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X
历史迷书店
  • 中国文化的根基:特色文化产业研究(第二辑)
  • 中国文化的根基:特色文化产业研究(第二辑)
  • 中国文化的根基:特色文化产业研究(第二辑)
  • 中国文化的根基:特色文化产业研究(第二辑)

中国文化的根基:特色文化产业研究(第二辑)

举报

正版全新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90页
  • 出版时间: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90页

售价 59.66 7.6折

定价 ¥78.00 

品相 全新

优惠 满包邮

优惠 满减券
    运费
    本店暂时无法向该地区发货

    延迟发货说明

    时间:
    说明:

    上书时间2024-03-13

    数量
    库存4
    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
    微信扫描打开成功后,点击右上角”...“进行转发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四年老店
    店铺等级
    资质认证
    90天平均
    成功完成
    89.62% (185笔)
    好评率
    99.91%
    发货时间
    24.07小时
    地址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
    电话
    • 商品详情
    • 店铺评价
    立即购买 加入购物车 收藏
    手机购买
    微信扫码访问
    • 商品分类:
      社会文化
      货号:
      1436234
      商品描述:
      【书    名】 中国文化的根基:特色文化产业研究(第二辑)
      【书    号】 9787511298300
      【出 版 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作    者】 齐勇锋、李炎
      【出版日期】 2016-05-01
      【开    本】 16开
      【页    码】 390
      【定    价】 78.00元

      【编辑推荐】 
      本书的读者群包括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与文化企业员工,同样本书也可作为大学文化产业及管理科系本科生与研究生的辅助教材。此外,还适于公共文化服务、城市建设、文化遗产保护等行业的专业人士进行阅读。

      【内容简介】 
      特色文化产业研究成果的形成*初缘于我们在各地对特色文化资源及其产业发展的调研,本书在承接2014年研究的基础上,遵循中央和*总书记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围绕“特色文化产业转型升级”这一主题,通过高端对话、理论研究、专题研究、比较研究、案例调研等方式,对近几年来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所取得的进展、经验和存在问题以及可进一步转型提升的方向进行深入研究,旨在探索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运营模式和路径选择,进一步凝聚共识,并提供各方面可资参考的思路和具有启示性的建议。本书的读者群包括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与文化企业员工,同样本书也可作为大学文化产业及管理科系本科生与研究生的辅助教材。此外,还适于公共文化服务、城市建设、文化遗产保护等行业的专业人士进行阅读。

      【目录】 
      前  言 【高端对话】主持人:张玉玲对话人:吴江波、齐勇锋、祁述裕、李建华特色文化产业转型升级高端对话 【“一带一路”研究】主持人:熊澄宇“一带一路”战略与中蒙俄文化产业走廊研究  齐勇锋 张超丝绸之路青海道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申红兴 【云南样本研究】主持人:范建华基点与视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云南实践  李炎 高睿霞区域文化资源禀赋与特色文化实践  艾佳民族婚礼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产品化路径  刘从水生产方式的特殊性与特色文化产业的实践——基于建水碗窑村陶器的分析  张黎明署明文化生态保护区调研报告  赵书虹等 【非遗生产性开发】主持人:金元浦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研究  曾芸 产业化之路:谈昆曲的生产性保护  程艳  【专题调研】主持人:章建刚北川羌绣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陈云萍 宗教文化RBD样本观察:成都文殊坊宗教文化RBD样本观察  张琦 特色文化产业的浙江实践:基于婺剧发展现状的调研与分析  章军杰唐卡文化产业链升级与实践  吴化城特色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中的“跨界整合”路径研究  赵朝峰  【品牌研究】主持人:欧阳友权文化品牌建设的特色化战略——2014年中国文化产业一瞥  欧阳婷 欧阳友权 以特色打造园区品牌——浏阳河文化产业园建设纪实  高志  【古村古镇保护与特色城市研究】主持人:张晓明历史文化名村张谷英村保护与开发中的问题及对策  夏晶 浅谈山东朱家峪古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昝胜锋 山海关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研究  韩济阳 西部地区小城镇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探微——基于迎水桥镇特色文化旅游产业的调研  王瑞雪、许立勇、许华  【投融资研究】主持人:魏鹏举特色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建设的若干思考  魏鹏举 张家口堡古城保护与开发中资金投入研究  丛琳  【两岸交流】主持人:胡惠林台湾创意生活产业发展背景、现况与趋势  李玉雁

      【文摘】 
      从张家口向北至库伦(今乌兰巴托),经俄罗斯恰克图延伸至莫斯科, 继而通往欧洲,千百年的商贸兴衰史赋予了张库大道(亦称为茶叶之路、草原丝绸之路)深厚的历史人文积淀,形成了以草原文化、藏传佛教、商贸文化为特色的多元文化形态。在国家大力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背景下,以复兴草原丝绸之路、构建中蒙俄文化产业走廊为目标,通过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将这些宝贵的文化元素通过资源整合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促使三国在中国“一带一路”战略与蒙古国“草原之路”、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对接中形成更加紧密合作的东北亚文化竞争高地,意义重大,前景广阔。一、中蒙俄文化产业走廊的历史渊源张库大道的起点是今张家口市的大境门。这条商路*早可以追溯到秦汉以降北方各民族间的沟通来往,以及成吉思汗的南征路线,后来成为口商北赴俄的贸易通道。历史上的张库大道,实际上是以张家口为起点,呈扇形发散出多条路线的集合概念。其中*具代表性的有三条:中路、东路和西路。三条路线经库伦汇集于俄罗斯恰克图,将中原的茶叶、丝绸、瓷器等物品,换回马匹、皮革,以及俄罗斯的金银器皿。这三条路中,形成年代*早的是中路张库大道,起源于蒙元站赤b。元大都至岭北行中书省(治所哈喇和林,今蒙古国乌兰巴托附近)木怜道,形成于清康熙年代,借助阿尔泰军台站道,河北张北县、尚义县,内蒙古商都县、乌兰察布盟四王子部落旗,通过吉斯洪果尔向北入外蒙古境,至赛尔乌苏转向东北,延伸至库伦和恰克图。西路张库大道,从张家口出发经过大同市、丰镇、乌兰察布凉城,绕行归化(今呼和浩特)进入蒙古国。东路张库大道,从张家口出发沿西北方向经河北张北县、康保县、内蒙古化德、镶黄旗、苏尼特右旗、二连浩特境内,在丰州转向正北方向,穿过大青山,进入漠北。东路张库大道,伴随清代鼎盛时期,是我们常说的狭义上具有主题意义的张库大道。张库大道的终点似乎是大圐圙a,但它实际上却是一条几乎无限延伸的路,因为路在这里并没有停止,它蜿蜒曲折,艰难向前,经过莫斯科,一直到达欧洲大陆北海与波罗的海的重要口岸。张库大道始于清乾隆年间,盛于有清一代,衰于民国,延续三百余年,是一个曾经沟通欧亚,强烈影响欧洲资本市场,以至于引起马克思注目并研究过的经济现象。这是一条充满诱惑、艰险、血腥、邪恶,又受天灾、人祸、商谋、利益诸多因素影响而游移不定的传奇古道;是一幅展示民族间交流、融合, 张扬生命智慧、勤奋、豪迈、粗犷精神的源远流长的历史长卷。(一)起源:商道驿道总关情驿站及驿道是国家出现以后,政府专门为传递公文和军情所设置的通信机构。由于当时历史条件和科技发展水平的局限,其传递速度、数量与今天无法相比,但就其组织的严密程度,运输信息系统的覆盖水平而言,却不亚于现代通讯和交通。可以说那时的成就也是我们现代文明积淀的一部分。元代驿站建制十分完备,是我国驿站的全盛时代。蒙古帝国自窝阔台大汗执政后,“布递传,命驿券,庶政略备,民稍苏息焉”,开始实施“站赤”, 并且逐渐建立和完善了驿传制度,全国共设驿站1496 处。据《史集》记载, 窝阔台时期,每天都有500 辆载着食物和饮料的大车从各地运到哈刺哈林。为运谷物和酒,还专门建造了一种庞大的车,每车需要800 头牛拉运。元代的驿传制度对当时的中亚、西亚诸国以及波斯、埃及和俄国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清代基本沿袭了明代的驿站制度。清朝的驿道是政府传达政令、军令、使臣和官员往来、人犯押送的交通干线,同时也是中原与草原地区经济贸易、文化交流、民间往来的主要通道。其中张家口至库伦、乌里雅苏台至科布多、塞尔乌苏至库伦、库伦至恰克图等驿道大都成了实际意义的商贸通道。大量历史文献证实,张库商道绝不是一条因为设市需要而修建的商路, 它是一条历史久远而又不断演变的驿道、兵道、商道,只是因为康熙年设市于库伦,才有了张库商道的称谓。我们把中原至蒙古草原的古商道、驿道及张库大道叠合,就会发现这些山野大漠间延伸的商路,总在有意无意地与历史上的驿道、驿站相融合、相交汇,不知是商路在依循商道,还是驿道在依循商路。其实路是依循自然法则而延伸的。(二)发展:茶马互市市融融茶,是我国传统的极为普遍的饮料。由于茶叶的芳香油具有消食生津、溶解脂肪的功效,所以也是我国北方、西部边疆高寒地区以肉食为主的少数民族的生活必需品。茶叶生长于我国中南部,西北“番地”边民的茶叶需求,必须通过贸易来获取,便形成了茶马互市贸易。直白地讲,茶马互市贸易就是茶叶与马匹互相交换的贸易市场。茶马互市贸易也是古代中原地区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商业贸易的主要形式,但其实质上更是历代朝廷在尚不具备征税条件在游牧部落地区中实行的一种财政措施。千百年来它已经形成了一种植根于边塞的商业文化形态。如果没有亲眼看到文献,我们很难相信马克思会在他的著作中提到张库大道。《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五十卷第二册81 页《资本的流通过程》一章中记述:“俄国和中国的茶叶贸易可能是1792 年开始的……茶叶陆续由陆路用骆驼和牛车运抵边防要塞长城上的张家口(或口外)……再从那里经过草原或沙漠、大戈壁,越过1282 俄里到达恰克图。” 《封氏闻见记》谓:“(饮茶)……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往年回鹘入朝, 大驱名马市茶而归,亦足怪焉。”可知以茶与外蕃易马,不始于宋,实始于唐, 亦可见中国茶叶输入外蕃,开始于唐。而这茶的“外蕃易马”“以茶易马”的道路中,有许多条路都通过了张家口一带,从而促进了汉族同北方少数民族的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长城以北地区的茶马互市,出现在明代中后期,相对西南的茶马互市贸易较晚。其实张家口地区早在官方正式的茶马互市贸易之前,就已经形成了大规模集市的雏形。史籍记载:“春市场(宋、元)在集宁(今内蒙古自治区集宁区)。明马市(明)在张家口。我朝(清)玉帛万国,西北诸藩往来交易者, 皆由来远堡入。南金北毳络绎交驰盖其盛已。”可见我国北方历朝历代各民族间贸易之“市”,是由于商品“络绎交驰”而兴盛的,这条贸易通道就是张库大道的历史渊源。

      【前言】 
      前   言 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升华。中华文明生生不息,博大精深,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积累了极为丰厚的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好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既是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在新的时代起点上大力发展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梦想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基点。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十二五”时期国家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建设特色文化城市”的要求,2014年8月,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发布《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了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原则、任务和政策措施,为特色文化产业深入、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结合《指导意见》的发布和实施,同年文化部、财政部还联合发布了《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从国家层面上发布的跨区域文化产业规划。《规划》范畴包括川、滇、黔、藏、青、陕、甘七省,均属于少数民族的欠发达地区,民族文化资源极为丰富,特色鲜明,因而这一规划实质上也是跨区域的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借鉴文化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并与我国国情紧密结合,实现文化产业民族化、特色化发展的必由之路。特色文化产业植根于我国丰裕的民族文化沃土,集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传承、产业发展和就业创业于一体,与区域特色经济和新型城镇化密切关联、融合发展。在新形势下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有利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文化产业整体结构调整优化,塑造民族文化品牌,增加城乡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提供,推动文化惠民和文化自信,拉动文化消费,同时带动区域相关特色经济发展,具有诸多方面的价值指向和巨大的发展空间。为推动这两个重要文件的贯彻实施,文化部和中央文资办合作设立了“特色文化产业项目库”和“特色文化产业专项资金”,2015年经专家评审已进入项目库的企业近200个,中央专项资金扶持的特色文化项目达30多个,国家艺术基金近两年来也加大了对特色创意项目的支持力度,对扶持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与此同时,由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和中央文资办出资支持,中央文化管理学院承办的“重点文化设施经营管理人才培养计划——2015国家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实施单位高层经理管理人员研修班”举办了多期培训活动,人员涉及工艺美术、文化旅游、文艺演出、节庆会展,以及酒文化、茶文化产业等,并针对藏羌彝文化走廊和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举办了两个专题培训。总计参加研修和培训的企业和政府文化主管部门人员近1000人。研修班邀请相关专家,采取集中授课、产学研对话、案例教学、参观考察和现场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实现了不同地域、不同产业方向高端管理经营人才的交流与合作,从而不仅有利于特色文化产业的人力资本积累,而且扩大了视野,有效地提高了从业人员的理论水平、管理和运营能力,增强了特色文化产业的内生发展动力。随着《指导意见》出台并逐步实施,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着力探索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多元模式和具体路径,推动特色文化城市和特色村镇建设,已经在各方面达成广泛的共识,越来越成为各地区发展文化经济的主导战略和自觉行动。2013年,文化部支持甘肃省进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实验区”试点,结合“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探索包括遗产保护、生态建设、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和特色小城镇,以及特色经济等方面的综合创新试点,对扭转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落后状态正在发挥积极的作用。云南、贵州、四川、西藏、青海、陕西等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的省区,以及新疆、宁夏、内蒙古等西部省区都把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作为重点战略方向,发布区域性规划或行动计划,并取得了重要进展。发挥特色文化产业的本土化优势,使之融入特色城市、特色文化小镇和特色村落建设,成为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新趋势、新潮流,不仅为国家文化建设增添了新内涵,而且拓宽了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范畴。浙江省依托区域特色文化和江南水乡资源,选择100个小城镇开展各具特色的绿色文化小镇的综合建设试点,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业态培育,乌镇等一批特色文化小镇蜚声中外,成为投资商、创业者和中外游客流连忘返的休闲、宜居和创业热土。海南、广东、福建、上海、江苏、山东、辽宁以及湖南、湖北、河南、河北等东中部省市也都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措施,采取政府扶持,社会参与的方式打造特色文化小镇和特色村落,使当地民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结合同期文化部实施的《创建公共文化服务实验区指导意见》,各地一大批文化遗产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和企业发展的商业模式不断创新,亮点纷呈。在政府主导与社会资金的广泛参与下,实现了相关文化资源的有效转化和特色文化产品品牌的塑造,苏绣、苗绣、羌绣、蔚县剪纸、杨柳青年画、芜湖铁艺、建水陶艺、热贡唐卡,以及《印象·刘三姐》演出、彝族火把节、白族泼水节、藏族雪顿节、蒙古族那达慕等一大批区域和民族品牌在传承、发展和创新中脱颖而出,成为消费热点。可以说,特色文化产业已初步形成了全社会通力支持、各方面广泛参与、全民共享文化红利、产业进入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由此可见,特色文化产业扎根于中华锦绣大地,融合于民众的日常生产生活之中,既具公共性而又有产业化特征,既时尚休闲又有区域和民族审美情趣,群众喜闻乐见,贴近生活,呈现出越来越广阔的发展前景。值此“十三五”即将开局之际,《中国文化的根基:特色文化产业研究(第二辑)》将在承接2014年研究的基础上,遵循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围绕“特色文化产业转型升级”这一主题,通过高端对话、理论研究、专题研究、比较研究、案例调研等方式,对近几年来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所取得的进展、经验和存在问题以及可进一步转型提升的方向进行深入研究,旨在探索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运营模式和路径选择,进一步凝聚共识,并提供各方面可资参考的思路和具有启示性的建议。在新形势下如何推动“特色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围绕这一主题,本刊邀请光明日报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张玉玲主持,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吴江波司长、中国传媒大学齐勇锋教授、河北省文化厅李建华巡视员、国家行政学院社会文化部祁述裕主任及相关企业以“高端对话”的形式进行讨论,内容涉及特色文化产业的概念、范畴,促进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推动、科技推动、投资推动、市场推动,以及文化扶贫脱贫等,意在为各方面的研究提供框架性的思路。“一带一路”倡议作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的重大发展战略,特色文化产业在其中如何发挥作用?围绕这一专题,本辑特邀青海省文化厅副厅长康海明就丝绸之路经济带青海道建设,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齐勇锋等对如何构建中蒙俄文化产业走廊进行分析研究,这两篇文章在梳理区域特色资源优势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不少富有启发性的见解,希望引起各方面的关注和进一步的讨论。云南*早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战略目标,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方面不断探索,硕果累累。本辑特与云南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合作,推出一组以云南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研究为主的稿件,分别从不同侧面探讨特色文化资源在云南的创新实践、云南文化旅游与文化资源的深度融合、偏远山村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可行性等。由云南大学李炎教授主笔的《基点与视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云南实践》对云南特色文化产业的经验进行总结,提出明确发展主体,结合“他者”的消费需求与审美趋向,进行必要的创新、创意,是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与原则。而《生产方式的特殊性与特色文化产业的实践——基于建水碗窑村陶器的分析》一文认为,在特色文化产业的细分行业,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创造具有开放兼容、灵活性、适应性、创生性的特点和优势,有利于特色工艺品的多样、时尚、创意产品的制作和农民脱贫致富,因此家庭和小微企业更能在本地文化发展的土壤中长久扎根,持续发展。我国是一个文化资源大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极为丰富,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着力于转化和开发“非遗”资源一直以来也是各地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重要路径之一。本辑特设“非遗生产性保护与资源开发”专栏,选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研究》与《产业化之路:谈昆曲的生产性保护》两篇文章,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深入论述了“非遗”的生产性保护与开发的规律和特点,并对其中存在的盲目性、粗放式发展的问题提出了批评意见,值得引起各方面的重视。与此同时,以“非遗”为资源开发对象的特色文化产业案例的一线调研一直是本刊关注的重点。在“专题调研”专栏中,我们选取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实践个案报告,如《北川羌绣产业发展调研报告》,以及突破婺剧事业与婺剧产业的思维范式,深度解读城镇化进程中婺剧传承的生态空间及其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的《特色文化产业的浙江实践:基于婺剧发展现状的调研与分析》等。针对近年来颇为盛行的宗教及寺院文化产业,《唐卡文化产业链升级与实践》《成都文殊坊宗教文化RBD样本观察:特色文化产业粗放式开发的反思》两篇文章也都给出了独到的见解和分析,指出盲目性开发、粗放式开发仍然是区域文化资源开发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应当引起各方面的关注和警惕。文化品牌建设对尚处起步期的特色文化产业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也是推动特色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着力点。因此,本辑特设“品牌研究”专栏,将对这一话题展开持续研究。中南大学文化品牌研究中心主任欧阳友权为此撰写了《文化品牌建设的特色化战略》一文,探讨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过程中,特色创生正逐步成为文化品牌建设的基石和主调,因此以特色打造品牌将成为中国文化品牌建设的制胜之道。《以特色打造园区品牌——浏阳河文化产业园建设纪实》一文则从产业实践入手,探讨以“浏阳河”文化符号及其独特内蕴构建区域文化价值新体系,如何通过文化产业园区创新运营模式,以特色文化的韵味彰显“浏阳河”的品牌魅力和价值影响。文化产业投融资是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也一直是业界关注的热点。在本辑“文化投融资”专栏中,中央财经大学魏鹏举教授结合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与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特点,进一步提出特色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的思路架构——从建立政府性特色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入手,引导社会资本广泛深入参与,到发挥银行的主力金融优势,再到积极发展文化产权交易,并推动文化金融创新,如尝试开展基于特色文化资源收益的资产证券化等。相应的,本辑也选取了特色文化产业投融资的一则具体案例研究《张家口古堡保护与开发中资金投入研究》,该文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认为作为文化遗产的张家口堡在保护与开发方面,应在发挥公共财政引导作用的同时,吸引社会资本进入,以成功申办冬奥会为契机,对张家口堡进行整体性的保护、传承和开发,促使文化遗产焕发出时代意义。近些年来,古村古镇及特色文化城市的建设脚步一直在加快,在这一专题中,本辑选取山东大学昝胜锋教授撰写的《浅谈山东朱家峪古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一文,同时收录了探究并反思存在一定问题的案例《历史文化名村张谷英村保护与开发中的问题及对策》,更关注尚处发展中的城镇和城市,如《山海关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研究》《西部小镇迎水镇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探微》,力图剖析以本地文化为基础,摸索特色文化旅游发展模式时形成的经验与出现的问题,并进一步为症结把脉,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路径选择。大陆和台湾同文同种,近年来两岸交流日趋频繁。创意生活产业作为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独创的产业类别,可以看作是大陆特色文化产业起步发展的重要镜鉴之一。本辑特此刊出台湾文化媒体学者李玉雁的《台湾创意生活产业发展背景与现况》。该文指出,创意生活产业不仅以台湾特色生活文化创造观光旅游的文化循环,还具有促成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促进地方经济再生的两大重要功能,同时更以品牌化发展与城市营销相结合,多线并举,形成丰富多样的发展业态,因而可为大陆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比较和参考。随着两岸文化交流逐步深入,加强这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势在必行。特色文化产业研究目前正处于起步发展时期,本辑广泛邀请产学研各界人士参与研究讨论,尽可能从不同角度阐释、判断、思考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和未来前景。我们真诚希望《中国文化的根基:特色文化产业研究(第二辑)》能够抛砖引玉,获得更多业界声音,以共同促进这一研究不断取得新成果,促使产业发展进入新境界。2016年是国家“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开局之年。特色文化产业作为以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本店分类
    孔网分类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