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X
社科书专卖
  • 世界博物馆导读

世界博物馆导读

举报

正版全新

  • 装帧:    其他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88页
  • 出版时间: 
  • 装帧:  其他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88页

售价 52.95 6.8折

定价 ¥78.00 

品相 全新

优惠 满包邮

优惠 满减券
    运费
    本店暂时无法向该地区发货

    延迟发货说明

    时间:
    说明:

    上书时间2023-10-05

    数量
    库存6
    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
    微信扫描打开成功后,点击右上角”...“进行转发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 商品详情
    • 店铺评价
    手机购买
    微信扫码访问
    • 商品分类:
      社会文化
      货号:
      1501526
      商品描述:
      【书    名】 世界博物馆导读
      【书    号】 9787567583412
      【出 版 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    者】 胡盈
      【出版日期】 2018-11-01
      【版    次】 1
      【开    本】 16开
      【页    码】 288
      【定    价】 78.00元

      【编辑推荐】 
      去博物馆看什么?不只是历史

       

      作为一种读本型的教材,此书以学习者的视角切入,而非以教育者的视角切入,每章以读者关心的问题导入,充分体现以读者和学习者为中心的考虑。不仅配备了丰富的插图,还在每章插入了精心创作的手绘插图,使其在可学、可练的同时也具有了可读、可赏的审美价值。

      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博物馆的专业形象呈现在大众面前,同时融合批判性的问题思考,是适合所有文博爱好者的优质读物。本书向大众表明博物馆不仅仅是藏品的组合,更是社会文化与发展的记录。博物馆的教材不应仅仅介绍“物”和“物”的罗列,而应讨论和了解这些“物”的展示背后文化的思考和博物馆的立场。而这正是这本读本型教材的创新之处。

      《世界博物馆导读》的编写获得“华东师范大学精品教材建设”项目支持,本教材对应课程《世界博物馆巡礼》获得“2017年华东师范大学本科生课程设计比赛二等奖”。

      【内容简介】 
      上编“博物馆与社会”,介绍博物馆的基本概念、历史源流、功能类型等。通过大量世界各地博物馆的案例,帮助大家形象地了解博物馆这一机构,及如何利用博物馆资源。

      下编“博物馆与文化”,通过聚焦八个著名的*博物馆,每章引出一个文博相关的社会话题进行探讨,并结合具体的藏品,介绍艺术的欣赏方法、基本的艺术史及文物知识。

      现代的教学方法注重教与学的互动、课堂的“翻转”;学习也不仅限于课堂,而在于实践、考察、体验结合的综合锻炼场。教学如此,教材也应如此。

      每章还设有“阅读书单”,列出与本章有关的参考书籍,方便大家深入学习。在本书的末尾附录,设有三个“话题”和三个“专题”两个部分。“话题”针对性地聚焦大家关心的某个博物馆相关话题,进行着重探讨;而“专题”则是对博物馆参观及藏品赏析的具体引导。

      【目录】 
      前言1

      上编博物馆与社会2

       

      第*章什么是博物馆?3

      第*节博物馆的定义与性质4

      第二节博物馆的工作重点与工作对象10

      拓展阅读12

      观察体验14

      应用实践15

      阅读书单19

       

      第二章博物馆的源流——走下神坛的缪斯21

      第*节世界博物馆发展史22

      第二节中国博物馆发展史26

      拓展阅读29

      观察体验33

      应用实践34

      阅读书单34

       

      第三章博物馆的功能和类型35

      第*节使命——博物馆的灵魂36

      第二节博物馆的功能37

      第三节博物馆的建筑46

      第四节博物馆的类型48

      拓展阅读50

      观察体验53

      应用实践53

      阅读书单60

       

      第四章博物馆的人——缪斯的“管家”61

      第*节博物馆人的形象62

      第二节博物馆人的职业操守67

      拓展阅读68

      观察体验89

      应用实践89

      阅读书单91

      下编博物馆与文化94

       

      第五章卢浮宫——什么成就了“热门”?95

      第*节从私人府邸到公共博物馆:古老宫殿的现代复兴96

      第二节艺术的价值100

      拓展阅读118

      观察体验120

      应用实践120

      阅读书单121

       

      第六章大英博物馆——国宝争夺战123

      第*节文物归属的思考:道义、立法、合作与未来124

      第二节艺术的产生——融合与影响140

      拓展阅读141

      观察体验143

      应用实践143

      阅读书单144

       

      第七章大都会博物馆——“热钱”成就的千秋伟业145

      第*节现代博物馆的建立与运营146

      第二节艺术的风格——时代的烙印与不同形式间的借鉴159

      拓展阅读160

      观察体验165

      应用实践165

      阅读书单165

       

      第八章艾尔米塔什博物馆——浴火重生167

      第*节艺术与宗教168

      第二节战火的考验:文化的存亡178

      拓展阅读180

      观察体验183

      应用实践183

      阅读书单183

       

      第九章两岸故宫——一个甲子的聚散离合185

      第*节博物馆的文化象征——分离与合作186

      第二节中国传统书画的审美与“中西结合”190

      第三节“珍玩”——取材生活与文人精神195

      拓展阅读197

      观察体验211

      应用实践211

      阅读书单215

       

      第十章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与埃及古物博物馆——考古那些事儿217

      第*节什么是考古学?218

      第二节挖还是不挖?考古发掘VS遗产保护226

      第三节公共考古学227

      拓展阅读228

      观察体验231

      应用实践231

      阅读书单234

       

      第十一章博物馆的出路:当代的挑战与机遇235

      第*节没有边界的博物馆:新的社会责任236

      第二节参与性博物馆:博物馆是一种生活方式……238

      拓展阅读239

      观察体验241

      应用实践241

      阅读书单246

       

      附录一:话题247

      话题一:凭什么把藏品“捐”给博物馆?247

      话题二:博物馆会展示赝品吗?250

      话题三:博物馆可以把藏品卖掉或扔掉吗?252

       

      附录二:专题255

      专题一:博物馆的正确“打开”方式255

      专题二:如何“阅读”一件艺术品?258

      专题三:如何“阅读”一幅画?260

      参考文献261

      致谢269

      【文摘】 
      靠前章 什么是博物馆?我知道“博物馆”一词的含义,它意味着已经死去的东西和制成标本的东西,也就是过去的东西。——1997年,圣地亚哥自然历史博物馆一次战略会议上一位观众的评语。问题聚焦:1. 什么是博物馆?这类机构有什么特点?2. 博物馆存在的目的是什么?很重要的目标是什么?靠前节 博物馆的定义与性质2015年7月的一个炎炎夏日,微信朋友圈被一张冥王星的“笑脸”照片刷屏了。这张照片,是新视野号飞了9年,走过48亿公里,才换来的。为什么我们会对一幅来自遥远时空的景象如此痴迷?我们仰望星空,好奇于那些熠熠闪光的星辰,事实上,我们看到的光芒,可能已经过了千百年。为什么我们仍然如此关注、如此投入地探究那些过去的闪耀?因为那是我们的精神寄托。好奇心和梦想驱使着我们——通过研究过去,探秘未来。博物馆正是这么一个收藏过去,也收藏梦想的地方。在一家打着“know your own bone”(发现属于你的“骨头”)的谈论博物馆及其他文化机构的外国个人网站上,列举着去博物馆的十大理由 ,并得到了大量的转帖:1. 相比物质获得,博物馆所提供的的精神体验更使人身心愉悦;2. 博物馆是个学习的场所,使人变得更聪明;3. 博物馆作为非正规教育场所,提供着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4. 博物馆为相同爱好者提供了交流的平台,是一个社交场所;5. 博物馆通过提供线上线下多种形式的互动对人起到正面的激励作用;6. 博物馆帮助社区(指所在受众范围区)带来改变和发展;7. 博物馆是一个很好的联系亲情和友情的地方;8. 博物馆牵连许多行业产业,也许会成为你的下一个合作伙伴;9. 博物馆作为社会公益机构,需要每个人的支持来维持运营;10. 在你附近就有博物馆;总有一款适合你。真的有一款适合我吗?根据国家文物局的数据:截至2016年底,全国经各地文物部门年检注册的博物馆总数达到了4873家,比2015年度增加了181家。换句话说,我国隔天就增加一座登记在册的博物馆。另有许多小博物馆,由于各种原因并未被统计进去,每天都在酝酿、诞生……为什么社会要建这么多博物馆?有人说,为了教育公平。我们需要公立医院,通过医保给予广大民众健康的保障;我们需要学校,普及文化知识;我们也需要博物馆,通过免费或较低的收费给予社会大众精神的滋养。也有人说,为了文明的传承。博物馆里收藏着珍贵的古代艺术品、珍稀的动植物标本,这些文物是历史前进的缩影,是文化演进留下的脚印,通过保存历史,让我们鉴往而知来。还有人说,博物馆是文化的名片、是民族的精神符号、是城市形象的代表、是居民消遣娱乐的文化场所……这些观点都是对的,但都不全面。在博物馆建设的大军中,还有各类企业、地产商、收藏家,甚至有并不富裕的普通民众……他们为什么想要创办博物馆?可口可乐公司建设了可口可乐博物馆,这家博物馆展示了可乐的历史与文化,也展示了可口可乐的成功与发展,是企业文化的良好宣传途径。正在建设的“新雪国”旅游度假项目将博物馆规划于其中,据称,博物馆被开发商视作为“新雪国”的精神蓝图,也将提供配套的服务娱乐设施。大收藏家“马未都”投资数亿元建了“观复博物馆”,为了“做一件既有益于自己也有益于社会的事”。长春一位女大学生在一家咖啡馆里办起了“失恋博物馆”,存放那些美好的“爱情遗物”,也为了留存自己的情感记忆……这些行为的目的中,有功利的,有公益的,也有对博物馆定义“曲解”的,但却共同地以“博物馆”为名而发生了联系。那么什么才算“博物馆”?当我在课上如此问同学,大家的回答千奇百怪,但大家基本都同意,“博物馆是一个收藏过去的地方。”果真如此吗?在科技馆里,那些高科技的互动装置、优选到尚未大规模使用的机器人,这些是关于过去的记忆吗?阿联酋迪拜正在兴建一座将用3D打印技术建造的“未来博物馆”,这座博物馆里的藏品,有的年龄恐怕比很年轻的参观者还年轻。一位不知姓名的英国人曾诙谐地说,博物馆是“很多奇珍异宝的储藏室,并且其馆长也算在内。”关于博物馆馆长究竟会是何形象,我们将在以后的章节进行揭示,然而,只有奇珍异宝才能进博物馆确是“认可”的,不管这些珍奇是自然的、科技的,还是艺术的,总之收藏品要么无比珍贵如恐龙化石,要么无比奇异如长了三只翅膀的鸵鸟标本,两者应该必居其一。很确定吗?在美国邮政博物馆,精心装饰的展柜里展示着一张很普通的明信片(插图:泰坦尼克明信片、泰坦尼克明信片2)。铅笔写的潦草字迹颜色很淡,内容读起来也很平常,无非是“到此一游,想给你寄张明信片”之类简短的普通问候。明信片寄给一个叫“歌雯”的小姐,寄信人也是个无名小卒。然而,当我们把目光移到明信片左上方的印刷体纪念文字,一个熟悉的名词让人心里为之一动:“Titanic”(泰坦尼克)。在提笔前,这个叫彼得的人刚刚从船上的小卖部购买了这张明信片,他站在甲板上欣赏着波涛汹涌的海水,而他所在的这艘当时很豪华的船正乘风破浪地行驶着。他心里充满激动,也充满思念。“我很亲爱的美人儿,我知道你一定想要看一看这艘船,我挑了一张很不错的图片……爱你的,丑人儿。”这张明信片同其他千百张张明信片一样被盖上了泰坦尼克号上的章,在爱尔兰的皇后镇,被送上岸投递了出去。这是泰坦尼克号很后一次靠岸,随后她向西驶入了一望无际的大西洋……在克罗地亚,有一家“失恋博物馆”,创办人是一对曾经的情侣。平静地分手后,两人希望,有一个地方像博物馆一样,能储存记忆和情感。借助物品的能量,讲那些爱情的故事。这里的“藏品”有精心熨烫过的婚纱、有普通的长毛绒玩具、有摔碎的陶偶……每一件藏品都包含着捐赠人的一个独特的故事。这座博物馆虽然没有价值连城的收藏,但却获得了公众广泛的兴趣,到世界各地举办巡展。在美国波士顿,有一家“糟糕艺术博物馆(Museum of Bad Art)”,博物馆的藏品有颇具水平的艺术家的败笔,也有一些颇具激情但水平有限的作品。这里的不少藏品都是艺术家自己捐赠的,经过博物馆的精心筛选。这里的藏品符合一个共同的规格,那就是这些作品之所以糟糕,并不仅仅是因为水平有限。馆方为每件作品写上一段说明,从专业的角度解释了为什么每件作品会被入选。事实上,那些失败的艺术和普通博物馆中的珍藏品一样有教育意义,并且可能还更有趣。 在德国科隆,有一家巧克力博物馆。走进去,就能闻到甜甜的巧克力醇香……以上所提到的博物馆的“珍贵藏品”每一件都是再平凡不过的物件,然而,在特殊的语境下,它们却创造着特殊的价值。博物馆储存着记忆,引起人们情感的共鸣,调动人们的感知体验,激发我们对生活的思考,引导健康积极的价值观。然而,以上的列举也让人惊讶:到底什么才是博物馆?哪些才不算博物馆?2007年,靠前博物馆协会(ICOM)更新了博物馆的概念: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 在这个绕口的定义中,我们很需要解释的是博物馆的“非营利性”。博物馆具有公共性、公益性。博物馆并非沉默的“仓库”,它承担着教化社会的基本职责,服务于社会公平。博物馆的大门应向整个社会开放,没有歧视、没有偏见;如果博物馆成为了营利机构,博物馆的收费不再公益;博物馆的展览不以教育为靠前目的而以盈利为考量;藏品可以随意买卖;员工可以分红,没有人在乎文化遗产的保护,科学与艺术研究都在于为提高藏品价值造势而不再为了人类文明成果的积累……正因为“公益性”,博物馆得以提供独特的人文关怀,有助于社会和谐。美国华盛顿安娜考斯蒂亚邻里博物馆建于20世纪60年代,所在地是美国南北战争之前的黑人奴隶交易区,这家在欠发达地区开办的博物馆,目的是帮助当地黑人理解并融入当代城市生活,从而积极生活,和谐邻里关系。在服务社会的大目标下,每个博物馆,都有自己的社会使命。这一点将在第三章中详细介绍。问题是,既然是常设机构,又要求是非营利性,那它的收入哪里来?有人想到了“政府拨款”或“社会团体、个人捐赠”,但既然是非营利的,为什么有时它会有高昂的门票,又为什么博物馆的咖啡厅、纪念品商店的价格总如此不亲民?这些收入都去了哪里?不以营利为目的不代表不能有经营性收入。天地良心。稍微算一下账就可以发现,博物馆的各种“经营性收入”(门票、餐厅、纪念品和出版物出售、场地租借、教育活动收费等等)是远远无法平衡博物馆高昂的支出的。博物馆的建筑往往出自大师的手笔,内部装修除了强调审美以外对材料有特殊的要求,灯光、温湿度、展柜密封性、玻璃的牢固程度、安保的费用……仅仅这些“看得见”的支出,就远不是勉强盈利的博物馆餐厅、几十到几百一件的博物馆商品,以及往往是象征性征收的博物馆门票可以平衡。除此以外,那些幕后的费用——藏品的清洁修复、展览的策划……等一下,我们的博物馆员工还没有领工资呢。因此,博物馆的运营是需要资助的。公立博物馆往往能得到政府的大额拨款。在中国,近几十年是博物馆发展的黄金时期,公立博物馆得到政府的全额财政支持,连以往征收的门票收入在大部分博物馆也都免除了。在美国,政府资助的博物馆数量和预算比例明显缩水,但政府的“捐赠抵税”却鼓励激发了整个社会对博物馆慷慨解囊。尽管这样,西方博物馆仍然常常要为“fundraising”(筹款)而四处奔波。博物馆在向社会筹款的过程中由社会监督,坚持着公益的理念。博物馆具有文化正统性。在任何一个城市,博物馆总在城市的中心位置。美国首都华盛顿在华盛顿纪念碑和国会大厦之间有一块国家大草坪,这里是华盛顿的“黄金腰带”,在国家大草坪的两侧,是史密森学会下隶属的十几个国家博物馆,这些博物馆包括: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国家自然史博物馆、亚洲艺术博物馆、非洲艺术博物馆、航空航天博物馆、现代艺术博物馆等等,这些不同类型、代表不同文化的博物馆占据了华盛顿很重要的位置,彰显着美国社会的包罗万象。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位于天安门广场,与人民大会堂遥相呼应;隔一条长安街,就是故宫博物院。这些位居中心位置的博物馆,讲述着一个国家的故事和文化理念。博物馆是一座城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之基。在北京天安门的两侧,故宫博物院和国家博物馆分别讲述着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和当代崛起;在长安街的西延长线上,首都博物馆展现着北京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如果你是靠前次来中国,靠前次来北京,仔细参观了这三座博物馆,你才能在短时间内读懂这一文明古国的灿烂历史、当代发展,才能透过雾霾、透过拥挤,看到北京这座城市的底蕴。在后面的章节中,我们会看到许多例子,讲述博物馆如何作为战争冲突中关注的焦点,讲述被掠夺的博物馆里的藏品如何被视作民族精神的象征而使其原属国一再提出追溯请求,这一切绝不仅仅是因为文物本身的价值,而是其背后承载的无法估量的深远意义。博物馆对国家文化的象征意义是不可估量的。它是民族文化的“镇纸”。同时,它又是时代的标志。在世界上成熟发达的城市,比如纽约、伦敦、巴黎,都有古代艺术博物馆、现代艺术博物馆、当代艺术博物馆,以及自然史博物馆等几座基本博物馆格局;鉴于此,上海在2010年世博会后也形成了这样的博物馆建设布局。博物馆具有文化创造力。2013年靠前博物馆日来临之际,靠前博物馆协会提出了当年的主题:博物馆(记忆+创造力)=社会变革。博物馆通过记忆、知识的储备,培养创造力,进而引导社会变革。亚历山大大帝的部下托勒密建立了亚历山大里亚博学园,让学者在这里研究古物、阅读书籍,辩论、实验,推动社会的进步。这座博学园,就是世界上很早的博物馆雏形(将在第二章中详细介绍)。19世纪末,美国诞生了一类新的博物馆——儿童博物馆。孩子们在这里快乐地玩耍、学习,探索世界。今天,儿童博物馆的概念已经在全世界蔓延。这类博物馆的诞生标志着儿童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博物馆的创造性不仅体现在研究和教育,更体现在展览的“发声”和与其他传媒的跨界融合。2005年,为配合“中法文化年”,中国美术馆举办了《激醒:中法艺术的碰撞与融合》时尚大战。展览分为“过去”、“现在”、“未来”三大主题,将现代化设计理念注入到中国传统的手工艺品制作中,以突出中法两国艺术观念的碰撞和融合。这样的展览更像是文化孵化器,为更多的文化创新提供灵感。近年来,故宫将自己的文化IP与腾讯、阿里巴巴、必胜客等不同机构合作,将博物馆文化渗透到生活的每个角落。在后面的例子中,我们还会看到更多博物馆文化创新的例子。

      【前言】 
      随着2007年国际博协对博物馆定义的*新修订,教育被列为博物馆功能的首位。2015年,国家文物局、***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文教结合、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的指导意见》,标志着博物馆教育正式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一方面,博物馆承担着越来越多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责任;另一方面,公众对博物馆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强,博物馆需要利用其丰富的资源发挥提升公众的文化生活品质的作用。

      目前,关于博物馆的书籍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给博物馆工作者及博物馆专业学生使用的教材和研究著作;第二类是给观众,尤其是为青少年群体设计的,主题性的文博读物。而针对非博物馆专业的大学生,以及以博物馆为兴趣的普通读者,了解和认识博物馆本身及其背后文化意义的教材,似乎还无先例。因此,博物馆导赏类读本,在强调“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今天,更反映了广泛读者群体和社会的需求。

      博物馆不仅仅是藏品的组合,更是社会文化与发展的记录。博物馆的教材不应仅仅介绍“物”和“物”的罗列,而应讨论和了解这些“物”的展示背后文化的思考和博物馆的立场。而这正是这本读本型教材的创新之处。上篇在对于博物馆机构的综合介绍中融入了大量的案例,而下篇在介绍世界上*著名的博物馆及其代表藏品之外,更在每章提炼出一个关于文博领域的重要话题进行深入探讨。

      作为一本读本型的教材,此书在写作过程中,以学习者的视角切入,而非以教育者的视角切入,是每章以读者关心的问题导入,在每章后的“补充阅读”、“观察体验”与“应用实践”部分与读者的互动,以及在文后对于读者关心的话题、专题的讨论,都体现了以读者和学习者为中心的考虑。

      此书不仅配备了丰富的插图,还在每章插入了精心创作的手绘插图,使其在可学、可练的同时也具有了可读、可赏的审美价值。

      博物馆是教育图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教育的演进是整个教育体系演进的侧影。作为博物馆教育的一种新的尝试,诚愿读者开卷有益。

       




      于华东师范大学丽娃河畔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孔网分类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