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X
社科书专卖
  • 电子媒介人的崛起:社会的媒介化与媒介关系的嬗变
  • 电子媒介人的崛起:社会的媒介化与媒介关系的嬗变
  • 电子媒介人的崛起:社会的媒介化与媒介关系的嬗变
  • 电子媒介人的崛起:社会的媒介化与媒介关系的嬗变

电子媒介人的崛起:社会的媒介化与媒介关系的嬗变

举报

正版全新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异形开
  • 纸张:    胶版纸
  • 出版时间: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异形开
  • 纸张:  胶版纸

售价 20.31 6.8折

定价 ¥30.00 

品相 全新

优惠 满包邮

优惠 满减券
    运费
    本店暂时无法向该地区发货

    延迟发货说明

    时间:
    说明:

    上书时间2024-03-13

    数量
    库存6
    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
    微信扫描打开成功后,点击右上角”...“进行转发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 商品详情
    • 店铺评价
    手机购买
    微信扫码访问
    • 商品分类:
      社会文化
      货号:
      1143941
      商品描述:
      【书    名】 电子媒介人的崛起:社会的媒介化与媒介关系的嬗变
      【书    号】 9787309082555
      【出 版 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    者】 夏德元  著
      【出版日期】 2011-09-01
      【开    本】 异形开
      【定    价】 30.00元

      【编辑推荐】 
      该书从传播学的基本假设入手,提出“传播人”假说,认为每个人都是传播人,亦即媒介人。而到了电子时代,人就逐步嬗变为电子媒介人。作者首次给出了“电子媒介人”的定义:所谓电子媒介人,即是指生活于媒介化社会,拥有各种电子媒介,具备随时发布和接受电子信息便利,成为媒介化社会电子网络节点和信息传播主体的人。

      作者认为,在历史上,人与媒介的关系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经历了一个由混沌统一到初步分离到高度分化再到主体回归的过程,目前已经出现在更高水平上的高度统一的发展趋势。而现在,几乎与世界同步,中国社会正在进入一个可以用“媒介化”来命名的社会。在这样一个社会全面媒介化的进程中,作为维系人类社会存续和发展以及“共同占有事物的手段”(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民主与教育》,1915
      )的传播活动及其组织形式、运行规则等都发生着深刻的变革。这样的变革带来许多革命性的后果,整体上改变了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格局,给治国理政、国计民生、文化教育、外交关系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其中,人与媒介之间关系的变化是引起这种变化的重要因素,值得特别加以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传播学概念“电子媒介人”,是一部见解独创的学术著作。在媒介化社会的宏观视野下,作者从人与媒介的关系史、媒介化社会中电子人的崛起,电子媒介人的历史地位、困境及电子媒介人在未来社会中的历史地位做了深入剖析。

      【目录】 
      1前言

      11第*章传播学基本假设及人与媒介关系的早期历史
       12第*节传播的生物进化意义
         传播人假说—传播与大爆炸—传播学的新视野—传播冲动论—传播的综合研究与“大传播学”
       23第二节传播的社会整合作用
         传播是人的本能—人类传播的媒介因素—作为文化的传播
       31第三节传播革命及人与媒介的分化
         社会分工、阶级分化与文字的发明—媒介的善用和滥用—第三次传播革命与资本主义的诞生
       37第四节大众传播的发展与功能异化
        
      大众传播与拟态环境—传播功能的分化、强化和异化—大众传播创造公众或者传播者沦为受众—传播焦虑与精神疾患
      46第二章媒介化社会的肇始与电子媒介人的崛起
       47第*节电子媒介的诞生
         电讯传播:第四次传播革命—麦克卢汉的“地球村”理论—社会的媒介化与人在传播中地位的变迁
       54第二节电子空间与电子人的出现
         互动传播:第五次传播革命—电子空间与人的虚拟生存
       61第三节电子媒介的普及与电子媒介人的诞生
         电子媒介在全球范围的普及—电子媒介人的诞生—人人皆媒体的时代
       67第四节自媒体与大众传播机器的对话
        
      自媒体传播的相对优势—新媒体与传统大众媒体的竞争与合作—传统媒体的角色迷失与新媒体的把关人困境—自媒体与大众传播机器的对话
      81
      第三章电子媒介人的历史地位
       82第*节电子媒介人的主体性重构
         电子媒介人成为新的认识主体—电子媒介人成为新的实践主体
       91第二节电子媒介人的政治经济影响
         电子媒介人与商议民主—电子媒介人的政治参与与透明政府—电子媒介人与礼物经济
       102第三节电子媒介人的传播社会学意义
        
      电子媒介人成为有别于传统受众的传受合体—电子媒介人成为传播新格局的构建者—电子媒介人与媒介素养教育的新课题
       111第四节电子媒介人的文化身份
         电子媒介人与表现文化—电子媒介人与游戏文化
      119
      第四章电子媒介人的现实困境
       120第*节电子媒介人的观念碰撞
         徘徊在真实与虚拟之间—如何让世界变得平坦—公共领域里的个人表达何以可能
       130第二节电子媒介人的伦理冲突
         电子媒介人传播权利与权力的失衡—电子媒介人传播权利与责任的错位—传统的传播伦理有待重新考量
       138第三节电子媒介人的人格迷失
        
      电子媒介人的匿名传播与网络攻击和欺骗—电子媒介人的从众传播与乌合之众—电子媒介人的碎片传播与思维浅薄化—电子媒介人的信息焦虑与网络沉迷

       152第四节电子媒介人的文化矛盾
        
      对文化的恶搞与恶搞的文化—电子媒介人的围观政治与看客心态—电子媒介人的文化选择与认知困境—电子媒介人的跨文化传播与民族文化认同危机

      165
      第五章电子媒介人与未来社会
       166第*节媒介化社会个体发展的新机遇
        
      从人与媒介的分化到传播主体的回归—不仅是物质交往的主体,也是精神交往的主体—电子媒介人突破时空局限的遍历与遥在—从虚实矛盾到虚实和谐

       177第二节媒介化社会人际互动的新模式
         从狭隘交往到普遍交往—从现实交往到虚拟交往—从单向的交往到多向交往
       183第三节媒介化社会组织关系的新格局
         无组织的组织力量—国家与社会的新型关系—个人与组织关系的新变化
       191第四节媒介化社会人类社会的新边疆
         超乎“想象的共同体”—现实中的“黑客帝国”—领网主权与网络外交—电子边疆与虚拟艺术
      203结语媒介化社会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213主要参考文献
      234后记

      【文摘】 
      序言:
        “媒介化社会”是学者们近几年重点关注的课题。作为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的主任,我深感遗憾的是国内外都缺少对“媒介化社会”深入研究的成果。为此,本基地前几年同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合作,曾以媒介化社会研究为主题,遍邀大陆香港两地学者,进行深入探讨。

        夏德元进复旦新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之后,十分刻苦用功,又执著于新媒体研究,所以师生很快就决定选择以媒介与社会关系研究作为学位论文的选题。他围绕这个主题先后发表了近十篇论文。本博士论文接受答辩时,得到评审专家和答辩委员会许多教授的好评。以博士论文的两个部分为主要内容的两篇论文,先后发表于《学术月刊》,并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他顾不得歇息,马不停蹄地投入论文修改与补充,仅过了两个月,又把博士学位论文的修订本交到我手里,嘱我作序,争取尽快付梓出版,这就是各位看到的这本《电子媒介人的崛起——社会的媒介化及人与媒介关系的嬗变》。

        读夏德元的论文,同他平日的学术交谈,给我*深的印象是他学术上的敏锐,分析问题的深刻,以及对于学术原创性的追求,此外就是学习的刻苦与笔头的勤快。每每读他的论文,总有一种感觉,一股股新意迎面扑来。且以这篇博士论文修改稿为例略作分析,以印证我的感受。

        夏德元首先说明以往的传播社会学与媒介环境学研究,虽然侧重对大众传媒与人的关系的探讨,但偏于对传播效果与媒介素养教育的讨论,功利色彩的研究取向十分明显,研究者往往站在极其庞大的大众传播机器的立场上,把人作为受媒介影响和被动适应媒介所构建的拟态环境的对象来讨论,几乎无视作为传播主体的人对媒介的能动作用和创造性运用。夏德元对这种研究取向进行了深刻的批评。

        接着,他强调了这样的看法:人是传播的动物,也是善于使用媒介的行为主体。起初,人同媒介建立了一定的联系与沟通,但随着社会分化的加剧,人与媒介的关系也发生分离。一部分人垄断了媒介,垄断了传播权。由于大众传媒的出现与社会分工的细化,媒介的社会作用日益明显。电子媒介产生之后,媒介化社会雏形初具。电子媒介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观念,也对人类自身的行为方式与交往方式产生巨大影响。网络出现之后,使人类从传播学意义上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即媒介化社会。这个社会所构筑的虚拟现实无时不在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传媒与社会生活的深层互动日益彰显,昔日大众传媒的受众逐渐嬗变为作为传受合体的“电子媒介人”,并且正在试图通过与昔日强大无比的大众传播机器的平等对话,进而有望成为新的传播主体。换言之,“人人皆媒体”、“人人皆记者”可能成为现实。过去由大众传播机构一统天下的局面正在被打破,统治阶层、强权国家和跨国利益集团对媒介实施控制的难度在加大,人类有希望进入一个真正自由传播的新时代。

        夏德元指出在迎接这个新时代到来的过程中,电子媒介人也遇到了许多困惑、矛盾和冲突。它们就是,在代际意义上,电子媒介人对世界的认知和知识体系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与他们的父辈大异其趣;在“想象的共同体”层面,不同民族国家的人们因整体上向电子媒介人转变的速度存在明显差异,其文化观念也有一定隔阂;在文化认同上,因为互联网交往的全球性和互联网文化的开放性,不同民族国家的电子媒介人之间的文化认同,可能高于本民族国家内的代际认同,这可能带来电子媒介人的角色错位和心理失衡;电子媒介人的蜕变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自然生长过程,其间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人格的偏差与扭曲,比如网络依赖和电子沉迷等。

        在剖析这些困惑矛盾的同时,夏德元又指出,全球媒介化社会的形成,为不同民族国家个体参与世界史的创造和多姿多彩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传播权利与义务分离的状态将得到进一步改观。电子媒介人克服了诸多现实困惑之后,必将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接着,他从全球范围新型人际关系的建立、自由自主自律的传播的开展、“让人们自己组织起来”理想的实现、全球社会治理而达到和谐共生、无为而治的境界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极为细致的分析。他*后的结论是:所有这些变化,无不对现行社会体制和文化观念提出了挑战,给治国理政、国计民生、文化教育、外交关系等带来新的机遇,向学者们提出了一系列亟待研究的新课题;电子媒介人在全球范围的崛起及其传播主体性的回归,为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夏德元通过他的博士论文,为我们描绘了由于电子媒介人的崛起导致世界正在发生的改变。他从总体上向我们预示了新闻传播产业和新闻传播学理正在和将要发生的变化。他的分析与发现值得我们重视并引起更为广泛、更为深入的讨论。我相信在此基础上他一定不会中途停顿,我们有理由期待他在已有研究成绩的起点上,向人们提供更多更新的成果。

        这是作为导师的希望,也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对已获得博士学位年轻学者的要求。是为序。

      【前言】 
      一、 问题的提出

        
        种种迹象表明,几乎与世界同步,中国社会正在进入一个可以用“媒介化”来命名的社会。童兵教授指出:“信息全球化引领世界进入了数字化传播新阶段。铺天盖地的报纸杂志,无处不在的广播电视节目,琳琅满目的书籍市场,精彩纷呈的电影银幕,令人神往的网络天地,快速便捷的手机短信,当代人生活在由数不尽的媒介织成的社会。媒介及赖其进行的新闻传播已经成为人类须臾难离的中介,成为当代人类交往的基本形态,成为社会的总体表达形式。数字化生存,媒介化社会,是信息社会*重要的特征。”童兵:《让每个社会成员分享媒介化社会成果》,《新闻与写作》,2006年第1期。

        在这样一个社会全面媒介化的进程中,作为维系人类社会存续和发展以及“共同占有事物的手段”(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语)的传播活动及其组织形式、运行规则等都发生着深刻的变革。这样的变革带来许多革命性的后果,整体上改变了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格局,给治国理政、国计民生、文化教育、外交关系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其中,人与媒介之间关系的变化是引起上述变化的重要因素,值得特别加以研究。

        在历史上,人与媒介的关系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初,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可能无法借助任何媒介,人只能作为媒介本身来进行彼此之间的联系和沟通。那是人类史前的自媒体时代。随着人类文明的进化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的依赖关系发生了变化,人们之间通过媒介进行交往,人类交往的范围也逐渐扩大。社会分化为阶层,人与媒介的关系也发生分离。一部分人垄断了媒介,垄断了传播权。传播的权利与义务开始失衡。大众传媒的出现与社会分工的细化同步发生,媒介的社会作用日益明显。随着电子媒介的产生,媒介化社会雏形初具。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彻底改变了人们关于世界的观念,也对人类的行为方式、交往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所谓“地球村”的想象日益变为可以感知的现实。在人类传播史上,互联网的发明无疑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互联网与手机通讯一道,缔造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等量齐观的虚拟空间,或称赛博空间,本书建议称“电子空间”。网络的发展,使人类社会从传播学意义上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即媒介化社会阶段。在媒介化社会里,人们的日常生活都无一例外地处在电子传媒覆盖之中,它所构筑的虚拟现实无时不在影响着人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传播与社会生活的深层互动日益彰显,昔日大众传媒的受众逐渐嬗变为作为传受合体的“电子媒介人”,并且正在试图通过与昔日强大无比的大众传播机器的平等对话进而有望成为新的传播主体。媒介由“人体的延伸”到分离异化,再重新回到人自身,人与媒介完全融为一体,难解难分;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二次出现自媒体,也是人类传播行为通过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实现了质的飞跃。这为人类传播权利与义务的直接统一提供了新的可能。

        过去,“由于制度安排的不当,资源分配的不公,为社会作出贡献与取得回报数额的不同,每个社会成员在媒介化社会中所消费的信息资源是不等的,甚至获取公共信息的权利与机会也有不小的差异。”
      如今,网络传播技术的发展和电子媒介人的积极参与,则有望“让每一个社会阶层,每一个社会公民,在媒介化社会生活中真正成为信息沟通与交流中的主体”,唯有如此,才能使“每一个社会成员能够毫无障碍地分享信息传递革命的每一个成果,这个媒介化社会才是真正属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童兵:《让每个社会成员分享媒介化社会成果》,《新闻与写作》,2006年第1
      期。。

        
        二、 研究现状

        
        国外新闻学、传播学、社会学、文化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专家对有关媒介化社会传播主体生存境遇的话题早有涉及。除了麦克卢汉等人早在半个世纪之前的天才预测之外,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西方学者或发表《电子人宣言》〔美〕堂娜?哈拉维(Donna
      Haraway): “A Manifesto for Cyborgs: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alist
      Feminism in the 1980s,”Simians,Cyborgs and
      Women,Routledge,1989,pp.65?107。,宣告“宁可做一个电子人而不是女神”;或推崇《数字化生存》〔美〕尼古拉?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Being Digital,
      1995。,为“后信息时代”的来临大唱赞歌:“人不再被物役,而是物为人所役。在科技的应用上,人再度回归到个人的自然与独立,不再只是人口统计学中的一个单位。”或惊异于《网络社会的崛起》〔美〕曼纽尔?卡斯特(Manuel
      Castells):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1996,2000。,认为电子多媒体的空间,也正在将我们分化为“互动的”和“被互动的”两种人:前者能够参与主动创新,后者则被动地接受信息……或有感于《童年的消逝》〔美〕尼尔?波兹曼(Nell
      Postman):The Disappearance of Childhood
      ,1982,1992。,哀叹“电子媒介完全不可能保留任何秘密。如果没有秘密,童年这样的东西当然也不存在了”。上述研究大致从激进的、审慎乐观的和消极悲观的三种立场对媒介化社会人与媒介关系的新变化做了阐释。该领域国内翻译引进的国外代表著作有:卡斯特的“信息时代三部曲”即《网络社会的崛起》(2003)、《认同的力量》(2006)和《千年终结》(2006),均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波兹曼的“媒介批评三部曲”即《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以及《童年的消逝》和《娱乐至死》,分别由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出版,被誉为波兹曼(一译波斯曼)的媒介批评三部曲。、保罗?莱文森的《数字麦克卢汉:信息化新纪元指南》、《思想无羁》、《新新媒介》〔美〕保罗?莱文森(Paul
      Levinson)上述著作分别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和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出版。、劳伦斯?莱斯格的《代码:塑造网络空间的法律》和《思想的未来》〔美〕劳伦斯?莱斯格(Lawrence
      Lessig)上述著作均由中信出版社(2004)出版。以及水越伸的《数字媒介社会》〔日〕水越伸:《数字媒介社会》,冉华、于小川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等。

        国内关于媒介化社会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新闻传播学领域,部分新闻传播研究机构和新闻传播学者在媒介化社会实证研究和综合研究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并产出了一批研究成果参见夏文蓉:《论当代文化的媒介化趋势》,《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5期;李双龙、王婷婷:《媒介化社会:现状与趋势——“2004中国传播学论坛”综述》,《新闻大学》,2004年第6期;蔡骐、刘维红:《论媒介化社会中媒介与消费主义的共谋》,《今传媒》,2005年第2期;孟建、赵元珂:《媒介融合:粘聚并造就新型的媒介化社会》,《国际新闻界》,2006年第7期;张涛甫:《媒介化社会语境下的舆论表达》,《现代传播》,2006年第5期;林爱珺、张晓锋、童兵:《我国社会的媒介影响与媒介依赖》,《新闻界》,2007年第6期;朱颖、童兵:《“科学发展观与媒介化社会构建”系列报告之一:我国受众的媒介占有与接触情况》,《新闻界》,2007年第12期;张晓锋、童兵:《“科学发展观与媒介化社会构建”系列报告之二:我国受众的媒介角色认知与评价》,《新闻界》,2007年第12期;马凌:《媒介化社会与风险社会》,《中国传媒报告》,2008年第2期;童兵主编:《科学发展观与媒介化社会构建——新闻传播学视角的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楚亚杰:《媒介化时代的新闻传播教育:理念、目标及对策——复旦大学“全球知名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论坛”综述》,《新闻记者》,2009年第12期;赵瑞华:《媒介化生存与人的异化》,《新闻记者》,2010年第2期;张晓锋:《论媒介化社会形成的三重逻辑》,《现代传播》,2010年第7期;李林:《媒介化现象探析——从盲目到自觉》,《科技传播》,2011年第1期等。。另外,国内学者近年来在网络哲学常晋芳:《网络哲学引论》,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李素霞:《交往手段革命与交往方式变迁》,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李伦:《网络传播伦理》,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冯务中:《网络环境下的虚实和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网络政治学刘文富:《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胡泳:《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李永刚:《我们的防火墙:网络时代的表达与监管》,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网络社会学郭玉锦、王欢:《网络社会学》,2005;黄少华、翟本瑞:《网络社会学:学科定位与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王萍:《传播与生活:中国当代社会手机文化研究》,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网络传播学彭兰:《网络传播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网络文化与艺术研究黄鸣奋:《数码艺术学》,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等领域也展开了富有成果的研究。这些成果共同构成了媒介化社会新媒体传播研究的丰富资源,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照。但是也应该看到,有关人与媒介关系的历史考察和理论思辨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其中,当下中国社会媒介化过程中人与媒介关系嬗变所出现的新现象和变化趋势,尤其值得研究。因此,本书即由此入手展开考察,在充分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若干浅见,希望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有所发现。

        
        三、 选题的意义

        
        本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较强的现实意义。

        首先,在理论上,国内外诸多领域的学者虽然对人与媒介的关系有过大量零散的论述,但是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针对媒介化社会中人与媒介关系的现实变化和发展趋势做出系统研究的著作问世,本研究可以填补这方面的空白。人与媒介的关系,是传播社会学和媒介环境学应该加以重点研究的内容之一,但是,目前所见的传播社会学和媒介环境学著作,大多侧重大众传播媒介与人的关系,而且又多局限于传播效果的研究和媒介素养教育等方面;这样的研究取向有非常明显的功利色彩,即站在往往是极其庞大也极其强大的大众传播机器的立场上,把人作为受媒介影响和被动适应媒介所构建的拟态环境的对象来加以讨论,几乎完全无视作为传播主体的人(尤其是具体的个人)对媒介的能动作用和创造性运用。同时,无论是激进的还是悲观的抑或审慎乐观的立场,已有研究多缺乏人与媒介关系的历史考察和现实考量之间的逻辑联系。本研究有望在这些方面有所突破。

        其次,在实践上,随着全社会媒介化程度越来越高,掌握着各种功能越来越强大的电子媒介,传播技能日趋娴熟的电子媒介人数量日益增长,过去全球范围内那种几乎全部由传媒巨头掌控的传播格局逐渐被打破,个人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从而造就了过去时代无法想象的许多传播奇观,给治国理政、国计民生、文化教育乃至外交关系带来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对媒介化社会人与媒介互动关系新特点、新规律的研究,对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四、 主要研究内容

        
        本书拟在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传播社会学和媒介环境学的视角对人与媒介的关系进行历史的考察,并循着传播社会学的思路,侧重研究电子媒介诞生以来人与媒介关系的嬗变和传播在规模上的新特点,重点研究网络社会传播主体的生存方式和交往方式的总体特征。正如鲍德里亚所揭示的:“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孔网分类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