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X
历史迷书店
  • 中轴之门

中轴之门

举报

正版全新

  • 装帧:    其他
  • 开本:    16开
  • 纸张:    纯质纸
  • 出版时间: 
  • 装帧:  其他
  • 开本:  16开
  • 纸张:  纯质纸

售价 89.38 7.0折

定价 ¥128.00 

品相 全新

优惠 满包邮

优惠 满减券
    运费
    本店暂时无法向该地区发货

    延迟发货说明

    时间:
    说明:

    上书时间2024-03-12

    数量
    库存11
    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
    微信扫描打开成功后,点击右上角”...“进行转发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 商品详情
    • 店铺评价
    手机购买
    微信扫码访问
    • 商品分类:
      历史
      货号:
      3657680
      商品描述:
      【书    名】 中轴之门
      【书    号】 9787547745212
      【出 版 社】 北京日报出版社
      【作    者】 李哲
      【出版日期】 2023-05-01
      【开    本】 16开
      【定    价】 128.00元

      【编辑推荐】 
      ▲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先生推荐,解读中轴旧影,考证门之谜团

      ▲ 北京古都影像研究专家李哲分“门”别类,深入解读中轴,将老照片中鲜为人知的细节娓娓道来

      ▲ 有知识,有故事,300余幅老照片 鲜活的文字,带你打开中轴的时空之门,感受古都别样魅力

      看点:

      ▲ 有趣:永定门的石额,正阳门的狮子,天安门的旧匾,午门的门洞,神武门的钟鼓……带你了解“内九外七皇城四”那些你所不知道的讲究

      ▲ 有料:独特的视角,精美的图片,引人入胜的故事,生动呈现中轴之门的风云变幻、趣事逸闻

      ▲ 有用:答疑解惑,考证谜团,带你了解北京中轴线上值得关注和探索的细节,教你如何逛中轴

      【内容简介】 
      这不是一本学术专著,也不是一本图片集,鲜活的文字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将老照片中鲜为人知的细节,分“门”别类,深入解读,娓娓道来。
        北京在其漫长的历史中,不断打磨她的角色,深描她的底色,历史记载和生动影像在时间这双手中,将北京描画得不同凡响。尤其那条恒久的中轴线,以及轴线上层层递进的门户,都在诉说着伟大的故事,并创造着新的历史。
        300 余幅珍贵老照片,抽丝剥茧的细节探究,将中轴之门的风云变幻、趣事逸闻、谜团考证一一呈现。让我们循着老照片的蛛丝马迹,辅以文字的线索,打开中轴的时空之门,感受古都的别样魅力。

      【目录】 
      目  录

       序言 001

       楔子 009

       导语 013

       

      第*章·中轴线是什么

       北京中轴线是什么 019

       中轴线和北京城 025

       中轴线和紫禁城 027

       

      第二章·中轴之门

       美在群落,以门承转 033

       门的源流 035

       门的讲究 038

       分“门”别类:“内九外七皇城四”  040

       高门巨户,自成体系 041

       天人合一,彼此勾连 043

       意象之门 047

       

      第三章·门之风云

       永定门与广安门 055

       正阳门下 075

        ·国门之辨 079

        ·正阳门石狮是“轮岗”来的  104

        ·正阳门关帝庙  109

        ·正阳门观音庙  113

        ·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  118

        ·国门之桥:正阳桥  121

        ·正阳门的三口井  125

        ·百年前的“钉子户” 130

        ·御河桥  133

       皇城烟云·天安门史话 147

        ·天安门  151

       皇城烟云·大清门、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 161

       午门系统 190

        ·午 门 190

        ·端 门  202

        ·东华门   东安门 206

        ·西华门   西安门 216

        ·西华门内断虹桥 221

        太和门系统 224

        ·太和门  224

        ·协和门与熙和门  230

        ·内金水桥  233

      乾清门系统 236

        ·乾清门  236

        ·景运门与隆宗门  238

        ·御花园门户  241

       神武门系统 246

        ·北上门:朝向之谜  250

       地安门 258

        ·世界文化遗产—— 万宁桥  266

       

      第四章·门之趣闻

       “三座门”和“牌楼门” 271

        ·故宫以北:那一溜“三座门” 271

        ·神秘“三座门” 272

        ·大高玄殿和著名的“三座门” 278

        ·尚余两道残墙的北海东三座门  280

        ·北海西三座门的消失284

        ·长安街东、西三座门290

       自有门道 297

        ·前门大街  297

        ·南北池子南北长街 305

        ·“皇家”的地界“皇上”的路   308

        ·有名气的地儿  309

        ·名人旧事  315

       

      第五章·门之谜团

       匾额之谜 319

        ·城门匾额  319

        ·正阳桥牌楼匾额  324

        ·天安门匾额  331

        ·神武门的故宫博物院匾额  332

       绝望的炮击 334

       楼阁廊房探秘 342

        ·朝阳阁  万缘庵  清凉庵  紫竹庵  342

        ·偏吉官厅  347

        ·集贤楼 360

       

      结语 363

      【前言】 
      楔 子

      一门又一门

      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美军负责的正是中路这一线,当他们付出了极大代价连夜攻下正阳门,于8月15日攻打皇城时,却发现还有一座大门横亘在面前,这就是大清门。巨大的木门扇岿然不动。求功心切,美军动用了大炮,近距离抵射,木屑四溅,可怕的炮声在棋盘街和千步廊上空轰然回响。好不容易打开了大清门,美军绝望地发现,在深邃危险的长廊后面,还有一座更为巨大的城门,这就是天安门。装备新式武器的皇城护军在城楼上进行了顽强的抵抗,美军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穿过天安门后,发现还有一座几乎一模一样的城门在等着他们,*后在日本苦力的帮助下,拼接了几个木梯,才勉强翻了过去,而在端门后等待他们的,则是紫禁城的正门——雄壮巍峨的午门。美军在一道命令下在午门前停了下来,紫禁城的大门终归没有被他们彻底打开。笔者相信,震慑虎狼之师,并在他们心中轰然作响的,不仅仅是厚重的、难以轰开的木门受袭时回荡的声响,还有那一代代王朝刻意营造出的神秘和至高无上的威严。

      第三章门之风云

      永定门与广安门 

      外城七门里,*气派的,当数永定门和广安门,城楼两层,歇山顶,灰筒瓦,三重檐。永定门是中轴*南端的门户,不光气派,城楼还配有竖匾,这在内城九门里也是只有正阳门才有的待遇,那可是国门啊,而永定门,可以说是中轴的南端之门,国门的前端之门了。

      永定门气派尚能理解,可广安门偏居西侧,为何也是同样的高规格?甚至都没考虑对称,生生比东边的广渠门高出一个位份,这又是为何呢?

      那就先解此惑,从广安门说起。

      广安门的确有说头,别看是外城门,却是正经有石道的,通卢沟桥,京西要道所经,骆驼队的铃铛声,几百年不绝于耳。李自成的队伍,也从这城门洞子鱼贯而入,掀翻了大明朝两百多年的宴席。

      广安门的诞生和升级,其实跟明清帝王中的两位“基建狂热爱好者”都有关系,一位是嘉靖帝,一位是乾隆帝。广安门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位于外城西垣正中偏北,初建时为单檐歇山顶,形制与东边对应的广渠门相同,属于普普通通的外城小城门,而且只有城楼,没有瓮城和箭楼。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增筑了瓮城,但未建箭楼,不过不用着急,乾隆帝会及时跟进,广安门作为南巡的必经之门,他自然会重点关照。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以后,重建了瓮城,增建了箭楼。这还不过瘾,到了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广安门再次改建升级,规制直追外城正南门永定门,外形与之相似,但等级略低。乾隆帝甚至还让人在南巡图里夸大了广安门城楼的格局制度,以至于直逼内城城门,也算彻底满足了一回他那难以遏制的“基建畅想”。可惜的是,广安门箭楼及瓮城于1955年拆除,挺拔的城楼于1957年拆除,存在四百年的广安门从此消失。

      广安门*早叫“广宁门”,意为“广远持久安宁”。道光三年(1823年),为避道光帝旻宁名讳而改称“广安门”,这门所在乃是要道,所以必须“安宁”,从山陕、河南、湖广、四川、云贵等地由陆路至北京,皆走涿州至卢沟桥官道,自广宁门(广安门)入京。乾隆帝时为壮都门观瞻,下令将广宁门城楼由单层升为两层,乾隆朝圣驾六次南巡,俱自乾清门启銮,由大清门,出广宁门,开启一次次盛世巡游。

      在《乾隆南巡图》里,还绘有广宁门满汉双文石额。此门*早因距金代彰义门旧址很近(彰义门在广外湾子一带),民间也习称彰义门。而广安门内大街,则正是辽南京和金中都*繁华的檀州街,广安门位置基本就在当年金中都中轴线和檀州街的交会处,皇城北门外,正类似于如今鼓楼的所在,总之就是从始至终都处于商业黄金点上,可以说见证了北京自建都以来的无数的繁华纷扰、风云变幻。

      不用今名而用旧称,这是老北京人好古恋旧的习惯使然,就如称朝阳门为“齐化门”,阜成门为“平则门”。广安门是正经八百的外城西门,进京要道,在老北京人这里,是绝不加儿化音的,即使是民间常称的“彰义门”,也还是不带儿化音。但跟它对着的,东边的广渠门,却能加——“广渠门儿”,这么说是可以的,而且大多这么说。北京城门带儿化音有规律,一般正门不带,比如前门、永定门,绝不带。偏门带,比如东便门儿、西便门儿,不能少了。不过也有特殊,齐化门带不带都没毛病,广渠门也一样。问题来了:为什么这齐化门和广渠门可以带儿化音?

      其实说不出个为什么,约定俗成,就这么叫的,实在要说个理由,也许是广渠门离运河近,离通州不远,沾漕运的光,更市井吧,而且皇上轻易也不打这儿过。至于齐化门,就更费解,内城正经八百的城门,唯独它这么叫,而朝阳门却不能带儿化音,原因嘛,大概是齐化门民间常用,且叫“齐化门儿”顺嘴儿,另外因是三教九流之地,不那么官方派头吧。

      连通广安门和广渠门的,是两广大街,这一度是南城唯一的东西通衢,若从檀州街算起,那就存在千年了。尤其广安门内外,大街两侧,百业兴旺,店铺林立,装满了老北京的繁华记忆。关厢路北的药铺、达官营的镖局、甘石桥的野茶馆、湾子的二荤铺、六里桥的洞子菜、财神庙的戏台、大佛寺的牌楼,都是很有名的,而广内的报国寺、土地庙、增寿寺,乃至虎坊桥、湖广会馆、珠市口、三里河,哪一个不是大名鼎鼎?就连弃市砍头的菜市口,也在这条街上。没有建外城时,这里是前三门关厢的终点,繁华市井的尽头,有着一个个著名的路口:菜市口、珠市口、磁器口。除了正阳门外的前门大街一直通到天桥,并向天坛、先农坛和永定门延伸,崇文门外大街和宣武门外大街,到了这一线,再往南就不再是街,而多是小胡同或者荒郊。所以宣武门外大街南端是菜市口,往南直到开发扩路的20世纪90年代才打通为大道。崇文门外大街则南到磁器口为止,迤南单有条南北街,并不正对,如今还在,叫磁器口大街,其东侧就是后来开通的崇文门外大街延长线,磁器口大街反而退为小街儿了。

      同为北京外城城门,人们常常把广安门和永定门搞混,都是二层城楼三重檐,且由于外城城墙较矮,尤其广安门以南城墙,城墙全高6.95米,只是内城墙的五分之三,而两城楼皆通高26米,这就更衬托出其巍峨挺拔,在一众外城城门里显得卓尔不群。老照片里,这两座门箭楼很像,城楼类似,不好分清。对比一下可知,广安门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永定门则是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广安门城楼檐下无竖匾,位于中轴线上的永定门则有;广安门朝西开,永定门朝南,光影不同。此外,永定门内也不如广安门繁华。

      永定门和广安门更多的则是相似之处,都是皇帝出游常常经过的城门都是高规格外城门,都是箭楼保留了未曾升级的原规格,且都是箭楼下开有门道。

      而更难得的,两座门都有少见的石道。广安门石道乃是外省陆路进京孔道,尤其著名的就是乾隆帝南巡所经,皇帝曾在御诗里对“三门石路砥平平”加以注解:“京师广宁门为四方辐辏之地,朝阳门为京东一带入都孔道,西直门至圆明园则御驾经行,百官趋直。三处俱有石道,岁久不无倾圮,特命发帑重葺。又以卢沟桥为经环同轨,轮蹄络绎,亦须整葺,一并修治平坦。”石道类似于今天的高速公路,当年北京城有石道的城门并不多,乾隆帝提到了三处——广安门、西直门、朝阳门。还有便是正阳门到永定门有石道,西城墙外,西便门到阜成门再到西直门也有一条石道,在城墙护城河外,大路上整段铺设的唯有上述几座城门。东直门外和崇文门外,也只是延伸出了一段,大道则是垫土甬道。

      不同于其他几座门的城外石道,永定门通正阳门是少有的城内石道,庚子国变结束后的1902年1月7日,两宫回銮时,慈禧太后和光绪帝专门在城外马家堡车站提前下了火车,自永定门坐轿子由石道进城,以示庄重。但需要指出的是,雍正七年(1729年)修筑、1906年拆除的这条石道,同广安等三门外石道类似,都是豆渣条石、错缝糙墁、两侧牙石勒边(也就是路牙子)的石道。

      其实永定门内不光有石道,还曾有铁路。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拆通永定门西侧城墙豁口,将原在城外马家堡的津卢铁路延伸入京,终点站移至天坛西门前,甚至在天坛内祈谷坛门前也设立了一个车站,一时间先农坛和天坛间的禁区成了乱糟糟的火车站,1902年两宫回銮前才彻底拆除恢复原貌(《北京志·市政卷·铁路运输志》)。同时期开建前门东火车站时(1900年11月,永定门至正阳门铁路通车),又在永定门东侧增开豁口,铺设新路轨,此段经行天坛迤东,穿过龙潭湖的铁路至今犹在。而前门西火车站的铁路则向西直接穿过了广安门北侧城墙,永定门与广安门可谓被时代紧紧绑在了一起。此外,北京*早的有轨电车也是1899年5月23日在永定门通车的。

      和广安门相比,永定门算是时代的幸运儿,重建了城楼,且尽量做到了一比一、老工艺、原规格。永定门城楼复建于2004年,3月10日上午正式开工,8月19日下午4点城楼顶*后一块砖被砌上,大脊合龙,主体正式完工,12根金柱大木是从南非进口的铁力木,每根直径均不小于52厘米,长度不小于13.66米,光砖就用掉了290多万块,还用掉了2.3万张板瓦、9000张筒瓦和1150张勾头瓦,用的是油削割瓦,实则是灰陶瓦厂难寻,由琉璃瓦厂烧制削割瓦代替。当年拆除永定门时,正赶上修建三台山危险品仓库,老城砖就被拿去修了仓库的围墙,半个世纪后,这些老城砖又戏剧性地被运回来,重新砌到了永定门的城墙上。此时,距它消失的1958年已近半个世纪了,距它始建的1553年,也有450多年光景了。

      永定门乃外城正门,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初建时为灰筒瓦单檐歇山顶。它的始建,增修瓮城,增建箭楼,乃至改建提升,都与广安门同时期。而永定门因是北京城中轴线*南端的重要建筑标识,所以比广安门规制略高一格,从面阔和配匾都有体现。永定门与广安门一样,1951年因改善交通而拆除瓮城,1958年拆除了箭楼、城楼。

      如今永定门不但复建了城楼,而且还留下了它的石额和木质斗匾。石额重见天日是在2003年8月22日,于地下“埋藏”十几年的永定门城楼石额,在先农坛古代建筑博物馆门口一棵古柏下出土,此时永定门复建工程也即将开工。匾额长2米,宽0.78米,厚0.28米,于1962年从大慧寺征集,一说于1990年前后征集自地坛公园,运来后扣在此古柏下,后被浮土掩盖,复建永定门时将其挖出。如今原物收藏在首都博物馆,复制品镶嵌于永定门城楼(首都博物馆门前丹陛石发现地点也在永定门一带,在永定门南侧发现)。关于此石额一直有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认为是明代石额,其实它很可能是1915年(一说1913年)之物,当时城门石额由满汉双文换汉文,请书法家邵章题写。如今,永定门石额和城楼清代木匾都藏于首都博物馆。

      永定门外还留存有一处中轴重要古迹,那就是老北京五镇之一的南方火镇——燕墩。燕墩俗称烟墩,在元朝始建时,仅为一座土台,很可能是一座烽火台,直到明嘉靖三十二年北京外城修筑时,才用砖包砌。另据图文资料,台顶还曾“缭以周垣”,类似如今钟楼垛口那样的形制,十分像一座烽火台。有观点认为这是和景山同步设置的紫禁城的风水景观——案山,景山则为靠山,景山居中为土镇,燕墩处南为火镇,前后照应。这么关键的台子,自然要有乾隆帝的到场:台上立有乾隆御制四方碑,碑座束腰部分雕刻二十四尊水神像,南刻《御制皇都篇》,所谓“槐市陆海无不藏,富乎盛矣日中央”;北刻《御制帝都篇》,所谓“我有嘉宾岁来集,无烦控御联欢情”,也是盛世的一种纪念吧。

      永定门和正阳门之间,还有一座天子津梁,那就是大名鼎鼎的天桥。天桥跨于龙须沟之上,是中轴线和龙须沟的交会点。龙须沟是明永乐十八年庚子国变时期的燕墩还有女儿墙(1420年)郊坛(天坛和先农坛)初建时做的排水沟渠,又称郊坛后河。西沟在先农坛北,连南下洼(又称野凫潭);东沟在天坛北。如果说正阳桥是京城正门窎桥,那么天桥则可视为南郊津梁,应属于城南郊坛体系的一部分。从古地图看,桥为单梁,中间路面为皇帝御用,是明清两代帝王前往天坛、先农坛祭祀的必经之路,天桥以此得名。桥两侧还有石板桥,方便车马通行。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在天桥以南,天坛、先农坛之间,自北向南各开出河渠三道。为此乾隆御制《正阳桥疏渠记》四方碑立于天桥桥南东侧,又复制燕墩之皇都篇、帝都篇四方碑于西侧,并建重檐黄瓦碑亭。

      嘉庆十八年(1813年)九月林清之变后,钦天监说乾隆时疏浚天桥沟渠致使“水火相争”,才导致奇变。于是乎,嘉庆二十年(1815年)二月,六道河渠被全部培填,城南之惬意胜景不再。道光元年(1821年)九月,两御碑亭因失修也被拆除。同治年间东碑移往东侧红庙(弘济院)保存至今,西碑则移往桥西斗姥宫,民国时再移至先农坛,幢顶、幢身、幢座拆散于地,新中国成立后被埋入地下。2004年底,西碑在先农坛北坛门附近的京青食品厂院内重见天日,现立于首都博物馆门前。未来,两座碑有望重归原位。随着路政改革的实施,同其他通衢上的石桥一样,天桥也经历了改造乃至填埋的过程,1906年(一说1915年)改为低拱,1927年为电车通行而改平,1934年因扩路拆除了石栏杆,现有部分基址还埋于路面以下。2013年在原址南四十米处复建,同时复原两碑。

      “酒旗戏鼓天桥市,多少游人不忆家。”光绪末年,天桥一带逐步形成了以娱乐、百货为主的平民市场。其中永安路以南,永定门内大街以西,北纬路以北的三角地是天桥*热闹的地界。1913年拟对正阳门瓮城进行改建,围绕月墙的东西荷包巷商铺房屋“一律收用,迁移拆让”至“天桥西沟沿、龙须沟旁隙地”。正所谓“三教九流、五行八作、什样杂耍、百样吃食”,天桥八大怪等各种民间艺术迎合了底层市民的口味,形成了独有的风格,也就有了“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的歇后语。与天桥遥相呼应的,是前门大街另一端的国门之桥——正阳门下的正阳桥。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本店分类
    孔网分类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