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X
经管法律专营店
  • 诗意的信仰 : 经典文学与诗意人生
图文详情

诗意的信仰 : 经典文学与诗意人生

举报

正版全新

  • 作者: 
  •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 ISBN:    9787507557107
  • 出版时间: 
  • 装帧:    精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纯质纸
  • 出版时间: 
  • 装帧:  精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纯质纸

售价 79.42 9.0折

定价 ¥88.00 

品相 全新

优惠 满包邮

优惠 满减券
    发货
    承诺48小时内发货
    运费
    本店暂时无法向该地区发货

    延迟发货说明

    时间:
    说明:

    上书时间2025-05-20

    数量
    库存11
    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
    微信扫描打开成功后,点击右上角”...“进行转发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五年老店
    店铺等级
    资质认证
    90天平均
    成功完成
    65.22% (27笔)
    好评率
    100%
    发货时间
    10.32小时
    地址
    天津市南开区
    电话
    • 商品详情
    • 店铺评价
    立即购买 加入购物车 收藏
    手机购买
    微信扫码访问
    • 商品分类:
      文学
      货号:
      4516489
      商品描述:
      【书    名】 诗意的信仰 : 经典文学与诗意人生
      【书    号】 9787507557107
      【出 版 社】 华文出版社
      【作    者】 吉文斌 、董雪静著 ,刘慧画评
      【出版日期】 2024-08-01
      【开    本】 16开
      【定    价】 88.00元

      【编辑推荐】 
      轻阅读。打破按照文学史叙写古代文学的常规,以人格塑造的“爱 · 真·美”三个维度,建构古代文学人生与经典文学的勾连,知人论世,直抵心灵,礼赞生活。

      2精打造。内文由“上海市优质在线课程”历经6年精心打磨成书,作者为教授,复旦大学、华东师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博士后。

      与内容关联元赵孟頫《兰亭修禊图》、元钱选《归去来兮图》等古画真迹21幅, 由东华大学艺术学教授选画,并作专业画评,还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阅读场景。

      3 一书多用:截止目前慕课辐射全国19省市100余所高校。可以扫码听课。

      4精装。内文四色印刷,锁线软精装,可以180°平摊打开。

      【内容简介】 
      本书打破按作家作品或流派线索叙写文学史的传统方式,而是聚焦“文学”与“人生”的关联,从“真·爱·美”三重人格维度重构诗意人生文学框架,发掘中国经典文学里的人生意蕴和人格范型,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阅读场景中,带您重温“猛士”屈原、“名士”嵇康,“诗哲”庄子、“情圣”杜甫,“诗仙”李白、“坡仙”苏轼,“生活爱好家”陶渊明、“人生妙悟者”王维……的心路历程与诗意呈现,在一场场诗意的对话里,保持 “真”的信仰、感怀“爱”的人生、抒写“美”的生活!
        本书是《诗意人生美育系列丛书》之一,丛书以“发现人生的诗意之美”为核心理念,以学术研究为指导、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课外轻阅读为补充,以案例选编 为展示,已出版《诗意的凝视:“厚”范畴的审美空间》。

      【目录】 
      《诗意人生美育系列丛书》序言

      序言

      目录

      绪 论 信仰诗意 感受生活

       一、什么是文学 /2

      二、为什么需要文学 /4

      三、什么才是好的文学作品 /6

      第*编 经典文学里的“真”性情

      猛士的信仰之“真” /11

      壹志不迁:屈原的家国信念 /12

      独清独醒:屈原的人格信仰 /14

      上下求索:屈原的精神写照 /16

      名士的性情之“真” /21

      越名教而任自然:魏晋名士的精神图腾 /23

      乘兴而行兴尽而返:魏晋名士的人生寄托 /27

      超俗而不绝世:魏晋名士的人格升华 /34

      才子的理想之“真” /39

      盛世气象:大唐才子的时代之幸 /40

      四季唐诗:大唐才子的时代心声 /41

      青春李白:大唐才子的精神偶像 /46

      学人的气度之“真” /53

      红杏枝头春意闹:两宋学人的“美好存在” /54

      寄至味于淡泊:学人的高品位 /57

      蓄道德而能文章:学人的大智慧 /61

      赤子的性灵之“真” /71

      人生如初见:纯粹的赤子之心 /72

      愁似春江水:深绵的赤子之情 /75

      第二编 经典文学里的“爱”人生

      先哲的生命之“爱” /83

      生死齐一:庄子诗意的生命情怀 /85

      与天为徒:返朴归真的诗意生存 /88

      无待逍遥:现世生命的诗意绽放 /92

      沉潜飞动:诗化生命与诗意人生 /96

      唐人的知音之“爱” /101

      寄情于流水:唐代文人的诗友人生 /102

      思君若汶水:李杜间的深知与深爱 /104

      悠悠愚溪水:刘柳同道胶漆的深情 /109

      交情淡若水:白居易真而淡的友谊 /113

      情圣的至亲之“爱” /119

      孝悌恩情:崇儒尚孝的家风 /120

      手足温情:离散中深切守望 /123

      舐犊深情:言之殷殷的父爱 /126

      夫妇柔情:终生唯一爱老妻 /129

      情种的伊人之“爱” /135

      至爱的凝眸: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136

      深情的守望:理想中的现实爱情 /139

      长情的守候:现实里的理想爱情 /148

      匹夫的家国大“爱” /159

      一带江山如画:山川风物之爱 /160

      生于斯长于斯:乡土故园之恋 /164

      哀民生之多艰:黎民同胞之情 /168

      四、醉里挑灯看剑:报国卫国之行 /172

       

      第三编 经典文学里的“美”生活

      诗绘的山川之“美” /179

      知己相惊:人与山水的神交 /180

      大美不言:自然美的忘我境界 /184

      极貌写物:二谢的山水新致 /192

      妙悟空明:王维的山水灵境 /198

      诗化的人格之“美” /209

      观物比德:启悟人生的一面镜子 /210

      浩然之气:人格塑造的一个母题 /213

      三、逸怀浩气:苏轼的理想人格 /216

      第三章 诗造的艺境之“美” /225

      一、美的类别:现实美与艺术美 /226

      二、兴会标举:艺术创作的情感状态 /227

      三、神思灵动:艺术思维的特殊方式 /232

      四、艺术妙境:用艺术来发扬生命 /235

      参考书目 /243

      后记 /249

      【文摘】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body{font-size:1.28em}
                      img {max-width:100%;}
                  

                  绪 论 信仰诗意 感受生活

      吉文斌

      【诗意导读】 “什么是文学?”“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学?”对于大多数像我一样深爱着文学的人来说,这些问题就像天使面孔魔鬼身材的女人一样,诱惑着我们对她苦心孤诣而又乐此不疲地追寻。

      什么是文学

      当我有事琢磨不透的时候,常会去杭州西湖走走,那是我寻梦求知的 “神住”之所。

      我曾在花港观鱼神交过一位民国老人—马一浮先生,在他的故居偶 得一本《复性书院讲录》,里面有四句对“诗”的精彩定义,让我感动良 久。他说,诗就是人的心灵“如迷忽觉,如梦忽醒,如仆者之起,如病者之苏”。(马一浮 . 复性书院讲录:卷二 [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其实,不光是诗,所有种类的文学,都是指向人的心灵的,都可以称 得上是人心的苏醒。有次课上我跟留学生谈到孟浩然的《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清·彭定求等《全唐诗·卷一百六十》)

      一位越南女孩子觉得这首诗读起来有些感伤。我说,她的心灵跟诗人还不 够贴近,所以读得不够真切。我让她静下心,跟我一起“梦回大唐”:那 应该是盛唐的一个春天的早晨,诗人还躺在被窝里,阳光早已透过直棂窗 暖暖地洒到他的床边,他还懒洋洋地不愿马上起来,听着窗外叽叽喳喳的 鸟叫声。懵懂间,他想起半夜曾被风雨声惊醒过,却还来不及感伤落花的 飘零就又迷迷糊糊地睡去了,而且睡得那样惬意安然,一觉醒来依旧是个 好天气,到处都有小鸟清亮的叫声,心里真是暖极了!其实,那是一个气 象万千的盛世时代,每个人都努力睁开澄明而充满希望的双眼。在他们心中,所有的风风雨雨、草枯花落都属于过去,而眼前拥抱的定是那一米一米 的阳光、一树一树的花开,因为任何事物都阻挡不了生命的勃勃生机,整个 时代和宇宙就在这风风雨雨、花开花落中生生不息,走向清新和博大。哪天 早晨起来读一首这样的诗,即使那天的空气指标并非优良,你一天的心情也 会因了这首诗而莫名地好起来——因为在诗里你不仅重温了一遍“在那阳 光明媚的日子里”睡到自然醒的满足,更是跟着诗人体验了一把大唐才子励 志的青春梦,这青春的活气能把多少人脸上的风霜、心上的雾霾一扫而光!

      再讲一首悲情诗,白居易的《长恨歌》,其中有六句描写李隆基和杨 玉环在马嵬驿的生离死别,十分感人: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唐·白居易《白居易集·卷十二》)

      至高无上的盛世帝王此刻颓丧无比,他的爱情在政治和权力面前已变得无 足轻重。他多么希望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男人,能拥着他的美人在尘世硝烟 里抽身而退。柔弱多情的绝代佳人为了她所深爱的男人自愿成为这场无情 战争的牺牲品,她的青春和美貌在点点血泪中化为乌有;她多么希望自己 爱上的不是一个君王,那他俩的世界里将不会有江山阻隔。唐明皇、杨贵 妃已经死去一千多年了,但“君王掩面救不得”“宛转蛾眉马前死”的镜 头定格在了每个痴情者的脑海里,那因爱而生的绵绵长恨穿越历史流到他 们心间。任何战争和政治都无法消磨人们对爱情的执着,在美好的诗意空 间,所有信仰爱情的人隔空相会,李隆基的一招“掩面”唤起多少人对生 命中错过爱情的追忆!

      这就是“文学”—看似沉寂的文字背后是古今相通的鲜活人心,它 把我们从平庸、浮华与困顿中唤醒,在诗意世界里与那个被我们爱之、惜 之、怜之的“真我”会面。只要有感觉、有感情、有修养的人,就一定能 够感受到文学作品中蕴含的充足、真诚的感性生命,让那看似沉寂的文字 在我们的心底开出花来。

      为什么需要文学

      对大多数人来说,选择文学是一种源自心灵、源自生命的需要。比 如,我们读李白的《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 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 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 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 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 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 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唐·李白《李太白全集·卷三》) 

      这首看似没有多大教育意义和社会价值的千古名篇之所以引起历代读者的 共鸣,就在于诗人大胆率真地传达了那从人之本性出发、而许多人在现实 中难以实现的情感体验—“人生得意须尽欢”的畅快、“天生我材必有用” 的自信和“古来圣贤皆寂寞”的感伤,从而振作了读者们的生命活气,让 他们获得了心灵的复苏和精神的愉悦。

      周作人先生在《北京的茶食》里的一段话很能说明为什么需要文学的 问题,他说:

      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 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 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 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

      (周作人《雨天的书》)

      是啊!生活有了文学,生活才会变得更“有意思”,这样的生活才叫 “诗意的生活”,这样的生存才叫“诗意地栖居”。

      你可以不是一个诗人,你却不能不是一个诗意的存在者,因为按照海 德格尔的说法,人类本真的存在方式就是“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而文 学给了所有人实现这种生存的可能性。

      我们仍旧拿李白作例子,李长之先生曾谈到他读李白的经验:

      说真的,他(李白)的人生和我们一般人的人生并没有太大 的悬殊,他有悲,我们也有悲;他有喜,我们也有喜。并且他所 悲的、所喜的,也正是我们所悲的、所喜的,然而有一个不同, 这就是他比我们喜、喜得厉害,悲、悲得厉害,于是我们就不能 不在他那里得到一种扩展和解放了,而这种扩展和解放却又是在 我们心灵的深处,于种种压迫之余,所时时刻刻地在期待着,在 寻求着的。

      (李长之《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导论》)

      可以说,文学就是类似精神营养品的东西,如果长期缺乏这方面的滋 养,我们在精神上就很难保证健康,更何谈“诗意地栖居”?

      什么才是好的文学作品

      什么是好的文学作品?怎样的作品才能让生活更“有意思”呢?

      我们的回答是:好的文学作品应该简单、直接而真实地传达美、爱 与真,这三个要素是第*位的,而所谓的技巧、修饰、意义都不是*紧要 的。而在三个要素中,*重要的是“真”,不具备“真”心、“真”情的人 是写不出真“美”和真“爱”的,这样的作品也称不上“真”文学。

      我们来讲一位很“真”的诗人 ——陶渊明,苏轼一直很敬仰他的 “真”,他曾这样说:

      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

      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

      苏轼说他能全凭自我*真诚的自然流露去为人处世:“欲仕则仕,不以求 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陶渊明怀揣着一生不休的“猛志” 情怀,从未放弃对理想功业的追求,这是真情;久困樊笼不得伸其志,又 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归隐,这也是真意。他不以求仕为嫌,不以 出世为高,甚至可能“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所有举动都 出于本人的真情真意,这就是陶氏的任“真”!

      清代学者黄遵宪《杂感》里说,陶渊明这样任“真”的诗人写起诗来 已完全是“我手写我口”,心里怎样想就怎样写了—他真心爱田园,诗里写的田园生活就是真美的;他真心爱理想,诗里表达的政治理想也是真 美的……所以,像《饮酒》《归去来兮辞》这类逍遥静穆的作品是我们爱 读的,像《读山海经》这类金刚怒目式的作品也是我们想读的,像《闲情 赋》这类炽热多情的作品是我们愿意读的,像《形影神》这类思辨哲悟的 作品更是值得我们反复读的,而像《乞食》这样戏谑中带着率真的好诗也 是不能错过的。

      人贵真,诗亦贵真,诗真乃由人真而来,这就是陶诗具有经久不衰魅 力的主要原因。宋代文人陈师道在《后山诗话》里甚至称赞:“渊明不为 诗,写其胸中之妙耳”,简直说得太好了。陶渊明已不需要为作诗而作诗 了,他的诗“真”到了全从“胸中之妙”而来的境界。

      这就是中华文学经典,这就是经典的诗意人生!

      让我们一起信仰诗意,走近经典文学中的诗意人生!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