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X
文学书专卖
  • 诗探索15

诗探索15

举报

正版全新

  • 装帧:    其他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408页
  • 出版时间: 
  • 装帧:  其他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408页

售价 57.00 7.1折

定价 ¥80.00 

品相 全新

优惠 满包邮

优惠 满减券
    运费
    本店暂时无法向该地区发货

    延迟发货说明

    时间:
    说明:

    上书时间2023-10-07

    数量
    库存5
    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
    微信扫描打开成功后,点击右上角”...“进行转发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四年老店
    店铺等级
    拍卖等级
    资质认证
    90天平均
    成功完成
    87.34% (167笔)
    好评率
    99.95%
    发货时间
    18.41小时
    地址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
    电话
    • 商品详情
    • 店铺评价
    立即购买 加入购物车 收藏
    手机购买
    微信扫码访问
    • 商品分类:
      文学
      货号:
      1198944
      商品描述:
      【书    名】 诗探索15
      【书    号】 9787521207330
      【出 版 社】 作家出版社
      【作    者】 吴思敬、林莽
      【出版日期】 2019-11-01
      【版    次】 1
      【开    本】 16开
      【页    码】 408
      【定    价】 80.00元

      【编辑推荐】 
      《诗探索》 编辑委员会在工作中始终坚持:

      发现和推出诗歌写作和理论研究的新人。

      培养创作和研究兼备的复合型诗歌人才。

      坚持高品位和探索性。

      不断扩展 《诗探索》 的有效读者群。

      办好理论研究和创作研究的诗歌研讨会和有特色的诗歌奖项。

      为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贡献。

      【内容简介】 
      《诗探索15》由吴思敬、林莽主编,分为理论卷和作品卷。理论卷坚持高品位和探索性的品质,为诗歌创作者和爱好者提供发表言论的平台,内容为来自名家或实力雄厚的新锐诗评家或诗人,具体栏目内容包括新诗形式建设问题研究、朱英诞研究、寇宗鄂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选辑、诗歌文本细读、姿态与尺度、新诗理论著作述评、外国诗论译丛。作品卷是整理诗坛上出现的创新性诗歌作品而成,其中包括大量诗歌奖项的获奖诗人的优秀作品,具体栏目内容包括诗坛峰会、探索与发现、汉诗新作、新诗集视点。

      【目录】 
      理论卷

      //新诗形式建设问题研究

      2 自由诗的自由与难度……师力斌

      14 关于格律,他们其实在谈论什么?

      ——漫议“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张洁宇

      20 音韵、形韵、意韵:诗歌跨行的功用……许环光

      34 朱光潜《诗论》的形式观……王光明

      45 谫议何其芳“现代格律诗”理论……王 永

       

      //朱英诞研究

      58 朱英诞解读新月派诗刍议……王泽龙

      66 论朱英诞诗歌的镜意象……魏 蒙

      75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从儿童视角赏析朱英诞新诗创作……郭颖楷

      85 赋到沧桑句便工

      ——论朱英诞的“怀母”诗……金美杰

       

      //寇宗鄂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选辑

      100 读《悲剧性格》致宗鄂的信……陈 超

      104 生态学视阈下的诗与画

      ——评寇宗鄂……苗雨时

      108 善的习得方式

      ——在寇宗鄂诗歌研讨会上的发言……刘向东

      113 拾捡诗的余音

      ——寇宗鄂诗歌创作简论……武兆强

      118 吾师宗鄂……马淑琴

      122 从“田园牧歌”到“都市悲歌”

      ——论寇宗鄂的诗歌转型……吴 昊 

       

      //诗歌文本细读

      130 彭燕郊《混沌初开》细读……邱景华

      146 《寻墨记》在寻找什么……高鹏程

       

      //姿态与尺度

      158 “带着病痛”,燃亮一束微光……黄桂元

      165 都市里的*后一株植物

      ——姜米粒诗歌创作试论……包临轩

       

      //新诗理论著作述评

      174 没有陈超的世界将更显空寂

      ——关于《转世的桃花:陈超评传》……雷平阳

      178 诗性光芒的年代记忆

      ——评姜红伟《诗歌年代——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诗歌运动访谈录》……芦苇岸

       

      //外国诗论译丛

      188 毕晓普致安娜信……李嘉娜 译

       

      作品卷

       

      // 诗坛峰会 

      2 诗人闫秀娟

      3 诗二十三首……闫秀娟

      22 秀娟的诗……刘亚丽

      24 眼睛与心灵(小传)……闫秀娟

      31 诗人管清志 

      32 管清志诗十六首……管清志

      48 农耕文明式微下的心灵探求……陈 萱

       

      // 探索与发现 

      54 青年诗人谈诗 

      54 重建巴别塔……羌人六

      68 诗歌的河流……孙立本

      75 我对现代诗及其写作的一点认识……麦 豆

      82 以诗歌加身,并在黑暗里发出回音……时培建

      89 作品与诗话 

      89 在现代诗与现代抒情诗之间……邱景华

      103 刘志峰诗八首……刘志峰

       

      // 汉诗新作 

      108 新诗七家 

      谢 虹 曲青春 陈丽伟 赵 青 李 双 林水文 第广龙

      145 短诗一束

      依米一 孙殿英 姜显遵 宋心海 杨犁民 陆支传 柴 棚

      潘新安 聂 泓 姜 桦 袁同飞 凌 峰 张 喆 南宫玉

      娄 军 紫藤冰冰

      166 梨树沟采风诗歌作品小辑

      林 莽 蓝 野 杨 方 灯 灯 谈雅丽 林 珊 风 言

      柴福善 陈 亮

       

      // 新诗集视点 

      182 “诗灵”护佑的诗人

      ——《林季杉<第21 号夜曲>》序……王光明

      185 汉密尔顿的早祷(外二首)……林季杉

      【文摘】 
      自由诗的自由与难度

      师力斌

      本文所说的自由诗指新诗。讨论这个话题的动因是,多年来我的诗歌创作一直有一个困扰:新诗要不要格律?如果不要格律,韵律是不是必要?口水诗是不是一种革命性的主张?

      关于要格律还是散文化,新诗史上有很多争论,吵得一塌糊涂,*终好像都不能给我明确回答。闻一多、何其芳等人的格律体追求,不能让我信服。艾青、臧棣等人是主张新诗散文化,但他们只是论说了新诗自由的合法性,然后就袖手了,至于新诗可以自由到什么程度,则未置一词。

      三十年来,新诗承担了社会转型和艺术变革带来的巨大压力。一种背靠两千年传统的诗歌,频繁遭到来自文化保守主义者、审美懒惰的公众和充斥市场的功利主义者的包围和质疑。与此同时,不到百岁的影视仿佛包揽了全部的民族艺术精华和文化能力,并且以赢得市场的叫好为能事。这就是新诗的当代处境。

      抛开头脑发热的诗歌青年对1980 年代或对历史上诗歌的黄金时代的盲目崇拜,单从新诗在表达世界的广度深度上来讲,也并不逊于其他各个门类。只是由于社会想象中的“古典诗歌”庞然大物的虎视, 以及市场化的四面包围,才导致年龄很嫩的新诗的“渺小”。一个基本不读诗歌的人,可以很轻率地指责当下没有李白、杜甫而不会遭人耻笑,但他却完全不会以同样的口吻指责电影电视,他很清楚汉唐宋元明清两千多年里,根本没有出过一个电影导演,也没有出过一个电视剧明星。连对“古典诗歌”一向保持高度警惕的臧棣也觉察到,“我们总能在对新诗进行总体评价的时候感觉到古典诗歌及其审美传统的徘徊的阴影”。

      对新诗的这种处境谁都没有办法,谁让我们有两千年之久的诗歌记忆呢。想打破两千年培养起来的审美惯性,不会轻而易举。新诗想以新形式代替唐诗宋词那样的旧形式,进而取而代之,成为诗歌主流,需要付出的努力不啻是一场革命。诗歌理论首先必须经历这样的革命性变革。吴思敬的新诗自由观或许可以在这种框架里得到理解。

       

      一 自由诗面临的形式问题

       

      刘慈欣在其科幻小说《诗云》中曾写道,克隆体李白已经将所有的诗歌写出,办法就是把所有汉字的所有排列形式写出来,杰作就包含在其中了。第*首是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以此类推,以至无穷。困难在于,如何从这些所有的诗歌当中挑选出名作,这是个问题。

      这个故事提出了一个诗歌理论问题,那就是,名作和普通作品的关系。普通作品可以有无数,但经典名作是有限的,是挑选的结果。这对新诗的启发是,新诗可以有无数,但好的新诗却是有限的。挑选好诗就成为问题。那么就有人问,到底什么样的新诗是好诗?

      至少在当下,更多的人会倾向于下列名单:徐志摩《再别康桥》、闻一多《死水》、戴望舒《雨巷》、余光中《乡愁》、北岛《回答》、舒婷《致橡树》、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等。我们可以在学校教材、新诗选本、推介文章、朗诵会以及新媒体诗歌介绍中看到这些诗人或文本的名字。这个单子绝不单纯是审美的结果,而是一系列文化生产、传播、评价机制长期运作的历史合力的结果。在这个名单中,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到古典诗歌审美的影子,比如对于韵律的偏好。新诗尽管已经诞生一百年了,但看待它的眼光仍然是一千年前的,甚至更古老。要弄清这个问题,涉及对非常复杂的文化记忆和文化传统的清理,显然本文无此力量。除去审美的顽固古典羁绊,还有其他诸多因素,诸如政治、社会、经济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不要以为诗歌是能够脱离复杂的社会的纯文学的宠儿,其实他始终与中国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比如,《乡愁》所依赖的两岸分离的政治语境,以及总理级的政治人物引用该诗所产生的巨大社会效应,《回答》所赖以发生的80 年代思想解放的文化大潮, 众多的研究已经有力地证明,诗歌在80 年代的走红不单单是文学本身的力量,与意识形态的合拍是重要原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与房地产商的青睐等等,这些非文学的因素都对于塑造新诗名作产生过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同样道理,新世纪前后的口水诗,丽华体、乌青体的网络走红,背后也牵涉到一系列复杂的文化力量和文化机制的运作。

      然而,这样的观点在大众中间基本没有市场。在其他艺术领域,可能还注重思想在作品中的比例,但在诗歌,古典式审美思维*顽固。来自读者大众的质疑集中在一个问题上,新诗没有像古诗那样形成自己的形式规范,你拿不出令人信服的像唐诗那样的统一形式。这个要求似乎与人生来平等一样无比正确。这正是新诗合法性危机*核心的内容。

      新诗是不是要追求韵律和形式的规范,与古诗不同的新的规范的形式,要不要成为新诗追求的目标?

      我的答案是,不要。新诗绝对不可返回古诗的老路上去。新诗的本质是自由,这是新诗安身立命的本钱,因为自由,它才推翻了古诗的统治和束缚,因为自由,它才在新文化运动之后由小逐渐壮大,因为自由, 它才吸引了一代代的年轻人的热爱,也因为自由它才在图像文化充斥世界的今天在网络上占有了一席之地,也因为自由,新诗才保持了在当下文化商业的时代里相对的洁身自好。

      正是出于对自由的人性的向往和追求,新诗才在一百多年的历史进程不断发展壮大,直至今天。尽管“自由”和“人性”是两个具有理论陷阱的词(这个话题当另文讨论),尽管对新诗的争论不断,看法不一, 但不容置疑的是,它从古诗的樊篱中挣脱出来,独立了,生根了,成长了。现在的问题是,在发展上面遇到了市场的瓶颈,在接受上面备受大众的争议,在形式上面在格律和自由之间摇摆不定,在成就方面缺少更有说服力的诗歌经典。这是诗歌要解决的几大问题。

      第*个问题不是问题。因为现在新诗基本上是无功利生存,非市场化。写诗不为赚钱,诗歌的传播基本免费,诗歌的阅读也基本免费。比起戏剧、影视、歌曲、书画、收藏等艺术领域,诗歌是当今*便宜的精神消费。无功利生存反倒使诗歌的生命力更加强盛,不会像艺术收藏市场那样随着行情的起伏而大起大落。从新诗诞生到今天的一百年,新诗的生存经历了革命、运动、战争、市场、全球化等多种历史环境的考验, 也从一种青春的冲动、政治的附庸、革命的工具发展成为今天传媒时代独特的交流和表达方式,而且也经历了复古与革新的反复较量,诗歌从青春期、骚动期进入了成熟期。在我看来,当今的诗歌正当年。

      第二个问题,在接受方面倍受争议,这不但是诗歌的问题,几乎所有的领域都存在这个问题。不过诗歌的特殊性在于中国诗歌历史的特殊记忆,这是影视、网络等新媒体艺术不存在的。新诗尽管是新事物,但毕竟从古诗化蝶而来,脱胎于传统,因此,无法不让大众将它与古诗作对比。争议并没有将诗歌彻底打倒。打了一百年,诗歌生存发展了一百年,而且还不时小有辉煌。世界上哪种东西没有争议?连美和民主都有争议,何况新诗。争议是前进的动力,没有争议才不正常。

      第三个问题是经典的问题,与第二个问题紧密相连。古诗有将近二千年历史,从唐诗到现在也有一千年历史,这在世界文化史上都是罕见的。在这漫长的历史的文化创造中,留下大量的经典,被历代民众广泛阅读、广泛接受,进而积淀为一种民族特色文化心理,它的强大犹如连绵的昆仑山,是谁都无法否认的。新诗只有一百年,你要求它产生和一千年、两千年那样多那样高的经典,首先不公平,其次太着急。心情可以理解,事实上不可能。大众老抱怨新诗没有经典,但实际上,北岛的《回答》、余光中的《乡愁》、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这些诗的经典化程度应该说相当之高。即使新诗今后停下来不写作,以上这些经典也足够新诗骄傲,更何况,80 年代以后的这三十年,中国新诗的数量、质量,反映时代的深度、广度,艺术形式之多样,技艺之精深,已经有了巨大的飞跃。这些问题待以后的章节再交代。许多当代诗人,如于坚、西川、欧阳江河、昌耀、沈浩波、王家新、多多、严力等,这些诗人的诗歌成就相当可观,只是还需要公众有一个认识和接受的过程。优秀的艺术往往是超越于时代的。借助网络这一现代技术的中介,诗歌的接受目前正在经历一个大众化的过程, 而这个过程既不是由政府推动,也不是由资本推动,而是由诗人和诗歌的读者来推动的,平民化程度非常之高。这是个非常独特的过程。这个过程也绝非一个诗歌的问题,而涉及文化民主化、社群意识的重新建构、社会交往方式和精神沟通方式的新变化等一系列复杂的社会重构。

      第四个问题是新诗的形式问题。这是新诗面临*突出的问题和挑战, 也是*难以回答的问题。新诗边缘化小众化的重要原因,就是新诗没有规范化的成熟的形式,这影响了大众的接受。新诗还没有像古诗一样创造出一种被广泛认可的规范的形式,也就是说还没有李白、杜甫意义上的经典。自由诗人面目各异。闻一多追求格律,卞之琳富于智趣,沈浩波相当肉感,西川超脱得出奇。《乡愁》类似于民歌,《零档案》无以类比。昌耀偏爱文字古奥,欧阳江河热衷矛盾修辞。有人押韵,有人散文,女诗人安琪将日记、碑文、会议记录全搬进了长诗,臧棣的丛书又迷宫一般回旋曲折。没有哪一种形式拥有绝对权威,也没有哪一种形式不合理。好像都可以,又好像都不太令人满意。这些感觉可能是阅读新诗的人的普遍感觉。新诗提供了大量新奇的艺术表达,但始终缺乏经典的阅读感觉。经典让你不敢随便质疑,只能质疑自己。正如欧阳江河所说,大众对待古诗和新诗是不公平的,李商隐的诗也并非那么好懂,但很少有人会质疑李商隐的经典性,但是面对你欧阳江河的诗则会问,写得什么呀,不明白。大众“欺侮”新诗的现象时有发生,只不过人们不在意罢了。总之,人们的感觉是,新诗由于缺乏成熟的形式规范,制约了新诗传播;反过来,新诗经典的缺乏又鼓舞了公众排斥和怀疑新诗。我认为,新诗行进一百年的问题中,只有形式问题是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新诗在形式方面的创造就不理直气壮,新诗仍然会受古诗和大众的夹板气。

      自由诗的自由与难度

      师力斌

      本文所说的自由诗指新诗。讨论这个话题的动因是,多年来我的诗歌创作一直有一个困扰:新诗要不要格律?如果不要格律,韵律是不是必要?口水诗是不是一种革命性的主张?

      关于要格律还是散文化,新诗史上有很多争论,吵得一塌糊涂,*终好像都不能给我明确回答。闻一多、何其芳等人的格律体追求,不能让我信服。艾青、臧棣等人是主张新诗散文化,但他们只是论说了新诗自由的合法性,然后就袖手了,至于新诗可以自由到什么程度,则未置一词。

      三十年来,新诗承担了社会转型和艺术变革带来的巨大压力。一种背靠两千年传统的诗歌,频繁遭到来自文化保守主义者、审美懒惰的公众和充斥市场的功利主义者的包围和质疑。与此同时,不到百岁的影视仿佛包揽了全部的民族艺术精华和文化能力,并且以赢得市场的叫好为能事。这就是新诗的当代处境。

      抛开头脑发热的诗歌青年对1980 年代或对历史上诗歌的黄金时代的盲目崇拜,单从新诗在表达世界的广度深度上来讲,也并不逊于其他各个门类。只是由于社会想象中的“古典诗歌”庞然大物的虎视, 以及市场化的四面包围,才导致年龄很嫩的新诗的“渺小”。一个基本不读诗歌的人,可以很轻率地指责当下没有李白、杜甫而不会遭人耻笑,但他却完全不会以同样的口吻指责电影电视,他很清楚汉唐宋元明清两千多年里,根本没有出过一个电影导演,也没有出过一个电视剧明星。连对“古典诗歌”一向保持高度警惕的臧棣也觉察到,“我们总能在对新诗进行总体评价的时候感觉到古典诗歌及其审美传统的徘徊的阴影”。

      对新诗的这种处境谁都没有办法,谁让我们有两千年之久的诗歌记忆呢。想打破两千年培养起来的审美惯性,不会轻而易举。新诗想以新形式代替唐诗宋词那样的旧形式,进而取而代之,成为诗歌主流,需要付出的努力不啻是一场革命。诗歌理论首先必须经历这样的革命性变革。吴思敬的新诗自由观或许可以在这种框架里得到理解。

       

      一 自由诗面临的形式问题

       

      刘慈欣在其科幻小说《诗云》中曾写道,克隆体李白已经将所有的诗歌写出,办法就是把所有汉字的所有排列形式写出来,杰作就包含在其中了。第*首是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以此类推,以至无穷。困难在于,如何从这些所有的诗歌当中挑选出名作,这是个问题。

      这个故事提出了一个诗歌理论问题,那就是,名作和普通作品的关系。普通作品可以有无数,但经典名作是有限的,是挑选的结果。这对新诗的启发是,新诗可以有无数,但好的新诗却是有限的。挑选好诗就成为问题。那么就有人问,到底什么样的新诗是好诗?

      至少在当下,更多的人会倾向于下列名单:徐志摩《再别康桥》、闻一多《死水》、戴望舒《雨巷》、余光中《乡愁》、北岛《回答》、舒婷《致橡树》、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等。我们可以在学校教材、新诗选本、推介文章、朗诵会以及新媒体诗歌介绍中看到这些诗人或文本的名字。这个单子绝不单纯是审美的结果,而是一系列文化生产、传播、评价机制长期运作的历史合力的结果。在这个名单中,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到古典诗歌审美的影子,比如对于韵律的偏好。新诗尽管已经诞生一百年了,但看待它的眼光仍然是一千年前的,甚至更古老。要弄清这个问题,涉及对非常复杂的文化记忆和文化传统的清理,显然本文无此力量。除去审美的顽固古典羁绊,还有其他诸多因素,诸如政治、社会、经济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不要以为诗歌是能够脱离复杂的社会的纯文学的宠儿,其实他始终与中国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比如,《乡愁》所依赖的两岸分离的政治语境,以及总理级的政治人物引用该诗所产生的巨大社会效应,《回答》所赖以发生的80 年代思想解放的文化大潮, 众多的研究已经有力地证明,诗歌在80 年代的走红不单单是文学本身的力量,与意识形态的合拍是重要原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与房地产商的青睐等等,这些非文学的因素都对于塑造新诗名作产生过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同样道理,新世纪前后的口水诗,丽华体、乌青体的网络走红,背后也牵涉到一系列复杂的文化力量和文化机制的运作。

      然而,这样的观点在大众中间基本没有市场。在其他艺术领域,可能还注重思想在作品中的比例,但在诗歌,古典式审美思维*顽固。来自读者大众的质疑集中在一个问题上,新诗没有像古诗那样形成自己的形式规范,你拿不出令人信服的像唐诗那样的统一形式。这个要求似乎与人生来平等一样无比正确。这正是新诗合法性危机*核心的内容。

      新诗是不是要追求韵律和形式的规范,与古诗不同的新的规范的形式,要不要成为新诗追求的目标?

      我的答案是,不要。新诗绝对不可返回古诗的老路上去。新诗的本质是自由,这是新诗安身立命的本钱,因为自由,它才推翻了古诗的统治和束缚,因为自由,它才在新文化运动之后由小逐渐壮大,因为自由, 它才吸引了一代代的年轻人的热爱,也因为自由它才在图像文化充斥世界的今天在网络上占有了一席之地,也因为自由,新诗才保持了在当下文化商业的时代里相对的洁身自好。

      正是出于对自由的人性的向往和追求,新诗才在一百多年的历史进程不断发展壮大,直至今天。尽管“自由”和“人性”是两个具有理论陷阱的词(这个话题当另文讨论),尽管对新诗的争论不断,看法不一, 但不容置疑的是,它从古诗的樊篱中挣脱出来,独立了,生根了,成长了。现在的问题是,在发展上面遇到了市场的瓶颈,在接受上面备受大众的争议,在形式上面在格律和自由之间摇摆不定,在成就方面缺少更有说服力的诗歌经典。这是诗歌要解决的几大问题。

      第*个问题不是问题。因为现在新诗基本上是无功利生存,非市场化。写诗不为赚钱,诗歌的传播基本免费,诗歌的阅读也基本免费。比起戏剧、影视、歌曲、书画、收藏等艺术领域,诗歌是当今*便宜的精神消费。无功利生存反倒使诗歌的生命力更加强盛,不会像艺术收藏市场那样随着行情的起伏而大起大落。从新诗诞生到今天的一百年,新诗的生存经历了革命、运动、战争、市场、全球化等多种历史环境的考验, 也从一种青春的冲动、政治的附庸、革命的工具发展成为今天传媒时代独特的交流和表达方式,而且也经历了复古与革新的反复较量,诗歌从青春期、骚动期进入了成熟期。在我看来,当今的诗歌正当年。

      第二个问题,在接受方面倍受争议,这不但是诗歌的问题,几乎所有的领域都存在这个问题。不过诗歌的特殊性在于中国诗歌历史的特殊记忆,这是影视、网络等新媒体艺术不存在的。新诗尽管是新事物,但毕竟从古诗化蝶而来,脱胎于传统,因此,无法不让大众将它与古诗作对比。争议并没有将诗歌彻底打倒。打了一百年,诗歌生存发展了一百年,而且还不时小有辉煌。世界上哪种东西没有争议?连美和民主都有争议,何况新诗。争议是前进的动力,没有争议才不正常。

      第三个问题是经典的问题,与第二个问题紧密相连。古诗有将近二千年历史,从唐诗到现在也有一千年历史,这在世界文化史上都是罕见的。在这漫长的历史的文化创造中,留下大量的经典,被历代民众广泛阅读、广泛接受,进而积淀为一种民族特色文化心理,它的强大犹如连绵的昆仑山,是谁都无法否认的。新诗只有一百年,你要求它产生和一千年、两千年那样多那样高的经典,首先不公平,其次太着急。心情可以理解,事实上不可能。大众老抱怨新诗没有经典,但实际上,北岛的《回答》、余光中的《乡愁》、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这些诗的经典化程度应该说相当之高。即使新诗今后停下来不写作,以上这些经典也足够新诗骄傲,更何况,80 年代以后的这三十年,中国新诗的数量、质量,反映时代的深度、广度,艺术形式之多样,技艺之精深,已经有了巨大的飞跃。这些问题待以后的章节再交代。许多当代诗人,如于坚、西川、欧阳江河、昌耀、沈浩波、王家新、多多、严力等,这些诗人的诗歌成就相当可观,只是还需要公众有一个认识和接受的过程。优秀的艺术往往是超越于时代的。借助网络这一现代技术的中介,诗歌的接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孔网分类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