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X
就爱经管书
  • 行为设计学:零成本改变

行为设计学:零成本改变

举报

正版全新

  • 作者: 
  •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ISBN:    9787508690254
  • 出版时间: 
  • 装帧:    精装
  • 开本:    大32开
  • 纸张:    纯质纸
  • 出版时间: 
  • 装帧:  精装
  • 开本:  大32开
  • 纸张:  纯质纸

售价 42.17 6.2折

定价 ¥68.00 

品相 全新

优惠 满包邮

优惠 满减券
    运费
    本店暂时无法向该地区发货

    延迟发货说明

    时间:
    说明:

    上书时间2023-10-16

    数量
    库存11
    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
    微信扫描打开成功后,点击右上角”...“进行转发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 商品详情
    • 店铺评价
    手机购买
    微信扫码访问
    • 商品分类:
      管理
      货号:
      1112145
      商品描述:
      【书    名】 行为设计学:零成本改变
      【书    号】 9787508690254
      【出 版 社】 中信出版社
      【作    者】 (美)奇普·希思、丹·希思
      【出版日期】 2018-09-01
      【版    次】 2
      【开    本】 大32开
      【定    价】 68.00元

      【编辑推荐】 
      ★ 本书为畅销经典《瞬变》一书的全新修订版,新版从行为心理的新角度出发,深入解读如何轻松改变自己和他人。
      ★ 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查德·泰勒推荐书目,长踞《纽约时报》畅销榜。
      ★ 一本关于说服力和影响力的书,美国《商业内参》“每个企业家都应该读的25本书”之一,美国《时代周刊》“使你更有思想的20本书”之一。
      ★ 樊登力荐,罗辑思维等众公号主推,该书初版当年销量即破百万。
      ★ 风靡硅谷创投圈的“行为设计”,是被奉为“圣经”的指导书,是每个创业者和管理者都应该了解的新管理思维。
      ★ 适合创业者、产品经理、广告策划、品牌推广、互联网从业者一读再读。

      【内容简介】 
      什么是行为设计?
      斯坦福大学教授B. J. 福格提出的前沿心理学理论,创业圈、投资圈人士纷纷推崇,福格的多位学生更是用这套理念自主创业,成为了百万富翁。
      行为设计基于对人类思维习惯的研究,间接地设计干扰,影响行为和决策。习惯改变、用户体验、广告创意、产品设计、员工管理……都离不开设计。

      如何设计轻松而高效的改变?
      《零成本改变》基于各种改变难题,为改变者提供了一系列思考逻辑和设计思路。在所有成功的改变中,有3个要素必不可少:理智、情感和情境。
      理智。给予明确的指示,人们才知道怎么行动。如果想让员工改变,不要说“所有人都打起精神”,而应该说“每月至少与客户对话125次”。
      情感。找到感觉,缩小改变幅度,设计激励,人们就会改变。
      情境。人的问题,常常是情境问题。改变环境,设立行动触发机制,培养习惯,召集同伴,改变就容易些。

      这是一本突破认知,集心理学、行为经济学、行为设计学、认知科学、神经科学的经典著作。作为国际知名的行为心理学家,希思兄弟非常善于洞悉人类心理的底层规律。改变未必容易,但这套逻辑起码能让人看清问题、找到对策。
      行为设计时代已经到来,要想达成心愿、改变行为、影响他人,每个人都该学点儿行为设计。

      【目录】 
      前言  关于改变,你所不知道的三个事实 V
      容器越大= 食量越大 V
      人人都有精神分裂症 VIII
      自我控制力终会耗尽 XIII
      说服老板:疯狂的手套展 XVII
      怎么让美国人改喝低脂牛奶? XX
      改变三部曲:没钱没势也可以改变 XXIII
      拯救10 万条生命 XXV
      小结 XXIX
      第*部分 指挥骑象人
      第*章 找到亮点 003
      虾蟹和甘薯叶:改善营养不良的秘方 005
      找出特例,复制经验 012
      规模不对等:小办法,大改变 021
      错误的情绪偏好:坏比好强大 024
      小结 027
      第二章 制定关键举措 029
      选项越多越疲惫 031
      4 个关键举措,将拉美运输扭亏为盈 035
      反面教材:令人费解的“食物金字塔” 043
      虐童家长改过自新 047
      一小群人如何挽救整个城市? 051
      小结 056
      第三章 指明目标 059
      抓住一年级学生的心 061
      “不出屋就能看完病”的愿景 065
      人类惰性:将失败自我合理化 075
      非黑即白目标:英国石油转型成功 077
      安排好开始,设定好结尾 084
      小结 089
      第二部分 激励大象
      第四章 找到感觉 093
      塔吉特传奇:用视觉展示改变一切 095
      先看见,再感觉,然后改变 099
      “再生任务”游戏:重建癌症患者的认知 102
      积极错觉:我们并不擅长自我评估 108
      唤醒麻烦人物“阿提拉” 110
      “火台”:用危机感引发改变 114
      小结 118
      第五章 缩小改变幅度 121
      抢先起跑:让对方感觉目标很近 123
      “5 分钟房间拯救行动” 128
      债务雪球:快速还清债务的技巧 130
      设定里程碑:将官僚惰性转变为前进的动力 136
      从0 到10 量化奇迹 141
      小目标,小胜利,触发积极行为 144
      小结 148
      第六章 影响他人 151
      说服圣卢西亚人拯救鹦鹉 153
      认同感:影响决策的关键要素 157
      “探脚入门”:以张贴小标志为入口征询同意 163
      成长心态能改变人生 166
      把受挫碰壁当成学习 173
      小结 180
      第三部分 营造路径
      第七章 调整环境 185
      基本归因错误:我们往往忽略了情境的力量 187
      “自私学生”也会乐善好施 190
      一键式简单调整 191
      给药背心:降低护士的差错率 197
      “静默驾驶舱”:让程序员清静地编写代码 200
      如何战胜自我? 202
      哈顿矩阵:预防伤害的思考系统 206
      弃用自动转接系统,真正为客户服务 209
      小结 212
      第八章 培养习惯 213
      毒品成瘾者自救成功 215
      环境可以强化或淡化习惯 217
      预设决定,触发下一步行动 221
      如何培养有助于完成任务的习惯? 228
      重建校园:加入秩序和连续性 231
      小结 234
      第九章 召集同伴 239
      从众效应:行为会传染 241
      进度跟踪表:给评审人压力 244
      改变“酒驾”的聪明做法 249
      激发民众,共同谴责恶劣行径 252
      医院交接班制度的改革 260
      给改革者一点儿自由空间 265
      小结 268
      结语 坚持改变 269
      学会表扬“渐近”行为 269
      滚雪球效应:小改变引发大改变 273
      改变确有模式可循 275
      附 录 279
      行动框架 279
      跨越障碍指南 280
      推荐书目 285

      【文摘】 
      这本书的目的是帮助你完成改变,无论是针对个人、组织,还是社会层面的改变方法,书中一应俱全。或许你想帮助自家兄弟戒除赌瘾,或许你希望带领工作团队在市场不景气的时候更加精打细算,又或许你
      希望更多的街坊邻居骑自行车上班。
      这三个层面的改变通常被当作不同的议题区别对待。对于公司主管来说,他们应该学习“管理变革”;对于个人来说,应该考虑“励志自助”;对于社会活动人士来说,则应该研究“改变世界”。这种泾渭分明的界定实在多此一举,因为所有为了改变而付出的努力都有共同之处:
      改变,意味着行为模式的转变。你的兄弟必须远离赌场,你的员工也只能改订经济舱机票。总而言之,所有的努力都将殊途同归:你能否改变他人的行为?
      你心里一定在想,对于改变这件事,人们多半都会抗拒。不过事情不能一概而论。每天都有许多新生儿呱呱坠地,而父母总是莫名其妙地就欢迎这种改变—试想一下,这是多么颠倒乾坤的巨变啊。假如老板三更半夜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吵醒你两次,还大喊大叫(或者你只要换了套新衣服,老板就摆出一副作呕的表情),那还有谁愿意替他们干活呢?这样的改变并不算小,可人们不但不抗拒,反倒甘愿接受。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拥抱各种重大的改变。除了家中添了孩子,我们还迎接婚姻,迎接新房,迎接新科技,迎接新的工作职责。与此同时,有些行为却禀性难移,令人恼火:烟鬼停不了手,孩子越吃越胖,丈夫的脏衬衫永远四处乱丢。
      由此可见,改变有难有易,而难易究竟有什么分别呢?本书的观点是:成功的改变遵循同一套模式,改变的引导者必须一次完成三件事情。
      第*件事我们已经提到过:要想改变他人的行为,必须改变其所处的情境。当然,改变情境并不能一劳永逸。把酒鬼送去戒酒中心,周边的新环境可以帮他戒酒;可是他一旦离开戒酒中心,没了环境的影响,又会怎么样呢?销售经理每日紧盯业务员,业绩一度突飞猛进;可是一旦恢复常态,又会怎么样呢?要想真正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不仅要改变其周围的环境,还要影响这个人的内心和头脑。
      问题就在于:内心和头脑常常各自为政,根本无法达成一致。你听说过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女学生高里·南达发明的“逃跑闹钟”吗?这可不是普通的闹钟,它还长着轮子。你在晚上入睡前调好时间,第二天早上,逃跑闹钟不但铃声大作,还会从床头柜上滚下来,在房间里窜来窜去,逼得你不得不爬起来追着它跑。想象一下这样一幕:你穿着内衣,趴在地板上,一边追,一边骂一只满地乱跑的闹钟。
      普通闹钟响了以后,你可以摁一下停止按钮再接着睡,然后就会大事不妙了——逃跑闹钟保证不会这样。显然,睡过头是很多人心中共同的担忧。要知道,这种售价50 美元的逃跑闹钟一上市,头两年就卖出了
      3.5 万只(连广告也没怎么做)。[2]
      这项发明大获成功,揭示了有关人类心理学的诸多问题,其中*根本的一条就是:人人都有精神分裂症。部分自我被称为理智面,想在早上5: 45 就起床,上班前还能挤出足够的时间去慢跑一下;另一部分自我被称为情感面,天还没亮就活跃起来了,它让我们躲在温暖的被窝里,觉得世界上*幸福的事就是再多睡几分钟。假如你跟其他人一样,这种天人交战的获胜方往往是情感面,那么或许你也该买个逃跑闹钟了。这件小东西*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协助理智面,战胜情感面。想想看,一只“抽风”的闹钟在房间里横行无忌,任谁也不可能还缩在床上接着睡。
      说得直白一些,逃跑闹钟不是为理智的人群设计的。如果《星际迷航》里极端理智的斯波克打算早上5: 45 起床,他一定会准时起来,不必大费周折。
      我们内在的这种精神分裂现象怪诞不经,却极少引发人们的思考,这是因为我们早就习以为常了。当我们开始新一轮节食计划时,会先把食品柜里的奇多膨化薯条和奥利奥饼干都清理掉。因为我们在理智面心知肚明,一旦情感面有了渴求,想要自我控制就没什么指望了,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先去除一切诱惑。(在此郑重声明,如果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能为节食者发明出“逃跑奇多”,一定会赚得盆满钵满。)
      结论不可避免:一个脑,两条心。
      事实上,心理学家普遍认为,人类大脑内部始终有两个相互独立的运作系统。第*个就是前面所说的情感面,这部分自我属于天性本能,能够感知痛苦,获得快乐;另一个是理智面,也称为反思系统或者自觉
      系统,这部分自我能够深思熟虑,能够条分缕析,能够思索未来。在过去几十年里,心理学家针对两个系统的研究成果颇丰。当然,人类早就注意到自身内在有两股力量在相互拉锯,这种认识由来已久。柏拉图说过,人类头脑中有一位理性的御车人,必须驾驭一匹桀骜不驯的马,“只有用马鞭抽它,用马刺刺它,才能让它就范”。弗洛伊德曾经提出,人格可以分成自私的本我和正直的超我(以及介乎两者之间的自
      我)。现代行为经济学家则把两个系统称为计划者和实干者。
      不过我们认为,弗吉尼亚大学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在其杰作《象与骑象人》中使用的类比,为这两方的对峙做出了完*的诠释。在海特眼中,我们的情感面像一头大象,理智面就是骑象人。[3] 骑象人骑在大象背上,手握缰绳,俨然一副领导者模样。但事实上,骑象人对大象的控制水平忽高忽低,并不稳定,毕竟跟6 吨重的大象比起来,骑象人显得很渺小。如果大象和骑象人对于前进方向的意见相左,那么骑象人注
      定会落败,毫无还手之力。
      大象打败骑象人,大多数人对这种事情再熟悉不过了:睡过头,吃太多,半夜给前任男(女)朋友打电话,做事拖拖拉拉,尝试戒烟终告失败,偷懒不去健身房锻炼,生气时脱口而出不该说的话,西班牙语班或者钢琴课只学了一半,因为害怕而拒绝在会议上发言,等等。人们总可以在生活中找到类似的经历,幸好没有人替你统计次数。
      说起来,我们的情感和本能面——这头大象的弱点一清二楚:好逸恶劳,反复不定,总是为了眼前的利益(冰激凌甜筒)而放弃长远的好处(苗条的身材)。努力追求改变,*终宣告失败,这些通常都是大象的责任,因为我们想要的改变大多要牺牲短期利益来换得长期回报。比如:为了来年资产负债表收支平衡,今天就要削减开支;为了来年体态轻盈,窈窕多姿,今天就不能再吃冰激凌。改变经常失败,因为骑象人并没有办法让大象俯首帖耳,一路乖乖地朝目的地走去。大象渴望及时行乐,骑象人则正好相反。骑象人擅长超越当下,深谋远虑,未雨绸缪(这都是你的宠物办不到的事情)。不过,有个事实或许会让你大吃一惊:大象也有许多长处,骑象人也有致命的弱点。大象并不是永远扮演坏家伙的角色,它还掌管着爱、怜悯、同情和忠诚等诸多情感。为了保护孩子而奋不顾身的强烈本能,这是大象的力量;为了坚持自己而挺直胸膛的勇气,这也是大象的力量。
      更重要的是,当你在考虑改变时,大象才是改变得以实现的因素。无论是崇高目标,还是些微小事,我们都需要大象提供能量和动力,朝着目标不断前进。从这里就可以对照出骑象人的缺陷所在:原地踏步,停滞不前。骑象人往往会过度分析,过度思考。有些人身上免不了出现骑象人的毛病,十有八九你也认识这样的人:有的朋友为了盘算晚饭吃什么,内心足足挣扎20 分钟;有的同事花几个小时进行头脑风暴,想出一大堆主意,却迟迟做不了决定。
      想要追求改变,必须双管齐下。骑象人制订计划,指明方向,大象则使人前行。所以,只有骑象人而没有大象的团队,能够达成理解却毫无动力;只有大象而没有骑象人的团队,大家空有热忱却没有方向。不论哪种情形,都会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大象抗拒不从,骑象人原地空想,两者都会让改变遥不可及;如果两者同心协力,并驾齐驱,改变就会轻而易举地实现。

      【前言】 
      关于改变,你所不知道的三个事实
      容器越大= 食量越大
      2000 年的某个星期六,影迷如同往常一样来到芝加哥市郊一家电影院,打算观看下午1: 05 开映的午后电影—梅尔·吉布森主演的动作片《危险人物》。入场时,工作人员递给每个人一杯汽水和一桶免费的爆米花,同时请他们在电影结束后留一会儿,回答几个有关小卖部的问题。这批观众浑然不知,自己已然成了一项非理性进食行为的研究对象。
      观众拿到的爆米花不同寻常。它的味道可真不怎么样。事实上,这种难吃透顶的爆米花还经过了精心设计:爆好后放了整整5
      天,不但不新鲜,咬起来还会吱吱作响。有位观众后来抱怨说,爆米花嚼起来就像是裹着花生仁的泡沫塑料;另外两名观众忘了爆米花是免费送的,还要求电影院退钱。
      一部分观众领到的免费爆米花是中桶,另一部分人则拿到了大桶。因为每位观众人手一桶,所以不会出现多人分吃一桶的情形。研究人员想要弄清一个简单的问题:拿到大桶爆米花的观众是不是会吃得比较多呢?
      两种爆米花分量都很足,观众不可能把自己的那一桶全部吃完。那么,还可以把上面这个问题表述得更加确切一些:假如不用担心爆米花会吃完,那么是不是拿得越多,吃得就越多?
      研究人员分别在电影开始前和结束后偷偷称了每桶爆米花的重量,从而精确地得到每位观众吃掉了多少爆米花的数据。实验结果相当令人吃惊:拿到大桶的观众比拿到中桶的观众多吃了53%。多吃的爆米花可以折合成173 卡路里热量,也相当于从桶里抓了差不多21 把。
      康奈尔大学“食物与品牌研究实验室”负责人布赖恩·万辛克主持开展了这项研究。万辛克教授在《瞎吃》一书中描述了实验结果:“我们还进行过其他爆米花实验,无论实验细节怎么调整,结果始终都不变。
      不管电影院在宾夕法尼亚州、伊利诺伊州,还是艾奥瓦州,也不管放映的电影是哪种类型,所有爆米花实验都得出了一样的结论—食物容器越大,观众的进食量也就越大。就是这样。”
      没有其他理论能够解释这种行为。观众不是为了好吃才吃个不停(爆米花既不新鲜,又很难嚼),也没有觉得非要吃完整桶不可(无论是哪种分量,爆米花都绝对吃不完)。观众肚子是饿还是饱,对实验结果也没有什么影响。结论永不动摇:容量越大= 食量越大。
      *有意思的是,受试者往往拒绝接受这样的实验结果。电影散场后,研究人员告诉观众,其实有两种不同规格的爆米花桶,并且介绍了他们以往的研究结果。接着,研究人员询问受试者:“拿到的桶越大,吃得越多,你会同意这个结论吗?”大部分人都很不以为然,回答说“想骗我没那么容易”,或者“有没有吃饱,我自己心里有数”。好吧!
      设想一下,你从别人那里获得了这次实验的数据,但是并不知道受试者拿到的爆米花桶大小有别。根据这些汇总数据,再大致看一眼结果,很快就能看出不同受试者的食用量:有些人吃得不多,有些人吃了又吃,还有些人似乎在挑战人类胃部的物理极限。手头备着这样一份数据,很容易就能得出结论:有些人是理性进食者,有些人则是超级“大胃王”。
      公共卫生专家要是也看到这份数据,多半会为这些“大胃王”而感到忧心忡忡:我们必须让这帮人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我们必须想办法让这帮人认识到暴饮暴食的危害!
      不过,请等一下。要想劝人少吃一点儿爆米花,办法很简单。不用顾虑对方是否能理解,也不用关心他们态度怎么样。该怎么做呢?只要拿小一点儿的桶来装爆米花就好了。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用简单的改变(缩小容器规格)来实现很难的改变(扭转他人的观念),其实是一件易如反掌的事情。这也正是你所不知道的第*个关于改变的事实:看似是人的问题,实则为情境问题。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本店分类
    孔网分类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