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X
社科书专卖
  • 战争科学论——认识和理解战争的科学基础和思维方法

战争科学论——认识和理解战争的科学基础和思维方法

举报

正版全新

  • 装帧:    其他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1页
  • 出版时间: 
  • 装帧:  其他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1页

售价 141.60 7.9折

定价 ¥180.00 

品相 全新

优惠 满包邮

优惠 满减券
    运费
    本店暂时无法向该地区发货

    延迟发货说明

    时间:
    说明:

    上书时间2023-10-06

    数量
    库存11
    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
    微信扫描打开成功后,点击右上角”...“进行转发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四年老店
    店铺等级
    资质认证
    90天平均
    成功完成
    81.87% (182笔)
    好评率
    99.98%
    发货时间
    19.14小时
    地址
    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
    电话
    • 商品详情
    • 店铺评价
    立即购买 加入购物车 收藏
    手机购买
    微信扫码访问
    • 商品分类:
      社会文化
      货号:
      1496471
      商品描述:
      【书    名】 战争科学论——认识和理解战争的科学基础和思维方法
      【书    号】 9787030560360
      【出 版 社】 科学出版社
      【作    者】 胡晓峰
      【出版日期】 2020-04-01
      【版    次】 1
      【开    本】 16开
      【页    码】 1
      【定    价】 180.00元

      【内容简介】 
      针对信息化战争运行机理研究,本书重点讨论战争的科学基础与思维方法问题。战争存在巨大的复杂性,牛顿科学体系下的认识论和世界观已经无法作为信息化战争研究的科学基础。复杂性科学原理和方法,应该成为开启研究现代战争大门的钥匙。了解现代科学的**进展,建立全新的科学思维模式,研究信息化战争的运行机理,理解战争科学的本质和意义是本书的重点。全书共7章,分别介绍什么是战争研究的科学基础,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思想,复杂性研究在复杂网络、大数据及深度学习方面的新进展,信息化战争的科学思维方法,复杂性科学思想与战争研究,从科学思维到科学方法,科学对于战争的意义等内容。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1章 战争研究的科学基础是什么 1
      1.1 从经验到科学的战争研究 1
      1.1.1 海湾战争往事 1
      1.1.2 战争理论的实践性特点 2
      1.1.3 用科学原理解释战争机理 4
      1.2 牛顿科学范式的起源与内容 8
      1.2.1 走向科学时代的科学方法 8
      1.2.2 牛顿范式的“一法两观” 11
      1.2.3 牛顿科学范式的影响和质疑 14
      1.3超越牛顿科学范式 17
      1.3.1 催生认识论进步的百年世纪 17
      1.3.2 哥德尔定理 24
      1.3.3 应对不确定的未来 27
      第2章 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思想 32
      2.1 复杂性与复杂系统 32
      2.1.1 如何看待世界、看待战争 32
      2.1.2 复杂性的概念与产生 35
      2.2 复杂系统性质之一:适应性 38
      2.2.1 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和性质 38
      2.2.2 复杂系统的适应性进化 42
      2.2.3 战争对抗比的就是适应能力 46
      2.3 复杂系统性质之二:不确定性50
      2.3.1 什么是不确定性 51
      2.3.2 不确定性产生的缘由及争论 55
      2.3.3 不确定性与多样化思维 60
      2.3.4 管理和控制不确定性 63
      2.4 复杂系统性质之三:涌现性 69
      2.4.1 什么是涌现性 69
      2.4.2 涌现结果的非线性 75
      2.4.3 涌现的层次性 84
      2.4.4 涌现过程的产生 88
      2.5 复杂系统的预测与应对 93
      2.5.1 复杂系统预测之难 93
      2.5.2 复杂系统如何预测 101
      2.5.3 复杂系统的应对 105
      第3章 复杂性科学新方法 109
      3.1 复杂网络的发现 109
      3.1.1 小世界模型和无尺度网络 109
      3.1.2 复杂网络的特点 114
      3.1.3 复杂网络的性质 117
      3.1.4 复杂网络研究三部曲 122
      3.2 大数据的出现 124
      3.2.1 什么是大数据 124
      3.2.2 大数据的种类和特点 127
      3.2.3 大数据的作用 129
      3.2.4 大数据的影响 134
      3.2.5 大数据带来了什么 138
      3.3 深度学习的突破 145
      3.3.1 阿尔法狗的惊世表演 145
      3.3.2 深度学习的前世今生 149
      3.3.3 深度学习的应用突破 162
      3.4 战争复杂性研究的工具 168
      3.4.1 复杂系统的不同认知路线 169
      3.4.2 新时代的科学工具 172
      第4章 信息化战争的科学思维 178
      4.1 新时代的思维密码 178
      4.1.1 “未来战争”的民间范本 178
      4.1.2 新时代的战争思维改变 181
      4.2 网络化思维——“点”“链”连接的革命 184
      4.2.1 系统即网络,关系为核心 185
      4.2.2 网络化的目的是系统化 188
      4.2.3 网络链接比节点更重要 191
      4.2.4 网络遵从自己的内在运行规律 197
      4.2.5 互联网思维与影响 202
      4.2.6 网络化思维是什么 207
      4.3 体系化思维——“死”“活”系统的转变 208
      4.3.1 体系性质:具有涌现性会阶跃变化 209
      4.3.2 体系结构:具有成长性会不断进化 215
      4.3.3 体系能力:具有相对性靠对抗产生 227
      4.3.4 体系效能:具有整体性靠全局反映 234
      4.3.5 体系化思维是什么 244
      4.4 大数据思维——“大”“小”价值的抉择 244
      4.4.1 数据化综合思维 244
      4.4.2 相关性跨界思维 250
      4.4.3 交互化实验思维 257
      4.4.4 从数据到决策思维 262
      4.4.5 大数据思维是什么 271
      4.5 虚拟化思维 ——“虚”“实”认知的碰撞 271
      4.5.1 虚拟化的本质是认知为核心 271
      4.5.2 虚拟化的重点在制造体验 277
      4.5.3 虚拟化的核心在认知控制 280
      4.5.4 “虚”“实”结合产生创新 285
      4.5.5 虚拟化思维是什么 288
      第5章 复杂性科学思想与战争研究 290
      5.1 科学管理向复杂性思想转变 290
      5.1.1 向科学管理的艰难转型 290
      5.1.2 向复杂性科学思想的转变 294
      5.2 基于复杂性科学的战争理论研究 299
      5.2.1 信息时代的指挥控制 300
      5.2.2 复杂性思维与战斗力的炼成 305
      5.2.3 去中心化的作战 309
      5.2.4 复杂环境下的军队变革 314
      5.3 战争理论创新的科学基础 319
      5.3.1 理论创新缘于科学基础深厚 319
      5.3.2 战争理论家的科学素养 322
      5.4 未来战争宣言 327
      5.4.1 新时代的意义 327
      5.4.2 智能化战争呼之欲出 334
      5.4.3 应对未来战争时代 342
      第6章 从科学思维到科学方法 349
      6.1 什么是科学 349
      6.1.1 科学的三要素 349
      6.1.2 科学的概念 355
      6.1.3 科学的辨析与局限 360
      6.2 如何科学地从事研究 365
      6.2.1 规范的科学过程 365
      6.2.2 严谨的科学方法 371
      6.2.3 基本的科研逻辑 378
      6.2.4 科学的思维方法 384
      6.2.5 求实的科学精神 389
      6.3 战争如何成为科学 399
      6.3.1 战争科学的独特性 399
      6.3.2 科学地研究战争 404
      6.3.3 战争科学:离科学还有多远 412
      第7章 科学对于战争的意义 417
      7.1 人类认知与科学革命 417
      7.1.1 认知是推动人类发展的唯一动力 417
      7.1.2 科学就是承认自己不知道 419
      7.2 结语 423

      【文摘】 
      靠前章战争研究的科学基础是什么

      1.1从经验到科学的战争研究

      1.1.1海湾战争往事

      我想先从一段27年前的往事说起。

      1990年年底,伊拉克突然出兵占领了科威特,导致海湾战争爆发。当时我还在国防科技大学的系统工程与数学系任教,对这场战争也仅仅停留在关心这个层面,并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但是,我的一位同事却对这场战争很关注。他是军事运筹学领域一位很有理论造诣的教授,曾用数学方法研究伊朗和伊拉克的“两伊战争”多年,并成功地用数学方程描述了两伊战争的进程和结局,得到了学术界的肯定。这次,他又跃跃欲试,试图再次使用他提出的数学方法,来预测海湾战争的进程和结局。当时的资料来源十分有限,只能通过各种报刊收集材料,很后写出了研究论文,结论是美军会因此陷入长久的消耗战之中,结局可能会与越南战争基本相同。大家知道,越南战争让美国人深陷其中,进退两难,很后不得不灰溜溜地撤军了事。

      论文提交到系学术委员会评审,准备正式交由学术会议发表。我恰好是被选中的评审者之一,论文被送到了我的手上。但是,正在我努力学习和理解他的想法并要给出评审结论的时候,海湾战争结束了。很显然,论文的结论与战争的结局接近不符。这位老教授得知后也郁郁寡欢,他始终没有想明白,为什么在同一地区的两场战争进程和结局会如此的不同?虽然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和伊朗军队差别很大,但从参与战争的总人数和总装备上看却相差并不太大,为什么伊拉克与伊朗可以打个平手,而和美国人打就接近不堪一击呢?

      其实,美国当时也有很多学者对海湾战争做了预测,说什么结果的都有。我印象很深刻的就是战损,结果其实也不比我们那位老教授预测的好到哪里去。美国人当时采用了两个很有名的模型预测战损结果,一个叫“波森模型”,预测联军将伤亡4000~11000人;另一个叫“爱泼斯坦模型”,预测联军将伤亡3000~16000人。这两个模型倒是预测战争会很快结束,不过都会出现消耗战的情况。美国军队自己也准备了几万个收尸袋,估计预测的结果也差不多。但海湾战争的实际结果大家都已经知道了,多国部队仅147人死于作战,35人死于友军误伤,这和预测结果相比误差实在是太大了。

      我讲这个故事,其实并不是要讨论海湾战争应该如何预测,而是想从这件事情探讨一下我们该如何去认识和理解战争运行机理这个问题。我们大家都知道,海湾战争给全世界提了个醒,信息化战争即将来临,所以我们开始重视信息化和武器装备的建设,但不知不觉中我们却忽视了战争机理变化这个更为核心问题的研究。为什么同一地区的两场战争会得到接近不同的结果?这是不是只是由于武器装备的不同带来的?通过观察越南战争、两伊战争和海湾战争这三场不同的战争,战争这个事物的背后到底有什么样的运行机理?到底是什么东西影响了我们对战争规律的判断?

      本书就是要从科学认识论的角度,认识和理解战争的科学基础和思维方法,探讨战争,尤其是信息化战争的运行机理这个问题。

      1.1.2战争理论的实践性特点

      战争理论的总结起源于实践

      人类很早是通过总结经验认识战争的。从原始部落之间的流血冲突,到近代百万大军之间的疯狂搏杀;从冷兵器时代的尸横遍野,到核武器制造出来的恐怖平衡;从面对面的堂堂之阵消耗争斗,到“农村包围城市”游击战的星火燎原;从网络空间的风云再起,到对付恐怖主义的新型战争,这些都给战争研究者带来无穷的源泉和灵感,激发出一代又一代的战争理论。

      军事家通过对战争经验的不断积累,从而找到战争的一般性规律,用于指导下一场战争。中国古代“兵圣”孙子,写出了千古不朽的名篇《孙子兵法》;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从理论上总结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持久战”、“人民战争”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战争理论,创造了人类战争目前以弱胜强的奇迹。西方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和约米尼安托万
      约米尼,1779~1869,法国拿破仑时期的将军,后投奔俄国沙皇,成为俄军上将。其优选的贡献在于军事理论研究方面,撰写了《战争艺术概论》等著作,与克劳塞维茨并称为西方军事思想两大。,总结了拿破仑战争的得失成败,克劳塞维茨写出了有名的战争理论经典《战争论》,而约米尼也写出了极具实用性的《战争艺术概论》等书。

      这些军事理论家写出的战争理论能够被世人认可并传诵至今,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大多数都是战争的实际参与者。这种对战争的直接经验认识,既反映了战争理论的实践性特点,也反映了战争理论研究者本人的概括和总结能力。他们作为战争的主要决策者或谋划者,能够亲身感受战争中那种变化莫测的不确定性,担负着生死成败巨大责任的压力,从而促进他们对战争经验进行总结并形成理论。时至今日,这种直接从战争经验中总结出来的理论,不仅仍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对战争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而且其理论产生的方式也仍然是战争理论的主要来源。

      哲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等其他领域的研究者,虽然他们可能没有亲身参与或组织战争,但也将战争作为他们的重要研究对象,采用各自熟悉的方法加以研究,用以回答哲学理论、历史评价、经济影响,以及社会发展等各方面的问题。古希腊哲学家赫拉特里特,就是说出名言“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河流”的那个人,他认为:“战争是万物,可以使一些人成为神,另一些人成为人、奴隶或是自由人”。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写出了影响至今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以他名字命名的“修昔底德陷阱”理论,现在还有人用于预测大国崛起的进程。我们熟悉的无产阶级理论家马克思、恩格斯,也都对战争研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这种主要基于经验和精于思辨的战争理论研究,在近代也有新的发展。美国当代军事历史学家杜派等率先采用战争历史数据进行定量化研究,创建了美国有名的“军事历史经验主义”学派,对当代的战争理论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他们做的很重要的工作就是把“一战”、“二战”,以及这之间很多战争的数据收集起来,并通过这些量化数据,研究战争的运行规律和机理。军事运筹学中有名的“杜派指数”,也就是“战斗力指数”,就是由杜派在1964年创立的一种描述战斗力和作战损耗的量化方法,至今仍被很多学者和**。邓尼根是有名的兵棋设计大师,海湾战争时美国国防部使用的就是他设计的人工兵棋。邓尼根设计兵棋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要将历目前的战争进程和结果都进行量化,然后编入兵棋规则中,用于对未来战争进行推演。这些做法的本质就是“让历史告诉未来”。

      经验理论到底是不是科学?

      千百年来,这些战争理论研究者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不可否认,他们同时也受到所处时代科学思想发展不足带来的局限。战争理论研究依靠的基本还是经验总结和逻辑思辨,得到的还是一些口诀式或警句式的结果。即便是搜集数据的分析,也大多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程度。因此,还很难说清楚,战争背后运行的真正机理是什么。这就像当年我在农村当知青向老农学习看天气一样,靠背一些谚语进行天气预报,比如“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等,这些都是农民上千年积累下的经验总结,是不是准确也没有什么人去追究。如今人们通过气象卫星已经知道了优选云图,知道了台风风眼,也搞清楚了高压脊、低压槽等,了解了这些气象变化的真正机理,才有了准确预报天气的可能。

      即使到了今天,战争理论的研究很大程度上也还在这个层面上徘徊,许多战争理论还停留在谚语式的“四六句”方面。大多是以定性的方式说明“是什么”和“为什么”,但对如何用规范的、科学的方法来研究背后隐藏的运行机理却关注较少。比如,我们经常见到的几句话,“信息化战争,信息为知名品牌”,但是信息是如何“知名品牌”的?在哪个环节上起到了“知名品牌”作用?又比如,“人的因素起决定性作用”,人是何时,以及如何起的决定性作用呢?决定性作用又是什么呢?再比如,“体系破击需要打击关键节点”,听上去这些关键节点就应该是像通信枢纽、指挥所、优选领导人这一类,而不会是别的什么节点。但是,它们真的就是体系的关键节点吗?这些问题听起来好像都是一些不证自明的事情,但事实上恰恰很可能的是说不清楚。

      我们的战争理论大多数都建立在哲学理解、逻辑思辨和经验认识的基础上。由于这些大多是基于常识的理论,所以谁都可以评说两句,即使看电视的老头、老太太也可以评论伊拉克战争,网络上的“愤青”也可以评论战略局势,指责萨达姆不会打仗,指责政府不懂战略。因为没有坚实的现代科学作为理论基础,也说不清楚战争内在真正的运行机理,所以经常被有人指责为“不科学”。不容否认,严格意义上的“科学”,主要指的是近代自然科学方法,从出现到今天也只有几百年的历史,而战争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尝试用近代自然科学方法去解释战争机理,满打满算也只有不到二百年的时间。所以,要弄清楚战争运行的科学机理,不仅军事理论界研究积累不够,就是科学界在方法手段上也准备不足。

      但是,是不是这些经验式的理论就真的不科学了呢?那些指责它们的人是否想过,这些所谓“不科学”的经验理论,比如《孙子兵法》,又为何可以千百年盛行不衰,仍然可以指导今天的战争呢?这中间是否还蕴含着我们现在的科学尚不能解释,或者是还没有去解释的内在机理呢?答案是肯定的,其中的道理后面会慢慢细说。

      1.1.3用科学原理解释战争机理

      科学原理和发现对战争的巨大影响

      科学的介入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古代、近代到现代,科学原理的新发现,几乎都被首先考虑用于战争。科学原理有两大战争应用领域:一个是研发武器装备;另一个是解释战争机理。

      将科学新发现用于制造武器装备,这个大家比较熟悉。这是因为战争关乎国家的安危,当国家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谁都希望有撒手锏武器出现,拯救国家于水火,以避免当亡国奴。很典型的莫过于“二战”期间出现的核武器,所以哪个国家都是尽自己优选的能力,不惜一切代价地去发展新型武器装备。正是这个原因,现代主要的重大科学技术进步,很大程度上都是被军事需求牵引出来的。像计算机、互联网、导航卫星、激光技术、核能技术、无人机技术等,几乎都源于对未来战争的准备和发展武器装备的需要。只是在很近这些年,才出现了一些反过来的现象,很多新技术是民间先广泛使用,反过来才转移到军用方面,如自动物流技术、机器智能技术等。

      将科学原理用于解释战争运行机理是另一方面。这是将战争研究上升为战争科学的必由之路,但仅有大约不到200年的历史,并不是很长。很早将近代科学原理用于解释战争机理的是克劳塞维茨、约米尼和兰彻斯特等。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借鉴了他那个时代优选的科学理论,也就是牛顿物理学理论,引入诸如“摩擦”“重心”“阻力”等物理学概念来解释战争现象,因此被称为伟大的社会物理学家。法国将军约米尼,跟随拿破仑多年,系统地总结了拿破仑作战的行动逻辑,也成为赫赫有名的军事理论家。

      1914年,英国飞机工程师兰彻斯特在英国《工程》杂志发表了一系列的论文,抢先发售提出描述作战行动定量化结果的微分方程,后来被人们称为“兰彻斯特方程”。兰彻斯特方程结合了数学方法和战争经验,一度被认为是战争的“多能数学方程”,成为军事运筹学的重要基本理论。它以微分方程的方式描述了“兵力损耗”、“集中兵力”等经典作战理论,尽管并不是十分准确,但与战术原则基本匹配,至今仍有人不断将其扩展,应用到很多作战理论研究方面。这可能是很早以数学方程方式表达出来的作战理论,而在这之前没有人会认为,作战行动能够用数学公式的方式表达出来。有名科学家钱学森把这种方法称为半经验半理论方法,说它既反映了人类的战争经验认识,又具有数学理论上的严密,比较符合战争理论的特点。

      博弈论是用数学方法研究战争的另一个重要学科。创造博弈论的冯
      诺依曼是一个数学家,但是这个学科却并不属于数学。另一位研究博弈论为大家所熟知的是传奇数学家和经济学家纳什约翰
      纳什,1928~2015,美国有名数学家、经济学家,博弈论的创始人,1994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电影《美丽心灵》说的就是他的故事。纳什的贡献在于他给出了纳什均

      【前言】 
      胡晓峰,1957年出生,专业技术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少将军衔,兵棋工程总师。国防大学信息作战与指挥训练教研部原副主任,是中央组织部直接掌握联系的不错专家,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同时兼任中国仿真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指挥控制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常务理事等。获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实用工程奖、国家863计划优选个人、全国优选科技工作者等奖励。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军队科技领军人才。长期从事军事运筹与军事系统工程、战争模拟系统等领域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主持完成多项国家、军队重大课题研究,带领的团队获全军科技创新群体奖。出版《战争复杂系统仿真分析与实验》、《战争模拟引论》、《多媒体技术教程》等十余部,发表论文三百余篇。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重量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部委与军队等科技进步奖二十余项。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孔网分类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