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X
博文明智书店
  • 保正版!中国现代史(第4版)9787303183388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王桧林
  • 保正版!中国现代史(第4版)9787303183388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王桧林
  • 保正版!中国现代史(第4版)9787303183388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王桧林
  • 保正版!中国现代史(第4版)9787303183388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王桧林

保正版!中国现代史(第4版)9787303183388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王桧林

举报

1.7天无理由退换货,2.当日16点前订单基本当日发出,最迟隔天,3.天津仓、成都仓、无锡仓、北京仓、广东仓、泰安仓、杭州仓、武汉仓就近发货。4.韵达、中国邮政、圆通、中通随机安排!无法指定快递敬请谅解!5.开票联系客服.

  • 出版时间: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ISBN:  9787303183388
  • 出版时间: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售价 42.60 7.1折

定价 ¥60.00 

品相 全新

优惠 满包邮

优惠 满减券
    运费
    本店暂时无法向该地区发货

    延迟发货说明

    时间:
    说明:

    上书时间2024-04-03

    数量
    仅1件在售,欲购从速
    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
    微信扫描打开成功后,点击右上角”...“进行转发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 商品详情
    • 店铺评价
    手机购买
    微信扫码访问
    • 商品分类:
      综合性图书
      货号:
      1202305420
      商品描述:
      目录
      第一章  北洋军阀统治的继续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始(1919年5月至1923年12月)

      第一节  从中华民国建立到五四运动

      一、中华民国的建立及其对中国政治的影响

      二、袁世凯的独裁统治及政治设施

      三、军阀割据纷争局面的出现

      四、民国初年的经济状况及社会结构的变动

      五、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六、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第二节  五四运动  新思潮的竞起和中国的成立

      一、五四运动

      二、“五四”后新思潮的竞起

      三、中国的成立

      四、工人农民等群众运动的初步开展

      五、“五四”后爱国反军阀斗争的继续

      第三节  各个军事政治集团之间的政争、战争和南北政局的演变

      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共产靠前体系的对立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二、军事政治集团之间的政争、战争和南北政局的演变

      第四节  社会各界改造中国的主张和国共合作的酝酿

      一、国民经济发展的迟滞与民众的痛苦生活

      二、资产阶级的政治改造主张

      三、中国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和民主革命纲领的提出

      四、关于政治出路的寻求和国共合作的酝酿

      第二章  国民革命  北洋军阀的末路(1924年1月至1927年7月)

      第一节  北洋军阀势力的演变国民革命的兴起

      一、中国次全国代表大会  次国共合作的建立政治制度的确立

      二、系统阐述三民主义

      三、革命武装的建立  革命势力统一广东

      四、第二次直奉战争  北京政变

      五、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  国民会议运动  善后会议

      六、五卅运动  全国群众运动高潮

      七、张冯吴孙各派军阀势力的演变  反奉倒段斗争

      第二节  革命阵营内部斗争的加剧和公开分化

      一、内部的分化  廖仲恺被刺事件

      二、戴季陶主义与反戴季陶主义  国共两党政治理论斗争的激化

      三、西山会议派的出现和反西山会议派的斗争

      四、三二〇事件  整理党务案

      第三节  北伐战争  国民革命从高涨到失败

      一、北伐前的政治军事形势北伐的胜利进军

      二、迁都之争和国民政府的北迁

      三、群众革命斗争的大发展  上海工人的武装起义

      四、蒋介石与帝国主义的勾结  “四一二”政变和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安国军政府的成立

      五、武汉国民政府的转向  的应急对策  徐州会议和七一五“分共”  国民革命的失败

      第三章  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  工农武装革命的开展(1927年8月至1931年9月)

      第一节  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一、第二次北伐和东北“易帜”

      二、“训政”的开始和中央政权机构的完备

      三、统治初期的内政

      四、统治初期的外交

      ……

      第四章  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  由国内战争向抗日战争的过渡(1931年9月至1937年7月)

      第五章  全民族抗战的展开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共同抗战格局的形成(1937年7月至1941年12月)

      第六章  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  抗日战争的胜利(1941年12月至1945年8月)

      第七章  国民党统治的崩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5年9月至1949年10月)

      第八章  哲学  科学  文化思潮

      第2版后记

      修订版后记

      内容摘要
      《中国现代史(第4版)》论述1919年至1949年的历 史而称作“中国现代史”,是沿袭近几年习用的名称,也是高等学校课程表上一直还在使用的名称。

      实事求是,是历史研究和编写的一条基本原则。这也是我国史学的一个优良传统。

      我国古代有见识的史学家,虽然有时代的阶级的局限性,但还是大多崇尚“直书”,反对“曲笔”,即主张写信史。有人甚至为此牺牲了生命。

      他们对写信史的意义也是相当了解的。

      任何一个阶级的政治家、思想家,都要总结历史经验,用以指导本阶级、阶层或集团的行动。

      但也只有从真实的历史资料中,才能总结出较正确的历史经验,从而吸取有用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者是有远见和大公无私的,没有剥削阶级的偏见。历史工作者只有采取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才能真正把实事求是的原则贯彻到底。

      本书是力求贯彻这一原则的。当然做到实事求是是需要有各种充分的条件。在可能的条件下尽量写信史,这是本书的一个优点。

      科学的生命在创新。如果科学工作者总是穿新鞋走老路,科学的生命也就停止了。

      自然科学如此,社会科学也如此。但历史科学有它的特点和难处。

      史学工作者面对的是过去的资料,整天跟故纸堆打交道,怎能创新呢?这就需要有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见识和功夫。

      所谓“化腐朽为神奇”,并不是神秘的魔法,也不是主观主义的“自由创造”,只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充分占有材料,并把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就可以逐步做到。

      人们的认识是无止境的,社会现实要求史学工作者提供有效的参考资料和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无止境的。因此历史研究的创新是无穷无尽的。

      当然,对历史资料,史学工作者只能给以新的解释,而不能加以抹杀或歪曲。并且这种解释只能是历史资料中所含有的,而不是史学工作者硬加的。史学研究上的创新只能如哥伦布的发现新大陆,不能如瓦特的发明蒸汽机。

      本书的作者注意到在实事求是基础上的创新,在全书的体系上,在具体史实的分析和结论上,都有不少新的处理和看法。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