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X
哲仁书店
  • “现实”之重与“观念”之轻: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乡村小说叙事

“现实”之重与“观念”之轻: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乡村小说叙事

举报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出版时间: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其他
  • ISBN:  9787516128947
  • 出版时间: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其他

售价 20.25 5.2折

定价 ¥39.00 

品相 全新

优惠 满包邮

优惠 满减券
    运费
    本店暂时无法向该地区发货

    延迟发货说明

    时间:
    说明:

    上书时间2024-01-15

    数量
    库存71
    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
    微信扫描打开成功后,点击右上角”...“进行转发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店铺等级
    资质认证
    90天平均
    成功完成
    88.51% (540笔)
    好评率
    100%
    发货时间
    8小时
    地址
    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
    • 商品详情
    • 店铺评价
    立即购买 加入购物车 收藏
    手机购买
    微信扫码访问
    • 商品分类:
      文学
      货号:
      8100477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李勇,山东滨州人,1980年生,本科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语言学系,硕士、博士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2010年至今,任教于郑州大学文学院。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在《文学评论》、《小说评论》、《文艺评论》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若干。并主持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等。

      目录
      绪论一 概念辨析:何谓“乡村小说叙事二 论题的提出及缘起三 研究对象、研究现状
      第一章 嬗变:90年代以来乡村叙事的主题、艺术分析第一节 解体:在“现实”与“观念”之间一 “现实”的复归二 “观念”的遗存第二节 凝聚:“新美学”的诞生一 “颓败”:“后改革”时代的乡村景观二 “迷惘”与“悲哀”:“后改革”时代的乡村情感三 “细节”与“碎片”:“后现代”的美学呈现第三节 逸散:重压下的“新变”一 情感逃逸:“主流”之内——以李洱为例二 空间逃逸:“主流”之外——以迟子建、红柯为例三 时间逃逸:“主流”之外——以刘震云为例第二章 农民形象研究——从现代主体建构的角度入手第一节 失落之痛:所谓“底层一 疼痛:无法拯救的“身体二 绝望:“无理性”的身份焦虑第二节 蜕变之痛: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一 “前瞻”:温情乏力的人性、人情书写二 “反观”:深沉而滞重的历史、文化反思第三节 彷徨之痛:在城乡之间一 边界打开与“恍惚”的发生二 城乡交叉与“往何处去”的彷徨
      第三章 作家心态研究——从情感与理智的冲突入手第一节 “怨怒”:乡村启蒙叙事的困境——以阎连科为例一 “启蒙”:游离于时代之外二 “怨怒”与“狂想”:阎连科的乡村启蒙叙事批判第二节 “乡愁”:乡村浪漫派的沉溺——以刘庆邦为例一 “黑”与“白”——两个不同的世界二 “童心”与“梦境”——感性化的乡村叙写三 致命的沉溺——“梦境”与“乡愁”的诱惑第三节 纠结:“观念”与“事实”的冲突——以贾平凹为例一 《秦腔》:“不得不承受之轻”二 《高兴》:“观念”的失而复得三 理性匮乏的反思结语:乡关何处 
      参考文献附录 新世纪乡村小说创作年表后记

      内容摘要
      新质的介入带来“乡土”边界的扩张,进而“使一种比较清晰甚至约定俗成的言说变得困难”①,“乡下人进城”、“打工文学”、“城市异乡者”等概念的纷纷出场既体现出一种认知和言说的焦虑,又反映出人们对“乡土”这一现有文学史概念的不满。如前所述,“乡土”对于“农村”的置换是与新时期之后政治意识形态调整同步的,但它本身既已负载着的意义、内涵和价值以及由此所形成的人们直观的审美经验早已决定了它对新的现实应对能力的有限。周水涛在《“乡土小说”的涵盖能力及其他》一文中便指出了“作为批评概念的‘乡土小说,的理论概括的三大局限”,即“其特定的观照视角使与其同名的批评概念无法涵盖新时期乡村小说丰富多样的创作内容和多向的文化拓展”;“特定的美学规范使与其同名的文学批评概念拒斥那些不具备’地方色彩,和‘风俗画面’的作品”;“特有的乡土情感与新时期阶段的部分乡村小说的情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②。而当现实生活本身发生了更为显著的变化,“乡土小说”这一批评概念的局限性便被进一步放大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对“乡土小说”这一既有的概念进行重新阐释、扩展其边界以增强其对当下乡村书写的概括能力便是不合适的了,因为“‘乡土小说’就是‘乡土小说’,它是乡村小说中一个独具特色的品种,如果我们不顾历史的传承和现实的创作状况而对其妄加‘改造’,其行为同扩展‘现实主义’的外延之后把现代主义强行塞进去的理论行为一样可笑”③。那么,除了强行拓展旧有概念(“乡土小说”)的边界之外,另一种缓解文学对现实的言说焦虑的方式是在既有的文学史概念之外确立新的概念称谓。邵明在《何处是归程——“新乡土小说”论》一文中表示支持“新乡土小说”这一提法,原因在于:“一、以农民为表现对象无疑承接了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所形成的‘乡土小说’的核心视角,所以仍然可以将之归人‘乡土小说’的范畴。二、由于它所表现的对象往往在宏观社会经济变迁的背景下返于城乡两域,其思想和行为展示着异质性文化价值的冲撞,从而使得这一创作在叙事空间、价值判断等方面体现出新的特点,所以,又须在‘乡土小说’之前冠之以‘新’。”①除此之外,“亚乡土叙事”②、“新乡土叙事”等概念的提出也都包含了同样的思路。
        然而,“新乡土小说”也好,“亚乡土叙事”也好,它们都只是对当下具有“新变”性质创作的局部性的概括,它们并不能实现“新变”与传统的有效整合,不管冠之以“新”还是“亚”,都仅仅是一种权宜之计。当然,从逻辑上来说,乡村书写随着城乡交叉不断加剧而演变出一种完全“新质”的文学类型是有可能的,然而当下乡村书写的“新变”却还没有表现出足够使其与现有题材和风格体系相脱离的质素,所谓“新变”多表现于叙事空间的扩大、题材表现领域的拓展等,③而在主题和情感方面,乡土中国现代化的主题诉求和悲怆忧郁的情感诉求都没有改变,尤其是从表现主体来看,农民始终是叙事的核心,只要这一“核心视角”不发生改变,以其为主要表现对象的文学便难脱“乡土文学”的“本色”。
        换句话说,叙事空间的扩大和题材表现领域的拓展并不代表“乡土文学”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这仍旧只是质变(如果会有的话)之前的量变。其实早在80年代,路遥便提出了“农村和城市‘交叉地带。这一概念,他说,”随着城市和农村本身的变化与发展,城市生活对农村生活的冲击,农村生活对城市生活的影响,农村生活城市化的追求倾向;现代生活方式和古老生活方式的冲突,文明与落后,现代思想意识和传统道德观念的冲突等等,构成了当代生活的一些极其重要的方面。
        ……

      精彩内容
      “现代化”意味着乡土中国的终结,这决定了乡村、农民在这一历史发展进程中必然遭受的“断裂”之痛,然而受各种“现代化”观念的影响,五四以来的乡村叙事在大多数时候并没有直面这一疼痛,反而是一再为其寻求某种“解释”;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化转型的加速以及文学对转型期中国发展现实的书写日趋频繁,乡村叙事也开始大规模地转向了对农村现状、农民当下性生存处境的观照,以关注“现实”、表达创作者迷惘和悲哀、以写实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法的叙事潮流从90年代后期以来逐渐发展成为乡村叙事的主流。我们认为,乡村叙事的这一“现实转向”,其最大的意义便在于它直面了乡土中国(乡村、农民)在文明更替和社会转型中那种本然性的历史悲剧命运;然而客观地看,这样一种“直面”更多地却不是出于文学对自身的反思,而是受惠于时代现实的动变本身——创作主体的迷惘和困惑更显现出作家一种理性能力的不足,理性之不足唯使其漂浮于现实的表面,无法获致对社会历史的深度认知。这样一种紧贴现实又无法深入现实的表达毕竟能够以其对自我内心的诚实面对而酿成一种独特的诗意,只是它的过于感性却可能将使其无法保持一种持久性罢了。本书题为《“现实”之重与“观念”之轻——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乡村小说叙事》,即主要围绕对90年代以来乡村叙事“新变”的认识,侧重从文学与社会的关系、作家心理及其文化人格等角度入手,力图对这一“新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进行确认和分析,同时在这种因素分析、价值分析和历史性梳理的基础上,也试图对乡村叙事的总体发展趋势作出预估。《现实之重与观念之轻(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乡村小说叙事)》共分五个部分,内容如下:    “绪论”首先对“乡村小说叙事”的概念进行了辨析,即从概念使用者价值取向和文学观念的不同以及概念所指涉的对象的变异两个角度,分析了“乡土小说”、“农村题材小说”、“新乡土小说”等概念出现和使用的背景,并阐明了本书使用“乡村小说叙事”的原因及其内涵;其次从当下乡村叙事与时代现实的关系人手,分析了“新变”的实质,进而阐明论题,也介绍了选择此论题的缘起;最后介绍了选择90年代以来乡村小说叙事“新变”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学界相关的研究成果以及本书的研究方法等。    主体部分共分三章。第一章首先从思潮演变的角度对90年代以来的乡村小说叙事作出整体的描述,即认为90年代以来的乡村小说叙事呈现以“观念”消解、“现实”凸显的过程,从格局演变的角度看这则是一个“解体——凝聚”的过程,即90年代之前“现代化”话语占主导的一体化格局进入90年代则演变为一种“观念”表达、关注“现实”相分立的二元形态。而随着社会转型的不断加剧,关注“现实”的表达日渐频繁而普遍,并在新世纪之后“凝聚”成当下乡村叙事的主流。然而因为主要是对于时代动变的一种仓促应对,所以“主流”必然会形成一种表达的压力,这种压力一方面是美学形式上的,另一方面也是思想、情感上的,所以反拨和“逸变”也便成为必然。本章即以“解体”、“凝聚”、“逸散”为题,分三节按历时的顺序对这样一个思潮演变的过程进行描述、分析和预测。其间,主题分析是重点,同时兼及艺术分析。    第二章侧重人物分析。即主要从农民的现代主体建构角度,关注90年代以来乡村叙事对农民形象的塑造,看其究竟多大程度地表现了在社会转型加剧时期中国农民所经历的那种心灵挣扎和人格蜕变。本章从90年代以来农民作为建构中的现代主体所经历的精神蜕变过程展开论述:第一节写农民作为社会“底层”的“失落之痛”,主要从“身体”受难和“身份”焦虑两个角度人手,考察农民在经历从“主人”到“底层”的坠落过程中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失重以及文学对此的表现:第二节写农民作为建构中的现代主体所经历的“蜕变之痛”,主要从农民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尴尬的文化处境人手,以此为基点看取90年代以来乡村叙事在现实介入能力上的优长与不足;第三节主要关注农民在城市与乡村、“传统”与“现代”之间所经受的一种“中间物”式的“彷徨之痛”,追寻其在城乡“交叉地带”不断蔓延、扩大和自身作为现代文明“侨寓者”在城乡间不断迁徙共同作用下所产生的“恍惚”心理,进而透视当代作家对社会历史和时代现实是否具有一种宏观的、敏锐的把握能力。    第三章则在第一章、第二章现象分析的基础上,对乡土作家的创作心态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这一章主要从现代以来乡村叙事者在面对“乡村”时惯有的那种情感与理智的矛盾人手,观察、分析在现实发生激烈动变的情况下,传统乡村叙事方式所面I临的蹉跎困境。第一节主要以阎连科为例探讨经典启蒙叙事那种“怒其不争”的“怨怒”情绪在当下时代环境中给乡村叙事造成的束缚;第二节主要以刘庆邦为例探讨当下的乡村浪漫叙事对“乡村”所持有的那种个人化的抒情态度如何在新的时代现实面前日益退变为一种封闭、保守的趣味主义书写;第三节以贾平凹为例,通过对其近作的“症候”式分析,探讨在“情感”与“理智”相冲突的背后所深藏的中国作家较普遍的一种理性能力的不足和文化人格上的缺陷。    “结语”探讨了文学“返乡”的潜意识动机,并对乡村叙事的未来进行了瞻望。    《现实之重与观念之轻(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乡村小说叙事)》由李勇编著。

      媒体评论
      李勇编著的这本《现实之重与观念之轻(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乡村小说叙事)》对近二十年乡村叙事新变进行了系统考察,主要围绕对90年代以来乡村叙事“新变”的认识,侧重从文学与社会的关系、作家心理及其文化人格等角度入手,对这一“新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同时在这种因素分析、价值分析和历史性梳理的基础上,对乡村叙事的总体发展趋势作出评测。本书稿研究的内容及观点较有新意,曾获评为武汉大学优秀博士论文。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