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X
享阅心理学书城
  • 演讲与讲演(马未都全新自选作品集,传递语言的魅力,分享说话的智慧)

演讲与讲演(马未都全新自选作品集,传递语言的魅力,分享说话的智慧)

举报

正版全新

  • 作者: 
  •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 ISBN:    9787570233496
  • 出版时间: 
  • 装帧:    其他
  • 开本:    32开
  • 纸张:    胶版纸
  • 出版时间: 
  • 装帧:  其他
  • 开本:  32开
  • 纸张:  胶版纸

售价 47.48 7.0折

定价 ¥68.00 

品相 全新

优惠 满包邮

优惠 满减券
    运费
    本店暂时无法向该地区发货

    延迟发货说明

    时间:
    说明:

    上书时间2023-12-31

    数量
    库存11
    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
    微信扫描打开成功后,点击右上角”...“进行转发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四年老店
    店铺等级
    资质认证
    90天平均
    成功完成
    78.36% (142笔)
    好评率
    99.91%
    发货时间
    20.17小时
    地址
    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
    电话
    • 商品详情
    • 店铺评价
    手机购买
    微信扫码访问
    • 商品分类:
      宗教
      货号:
      3633215
      商品描述:
      【书    名】 演讲与讲演(马未都全新自选作品集,传递语言的魅力,分享说话的智慧)
      【书    号】 9787570233496
      【出 版 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作    者】 马未都,长江新世纪
      【出版日期】 2023-12-01
      【开    本】 32开
      【定    价】 68.00元

      【编辑推荐】 
      ★ 《演讲与讲演》是一本演讲与讲演精华集,根据马未都近20年的公开演讲及文化节目整理而成,由马未都亲自审定,并为每一篇章附上珍藏照片。

      ★ 马未都将人生知见倾囊而出,叩问人生的意义,直面生命的衰老与死亡;缅怀故去的亲友,坦然接受人生的缺憾;漫谈历朝的盛世,致敬我们伟大的中华文明,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练就的感染力和穿透力。

      ★ 马未都真诚分享了自己的经历,总结了演讲与讲演的技巧和注意事项,鼓励读者抓住机会,成就自己的高光时刻,可谓演讲艺术的教科书。

      ★ 本书特别加入视频二维码,扫码即可一览马未都演讲的艺术。

      ★ 四色印刷,排版疏朗,阅读体验感拉满;锁线装订,可完全摊开,方便阅读。

      【内容简介】 
      ★文学这把钥匙,开启我的十年
        1981年10月3日—人生中*重要的日子之一,我记得很清楚—我离开工厂,去了《青年文学》做文学编辑。那是一个非凡的时代,一个人们对文学作品如饥似渴的年代,一个文学代表着幻想和光环的时代。每天都能收到全国各地的投稿,在办公室里堆积如山,我能感觉到大家对文学如开闸泄洪般的渴求。
        我从来稿里发现了王朔、苏童、刘震云、余华等今天依然活跃在文坛上的作家。其中有一个人已经故去了,但我至今印象深刻,就是史铁生先生。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是史铁生的成名作,发表在1982年的《青年文学》上,当年读过这篇小说的读者,今天至少都应该六十岁了。这篇小说在当时文坛上影响很大,作者把艰苦的农村插队生活写得如诗如画,充满了情感。一个身体残疾的作家能有这样的文笔与心态,让我们编辑非常震惊。
        一天中午在食堂,同事牛志强大呼小叫地喊我,我看见他推着轮椅,轮椅上坐着一脸笑容的史铁生,我赶忙过去寒暄。面对史铁生这样的残障人,我总不知如何说话是好。话轻了,显得麻木;话重了,怕有闪失;不轻不重又拿捏不好,只好以笑对笑,偏过头去跟牛志强打岔。
        我那时年轻,刚到编辑部也不久,以我当时的人生经验,残障人中弱者都是一脸苦难,而强者又总是一副深沉的样子。可史铁生不是这样,其灿烂笑容至今仍清晰定格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他丝毫没有怨天尤人的迹象,言谈举止平和。那天编辑部留他在食堂吃饭,添了俩菜,我们编辑部能围过来的人都围过来了,挤得桌子上都伸不开筷子。
        后来史铁生因这篇小说不仅被文坛关注,还让许多读者关注。他下乡时的不幸致使下肢瘫痪,使他的作品比平常人多了一层思考。这层思考,与我们那个时代常常教育的身残志坚不同,更多的是有关生命的含义。
        古人常说福祸相倚,瘫痪这祸到了这会儿,竟然成了史铁生的福分。对生命含义的这层思考,让他比健全人更能清晰地知晓写作的含义,让他更加放不下手中的这支笔。
        史铁生在*苦闷的日子里会去地坛“默坐呆想”,任何一个身体健康的作家也不会如此苦行。一个瘫痪、每周透析三次的人命若琴弦,离死亡有多远,恐怕只有身临其境才能知晓。史铁生以平静的口吻说:“死是一件无须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死亡与苦难让史铁生成为作家中的一个哲人。世事纷杂,充斥诱惑,而他三十年的作家生涯却一个十年比一个十年更为精彩。他未变,时代变了;时代变了,他未变,因而凸显一个灵魂的价值。史铁生调侃自己“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这句沉重的话在我们听来是多么豁达。在 2010 年的*后一天,在离他六十岁生日还有四天的时候,他迎来了他那“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在天国,史铁生先生一定幸福,超越凡人。
        ★人活不过物件儿,请敬畏初心
        以今天的眼光看地安门文物收购部,算是奢侈至极。紫檀的写字台,紫檀的南官帽椅都在使用中,琳琅满目的古董随意摆放,任人上手欣赏。可在当时,这算一个穷地儿。改革开放初期,大家都在奔新生活,对这些给民族带来沉重灾难的老物件十分不感兴趣,什么时候去什么时候屋里冷冷清清,主人和客人里外都不爱搭理,所以我去也常在门口转悠,与客人搭讪,消磨时光。
        我年轻时瘦,瘦给人印象不如胖憨厚,加上遇事反应又快,估计别人看我像是心怀鬼胎。那时少有年轻人对文物感兴趣,我只要去地安门文物店里转悠,就能感到工作人员的敌意目光,如芒在背,因此每次进店看东西都要在门口先运上一口气。
        那一次,我运气后推门而进,屋里没人,光线挺暗,我就更没主意了,进退维谷,奓着胆子喊了一声。从里屋走出一个人,由于逆光,我也没看清楚来人相貌,按常规喊声师傅,算是与秦公认识了。
        那天屋里再没别人,我们俩先是不咸不淡地聊着,我心里惦记古董,心不在焉。秦公知我身份后却关心起文学来,说的问题也不外行,于是给了我们沟通机会。俩人越说越深,越聊越有兴致,很快就到了下班时间,出门分手时他告诉我说,他是搞碑帖的,俗称“黑老虎”。这时我才注意了秦公的长相,慈眉善目,长发宽额,一副菩萨相。
        那时我对瓷器的痴迷程度一般人不能想见,可秦公的专业不是瓷器,是碑帖。若按古玩行旧式划分,碑帖属软片儿,瓷器属硬片儿,隔着行呢!可我们仍有的聊,天南海北,信马由缰。后来,翰海公司成立,他常叫我来凑热闹,我也愿意多个学习机会,几乎成天泡在一起。那时虽累,但各类古董云集,目不暇接,十分享受。
        今天的收藏热很大程度上是拍卖造成的。80年代,买个古董很容易,只要有钱。一件心仪的古董在店里摆上几年是常有的事儿。接长不短地去聊聊天,去杀杀价,大有追求美人之乐。可有了拍卖就不一样了,一件拍品在半分钟之内就要决出胜负,残酷至极。
        秦公那种没日没夜的工作方式,谁也顶不住。好拍品一旦出现,他如孩童般地炫耀,反复给来人显摆,以逼人的热情介绍艺术品的高雅与获之不易。许多拍品就是在他的力荐下屡创新高。我有时开玩笑说他是天下第*卖家,其煽动性令我辈望尘莫及。
        2000年,香港苏富比拍卖,一件乾隆时期的洋彩青花镂空套瓶,代表了乾隆时期瓷器的*高工艺水准,很难烧造,历史上这样的洋彩套瓶目前知道的就两件,稀少珍贵。当时这件套瓶放在拍卖图录的封面,显然特别重要。秦公当时是北京市文物公司总经理,还兼着北京翰海拍卖公司的总经理。当他得知拍卖消息时已经比较晚了,离拍卖没剩几天。他心想一定要把这件瓷器买回来,于是秦公自己跑到北京市文物局,开始一层层汇报走流程,*终如愿以偿。
        可惜啊,秦公先生在这件套瓶成功竞拍的第八天,心脏病突发,病逝在工作岗位上,没能看见这件国宝回来。他的逝世,为这件国宝的回归蒙上了一层悲壮的色彩。今天,这件国宝在首都博物馆常年展出。
        杜甫有诗:“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年轻时读此诗只觉意象极美,技巧极高倒戟而入;当朋友远去不归时再读此诗,心中潸然,意象技巧均不再重要,而情感如胶似漆,无法割舍。人生要承受的东西很多,承受朋友永别,乃重中之重。原本山间小路,明月流水,一路欢歌,一路说笑;忽然只剩一人踽踽而行,其孤独使小路幽长明月清冷流水无声;我们对人生的感受多数时是平庸的,只有当景况回天乏术时,才知痛楚,才知人生有短有长,有欢愉有惆怅。

      【目录】 
      自序 /009

      引言:演讲与讲演 /012

      现实与实现

      人生的意义 /039

      我的斜杠青春 /063

      中国人的文化怀念 /069

      闲谈生死,从容话别 /074

      学思知行 /091

      学问与问学

      文明的坐标:漫谈历朝盛世 /109

      用釉色去思考陶瓷 /142

      听,颜色 /160

      故都北京 /169

      致中和 /180

      欢喜与喜欢

      因为阅读,所以写作 /197

      文学之舟 /204

      猫在江湖 /214

      醒着读书,醉看文化 /228

      我们的九年 /249

      观复与复观

      吾以观复:马未都谈博物馆之美 /263

      何以收藏 /282

      器物之美 /290

      文明的阅读 /299

      文化中国 /306

      【前言】 
      自 序

      在古人那里,写与说是两套不同的系统。写叫“文言”,说叫“语言”,写和说之间有一道明显的界限。究其原因,缘于古人读书是件很奢侈的事,直到民国乃至新中国成立初期,文盲还占大多数,能说不能写(当然也不识字)乃普遍现象。

      今天说和写合二为一,称之“语文”。这词很年轻,追溯起来不过一百余年,是晚清重臣张之洞 1875 年在《輶轩语》首提的。1905 年清朝废科举后凡办学堂者都改称“国文”。五四运动爆发后,文言文受挫,白话文受宠,遂小学堂改设“国语”课。后叶圣陶先生提出国语、国文合并,称之“语文”,既有说又有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获政府批准,成为中小学*重要的主课。

      语文是衡量个人人文素养的必要标准,故今日各类考试,从小到大,语文占比极重,无论文科理科,能说会写无疑占其优势;走向社会不仅占其优势,还占其风光。这是因为语文是社会交流的必要表达手段,无论是说还是写,无论表现何种内容,语文的畅达都会使人出类拔萃,占得先机。

      尽管我们一生下来就要学习“语” —说话,童年还要学习“文”—写作,但绝大多数人还会以“语文”为畏途。一个伴随你一生的技能—说话与写作,为何这样难以驾驭?原因就是中国文字太难。常用的 4000 汉字(占全部汉字的 5%)如同魔方一样,拼凑出无数个复杂的“作品”。无论说还是写,即便掌握了汉字,也未必能掌握好拼凑“作品”的能力,所以学会“语文”几乎是每一个人一生的事情,不管愿意不愿意。

      说话本是表达自我意愿,组织句子只是让表达的意愿更准确自如。但中国语言奇特,准确自如地表达自我意愿并非易事,多数时候词不达意,文不对题。所以在长达十多年的文字训练中,也只有少数人能做到准确自如地表达自我意愿,尤其在公众面前更高一级地表达。这种更高一级的表达就是所谓的“讲演”。

      讲演有几个基本条件:先是语言流利,词汇丰富,逻辑清晰;再是知识熟练,善于表达,有条不紊;三是自信满满,目的性强,愿意表现。这需要锻炼自己,甚至强迫自己。每一位成功的讲演者都不是天生的,都有这样一个过程。

      那么“演讲”呢?这需要文学在前。因为凡重大演讲不容出错,需要先写下文字,再声情并茂地演讲。凡历史上好的演讲名篇,无论中外,都由演讲者本人写稿。在表达思维的同时,演讲也展现个人说话的风格。无论讲演还是演讲,都必须遵循一个不是原则的原则,那就是真诚。真诚可以说是战胜一切的法宝。凡发自内心的讲话,接受者会有心灵感应,产生共鸣甚至共情;凡掺杂私心假话的讲演,即便演技高超,在明眼人看来,也是躯壳一个,没有灵魂。

      古人说:“小慧者不可以御大,小辩者不可以说众。”深以为然,引以为戒。是为序。

      马未都
      癸卯小暑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本店分类
    孔网分类
    图书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