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X
哲仁书店
  • 蒙古语喀喇沁土语社会语言学研究

蒙古语喀喇沁土语社会语言学研究

举报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出版时间: 
  • 装帧:    精装
  • 开本:    其他
  • ISBN:  9787516155066
  • 出版时间: 
  • 装帧:  精装
  • 开本:  其他

售价 25.03 2.1折

定价 ¥122.00 

品相 全新

优惠 满包邮

优惠 满减券
    运费
    本店暂时无法向该地区发货

    延迟发货说明

    时间:
    说明:

    上书时间2023-11-12

    数量
    库存132
    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
    微信扫描打开成功后,点击右上角”...“进行转发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 商品详情
    • 店铺评价
    手机购买
    微信扫码访问
    • 商品分类:
      语言文字
      货号:
      8484193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宝玉柱,(包玉柱,哈斯巴根),蒙古族,内蒙古赤峰市人。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编审、蒙古语言文学系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评审专家。在靠前外刊物及出版社发表论著110多篇(部)。代表性专著有《现代蒙古语动词句研究》《民族教育研究》《现代蒙古语正蓝旗土语音系研究》等。有论文被美国SSCI数据库收录,有多篇论文被CSSCI和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收录或转载。2006年至今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子项目1项,985工程子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蒙古语喀喇沁土语社会语言学研究》,于2013年9月结题,被鉴定为很好,并入选2014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目录
      社会语言学研究要讲究方法论――《蒙古语喀喇沁土语社会语言学研究》读后

      摘要

      Abstract

      章  绪言

      一  课题研究的目的、研究现状及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

      (二)本课题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及价值

      二  课题的设计思路和研究内容

      三  研究方法

      (一)田野调查方法

      (二)问卷法与数据表调查

      (三)访谈法

      (四)文献调查法

      四主要观点和创新点

      第二章  喀喇沁蒙古族源流及氏族构成

      一  北魏时期的喀喇沁

      (一)北魏的宿卫制度与喀喇沁

      (二)北魏内廷宿卫名称与喀喇沁

      (三)鲜卑人的神兽及其演变

      二  元代宿卫与喀喇沁

      (一)元代宿卫制度与哈刺赤

      (二)钦察卫族源与哈刺赤

      (三)钦察卫的形成和哈刺赤

      (四)钦察卫的分布与哈刺赤

      (五)其他卫军与哈刺赤

      (六)哈刺赤的北撤路线

      三  明清两代的喀喇沁

      (一)巴岳特部

      (二)永谢布部

      (三)兀良哈部

      (四)土默特部

      四  喀喇沁部氏族构成分析

      (一)喀喇沁蒙古族其他姓氏探源

      (二)蒙古右翼各部姓氏比较及其共性与个性

      (三)喀喇沁蒙古族姓氏的汉化与姓氏结构的重构

      第三章  赤峰市喀喇沁旗蒙古族语言文字使用情况

      一  调查数据

      (一)对蒙古语言文字使用情况的普查数据

      (二)对蒙古语言文字使用情况的问卷调查数据

      二  数据分析

      (一)蒙古语的使用人数比例很低

      (二)蒙古语的使用人口出现断代

      (三)语言转换背景下的文化迁移

      (四)决定语言态度的依据

      三  小结

      (一)政治归属

      (二)经济开发

      (三)人口流动

      (四)发展教育

      (五)通婚

      第四章  赤峰市宁城县喀喇沁蒙古族语言使用情况

      一  家庭和社会语言变化数据

      (一)三座店乡调查数据

      (二)大城子镇调查数据

      二  家庭和社会语言变化趋势分析

      (一)上下两代人语言变化纵向比较

      (二)不同职业人员语言变化横向比较

      (三)城乡居民语言变化横向比较

      三  小结

      第五章  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蒙古族语言使用情况

      一  南哨镇蒙古语使用情况分析

      (一)现时语言能力分组、不同年龄组之间的过渡和语言模式分期

      (二)语言模式转换的家庭语言过程分析

      (三)各年龄组学前语言至现时语言过渡的模式比较

      (四)现时语言使用中家庭语言对话模式影响分析

      (五)现时语言使用中社会语言环境影响分析

      (六)现时语言使用中读写模式的转换

      (七)各年龄组本族文化接触水平比较

      (八)现时语言程度自我评价

      (九)对现时语言的印象评价

      (十)语言选择倾向比较

      二  草场乡蒙古语使用情况分析

      (一)农民―学生组语言使用情况

      (二)干部组语言使用情况

      三  小结

      第六章  喀喇沁部的地理分布及人口移动对民族接触和语言接触的影响

      一  地理布局对喀喇沁蒙古语和汉语接触的影响

      二  移民对喀喇沁地区民族接触和民族构成模式的影响

      (一)平泉县移民过程及民族构成分析

      (二)喀喇沁旗移民过程及居民民族构成分析

      (三)宁城县移民过程及居民民族构成分析

      (四)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移民过程及居民民族构成分析

      (五)不同类型的移民、民族构成及民族接触(居住)模式对语言社会的影响

      三  喀喇沁地区蒙古语地名的社会语言学分析

      (一)蒙古语地名的类型及其社会意义

      (二)喀喇沁地区蒙古语自然村地名的扩展形式及农村纵向层次的建立

      (三)喀喇沁地区蒙古语地名的汉化

      四  小结

      第七章  喀喇沁地区蒙古族双语教育研究

      一  旧式教育中的双语教育

      二  新式教育中的双语教育

      (一)喀喇沁右旗的学校教育(学堂教育)

      (二)喀喇沁中旗的学校教育

      (三)喀喇沁左旗的学校教育

      三  启示与讨论

      (一)语言教育同国家制度的关系

      (二)语言教育同人口比例和分布的关系

      (三)语言教育同经济支撑能力的关系

      (四)语言教育同受教育者社会发展的关系

      第八章  喀喇沁地区异族通婚对语言使用模式演变的影响

      一  前言

      (一)研究的客体不同

      (二)研究的角度不同

      (三)研究的结论不同

      二  宁城县蒙古族异族通婚及其语言使用状况调查

      (一)小城子镇蒙古族异族通婚家庭调查

      (二)大城子镇蒙古族异族通婚家庭调查

      (三)存金沟蒙古族异族通婚家庭调查

      三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蒙古族异族通婚及语言使用状况调查

      (一)南哨镇蒙古族异族通婚家庭调查

      (二)草场乡蒙古族异族通婚家庭调查

      四  小结

      (一)喀喇沁地区蒙古族异族通婚家庭语言使用模式类型

      (二)喀喇沁地区蒙古族异族通婚对语言模式演变的影响

      第九章  总结与理论探索

      一  喀喇沁土语社会语言学研究总结

      (一)国家的建立和社会职业角色是氏族整合为部落的重要因素

      (二)民族接触的程度取决于民族之间的接触方式、地理位置和移民模式

      (三)土地所有权随阶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命系黄土者才真正守护那份土地

      (四)人名、地名的汉化受语言演变和语言转用规律支配

      (五)语言使用模式类型及语言转换阶段及速度

      (六)影响语言转换速度的诸因素

      (七)语言转换和文化迁移不同步,语言选择和情感评价不一致

      (八)语言教育与语言转换

      (九)异族通婚与语言转换

      二  有关语言接触几个基本理论问题的思考

      (一)语言与语言竞争力

      (二)语言本质及语言选择

      (三)语言与社会

      (四)语言与文化

      (五)语言与教育

      (六)语言与民族发展

      (七)语言与国家政治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调查问卷或调查表

      附录二  田野调查日志

      附录三  田野采撷

      索引

      后记

      精彩内容
      宝玉柱所著的《蒙古语喀喇沁土语社会语言学研究(精)》共分九章。靠前章“绪言”,包括课题研究的目的、研究现状及意义、课题的设计思路和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主要观点和创新点等内容。

      第二章“喀喇沁蒙古族源流及氏族构成”,从不同角度论证“喀喇沁”一词源于职业名称――北魏时期的宫廷宿卫“曷刺真”;“喀喇沁”作为部落和职业名称,主要来自元代的钦察军及哈剌赤户;“喀喇沁”作为独立、统一的部落,形成于明代;在清代,“喀喇沁”为蒙古部落名兼行政区域名称。

      第三章为“赤峰市喀喇沁旗蒙古族语言文字使用情况”。社会调查及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喀喇沁旗蒙古族人口中,使用蒙古语言文字者的比例不到0.6%。1921―1936年出生的70―85岁年龄层次的人属于从蒙古语向蒙古语和汉语双语过渡的时代,时值民国时期;1938―1950,年出生的55―68岁年龄层次的人属于双语并用时代,时间包括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到新中国成立;1951―1990年出生的17―55岁年龄层次的人属于转用汉语的时代。据推算,再过一代人,即30年左右,喀喇沁旗将不存在实质上使用蒙古族语言文字的人。

      第四章为“赤峰市宁城县喀喇沁蒙古族语言使用情况”。社会调查及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宁城县的蒙古语已进入濒危阶段。在濒危语言(方言)区,家庭是母语激励源,社会是汉语激励源,社区人员的实际语言能力,一般情况下,接近两种语言使用机率的折中值。语言模式转换的一般过程是,首先是双语得到发展,纯蒙古语的使用受抑制,汉语使用逐步扩大;其次是蒙古语从社会交际领域退出,双语使用率下降,汉语使用率稳步上升;很后是接近转用汉语。

      第五章为“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蒙古族语言使用情况”。社会调查和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蒙古族人口中蒙古语使用者占全县蒙古族总人口的15.9%,真正的使用者不足10%。

      第六章为“喀喇沁部的地理分布及人口移动对民族接触和语言接触的影响”。“自然村地名数据库”数据显示:移民对喀喇沁地区民族接触和民族构成模式的形成有重大影响,而民族接触和民族构成模式是影响语言接触、语言转用过程和进度的很重要的社会因素。

      第七章“喀喇沁地区蒙古族双语教育研究”认为,语言文字的使用深受国家制度的约束。特定语言在优选范围内的通行功能和国家政治权力相结合,便产生语言很好不错,体现在学校语言的选择及其安排顺序、国家对语言文字的规范上。语言文字教育与国家的教育制度和政策运行机制有密切关系。此外,语言教育同人口比例、分布及其变动,同居民对语言教育的经济支撑能力,以及受教育者对社会发展的期望值等,都有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    第八章为“喀喇沁地区异族通婚对语言使用模式演变的影响”。异族通婚对语言模式的演变有重要影响,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异族通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汉族母亲将汉语带进家庭,并影响子女家庭语言模式。异族通婚家庭语言模式演变的决定因素是社会语言环境,其中工作语言和邻里语言是很重要的因素。蒙古语文教育对蒙古语的保持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但如果社会环境的汉化趋势强劲,那么学校蒙古语文教育很终抵挡不住来自社会的压力。

      第九章为“总结与理论探索”。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