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X
问典书店
  • 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

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

举报

正版新书 新华官方库房直发 可开电子发票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字数:    657千字
  • 出版时间: 
  • 版次:  1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字数:  657千字

售价 41.89 7.1折

定价 ¥59.00 

品相 全新品相描述

优惠 满包邮

优惠 满减券
    运费
    本店暂时无法向该地区发货

    延迟发货说明

    时间:
    说明:

    上书时间2024-05-02

    数量
    库存37
    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
    微信扫描打开成功后,点击右上角”...“进行转发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 商品详情
    • 店铺评价
    手机购买
    微信扫码访问
    • 商品分类:
      医药卫生
      货号:
      SC:9787117129701
      品相描述:全新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张廷模,男,1944年生,四川省安岳县人。自幼随父母习医,逐渐小有名气。1963年至1978年在四川省泸定皮肤病防治医院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其间在该院卫校和甘孜州卫校任教数年,先后承担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儿科学及医用理化基础等课程的教学任务。1978年考取成都中医学院研究生,有幸随名师凌一揆教授学习临床中药学。1980年获硕士学位,留校任教。现为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该局重点学科临床中药学学术带头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评审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内容简介:
      张廷模教授是成都中医药大学知名教授,从事《中药学》教学30余年,现为教育部重量精品课程《中药学》和四川省精品课程《中药学》负责人,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名师。
      本讲稿是在2004年全国《中药学》主讲教师进行示范性教学的录音为基础,予以整理而成。讲稿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介绍中药和中药学,中药的功效、性能,影响中药临床效应的因素;各论按功效分为二十二章,介绍常用或有代表性的中药约350味。讲授中不拘于以某一课本照本宣科,而是将不同版本的教材融为一体,展示其精华,评价其利弊;以药物功效为核心,上联性能,下推主治和证候禁忌,分析入微,注重引导将中药基本理论应用于具体药物学习之中,教学方法独具一格,能收到执简驭繁、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同时结合中药学的特点,注重学术传承,又展示个人的独到见解,在阐述中药功效理论、性能理论、配伍理论及具体药物功效应用方面,颇有创新性,能使继承不泥古,发扬不离宗。通过本讲稿的学习,对于学习、研究和应用中药的人员都会开阔眼界,从中得到有用的具体知识,并得到学术思维上的启迪。
      本书可供各层次的中医院校师生、自学中医者学习使用。 
      摘要:
          对于具体药物寒热温凉的记载,在不同历史时期,可能有的不一致;就是在同一时期的不同中医药书籍,对于某一药物的药性,它的记载也可能不接近一样。对于这种分歧现象,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其中有一部分分歧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人们对中药四气的认识有一个发展过程,可能开始不接近正确,后来慢慢地加以修正,使它逐渐准确,所以就出现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些药物的药性是不一样的。譬如解表药中的薄荷,现在是辛凉解表药的第一味药,它的药性是凉性,也就是偏寒的。薄荷是一种外来药,唐代的《新修本草》开始收载,在当时薄荷是温性的,而现在变成寒凉了,就有分歧。因为从先秦到隋唐,对于感冒重点是认识了风寒感冒,所以一般认为治疗感冒的药物都是温性的药物。薄荷从国外引进以后是作为治风寒感冒的药,所以也就认为它是温性的,这是基于当时的医疗实践。到了金元以后,逐渐发现感冒有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之分,或者是温热病的初起,不接近要用温性的药物,后者应该用寒凉的药物,其中薄荷也是比较常用的。所以从金元开始就把薄荷改成了凉性,这种差异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正常的。
          
      有的人认为《神农本草经》记载的药物药性不能变,现在也必须这样,那不一定。当时有的药性未必正确,比如枳实定的就是寒性,现在也解释不清楚枳实为什么是寒性药物,在古代枳实的来源主要是枸橘,而枸橘在古代本草里面是温性的,为什么它作枳实用就是寒性了?因为《神农本草经》就这样写的,对它定寒性是不是恰当,值得考虑。又如人参在《神农本草经》中标的是微寒,后来从明代开始改成微温;斑蝥现在也由《神农本草经》的寒性改为了温性,都更加符合实际。我们要有这个基本思想,药性根据临床的应用是可以变的,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故,就可以去改动。
          
      另外,有的药物有不同的炮制品,比如地黄,直接将地里面的块根挖起来晒干或鲜用,则是寒性的药物,作凉血用。但是反复蒸晒后就变为熟地,熟地就不是寒性而是温性的药了,如果仅仅说地黄,那可能就会出现争论。类似的情况古代文献中不少,开始人参定的是微寒,因为明代以前用的是生晒参,没有经过加工炮制的,它的药性偏寒是对的。但是明、清以后,很多人参是经过加工的红参,红参就偏温了,所以有的书上写人参偏温,应该是红参,如果没有写明是红参或是生晒参,药性当然会出现分歧。人参的药性有寒热两种不同的表述没什么奇怪的,要是编中药书的人没有把它搞清楚,那就不正常了。
          
      出现分歧更多的原因,还在于中药的药性本质是建立在阴阳理论之上,就是寒热两分法。后人在这寒热两分之中还要区分层次,还要再分大寒、微寒,大热、大温、微温等很多等级。其实对药物要分清寒热,只能起一个定性的作用,……
      目录:
      总论
      第一讲 中药与中药学
      第二讲 中药学的发展——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
      第三讲 中药学的发展——隋、唐、两宋和金元时期
      第四讲 中药学的发展——明代、清代
      第五讲 中药学的学习方法
      第六讲 中药的功效
      第七讲 中药的性能之一:概述、四气
      第八讲 中药的性能之二:五味
      第九讲 中药的性能之三:升降浮沉、归经
      第十讲 中药的性能之四:引经与药引、有毒与无毒
      第十一讲 影响中药临床效应的因素之一:中药材的品种、产地、采集与贮存
      第十二讲 影响中药临床效应的因素之二:中药炮制的目的
      第十三讲 影响中药临床效应的因素之三:中药炮制的方法
      第十四讲 影响中药临床效应的因素之四:中药的配伍
      第十五讲 影响中药临床效应的因素之五:用药的禁忌与剂量
      第十六讲 影响中药临床效应的因素之六:中药的用法
      各论
      第十七讲 各论体例和内容提要
      第十八讲 解表药:概述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