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X
轻阅书店
  • 跨文化表演

跨文化表演

举报

全新正版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作者: 
  •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 ISBN:    9787208181250
  • 出版时间: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ISBN:  9787208181250
  • 出版时间: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售价 44.34 6.5折

定价 ¥68.00 

品相 全新

优惠 满包邮

优惠 满减券
    运费
    本店暂时无法向该地区发货

    延迟发货说明

    时间:
    说明:

    上书时间2024-01-24

    数量
    仅1件在售,欲购从速
    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
    微信扫描打开成功后,点击右上角”...“进行转发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 商品详情
    • 店铺评价
    手机购买
    微信扫码访问
    • 商品分类:
      艺术
      货号:
      1202817845
      商品描述:
      前言

      序 从表演艺术洞察跨文化交流
      上海戏剧学院跨文化交流学项目自2013 年第一学期实施以来,至今已培养出八届毕业生。历届学生来自欧、美、亚、非等洲20 多国,其中不乏剑桥、牛津、美国常春藤名校等大学的本科毕业生。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文艺青年,出于对中国文化与表演艺术的兴趣而选择至上戏就读,每一届都形成了独特的多元文化氛围,并与中国学生共同学习与合作表演项目,促进了上戏校园的国际化与新世代的中外文化交流。跨文化交流学研究生的英文毕业论文,也为表演艺术与文化研究领域带来有价值的视角与见解。此文集选取12 篇优秀硕士论文翻译成中文出版,让读者进一步了解上戏跨文化交流学的特色,并促进知识的流通与更多的对话。此外,本文集还收录自跨文化交流学毕业后,再取得上戏戏剧学博士学位的李莎摘自其博士论文的文章,以及上戏孙惠柱教授最新发表的《跨文化表演研究的视角刍议》。
      上戏跨文化交流学的硕士论文体现了几个特色:从表演艺术入手,开展各种跨文化交流的议题;其中有聚焦跨文化戏剧中的翻译与多语兼容的可能,也涉及其他表演艺术形式的研究(舞蹈、肢体剧、轻歌剧、舞台打斗等);对于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的关系,也提供了当代的视角与探讨(殖民、迁徙、区域性流行文化、世界组织的影响等);而在延续既有的学术研究范式之外,也有学生从事创新与应用性的研究。归纳上述特色并根据各篇论文的主题,本文集予以重新分组编排,以供读者一个有所依凭的阅读脉络:(1)跨文化的语言艺术;(2)全球性视域下的中国戏剧影视与文化研究;(3)重探世界戏剧与舞蹈的叙事、迁徙与实践;(4)创新探索与应用。
      在“跨文化的语言艺术”之下,我们收录了凯特·比灵顿关于戏剧文本翻译与多语字幕播放的研究,李利亚·塔哈伯特关于上海当代多语戏剧的研究,以及李莎作为硕士论文所撰写的关于西洋单口喜剧(stand-up comedy )与中国相声的比较研究。比灵顿与塔哈伯特都触及了跨文化交流所绕不开的语言翻译,以及多语文化语境里的沟通和兼容问题,而这些问题体现于戏剧表演的创排与演出现场,有许多远超越戏剧文本翻译的考量:从戏剧情节到角色设定与演员关系,从表演风格与节奏到观众的体验。李莎观察近年来在中国兴起的西洋单口喜剧风潮,进而对中西方奠
      基于“说笑话”的表演传统与范式进行比较。语言是意义与文化的载体,而语言亦是一种文化、艺术与表演;我们看到对于“表演”的关注,贯穿了三位作者对于“语言”和“跨文化”的各种交互作用的探讨。
      在“全球性视域下的中国戏剧影视与文化研究”之下,我们结集了关于当代昆曲、话剧舞台上的打斗、肢体剧,以及流行文化中的性别表演的探讨。亚历克斯·戈马尔着眼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对于当代昆曲的影响,以及国内艺术家在传承、创新及市场之间的博弈。伦敦·萨默斯发现中国话剧舞台
      传统里鲜少有打斗的角色与场面,而从对西方舞台格斗与中国戏曲武戏的研究中,思索开发当代中国戏剧舞台上武打编排的方法。白巴·罗森菲尔德研究在中国发展仅约20 年的肢体剧,聚焦于上海师范大学唐剑威改编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所创作的中国式肢体剧,结合欧洲肢体剧方法与中国戏曲象征美学的创作,破除了身体与文本二元对立的迷思。斯蒂芬·哈维对于近年流行的“阴柔”影视男明星形象引发的担忧与社会话语中的性别讨论进行分析,洞察大众文化里性别与国族主义的交缠,以及泛东亚流行文化圈的交互影响。当代中国的戏剧活动与文化现象,透过跨文化
      青年研究者的视角与问题意识,折射出相当有意思的多元与复杂性。
      “重探世界戏剧与舞蹈的叙事、迁徙与实践”则囊括了超越中国范畴的表演艺术研究。乔治·泰迪亚什维利从对希腊悲剧《美狄亚》于20 世纪欧洲导演与诗人的重新诠释里,探讨来自古科尔奇司(今格鲁吉亚)的美狄亚作为希腊的异邦人身份所夹带的悲剧性。达里亚·绍琴卡对20 世纪30 年代流亡于上海的俄侨戏剧人如何在异国延续俄罗斯的轻歌剧传统,做了第一手的历史文献研究,一窥这段边缘而尘封的文化流亡篇章。丽贝卡·埃特波宾尼·阿格博罗苏—门萨结合历史回顾与实地调查,探讨加纳传统舞蹈在后殖民情境下,面对西方强势文化价值的延续,所遭遇的挑战与教育上的建议。在这三位作者的研究里,造成跨文化情境的特定历史原因(迁徙、流亡、殖民)特别重要,并涉及文化弱势主体或族群的身份认同,在戏剧叙事与表演艺术形式的探讨之外,也具有一定的文化政治意涵。李莎的博士论文则从莫斯科艺术剧院1923—1924 年巡演的角度研究斯坦尼的思想和实践对美国戏剧的影响,点出莫斯科艺术剧院对戏剧整体效果(ensemble )的重视,为美国戏剧逐渐转向对演员内涵与舞台艺术教育所带来的重大启发,也让我们对美国早期戏剧与关键发展中的跨文化意涵有了崭新的认识。
      最后,我们将姜贤宰的“新感知行为”研究与扎卡里·丹兹对于即兴戏剧的应用研究放在“创新探索与应用”之下。两位作者都着眼于表演工作坊与过程性导向的训练体验,以及对参与者在自我探索、团队协作、灾难来袭的心理应变等方面的正向开发。表演元素与戏剧方法具有更广泛的应用可能,可加惠于个人、组织与社会,也是近年来戏剧学院的中外学生感兴趣的课题之一。
      各篇论文所涉及的学术讨论,随着研究者选择的课题而延展联结;从翻译理论到数字增强现实技术,从特定表演艺术的历史脉络与美学论述,到性别与后殖民研究。其中的研究方法也体现多元与综合性;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文本/表演分析、话语分析、采访、田野/实地调查、工作坊、个人实践等。本文集的所有硕士论文皆请原作者浓缩原文后再翻译收录,以期能以适当而较为精炼的篇幅,最大限度地展现跨文化交流学毕业生的论文成果。
      跨文化交流学的毕业生目前从业于表演艺术、影视、教育、跨国贸易、翻译等领域,也有在国内外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者。我们期待更多优秀的人才与成果,也敬请行业同仁与读者不吝给予批评指教。
      司徒嘉怡上海戏剧学院副教授

       
       
       
       

      商品简介

      本书是上海戏剧学院从其开展跨文化交流学项目以来的八届毕业生优秀论文中精心选取、组织翻译、编辑而成的一本论文集。共分“跨文化的语言艺术”“全球视域下的中国戏剧影视与文化研究”“重探世界戏剧与舞蹈的叙事、迁徙与实践”“创新探索与应用”四部分编排了12篇论文,以及上戏跨文化交流学领军人物孙惠柱教授的最新论文。上戏副教授司徒嘉怡作序。
      本书体现了几个特色:一是跨文化戏剧中如何实现多语兼容;二是从当代视角探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的关系;三是在既有研究范式之外做创新和应用性研究。作者在大量的文献基础上,结合表演分析、话语分析、采访、田野调查、工作坊、个人实践,体现了研究方法的多元性。所有文章都经作者浓缩后再翻译,篇幅都不长。特别要指出的是,翻译工作体现了译者都有较强的语言转换能力,符合信达雅的要求。


      作者简介

      司徒嘉怡,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人类表演学博士,上海戏剧学院副教授。曾任国际人类表演学学会、舞蹈研究协会理事。从事人类表演学、戏剧与舞蹈艺术研究,结合理论与实践。发表学术论文于TDR: The Drama Review, Theatre Journal, Asian Theatre Journal, The Routledge Companion to Butoh Performance, P[art]icipatory Urbanisms 等国际期刊与文集。作为跨文化交流学教学团队的一员,获上海戏剧学院教学成果奖。受邀参与第十三届上海双年展生态联盟,策划《故事•流》—上海戏剧学院跨文化交流学展演专场,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公演。
      孙惠柱,教授、剧作家、导演。上海戏剧学院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剧协演艺高校联盟副主席,人类表演学旗舰学刊纽约《戏剧评论》(TDR: The Drama Review)联盟轮值主编,英国大学戏剧联合会学刊《戏剧及表演研究》顾问编委。曾任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剧协戏剧院校亚太局主任。


      目录


      【前言】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