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X
科工医典专营店
  • 曾国藩家书:蒋介石持家教子教材。权威定本,超值典藏!做人处世之典范,齐家教育之真言,为官从政之精髓,治国安邦之旗帜。
图文详情

曾国藩家书:蒋介石持家教子教材。权威定本,超值典藏!做人处世之典范,齐家教育之真言,为官从政之精髓,治国安邦之旗帜。

举报

正版全新

  • 作者: 
  •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 ISBN:    9787513904544
  • 出版时间: 
  • 装帧:    其他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出版时间: 
  • 装帧:  其他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售价 14.24 3.4折

定价 ¥42.00 

品相 全新

优惠 满包邮

优惠 满减券
    发货
    承诺48小时内发货
    运费
    本店暂时无法向该地区发货

    延迟发货说明

    时间:
    说明:

    上书时间2025-05-18

    数量
    库存8
    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
    微信扫描打开成功后,点击右上角”...“进行转发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五年老店
    店铺等级
    资质认证
    90天平均
    成功完成
    91.43% (142笔)
    好评率
    100%
    发货时间
    16.16小时
    地址
    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
    电话
    • 商品详情
    • 店铺评价
    立即购买 加入购物车 收藏
    手机购买
    微信扫码访问
    • 商品分类:
      哲学心理学
      货号:
      1598979
      商品描述:
      【书    名】 曾国藩家书:蒋介石持家教子教材。权威定本,超值典藏!做人处世之典范,齐家教育之真言,为官从政之精髓,治国安邦之旗帜。
      【书    号】 9787513904544
      【出 版 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作    者】 (清) 曾国藩 著
      【出版日期】 2014-11-01
      【开    本】 16开
      【定    价】 42.00元

      【编辑推荐】 
      -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影响**、流传*广的作品,也是对今人**阅读价值的一本书。书信中的语言情真意切,动人衷肠,这些修身养生的智慧与为人处世的感悟皆是曾国藩身体力行的经验总结,即便在今日读来也仍使人由衷感佩,受益匪浅。

      【内容简介】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咸丰年间19世纪中叶。《曾国藩家书》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尽管曾氏留传下来的著作太少,但仅就一部家书中可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一尊精神偶像。

      【目录】 
      禀祖父母
      禀祖父母·请救济族人 
      禀祖父母·告一家病况及同乡病故事 
      禀祖父母·告在京中窘状及孙妇等病情 
      禀祖父母·告生一女 
      禀祖父母·请漆寿具及告英军占宁波 
      禀祖父母·告九弟已归家 
      禀祖父母·论高丽参之功用及与英国议和 
      禀祖父母·告升翰林院侍讲 
      禀祖父母·报告考差 
      禀祖父母·请将银馈赠戚族 
      禀祖父母·告送率五回家及生女 
      禀祖父母·告曾孙爱习字及晒皮衣之法 
      禀祖父母·报告补侍读及皇上求雪 
      禀祖父母·欲另寻祖母坟地 
      禀父母
      禀父母·述到京后之状况 
      禀父·谨守保身之训 
      禀父·筹划归还借款 
      禀父母·借银寄回家用 
      禀父母·九弟急欲南归 
      禀父母·九弟暂不归家 
      禀父母·在外借债过年 
      禀父·便附家中大布及茶叶 
      禀父母·九弟择日南归 
      禀父母·九弟习字长进 
      禀父母·告孙女种牛痘及经济状况 
      禀父母·两弟患业不精 
      禀父母·九弟路上安否 
      禀父母·痛改过失 
      禀父母·年漆寿材一次 
      禀父母·促四弟季弟师觉庵。六弟九弟下省读书 
      禀父母·顺四弟六弟之意任其来京读书 
      禀父母·盘查国库巨案 
      禀父母·暂缓儿女联姻 
      禀父母·无法位置妹夫 
      禀父母·劝弟除骄傲气 
      禀父母·教弟注重看书 
      禀父母·京寓庆祝寿辰 
      禀父母·寄书物等回家 
      禀父母·不可入署说公事或与人构讼 
      禀父母·专人去取借款 
      禀父母·诸弟愿意来否 
      禀父母·身上热毒未好 
      禀父母·请祖父换蓝顶 
      禀父母·拟为六弟纳监 
      禀父母·报告两次兼职 
      禀父母·病在肝虚 
      禀父母·请勿悬望得差 
      禀父母·附呈考差诗文 
      禀父母·六弟成就功名 
      禀父母·请敬接诰封轴 
      禀父母·毋以男不得差及六弟不中为虑 
      禀父母·四弟送归诰轴 
      禀父母·男在京事事省俭及告对九弟等之期望 
      禀父母·遵命一意服官 
      禀父母·询问托人寄上之物及告勿因家务过劳 
      禀父母·当归蒸鸡治失眠 
      禀父母·好地气必团聚 
      禀父母·述纪泽姻事 
      禀父母·具折奏请日讲 
      禀父·述办水战之法 
      禀父·军中要务数条 
      禀父·在省中修理战船 
      禀叔父母
      禀叔父·请再代办寿材 
      禀叔父母·移寓吕祖阁 
      禀叔父·侠士料理友丧 
      禀叔父母·报告升翰林院侍读学士 
      禀叔父母·寄银五十两回家并述其用途 
      禀叔父母·勿劳力过甚 
      禀叔父母·托人带归银 
      致诸弟
      致诸弟·勿屈于小试。大学之纲领。应用日课册 
      致诸弟·述近况并对待童仆之态度 
      致诸弟·述修业以卫身 
      致诸弟·己巳戒烟欲作曾氏家训勉励自立课程 
      附课程表 
      致诸弟·讲读经史之法及求师友之注意点 
      致诸弟·喜述大考升官 
      致诸弟·学诗习字之法 
      致诸弟·论孝弟之道 
      致诸弟·述求师友宜专 
      致诸弟·告身健及纪泽婚事 
      致诸弟·述济戚族之故 
      附录 五箴并序 甲辰春作 
      致诸弟·喜得会试房差 
      致诸弟·托友带归各物 
      致诸弟·告应酬太忙及勿为时文所误 
      致诸弟·论进德修业 
      致诸弟·须立志猛进 
      致诸弟·戒勿恃才傲物 
      致诸弟·看书须有恒 
      致诸弟·诗之命意。结亲之注意点。劝勿管家中事 
      致诸弟·无师无友亦可成第*等人物 
      致诸弟·论中表为婚之不当 
      致诸弟·带物归家 
      致诸弟·喜述升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 
      致诸弟·评论文章及书法 
      致诸弟·升内阁学士 
      致诸弟·述现服清凉药 
      致诸弟·不可与人太疏。许配二女事 
      致诸弟·勿占人便宜。儿女姻事勿太急 
      致诸弟·述大女儿订姻 
      致诸弟·欣闻两次喜信 
      致诸弟·温弟馆事。述思归省亲之计 
      致诸弟·指导考试。劝勿告官 
      致诸弟·述改屋之意见。留心办贼之态度 
      致诸弟·喜述补侍郎缺 
      致诸弟·寄归银两物品 
      致诸弟·不必重价买地 
      致诸弟·癣疾愈见大好 
      致诸弟·托查遗失家信 
      致诸弟·述修改长郡馆 
      致诸弟·计划设置义田 
      致诸弟·述派较射大臣 
      致诸弟·寄物。告在闱较射及江岷樵家遭难事 
      致诸弟·迎养父母叔父 
      致诸弟·四弟已经出京 
      致诸弟·具奏言兵饷事 
      致诸弟·折奏直谏 
      致诸弟·拟为纪泽定婚 
      致诸弟·成就纪泽亲事 
      致诸弟·详述办理巨盗及公议粮饷事 
      致诸弟·劝除牢骚及论邑中劝捐事 
      致诸弟·暂缓纪泽亲事 
      致诸弟·决定纪泽亲事 
      致九弟·遣归长夫多名 
      致诸弟·付回奏折底稿 
      致诸弟·尽可不必来营 
      致诸弟·广东水师已到 
      致诸弟·不能威猛由于不精明 
      致诸弟·鄂兵久无饷银 
      致诸弟·长夫皆令回里 
      致诸弟·广西水勇到省 
      致诸弟·湖北业已失守 
      致诸弟·令子侄见军旅 
      致诸弟·述贼人数更多 
      致诸弟·述陆路大胜 
      致诸弟·即日移营前进 
      致诸弟·述贼不能水战 
      致诸弟·宜注重勤敬和更宜注意清洁。戒怠惰 
      致诸弟·自述不愿受官。注意勿使子侄骄佚 
      致诸弟·告战事情况及聘请明师 
      致诸弟·带归卒岁之资及告军中声名极好 
      致诸弟·军事愈办愈难 
      致诸弟·水师陷入内河 
      致诸弟·至江西整顿战船 
      致诸弟·认真操练水师 
      致诸弟·读书不必求熟 
      致诸弟·营中需才孔亟 
      致诸弟·打单眼铳数竿 
      致诸弟·难以打出湖口 
      致诸弟·调彭雪琴来江 
      致诸弟·陆军势已不支 
      致诸弟·喜九弟得优贡 
      致诸弟·拟添募五百人 
      致诸弟·监务筹饷有二 
      致诸弟·细述鄂赣军情 
      致诸弟·述吉安府失守 
      致诸弟·瑞州屡获大胜 
      致诸弟·自谓宦途风波。思抽身免咎 
      致九弟·催周凤山速来 
      致四弟·宜常在家侍父并延师事 
      致九弟·不可久顿城下 
      致九弟·急来瑞州更替 
      致四弟·不宜常常出门。联姻不必富室名门 
      致九弟·军饷可望充裕 
      致四弟·看书不必一一求熟 
      致九弟·恐哨勇不老练 
      致九弟·军事尚隐尚诡 
      致九弟·宜全神注陆路 
      致诸弟·劝宜息心忍耐为要 
      致九弟·戒浪战 
      致九弟·必须细侦贼情 
      致九弟·交人料理文案 
      致诸弟·训练注重讲辨 
      致九弟·述无恒的弊病及带勇之法 
      致九弟·惭对江西绅士 
      致九弟·公文不可疏懒 
      致九弟·待人注意真意与文饰。顺便周济百姓 `
      致九弟·周济受害绅民 
      致九弟·勉其带勇须耐烦 
      致九弟·论长傲多言为凶德致败者 
      致九弟·愿共鉴诫长傲多言二弊 
      致九弟·注重平和二字 
      致九弟·宜以求才为急 
      致九弟·述凭濠对击之法及捐银作祭费 
      致九弟·劝捐银修祠堂 
      致九弟·喜保同知花翎 
      致九弟·克终为贵 
      致九弟·赴浙办理军务 
      致九弟·述自长沙起行 
      致九弟·述寓武昌抚署 
      致九弟·过浔祭塔公祠 
      致四弟季弟·注重种蔬养鱼猪等事 
      致九弟·拟优保李次青 
      致九弟·望来帮办一切 
      致九弟·述捐饷增学额 
      致九弟·喜闻克吉安信 
      致九弟·望即来营小住 
      致四弟季弟·述零匪难奏功 
      致九弟·当报近日军情 
      致诸弟·宜兄弟和睦贵行孝道又实行勤俭二字 
      致诸弟·温甫尸无下落 
      致诸弟·述温弟事变及家庭不可说利害话 
      致诸弟·述六弟遗骸未寻得 
      致诸弟·述起屋造祠堂及改葬之注意点又述写字之法 
      致诸弟·奏温甫殉难事 
      致诸弟·寻获温甫弟遗骸 
      致诸弟·邑中须有团练 
      致诸弟·湖南协饷停解 
      致四弟·述近况 
      致四弟·以寿序作格言 
      致四弟·责晏起 
      致四弟·述奉防蜀之旨 
      致四九两弟·必须略置墓田 
      致四弟·述楚军难北征及湖南樊镇一案 
      致四弟九弟·述捻匪之猖獗 
      致四弟九弟·颇虑统将乏人 
      致四弟九弟·问新屋形状及述贼包围鲍营 
      致四弟九弟·述克复太湖县 
      致四弟九弟·痛悉叔父去世 
      致四弟九弟·闻克复杭城信及嘱不必添营 
      ……

      【文摘】 
      禀祖父母
        禀祖父母·请救济族人①
        祖父大人万福金安:
        四月十一日由折差发第六号家信,十六日折弁又到。孙男等平安如常,孙妇亦起居维慎,曾孙数日内添吃粥一顿,因母乳日少,饭食难喂,每日两饭一粥。
        今年散馆,湖南三人皆留,全单内共留五十二人,仅三人改部属,三人改知县。翰林衙门现已多至百四五十人,可谓极盛。琦善已于十四日押解到京,奉上谕派亲王三人、郡王一人、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尚书会同审讯,现未定案。梅霖生同年因去岁咳嗽未愈,日内颇患咯血。同乡各京官宅皆如故。
        澄侯弟三月初四在县城发信已经收到,正月二十五信至今未接,兰姊以何时分娩?是男是女?伏望下次示知。
        楚善八叔事,不知去冬是何光景。如绝无解危之处,则二伯祖母将穷迫难堪,竟希公之后人将见笑于乡里矣。孙国藩去冬已写信求东阳叔祖兄弟,不知有补益否。此事全求祖父大人作主。如能救焚拯溺,何难嘘枯回生!
        伏念祖父平日积德累仁,救难济急,孙所知者已难指数。如廖品一之孤、上莲叔之妻、彭定五之子、福益叔祖之母及小罗巷、樟树堂各庵,皆代为筹画,曲加矜恤。凡他人所束手无策、计无复之者,得祖父善为调停,旋乾转坤,无不立即解危,而况楚善八叔同胞之亲、万难之时乎?孙因念及家事,四千里外杳无消息,不知同堂诸叔目前光景。又念家中此时亦甚艰窘,辄敢冒昧饶舌,伏求祖父大人宽宥无知之罪。楚善叔事如有说法之处,望详细寄信来京。
        兹逢折便,敬禀一二。即跪叩祖母大人万福金安。
        道光二十一年辛丑四月十七日
        ① 祖父,曾玉屏,号星冈,是对曾国藩一生影响*大的人。曾国藩曾形容祖父“声如洪钟,见者惮慑,而温良博爱物无不尽之情”。曾玉屏年少失学,游手好闲,被村中长辈所讥笑,他闻之自责不已,卖掉骑行的马匹,从此徒步而行,日出而作,勤俭务农,家族也越来越兴旺。他对子孙要求严格,修建祖祠、讲求礼仪、敬老扶贫。他教导家人不信巫医僧徒,要求子女好学不倦,希望他们能够成为有学问素养的人才。他所订立的四字家训“书、蔬、鱼、猪”被曾国藩继承和发扬。曾玉屏约逝世于道光二十九年,享年76岁。
        祖母,王氏,“孝恭雍穆,娣姒钦其所为。自酒浆缝纫,以至礼宾承祭,经纪百端,曲有仪法。”祖母到老年仍亲自检点家政,勤俭持家,对晚辈属下慈爱宽厚。王氏逝世于道光二十六年,享年80岁。
        禀祖父母·告一家病况及同乡病故事
        孙男国藩跪禀祖父大人万福金安:
        五月十八日孙在京发第八号家信,内有六弟文二篇,广东事抄报一纸,本年殿试朝考单一纸,寄四弟、六弟新旧信二封,绢写格言一幅,孙国荃寄呈文四篇、诗十首、字一纸,呈堂上禀三纸,寄四弟信一封,不审已收到否?六月初五日接家信一封,系四弟四月初十日在省城发,得悉一切,不胜欣慰。
        孙国藩日内身体平安。国荃于二十三日微受暑热,服药一帖,次日即愈;初三日复患腹泻,服药二帖即愈。曾孙甲三于二十三日腹泻不止,比请郑小珊诊治,次日添请吴竹如,皆云系脾虚而兼受暑气,三日内服药六帖,亦无大效。二十六日添请本京王医,专服凉药,渐次平复。初一、二两日未吃药,刻下病已全好,惟脾元尚亏,体尚未复。孙等自知细心调理,观其行走如常,饮食如常,不吃药即可复体,堂上不必挂念。冢孙妇身体亦好,婢仆如旧。
        同乡梅霖生病于五月中旬日日加重,十八日上床,二十五日子时仙逝。胡云阁先生亦同日同时同刻仙逝。梅霖生身后一切事宜,系陈岱云、黎月乔与孙三人料理。戊戌同年赙仪共五百两,吴甄甫夫子戊戌总裁进京,赙赠百两,将来一概共可张罗千余金。计京中用费及灵柩回南途费不过用四百金,其余尚可周恤遗孤。
        自五月下旬以至六月初,诸事殷繁,荃孙亦未得读书。六弟前寄文来京,尚有三篇孙未暇改。广东事已成功,由军功升官及戴花翎、蓝翎者共二百余人。将上谕抄回前半节,其后半载升官人名未及全抄。
        昨接家信,始知楚善八叔竹山湾田于去冬归祖父大人承买,八叔之家稍安,而我家更窘迫,不知祖父如何调停?去冬今年如何说法?望于家信内详示。
        孙等在京别无生计,大约冬初即须借帐,不能备仰事之资寄回,不胜愧悚。吴春冈分发浙江,告假由江南回家,七月初起程。余容续禀。即禀祖父、祖母大人万福金安。孙跪禀。
        道光二十一年六月初七日
        禀祖父母·告在京中窘状及孙妇等病情
        孙男国藩跪禀祖父大人万福金安:
        六月初七日发家信第九号,二十九日早接丹阁十叔信,系正月二十八日发,始知祖父大人于二月间体气违和,三月已全愈,至今康健如常,家中老幼均吉,不胜欣幸。四弟于五月初九寄信、物于彭山屺处,至今尚未到,大约七月可到。
        丹阁叔信内言去年楚善叔田业卖与我家承管,其中曲折甚多。添梓坪借钱三百四十千,其实只三百千,外四十千系丹阁叔兄弟代出。丹阁叔因我家景况艰窘,勉强代楚善叔解危,将来受累不浅。故所代出之四十千自去冬至今不敢向我家明言,不特不敢明告祖父,即父亲、叔父之前,渠亦不敢直说。盖事前说出,则事必不成;不成,则楚善叔逼迫无路,二伯祖母奉养必阙,而本房日见凋败,终无安静之日矣。事后说出,则我家既受其累,又受其欺,祖父大人必怒,渠更无辞可对,无地自容,故将此事写信告知孙男,托孙原其不得已之故,转禀告祖父大人。现在家中艰难,渠所代出之四十千,想无钱可以付渠。八月心斋兄南旋,孙拟在京借银数十两付回家中归楚,此项大约须腊底可到,因心斋兄走江南回故也。
        孙此刻在京光景渐窘,然当京官者,大半皆东扯西支,从无充裕之时,亦从无冻饿之时,家中不必系怀。孙现经管长郡会馆事,公项存件亦已无几。孙日内身体如恒,九弟亦好。甲三自五月二十三日起病,至今虽全愈,然十分之中尚有一二分未尽复旧。刻下每日吃炒米粥二餐,泡冻米吃二次。乳已全无,而伊亦要吃。据医云此等乳*不养人,因其夜哭甚,不能遽断乳。从前发热烦躁、夜卧不安、食物不化及一切诸患,此时皆已去尽,日日嬉笑好吃。现在尚服补脾之药,大约再服四五帖,本体全复,即可不药。孙妇亦感冒三天,郑小珊云:“服凉药后,须略吃安胎药。”目下亦健爽如常。
        甲三病时,孙妇曾于五月二十五日跪许装修家中观世音菩萨金身,伏求家中今年酬愿。又言西冲有寿佛神像,祖母曾叩许装修,亦系为甲三而许,亦求今年酬谢了愿。
        梅霖生身后事办理颇如意,其子可于七月扶榇回南。同乡各官如常。家中若有信来,望将王率五家光景写明。肃此谨禀祖父母大人万福金安。
        道光二十一年六月二十九日
        禀祖父母·告生一女
        孙男国藩、国荃跪禀祖父母大人万福金安:
        十一月初二日孙发家信第十五号,外小鞋四双,由宝庆武举唐君带至湘乡县城罗宅,大约新正可到。
        十五日戌刻,孙妇产生一女。是日孙妇饮食起居如故,更初始作势,二更即达生,极为平安。寓中所雇仆妇,因其刁悍,已于先两日遣去,亦未请稳婆,其断脐、洗三诸事,皆孙妇亲自经手。
        曾孙甲三于初十日伤风,十七大愈,现已复元,系郑小珊医治。孙等在京身体如常。同乡李碧峰在京,孙怜其穷苦无依,接在宅内居住,新年可代伊找馆也。谨禀。
        道光二十一年十一月十九日
        禀祖父母·请漆寿具及告英军占宁波
        孙男国藩跪禀祖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
        三月十一日发家信第四号,四月初十、二十三发第五号、第六号。后两号皆寄省城陈家,因寄有银、参、笔、帖等物,待诸弟晋省时当面去接。四月二十一日接壬寅第二号家信,内祖父、父亲、叔父手书各一,两弟信并诗文俱收。伏读祖父手谕,字迹与早年相同,知精神较健。家中老幼平安,不胜欣幸。游子在外,*重惟平安二字。
        承叔父代办寿具,兄弟感恩,何以图报!湘潭带漆,必须多带。此物难辨真假,不可邀人去同买,反有奸弊。在省考试时,与朋友问看漆之法,多问则必能知一二。若临买时向纸行邀人同去,则必吃亏。如不知看漆之法,则今年不必买太多,待明年讲究熟习,再买不迟。
        今年添新寿具之时,祖父母寿具必须加漆,以后每年加漆一次。四具同加,约计每年漆钱多少?写信来京,孙付至省城甚易,此事万不可从俭。子孙所为报恩之处,惟此*为切实,其余皆虚文也。孙意总以厚漆为主,由一层以加至数十层,愈厚愈坚。不必多用瓷灰、夏布等物,恐其与漆不相胶粘,历久而脱壳也。然此事孙未尝经历讲究,不知如何而后尽善。家中如何办法,望四弟详细写信告知,更望叔父教训诸弟经理。
        心斋兄去年临行时,言到县即送银二十八两至我家。孙因十叔所代之钱,恐家中年底难办,故向心斋通挪,因渠曾挪过孙的。今渠既未送来,则不必向渠借也。家中目下敷用不缺,此孙所第*放心者。孙在京已借银二百两,此地通挪甚易,故不甚窘迫,恐不能顾家耳。
        曾孙姊妹二人体甚好,四月二十三日已种牛痘。牛痘万无一失,系广东京官设局济活贫家婴儿,不取一钱。兹附回种法一张,敬呈慈览。湘潭、长沙皆有牛痘公局,可惜乡间无人知之。
        英夷去年攻占浙江宁波府及定海、镇海两县,今年退出宁波,攻占乍浦,极可痛恨,京城人心安静如无事时,想不日可殄灭也。孙谨禀。
        道光二十二年四月二十七日
        禀祖父母·告九弟已归家
        孙男国藩跪禀祖父母大人万福金安:
        七月初五日发第九号信,内言六月二十四后,孙与岱云意欲送家眷回南,至七月初一谋之于神,乃决计不送。
        初五日发信后,至初八日,九弟仍思南归,其意甚坚,不可挽回,与孙商量,孙即不复劝阻。九弟自从去年四月父亲归时,即有思归之意。至九月间,则归心似箭。孙苦苦细问,终不明言其所以然。年少无知,大抵厌常而喜新,未到京则想京,既到京则想家,在所不免。又家中仆婢,或对孙则恭敬,对弟则简慢,亦在所不免。孙于去年决不许他归,严责曲劝,千言万语,弟亦深以为然,几及两月,乃决计不归。今年正月病中又思归,孙即不敢复留矣。三月复原后,弟又自言不归,四、五、六月读书习字,一切如常。至六月底,因孙有送家眷之说,而弟之归兴又发。孙见其意,是为远离膝下,思归尽服事之劳。且逆夷滋扰,外间讹言可畏,虽明知蕞尔螳臂,不足以当车辙,而九弟既非在外服官,即宜在家承欢,非同有职位者闻警而告假,使人笑其无胆,骂其无义也。且归心既动,若强留在此,则心如悬旌,不能读书,徒废时日。兼此数层,故孙比即定计,打发他回,不复禁阻。恰好郑莘田先生名世任,长沙人,癸酉拔贡,小京官,由御史升给事中,现放贵西兵备道将去贵州上任,迂道走湖南省城,定于十六日起程,孙即将九弟托他结伴同行。
        此系初八九起议,十四日始决计,即于数日内将一切货物办齐,十五日雇车。郑宅大车七辆,渠已于十三日雇定,九弟雇轿车一辆,价钱二十七千文。时价轿车本只要二十三千,孙见车店内有顶好官车一辆,牲口亦极好,其车较常车大二寸,深一尺,坐者*舒服,故情愿多出大钱四千,恐九弟在道上受热生病。雇底下人名向泽,其人新来,未知好歹,观其光景,似尚有良心者昨九弟出京七日,在任邱县寄信来京,云向泽伺候甚好。十六日未刻出京,孙送至城外二十里,见道上有积潦甚多,孙大不放心,恐路上有翻车陷车等事,深为懊悔。二十三日接到弟在途中所发信,始稍放心。兹将九弟原信附呈。孙交九弟途费纹银三十二两整,先日交车行上脚大钱十三千五百文,及上车现大钱六千文两项在外,外买货物及送人东西另开一单九弟带回。外封银十两,敬奉堂上六位老人吃肉之赀孙对九弟云,万一少途费,即扯此银亦可,若到家后,断不可以他事借用此银,然途费亦断不至少也。向泽订工费大钱二千文,已在京交楚。郑家与九弟在长沙分队,孙嘱其在省换小船到县,向泽即在县城开销他。向泽意欲送至家,如果至家,留住几日打发,求祖父随时斟酌。
        九弟自到京后,去年上半年用功甚好。六月因甲三病,耽搁半月余。九月弟欲归,不肯读书,耽搁两月。今春弟病耽搁两月。其余工夫,或作或辍,虽多间断,亦有长进。计此一年半之中,惟书法进功*大。外此则看《纲鉴》卅六本,读《礼记》四本,读《周礼》一本,读《斯文精萃》两本半因《周礼》读不熟,故换读《精萃》,作文六十余篇,读文三十余首。父亲出京后,孙未尝按期改文,未尝讲书,未能按期点诗文,此孙之过,无所逃罪者也。读文作文全不用心,凡事无恒,屡责不改,此九弟之过也。好与弟谈伦常,讲品行,使之扩见识,立远志,目前已颇识为学之次第,将来有路可循,此孙堪对祖父者也。待兄甚敬,待侄辈甚慈,循规蹈矩,一切匪彝慆淫之事毫不敢近,举止大方,性情挚厚,此弟之好处也。弟有*坏之处,在于不知艰苦。年纪本轻,又未尝辛苦,宜其不知,再过几年应该知道。
        九弟约计可于九月半到家。孙恐家中骇异,疑兄弟或有嫌隙,致生忧虑,故将在京、出京情形述其梗概。至琐细之故,九弟到家详述,使堂上大人知孙兄弟绝无纤介之隙也。
        孙身体如常,惟常耳鸣,不解何故。孙妇及曾孙兄妹二人皆好。丫环因其年已长,其人太蠢,已与媒婆兑换一个京城有官媒婆,凡买妾买婢,皆由她经纪,彼此不找一钱。此婢名双喜,天津人,年十三岁,貌比春梅更陋,而略聪明。寓中男仆皆如故。
        同县谢果堂先生为其子捐盐大使,王道嶐王恒信之侄捐府经历,黄鉴之子捐典史,以外无人。
        孙在京一切自宜谨慎,伏望堂上大人放心。孙谨禀。
        道光二十二年八月初一日
        禀祖父母·论高丽参之功用及与英国议和
        孙男国藩跪禀祖父母大人万福金安:
        九月十三日接到家信,系七月父亲在省所发,内有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