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X
哲仁书店
  • 宇宙体系:全译插图本

宇宙体系:全译插图本

举报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作者: 
  •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 ISBN:    9787229175191
  • 出版时间: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其他
  • ISBN:  9787229175191
  • 出版时间: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其他

售价 38.33 6.6折

定价 ¥58.00 

品相 全新

优惠 满包邮

优惠 满减券
    运费
    本店暂时无法向该地区发货

    延迟发货说明

    时间:
    说明:

    上书时间2023-11-01

    数量
    库存19
    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
    微信扫描打开成功后,点击右上角”...“进行转发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 商品详情
    • 店铺评价
    手机购买
    微信扫码访问
    • 商品分类:
      医药卫生
      货号:
      12372696
      商品描述:
      前言

      译者序 对于牛顿,没有什么可说。他开启了物理学,以后,我们的世界便有了“物理学”。 这本书,是两部英文版图书的翻译合集。一部是《宇宙体系》,一部是《笛卡尔与牛顿》。前一部是牛顿的原著。后一部从《牛顿研究》中选出,为哈佛大学1956年版本,是对笛卡尔和牛顿的比较研究,可以作为补充材料,或者阅读的延伸。 我们不遗余力地维护“原本翻译”,故说明。我们编辑这本书,目的是重新点燃“火炬”,一股“天才”之火。这“火炬”揭示了万有引力,洞烛黑暗天空。自中学一年级开始,初学力学,便知牛顿。但唯有读罢原著,才能晓悟何为“万有引力”——我们生活在大地上,大地生存在无边无际的宇宙中,相邻物体,引力勃发。 《宇宙体系》,根据英文版书名The System of the World,应是误译,译为“世界及以外的体系”,或“太阳系体系”,更为恰当。但因约定俗成,我们仍沿用此译名。宇宙万物中,我们不知道的,如恒河沙数。本书脚注,除特别注明之外,均为译者注。 翻译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技术,是终身劳作,绝非一日之功。毫无疑问,在本版本中,或有词不达意处,或有理解偏移处,在所难免,还望各位读者海涵。在阅读本书之后,如欲深研,还望阅读英文原版。是为序。

       
       
       
       

      商品简介

      《宇宙体系》是艾萨克·牛顿为他的经典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第三编所写的初稿,是科学史上的一部重要文献,用力学原理构建了人类历史上首个关于宇宙运行的完备科学体系。 本书共78篇论题,简述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前两卷所建立的原理,再将这些原理用于太阳系和彗星实际运行轨道的推算上,通俗地阐述了万有引力定律的普遍性,并由此研究了地球的形状,解释了岁差和海洋的潮汐,探究了月球的运动,同时确定彗星的轨道。在本书中,牛顿没有构建抽象的数学模型,而是结合天文现象来分析,只使用了少量的数学语言,便将这些令人感兴趣的内容解释清楚,使得其内容适合大众读者阅读。 本书附录部分收录了《牛顿略传》《牛顿研究》和《空间、引力与无限性》,介绍了牛顿的生平和主要成就,以及当时主要的科学家、哲学家对牛顿的主要学术观点的论战和评价,是阅读《宇宙体系》时重要的补充和参考资料。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作者:艾萨克·牛顿(1643—1727年),有名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数学家,被公认为有史以来伟大和影响最深远的科学大师。他于1661年求学于剑桥大学三一学院,1665年毕业,并提出二项式定理,次年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创立了微积分学说,并开始光谱和望远镜的研究。1864年,他开始写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1703年任英国皇家学会会长,1705年被安妮女王封为爵士。 译者简介:潘海璇,女,大连理工大学毕业,主要翻译方向为字幕(影视剧、纪录片、综艺节目等)、剧本、书籍、公司与产品介绍、商务文件、论文等。参与项目有:《加冕街》《远古外星人》《博物馆的奥秘》等。

      目录
      目录contents 编者序/ 1 宇宙体系/1 [1] 天体是运动的…………………………………………………………………(2) [2] 在自由空间中圆周运行的原则………………………………………………(3) [3] 向心力的作用…………………………………………………………………(4) [4] 确定的证据……………………………………………………………………(5) [5] 凡行星皆存在向心力,向心力指向每个行星的中心………………………(7) [6] 向心力与到行星中心的距离平方成反比……………………………………(8) [7] 远距离行星绕太阳运行,其接近太阳的半径所掠过的面积正比于时间…(10) [8] 控制地外行星的力不指向地球,而指向太阳………………………………(12) [9] 在所有行星空间里,环绕太阳的力与到太阳的距离平方成反比…………(13) [10] 环绕地球的力,与到地球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这一结论以地球是静止的为 假设……………………………………………………………………………(13) [11] 假设地球在运动,也能有同样的证明………………………………………(14) [12] 向心力反比于到地球或其他行星的距离平方,这也可由行星的偏心率和回 归点的缓慢运动证实…………………………………………………………(15) [13] 指向各个行星的力的强弱;强大的环日力……………………………………(16) [14] 弱小的地球力…………………………………………………………………(17) [15] 行星的直径……………………………………………………………………(17) [16] 视直径的更正…………………………………………………………………(18) [17] 为什么一些行星密度小,另一些密度大,且所有行星的力皆与该星的质量 成正比…………………………………………………………………………(20) [18] 天体还展示了力与被吸引物体间的另一种类似关系………………………(21) [19] 地球表面物体亦遵循此规律…………………………………………………(22) [20] 类推的同类性…………………………………………………………………(24) [21] 类推的一致性…………………………………………………………………(24) [22] 相对极小的物体,吸引力微不足道…………………………………………(25) [23] 朝向地表的力,和物体量成正比……………………………………………(25) [24] 这说明,指向天体的是同样的力……………………………………………(26) [25] 这种力随着行星表面向外而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递减,向里则与到行星中 心的距离成正比减小…………………………………………………………(27) [26] 力的强度以及在个别情况下引起的运动……………………………………(28) [27] 所有的行星皆围绕太阳运行…………………………………………………(28) [28] 太阳和所有行星的公共重心处于静止状态;太阳以非常慢的速度运动;太 阳运动的解释…………………………………………………………………(30) [29] 行星绕太阳旋转,形成椭圆,其焦点位于太阳中心﹔其接近太阳的半径 所掠过的面积,与时间成正比………………………………………………(30) [30] 轨道的大小,及其远日点和交点的运动……………………………………(32) [31] 天文学家早已清楚的一切月球运动,都可根据上述原理推出……………(33) [32] 由此可以推导出一些不规律运动,但迄今为止未能观察到………………(34) [33] 月球到地球的距离(在既定时刻) …………………………………………(35) [34] 由月球的运动,推导出木星和土星的运动…………………………………(35) [35] 行星绕自身轴均匀地相对于恒星旋转,这一运动良好适用于测量时间…(36) [36] 月球以类似方式绕其轴自转,由此产生了天平动…………………………(37) [37] 地球与行星的二分点岁差和轴的天平动……………………………………(38) [38] 海洋每天必定涨落各两次,且在日月到达地方子午线后的第3小时,水位优选………………………………………………………………………………(38) [39] 在日月位于朔望点时潮汐优选,在方照点时潮汐最小,且发生在月球到达子午线后的第3小时;在朔望点和方照点以外,潮汐产生的时间会从第3小时,稍微移向太阳达到中天后的第3小时………………………………………(39) [40] 当日月最接近地球时,潮汐优选……………………………………………(40) [41] 二分点时潮汐优选……………………………………………………………(40) [42] 在赤道外地区,大小潮汐交替出现…………………………………………(41) [43] 潮汐差因外加运动的持续而减小,优选潮汐可能在每个月朔望后的第3次潮汐出现…………………………………………………………………………(42) [44] 海洋运动会受海底阻碍而减速………………………………………………(43) [45] 海底和海岸的阻碍带来了各种现象,例如大海每天也许只涨潮一次……(44) [46] 潮汐在海峡中的涨落时间,要比在海洋的涨落时间更不规律……………(45) [47] 较大且较深的海洋里,潮汐较大;大陆海岸的潮汐比海洋中央岛屿的潮汐更大;以宽阔通遒面朝大海的浅海湾,潮汐也更大………………………………(46) [48] 从前文所讲的原理可推断月球运动受太阳扰动的力………………………(47) [49] 计算太阳对海洋的吸引力……………………………………………………(48) [50] 计算太阳在赤道处引起的潮汐高度…………………………………………(48) [51] 计算在纬线圈上由于太阳引力产生的潮汐高度……………………………(50) [52] 在朔望时和方照时,赤道上潮汐高度的比例,取决于太阳和月球的共同吸引力………………………………………………………………………………(51) [53] 计算导致潮汐的月球吸引力,以及由此引发的潮汐高度…………………(51) [54] 太阳与月亮的引力难以觉察,唯有在海面涌起潮汐时才能被察觉到……(52) [55] 月球密度约为太阳的6倍……………………………………………………(53) [56] 月球与地球的密度比约为3∶2………………………………………………(54) [57] 恒星的距离……………………………………………………………………(55) [58] 彗星可见时,根据经度上的视差可知它们比木星更近……………………(56) [59] 纬度视差也可以证明这一点…………………………………………………(56) [60] 视差也证明这一点……………………………………………………………(57) [61] 彗头的光表明彗星位于土星轨道附近………………………………………(57) [62] 它们下落至远远低于木星轨道之处,有时低于地球轨道…………………(59) [63] 彗尾在邻近太阳处的显著光辉也证实了这一点……………………………(60) [64] 在其他情况相同时,根据彗星头部的光可以推断它接近太阳时的光线大 小………………………………………………………………………………( 63) [65] 太阳区域的大量彗星,可以证实相同的结论………………………………(64) [66] 在彗星头部越过与太阳的结合点之后,彗尾的量级和亮度要比相合之前的大,这也确证了这一点……………………………………………………………(65) [67] 彗星尾部由彗星大气产生……………………………………………………(65) [68] 空气和蒸汽在天空中十分稀薄,非常少的蒸汽就足以解释彗尾的现象…(67) [69] 彗尾以何种方式从其头部产生? ……………………………………………(69) [70] 彗星的不同表现证明了彗尾来自大气………………………………………(70) [71] 由彗尾可知,彗星有时进入水星轨道………………………………………(71) [72] 彗星按圆锥曲线运动,其中的一个焦点位于太阳中心,引向该中心的半径所扫过的面积与时间成比例……………………………………………………(72) [73] 这些圆锥曲线近似于抛物线,而这可根据彗星速度推断出来……………(73) [74] 彗星画出的抛物线轨道穿过地球轨道球体的时间长度……………………(73) [75] 1680年彗星通过地球轨道球体的速度………………………………………(75) [76] 它们不是两颗彗星,而是同一颗;我们可以更准确地测定,该彗星以什么样的速度沿怎样的轨道穿越天空………………………………………………(76) [77] 表明彗星运动速度的其他例子………………………………………………(77) [78] 可确定彗星运行的轨道………………………………………………………( 77) 附录/85 牛顿略传/86 牛顿研究/138 空间、引力与无限性/216 A 惠更斯和莱布尼茨论宇宙引力……………………………………………(216) B 能责备他不这样做的人,也不是惠更斯…………………………………(249) C 重力是物质的基本性质吗? ………………………………………………(262) D 虚空与广延…………………………………………………………………(281) E 罗奥和克拉克论吸引………………………………………………………(287) F 哥白尼和开普勒论重力……………………………………………………(291) G 伽桑狄论引力和重力………………………………………………………(294) H 胡克论重力与吸引…………………………………………………………(299) Ⅰ 伽桑狄论水平运动…………………………………………………………(306) J 运动状态和静止状态 ………………………………………………………(308) K 笛卡尔论无限和无定限……………………………………………………(313) L 上帝与无限…………………………………………………………………(315) M 运动、空间和位置…………………………………………………………(319) 人名译名对照表/325

      内容摘要
      内容简介:
      《宇宙体系》是艾萨克·牛顿为他的经典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第三编所写的初稿,是科学目前的一部重要文献,用力学原理构建了人类历史上少有关于宇宙运行的完备科学体系。
      本书共78篇论题,简述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前两卷所建立的原理,再将这些原理用于太阳系和彗星实际运行轨道的推算上,通俗地阐述了万有引力定律的普遍性,并由此研究了地球的形状,解释了岁差和海洋的潮汐,探究了月球的运动,同时确定彗星的轨道。在本书中,牛顿没有构建抽象的数学模型,而是结合天文现象来分析,只使用了少量的数学语言,便将这些令人感兴趣的内容解释清楚,使得其内容适合大众读者阅读。
      本书附录部分收录了《牛顿略传》《牛顿研究》和《空间、引力与无限性》,介绍了牛顿的生平和主要成就,以及当时主要的科学家、哲学家对牛顿的主要学术观点的论战和评价,是阅读《宇宙体系》时重要的补充和参考资料。

      主编推荐
      编辑推荐: 《宇宙体系》是牛顿为大众写的一部科普作品,也是理解牛顿思想不错的入门读物。不同于《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该书鲜有公式、命题、定理,而是用78篇语言简练的短文通俗流畅地阐述从苹果落地、潮汐现象,到月亮、地球、太阳的运动之中的原理,解释了天体运行的规律、天体间力的关系,分析了潮汐问题以及彗星运动问题,搭配精美的图片和大量背景资料,将学术问题通俗化、复杂问题简单化。正是在这部书稿中,牛顿用通俗流畅的文笔,阐释了从地面上到天空中所有宏观物体运动的规律和原因,不仅展现了他的科学成就,更让人看到了他的博学多才,带给读者轻松的阅读体验,为大众读者理解天体物理学推开了大门。 本书的附录部分由《牛顿略传》《牛顿研究》和《空间、引力与无限性》组成,前两篇对牛顿的生平和主要成就作概述,第三篇选取了17世纪主要科学家、哲学家,如惠更斯、莱布尼茨、笛卡尔、克拉克、胡克、伽桑狄等对空间、引力等概念及世界观的论战,大大地丰富了原书稿内容。阅读本书,有利于加深读者对天体运动的认知、对万有引力的理解,也有利于激发青少年的创新思维。

      精彩内容
      内容简介: 《宇宙体系》是艾萨克·牛顿为他的经典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第三编所写的初稿,是科学目前的一部重要文献,用力学原理构建了人类历史上少有关于宇宙运行的完备科学体系。 本书共78篇论题,简述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前两卷所建立的原理,再将这些原理用于太阳系和彗星实际运行轨道的推算上,通俗地阐述了万有引力定律的普遍性,并由此研究了地球的形状,解释了岁差和海洋的潮汐,探究了月球的运动,同时确定彗星的轨道。在本书中,牛顿没有构建抽象的数学模型,而是结合天文现象来分析,只使用了少量的数学语言,便将这些令人感兴趣的内容解释清楚,使得其内容适合大众读者阅读。 本书附录部分收录了《牛顿略传》《牛顿研究》和《空间、引力与无限性》,介绍了牛顿的生平和主要成就,以及当时主要的科学家、哲学家对牛顿的主要学术观点的论战和评价,是阅读《宇宙体系》时重要的补充和参考资料。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