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X
轻阅书店
  • 蒋勋说文学:从《诗经》到陶渊明》+《蒋勋说文学:从唐代散文到现代文学》

蒋勋说文学:从《诗经》到陶渊明》+《蒋勋说文学:从唐代散文到现代文学》

举报

全新正版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出版时间: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ISBN:  9787508643281
  • 出版时间: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售价 39.14 4.9折

定价 ¥79.60 

品相 全新

优惠 满包邮

优惠 满减券
    运费
    本店暂时无法向该地区发货

    延迟发货说明

    时间:
    说明:

    上书时间2023-07-05

    数量
    库存4
    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
    微信扫描打开成功后,点击右上角”...“进行转发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 商品详情
    • 店铺评价
    手机购买
    微信扫码访问
    • 商品分类:
      文学
      货号:
      1201060283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蒋勋
        一九四七年生,福建长乐人。台湾地区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后负笈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一九七六年返回台湾地区。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东海大学美术系主任。现任《联合文学》社长。其文笔清丽流畅,说理明白无碍,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著有小说、散文、艺术史、美学论述作品数十种,并多次举办画展,深获各界好评。近年专事两岸美学教育推广工作,“用布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


      目录
        《诗经》:初民的情怀

      从“诗”到《诗经》

      诗无达诂

      《氓》:最初的欢愉,最后的哀怨

      风、雅、颂与赋、比、兴

      农业时代的静美与乡愁

      耽溺与流逝中的爱及青春

      《黍离》:诗比历史更真实

      《蒹葭》:如水素淡,不弃不怨

      《绵》:周人的建国史诗

      《女曰鸡鸣》:与子偕老,莫不静好

       

      《楚辞》:南方的激情

      《楚辞》中的宇宙

      激越华美的生命力量

       

      汉乐府:田陌市井的歌声

      野性与浪漫

      《上邪》:刚烈的誓言

      来自民间的诗与情

      《公无渡河》:质朴的情感呐喊

      《江南可采莲》:劳动的诗意

      文学即是生态

      《陌上桑》

      《饮马长城窟行》:加餐饭,长相忆

       

      《古诗十九首》:文人的忧思

      重新回到民间

      文学是照进现实的一道光

      文人阶层与文人诗

      《行行重行行》:思念与离别

      《西北有高楼》:看不见的佳人

      《涉江采芙蓉》: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庭中有奇树》:含蓄的爱意

      《迢迢牵牛星》:一水间的哀伤

      《驱车上东门》:人生如寄,唯当行乐

       

      魏晋南北朝诗赋:多元时代的归宿

      《短歌行》:孤独的诗人,孤独的霸主

      不同生命经验的对话

      篡位者的心灵故乡

      《白马篇》

      《名都篇》

      《洛神赋》:作为独立个体的女性之美

      竹林七贤与文人的自我完成

      书画中的魏晋风度

       

      陶渊明:生命的出走

      《饮酒》:闹市中的田园梦

      《形影神赠答诗》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杂诗》: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桃花源记》:坦荡得一如清水时,就会看到好看的东西

      《归去来兮辞》:追寻生命最自然的快乐

      内容摘要
      继《蒋勋说唐诗》、《蒋勋说宋词》畅销20万册后,蒋勋最为珍视的总结之作。探寻中国文化的美学价值,一本书读懂中国文化。
      蒋勋全面系统地梳理中国文学的脉络,以美学的视角,酣畅淋漓地诠释了从先秦到五四,近三千年的中国文学之美。本书分上、下两册,上册讲述从先秦到魏晋时期(从诗经到陶渊明)的代表性作品,下册讲述从唐宋散文讲到五四新文学。
      在本册“从《诗经》到陶渊明”中,蒋勋凭借自己深厚的美学功底及对现实生活的敏锐洞察,用平实的语言将《诗经》、《楚辞》、汉朝及魏晋文学中的代表性诗文娓娓道来,以古典文学特有的意境与心怀观照当代读者的情感,帮助现代人重回心中的田园。
      市井的烂漫、文人的忧思、兴盛时代的自信、或者生命本质的哀伤……几千年前的美、诗意和哲思,经由蒋勋细致入微的解读,在当下被赋予了新的生命。

      主编推荐
        2012年《蒋勋说唐诗》、《蒋勋说宋词》畅销20万册,“唐诗”加印14次,“宋词”加印16次。

      2013年《蒋勋说中国文学之美》目标销量30万册,打造“蒋勋说”系列高品质经典长销书。

      你,有多久没有细细品味一朵花的芬芳?有多久没有安静地听过流水的声音,有多久没有享受一首诗带给你的感动?《蒋勋说中国文学之美》将带你走进古典文化的殿堂,去感受《诗经》的质朴、《楚辞》的奔放、汉乐府的不羁、陶渊明的浪漫……

      几千年的文学之美、蕴含在生命中的诗意与哲思,经由蒋勋细致入微的解读,在当下被赋予了新的生命。种桃花吧!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心中的桃花源!

      精彩内容
      《桃花源记》:坦荡得一如清水时,就会看到*美的东西
        《桃花源》是一首诗,《桃花源记》是这首诗前面的序,可是这个序比诗还长,而且比诗更有名。很多人大概都没有看过那首诗,但大多数人看过序,我们以前的教科书也只选了序,为什么?因为序没有教条,一直到今天读起来都觉得是散文中的*品。
        陶渊明幻想出那样一个桃花源,用了*简单、*浅显、*自在的语言和形式,不押韵,也没有格律,带我们进入一个思想领域,而且不露痕迹,接近是讲了一个故事。
        我觉得这也是我们*早、*好的短篇小说。时间是“晋太元中”,地点是武陵,人物是武陵人,职业是捕鱼。一个好的散文作者、思想家要转成好的小说家,不能一开始就是讲道理,那样别人会排斥,所以我称这篇序是纪录片的写法。*前面交代的是时间、地点、人物,接近没有作家的主观意见,全是客观的东西。可是事实上这整个故事都是虚构的,并没有这个人,也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
        这个武陵的捕鱼人“缘溪行”,因为以打鱼为生,所以就顺着溪水走,哪里有鱼就去哪里。“忘路之远近”,注意“忘”字出来了,我们去爬山也好,旅行也好,很难忘路之远近,常常会问:“我们下面去哪里?多久可以到?”可是如果你真正陶醉在风景中,就会“忘路之远近”。正因为这个人迷路了,才有下面的发现。
        这有点像“精移神骇,忽焉思散”。理性世界消失了,“忘路之远近”以后,“忽逢桃花林”,所以说生命里*美好的事物常常出现在你茫然不觉的时刻,你忘掉目的性之后,才会碰到美景。这是进入山水的过程,你的感官已经被它包围,被它迷住,反而有一种新发现。
        生命里*美好的时刻,常常是你把现实的东西暂时忘掉的时刻。我们平常总是要记住很多事情,电话号码、身份证号码、各种密码,那些东西慢慢构成一个假设出来的“我”,生命就被那些东西牵绊住。可是这一天,渔人“忘路之远近”,把打鱼这个现实里的职业暂时忘掉,流连在一片桃花林,这个时候才进入自己的生命世界、心灵世界。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河的两岸全部是盛开的桃花。“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草地这么漂亮,满地都是落花,这是一个没有人来过的世界。“渔人甚异之”,怎么过去从没有看过这么美的景色?生命有时候是要有好奇的,不然就变成单调的重复,会有职业的疲倦感。“复前行,欲穷其林。”想往前走走看,看看这片树林的尽头是什么样子。
        这一大段接近没有作者的主观意见,全部是纪录片式的描述。这是高手。你看他写诗的时候,忽然讲很多道理,写序的时候只是要引导人家去读他的诗,接近轻松、自在,没有刻意,这是散文和小说的*好写法。我看学生的作品时,会建议他们把个人意见删掉,因为他没有观察,没有描述,上来就是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而在这篇序里,全部是客观世界的景象,所以我们被吸引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树林的尽头就是水的源头,水是从山里面出来的。“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这其实是一个生命对一个未知世界进行的窥探。陶渊明的写法*常奇特,透过这一个小口,想去感知一个平常没有接触过的世界,那里面有幽微的光,吸引你进去。
        《桃花源记》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成为世界文学名篇,为什么?因为它没有任何道理,只是一个故事,但这个故事把很多世界都打开了。它很有象征性。桃花林的水源也是我们生命活水的来源,那个小口正是我们生命中要打开的洞口。只是平时我们把这个洞堵塞住了,根本不看它。
        “便舍船,从口入。”这六个字*常重要。你不舍弃你的东西,就不会得到下一个东西,舍是入的开始,因为你背负的东西会你。陶渊明是一个*常有哲学家气质的诗人,这时候他忽然把自己的哲学转成了一个画面。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有时候我和学生讲创作,也是用这一段在讲。创作刚开始的时候,有一个*常狭窄的部分,你就是觉得通不过,甚至会回头,不到一定的程度,你就不会看到豁然开朗的部分。我想任何专业都一样,刚开始在外面的时候都很兴奋,可进去以后,有一段时间会产生难度,坚持度过以后,又豁然开朗了。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一个民间的生活景象出来了,有农民耕作的田地,还有桑树和竹林。“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地中的小路彼此沟通着,人们往来耕种,鸡在叫,狗在叫。“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常简单的白描,可是很活泼地把民间的生活状态和朴素情感直接传达了出来。如果我们今天到乡下去,那个场景还和这里描述的一样,是*常单纯、*常平凡的生命状态。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渔人讲明自己的来历以后,人们就把他邀请回家,好好款待他,有没有觉得很像我们现在的民间?我小时候走到哪里,人家就“设酒杀鸡作食”;现在每逢原住民的丰年祭,也是“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我们小时候也常常有这种情况,家里来个客人,一个村子的人都跑过来了,也会打听很多事情。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他们告诉这个打鱼的人说,他们好几代以前的祖先,因为秦朝的时候天下大乱,就到这个地方来避难。所谓“绝境”,是外面人不太容易到的地方。“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这些人再也没有出去,他们所处的是一个农业社会,所以才能自给自足。我们今天好像没有办法这样过日子,因为我们需要好多东西,可是在桃花源里,人们自己种桑、养蚕、织布、种米,自给自足,不需要外面的东西。这是早期人类的一种单纯生活,人还可以回到很简朴的生活形式。
        我有一个朋友对我说,他一定要住在便利店楼上,因为便利店里什么都有,不然就没有安全感。人和物质的关系也很有趣,人有依赖性和依靠性,觉得没有某个东西就不行。大地震来的时候,人们发现原来还是可以过很简单的生活的。有时候灾难是一种提醒,发现很多东西都不是必需的。就像伊朗导演阿巴斯的电影《生生长流》,伊朗大地震以后,人可以那么朴素、简单地活着,而且是有信仰地活着。这些例子会警醒我们:你对物质的依赖到了什么程度?
        “问今是何世”,这句很有趣,住在桃花源里面的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所知道的*后的朝代叫秦,后面就不知道了。真好,我*近都不开电视,就是不想知道这些东西。“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的时间停在了秦朝。这里好像是一个讽刺,政权所建立的朝代,也许正是老百姓要遗忘的东西。这些人不愿意再有朝代,朝代更替带来的只是战争、痛苦跟灾难。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渔人告诉桃花源中人现在外面的情形。“皆叹惋”,里面的人都摇头叹息,觉得不可思议。这是一个有趣的对话,是一群停止在自然岁月里的人与一个生活在世俗政治中的人的对话。没有陶渊明行与影分离的观念,或许就不会有这篇文章。他假设两个不同的世界之间形成一种多元的对话。这个对话其实也有可能发生在我们自身入世的部分与出世的部分在之间。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其他人都邀请渔人去家里坐坐,农业社会都是这样,大家很容易就变成朋友。“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我觉得这里*常微妙。“不足为外人道也”,你可以解释为不能提,或者是不要告诉别人,可能是害怕被打扰,也可能是说我们这么微不足道,不要让外面知道。可是作者用了白描的笔法,不加任何解释,反而显得意味深长。*国老百姓*大的愿望,就是找一个桃花源躲起来,不要有任何政治的干扰。
        “既出,得其船。”渔人出来了,刚才是舍船,现在又得船,恢复了本来的职业,也恢复了他入世的角色。出来以后,“便扶向路,处处志之”。他刚刚才答应不告诉别人,这个时候就一路做记号,全部是心机对不对?他很明显是想要再回去。这个渔人的角色一直在转换,舍船的时候是一个个角色,得船的时候又是另一个角色。可是当他一直在做记号的时候,表示精神性的东西已经消失了,怎么做记号都没有用,当你那么想得到的时候,它其实早就不见了。
        更糟糕的是,“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这文字真是简洁得不得了。渔人见了太守,就告诉他有桃花源这样一个地方这里已经接近变得政治化。看到这段的时候,有点儿紧张,真害怕桃花源从此就完蛋了。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今天如果说台湾地区发现了一个地方是没有报户口的,那真是不得了。“寻向所志”,跟着他所做的记号去找,可是“遂迷,不复得路”我*喜欢后面这一句。他做了这么多记号,怎么还会“遂迷,不复得路”?这是因为在没有心机、“忘路之远近”的时候,天机就会出来,可是一有心机,天机就不见了。
        这篇文章真是有趣,层次*常丰富。我觉得它是在讲人性,人性坦荡得一清如水时,就会看到*美的东西,而当一个人有了心机,所有东西就都不见了。这个“迷”其实是迷失了。有时候回想自己的一生,会觉得所谓的迷失是因为执着,你一旦刻意要某个东西,肯定就找不回来了。
        我脊椎不好,就学打坐。进行到第十天,我发觉有一种奇怪的气在体内流通,兴奋得不得了。次日赶快继续,有点等的意思,等那种感觉再来,可是再也没有来过,我师傅就骂我贪。我在创作时也知道,写诗和画画时*好的笔墨,常常来自生命接近放松的时候。
        我觉得到这里结束就很好,但陶渊明又加了一个结尾,这个结尾也真是好。桃花源明明是虚构的,他要让它显得真实,就加了一个南阳刘子骥。此人是一个高士,如果太守找不到,高士可以去找吧?但是,“未果,寻病终”。高士也没有找到,*后病死了。“后遂无问津者”,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去找,“津”是渡口的意思。每次读到*后一段,我都有一种很大的悲哀。没有人再找,是没有人再相信桃花源的存在了。这个渔人*后大概会被大家当成疯子。不相信是更大的悲哀,因为你心里面连桃花源都没有了,桃花源不见得是事实的存在,可是应该是心中的乌托邦。但刘子骥之后竟没有人再相信,也没有人再去找,失去了向往,我们今天的状态就是这样。陶渊明在那样一个战争纷起的乱世,去王羲之写《丧乱帖》不远的时代,写出这样一篇文章,其实是在表达内心对桃花源的渴望。
        台湾地区小说家黄春明从《桃花源记》衍生出了儿童剧剧本《小李子不是大骗子》。里面说这个渔人回来没有请太守去找桃花源,而是将带回来的桃花枝杆插在自己家里。过了一阵子,春雨下过,桃枝就发芽了,他在家里培育出一片桃花林。黄春明的意思很清楚:桃花源是要培育的,你与其去找桃花源,不如就在你的身边、你的脚下培育桃花源。文化的传承是*常有趣的,陶渊明*对没有想到,一千五百年后会有个叫黄春明的作家去继续发展他的东西。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