
    • 商品分类:
      军事
      货号:
      641436263255
      商品描述:
      商品参数
       
       

       

      战争事典063: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德军
      作者:詹姆士·S.科鲁姆
      装帧:平装
      ISBN:9787513933841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页数:272
      出版时间:2021-03
      开本:16开本
      编辑**
      【魏玛德国时期所取得的巨大军事成就不应被忽视】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学术界大多倾向于关注魏玛国防军在对内和对外政策方面发挥的影响,评估它在共和国崩溃和纳粹政权崛起过程中应负的责任。鲜有人注意到,希特勒就任德国总理时,他所继承的是一支在世界范围内都堪称指挥得当、训练有素、现代化程度高的军队。纳粹国防军及其在1939—1941年间取得的军事成果,都以1919—1933年间的魏玛国防军为基础。二战期间的德军将领,都是由魏玛国防军这个建立在帝国军队残骸之上的组织选拔和训练而成。其间许多极有名气的德制武器,要么设计于魏玛国防军时期,要么脱胎于这一时期的武器计划。*为重要的是,1939—1941年间的闪击战策略本就肇始于20年代魏玛国防军的军事条令和训练。  
       
      【“不败神话”的起源,德军“弯道 车”的秘密】  
      魏玛国防军的训练体制引入了很多创新举措,该体制既善于训练大部队,在单个士兵的训练上也同样表现卓越。除拥有合理的战术理论外,恰恰就是训练使得魏玛国防军 越了当时所有对手,确保了德国军队1939—1940年间的战场效率和战术成功。此外,魏玛国防军虽然坚持部队应该采用共同的行动条令和战术条令,但避免了知识僵化,因为这是任何军队的最大敌人;他们在军事事务上允许弹性,并对争论表现出了足够的宽容。像是库尔特·黑塞那样反对新作战理念的军官也被允许公开提出激进的替代方案,同时不会受到惩罚。鉴于总司令部的态度,20年代的运动战理论逐渐转变成了30年代的闪击战概念。  
       
      【探讨汉斯·冯·塞克特在这场军事改革中的重要性】  
      汉斯·冯·塞克特是战间期德国军队的关键人物,其个人的战争思想亦塑造了国防军的军事思想。他在1919年提出的那些问题是研究军队战时经验教训的基础,无论现在还是当时,对于研究作战理论都非常有价值。军史专家通常认为塞克特的思想非常重要和有趣,却不具有创新性。作者对此持反对态度,他想要通过本书证明,塞克特在战略战术、武器发展等方面都极具原创性,他视野清晰,全面了解未来战争,并且能将自己的见解灌输给德国军队,这些都足以使他成为20世纪*重要的军事思想家之一。  
       
      【关注某些不甚知名却很重要的较低层级战术思想家】  
      伟大的统帅可以提供视野并为军队制定大战略,但其宏伟愿景若是无法通过有才能的参谋和军事专家的具体工作加以充实,统帅的所有努力便仍会归零。伟大的统帅和军事理论家只在某种程度上是有用的。卓越的理论若由平庸的军官来实施,同样发挥不了什么作用。魏玛国防军拥有一个才能卓著的高素质军官团。很多参谋和指挥官本身就是优秀的军事思想家,能够将冯·塞克特的战术和战略要点付诸实践。一些军官甚至能够修正和改进冯·塞克特提出的要点。很多历史学家在研究伟大的军事理论家时,总是倾向于忽略那些使理论起作用的较低层级军官,作者在本书中纠正了这种倾向。  
       
      【查阅并使用自二战以来西方学者无法获取的资料】  
      由于撰写本书时,恰逢德国重新统一,作者得以获准进入之前并不开放的东德人民军档案馆,查阅并使用了自二战以来西方学者无法获取的各种材料。此外,他还从以下几个重要收藏处获得关于德国军队的材料,包括美国国家档案馆德国记录材料收藏处,以及西德布雷斯高地区的德国联邦军事档案馆。特别重要的是加拿大皇家军事学院克里勒收藏处——这是继美国国家档案馆之后,北美地区有关德国军队的*佳收藏处。作者还附列了一份范围极广,含有同时期英、法、美三国战术条令的书目,帮助读者更好地将魏玛国防军与各协约国军队进行比较。

       
       

       

       
       
       

       
       内容介绍
       
       

       作者以魏玛国防军总司令汉斯·冯·塞克特领导的时代为重心,描述了一战后德国在战略战术、武器研发、编制、训练中为本国未来战争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性变革。除此之外,一批富有远见的德军军官也在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装甲战术家恩斯特·沃尔克海姆和空中战术家赫尔穆特·威尔伯格。最后,得益于这些实干家和他们付出的努力,魏玛国防军重获新生,并由此发展出了在后来辉煌一时的“闪击战”理论。
       
       

       
       
       

       
       目录
       
       

       前 言 
       
      致 谢 
       章 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教训
      第二章 冯·塞克特和他对于战争的反思
      第三章 魏玛国防军的内部辩论 
      第四章 训练魏玛国防军 
      第五章 发展现代武器
      第六章 发展德国装甲兵学说 
      第七章 发展魏玛国防军的空军理论 
      第八章 魏玛国防军羽翼已成 
      第九章 尾声
      附 录 从 20 年代起提出的国防军编制和装备表
      注 释
       

       

       
       
       

       
       作者介绍
       
       

       作者:詹姆士·S.科鲁姆(James S. Corum)  
      西方知名空军历史学家和反叛乱学者(Scholar Of Counter-Insurgency),也是一名比较军事学(Comparative Military Studies)教授,代表作有《德国空军:创建1918—1940年作战空战》(The Luftwaffe: Creating the Operational Air War, 1918-1940)。  
       
      译者:周思成,男,1984年生于湖南长沙,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副编审。主要研究领域为蒙元史、民族史和军事史,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规训、惩罚与征服:蒙元帝国的军事礼仪和军事法》、历史普及读物《大汗之怒:元朝征伐日本小史》,以及译著4部。  
      译者:张贤佳,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现为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五研究部二级翻译,主要研究领域是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编译。  
      译者:张大卫,工业时代陆战史研究者,本科和博士均就读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著有《哈尔科夫1942》一书,译有《巨人之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波罗的海战事》,并翻译审校了《莫斯科战役1941:二战“台风”行动与德军的大危机》。  
       

       

       
       
       

       
       在线试读
       
       

       作为军事思想史,本书旨在研究魏玛国防军及其战略和战术概念。因此,本书将聚焦于魏玛国防军的军事思想,尤其是总参谋部的军事思想。我会避免深入讨论魏玛国防军的政治角色、它的社会学意义、它与工业界的关系,以及它对外交政策产生的影响,因为这些议题已经在弗·路·卡斯滕、戈登·克雷、恩斯特·汉森、汉斯·霍夫曼和盖恩斯·波斯特等人的著作中得到了详细探讨。如果读者有兴趣全面了解魏玛国防军,或是想了解汉斯·冯·塞克特(Hans von Seeckt)与魏玛共和国的政治关系,我将向他们**上述作者的著作。我所写的这本书主要研究魏玛国防军的军事条令,是上述研究魏玛国防军的历史学著作的补充。  
      本书重点关注汉斯·冯·塞克特1919—1920年任总参谋长和1920—1926年任总司令时期的魏玛国防军。正是在上述时期,他做出了关于战术条令、军事组织和训练*重要的决定。1926年冯·塞克特离任时,魏玛国防军已经拥有明确的标准化作战条令和关于未来战争的理论,而这些(作战条令及理论)在之后魏玛共和国的剩余时间里只做了稍微修改和调整。实际上,德军在1939—1940年间各次战役中所用的战术,大多是发展于20年代早期。本书的研究分为三个主要部分。 章至第三章考察魏玛国防军战术条令的创立,依据的是总参谋部1919—1921年间,在冯·塞克特领导下所做的非常详尽的分析。那个时候,德国军队试图创设出一种军事条令,以改正他们 次世界大战期间犯下的错误。尽管总参谋部大多数人赞同运动战的进攻理论,但在军队内部还是有很多异议和争论,而且出现了许多替代理论。这种争论将在第三章进行阐述。  
      本书第二个主要部分讲述的是魏玛国防军战术的发展,这种战术是由冯·塞克特和总参谋部在第487 号军队条令《合成兵种的指挥与作战》中制定,该条令是德国军队关于未来战争理论的主要体现。第四章至第七章将考察军队的训练组织和武器发展如何与 次世界大战后新制定的战术条令相适应。对于德国早期装甲兵学说和空军理论的研究也会涵盖在内,因为这两方面的军事战术都被视为未来战争的重要要素。德国军队在这两个领域都进步巨大,且直接影响了这些武器在20世纪30—40年代的发展。  
      第三个主要部分考察20年代中期至后期渐趋成熟的魏玛国防军,他们当时已经制定战术条令,而且以之展开训练(主要位于第八章)。在这一时期,魏玛国防军通过大规模的演习和练习实践其战术体系,同时熟练地运用诸兵种合同战术进行运动战。  
      有关魏玛国防军的研究可以为现代军事领袖们提供若干经验。首先是冯·塞克特和总参谋部在战后立即制定的有效的改革方法。冯·塞克特1919年提出的那些问题是研究军队战时经验教训的基础,无论现在还是当时,对于研究作战理论都极具价值。进行全面性的战后调查,雇用数百名军官参与调查计划,这是高效客观地研究战争经验教训的范例。这个调查深刻分析了德国军队的战时表现,包括所犯错误,发展出了许多清晰并被事实证明为合理的行动方案和战术方案。  
      第二大经验是冯·塞克特和魏玛国防军指挥部营造的知识氛围。魏玛国防军虽然坚持部队应该采用共同的行动条令和战术条令,但避免了知识僵化,因为这是任何军队的*大敌人;他们在军事事务上允许弹性,并对争论表现出了足够的宽容。像是库尔特·黑塞(Kurt Hesse)那样反对新作战理念的军官也被允许公开提出激进的替代方案,同时不会受到惩罚。鉴于总司令部的态度,20年代的运动战理论逐渐转变成了30年代的闪击战概念。  
      第三大经验是训练至上。魏玛国防军重视军队成员,尤其是领导人员的训练,从上等兵直至高级总参军官均是如此。魏玛国防军的训练体制引入了很多创新举措,(该体制)既善于训练大部队,在单个士兵的训练上也同样表现卓越。除拥有合理的战术理论外,恰恰就是训练使得魏玛国防军 越了当时所有对手,确保了德国军队1939—1940年间的战场效率和战术成功——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此时德军的体制正是直接建立在 次世界大战军事失败的基础之上。  
      *后,对于魏玛国防军的研究还可以得出第四大经验,那就是个人在历史发展上的重要性。汉斯·冯·塞克特是努力重建和改革德国军队的核心,而且功劳的大部分也应该归属于他。那个时期的其他德军领导人几乎都不具备**要的能力、威望、知识和视野来鼓舞一支被打败的军队,进而极大地重塑其体制和条令。考虑到当时的环境和各种反对声音,冯·塞克特所取得成就无疑是非凡的。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