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X
晨雨图书店121
  • 踏上心灵幽径
图文详情

踏上心灵幽径

举报
  • 出版时间: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ISBN:  9787807091707
  • 出版时间: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售价 20.12 5.3折

定价 ¥38.00 

品相 全新

优惠 满包邮

优惠 满减券
    运费
    本店暂时无法向该地区发货

    延迟发货说明

    时间:
    说明:

    上书时间2024-11-23

    数量
    库存26
    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
    微信扫描打开成功后,点击右上角”...“进行转发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四年老店
    店铺等级
    资质认证
    90天平均
    成功完成
    92.11% (42笔)
    好评率
    99.91%
    发货时间
    9.28小时
    • 商品详情
    • 店铺评价
    立即购买 加入购物车 收藏
    手机购买
    微信扫码访问
    • 商品分类:
      宗教
      货号:
      1519707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心理学界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提出“超个人心理学”,从那时起,就有各式各样尝试整合心理治疗与灵性修行的学派与治疗方法,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将东方的智慧与禅修方法,与西方现代心理学的理论与实务相结合。但能够将心理学、心理治疗提升到与灵性修行对等的地位,切实以整合的观点来看待人性与人生追寻之路的人,实在不多,本书作者杰克·康菲尔德堪称其中的翘楚,而这本代表作也可说是结合心理治疗与灵性修行的典范之作。
      在书中,作者结合自己多年修行和心理治疗的经验,纠正了人们对灵性修行的误解——修行是为了逃避痛苦和困难,或是为了寻求超凡的体验;指出灵性修行与占有或智商无关,而是一种发现爱的能力。当你拥有这种爱,就踏上了专属于你的心灵幽径。

      作者简介
      释自鼎,美国加州整合学院哲学博士,现任香光尼眾佛学院副院长。曾任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亚洲文化语言客座讲师,华梵大学东方人文思想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黄璧惠,政大教育系学士、政大教育研究所硕士、美国威斯康辛州立大学麦迪逊校区教育心理学博士,专长发展心理学。曾任台北市立体育学院师资培育中心助理教授,目前為台北科技大学通识中心兼任助理教授。对超个人灵性发展、禪观与心理的现代对话有持续的关注与兴趣。
      易之新,开业医师、文字工作者,译有数本与超个人心理学有关的书,如《存在心理治疗》、《圣徒与疯子》(张老师文化),《超个人心理治疗》、《超越自我之道》、《疾病的希望》、《关系花园》(心灵工坊)。
      杰克·康菲尔德生长在美国东岸的一个科学及知性的家庭。1963年就读于达特茅斯学院,主修亚洲研究,在学期间受到陈博士的鼓励,开始学佛,1967年毕业后,立刻到东南亚修学,在阿姜查主持的巴蓬寺出家,他也曾经在马哈希法师和佛使比丘座下学习,并曾追随过西藏喇嘛、禅师、印度教上师。
      作者1972年回到美国,还俗,1976年获得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身兼佛学老师和心理治疗师两职。作者曾与约瑟夫·葛斯汀(JosephGoldstein)合作建立“内观禅修社”(InsightMeditationSocietyBarreMassachusetts),也曾在科罗拉多州的那诺巴学院教学,及经常在美国、加拿大和世界各地举办密集禅修。他所到之处都受热烈欢迎,为美国最受欢迎的内观教师之一。

      目录
      导读  心理治疗有如灵性修行的道路
      PART ONE  踏上心灵幽径:基本法则
      序曲
      灵性修行与心理治疗的结合——我的亲身经历
        第1章
          我是否好好爱过
        第2章
          停止战争
        第5章
          坐定
        第4章
          必要的疗愈
        第5章
          训练小狗:观呼吸
      PART TWO  灵性生活的前景与危险
        第6章
          稻草变黄金
        第7章
          为魔鬼命名
        第8章
          困难的问题与固执的访客
        第9章
          灵性的云霄飞车:拙火与其他副作用
        第10章
          自我的扩展与消融:暗夜与再生
        第11章
          寻找佛陀:一盏照亮自己的灯
      PART THR匪  扩大修行的范围
        第12章
          灵性生活的周期
        第13章
          神圣之地,没有疆界
        第14章
          我是谁:无我或真我
        第15章
          慷慨与慈悲
        第16章
          你无法独自完成:寻找老师的带领
        第17章
          心理治疗与禅修
        第18章
          皇帝的新衣:老师的问题
        第19章
          业:心是我们的园地
        第20章
          扩大修行的范围:不分彼此的心
      PART FOUR  灵性的成熟
        第21章
          灵性的成熟
        第22章
          伟大的乐章
        第23章
          开悟就是与万物亲密


      内容摘要
       全书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共五章,介绍灵性修行的基本观念与态度,思考人生真正的价值在哪里,我们的时间精力是否投注于自己看重的价值,我们渴望的是爱、接纳、了解,实际的现况却是充满外在与内在的战争,活在各种上瘾和欲望之中。
      从自己不满的现况到追求真正的价值,就是灵性修行。但追求真理的道路有许多,我们要如何选择?作者认为必须选择一条与心联结的道路,然后坚定地投入。在过程中,一方面让身、心、灵得到深刻的疗愈,另一
      方面则要耐心地持续修行,像训练小狗一样平和地重复千百次,以破除多年积习[甚至累世】的机械性反应,得到真正的自由,活出精彩的人生。
      第二部分共六章,谈到走上灵性修行道路后会遇到的各种困难与进展,并提出许多面对困难时有用的处理方法与态度,以及如何看待灵性的进展,避免陷入自我膨胀、属灵骄傲的人性陷阱,并介绍修行路上可能出现异于平常经验的身心现象【如狂喜、拙火】,要学习以平衡的态度面对各种经验。
      作者在第十、十三章以南传佛教的内观为例,说明灵性修行的过程与目标。书中谈到许多不同层次的境界,虽然有强烈的佛教背景,但作者对各种不同宗教和灵性传承的认识与含融,使读者可以体会作者不自限于某种宗教信仰或教条学说的精神,发现“修行”的路虽然有许多,但“内在历程”与“终极目标”都是一致的。
      前两部分着墨的重点为修行的基本精神与实修历程,可说是较强调“灵性修行”的部分,但也可看见“心理探索”的层面贯穿其中。第三部分则是从“心理探索”的层面探讨全人的整体观,虽然讨论的内容仍是“灵性修行”,却是从非常“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待灵性修行。
      第三部分共有九章,第十二到十五章及第二十章谈到如何扩大灵性修行的范围,包括扩展到人生的各个不同阶段【从婴儿期到成人期的各阶段都具有灵性的意义,甚地方官开始至人生的每一件亨都不是出于偶然】,扩展到自我追寻的各个层面【认识并接纳阴影、自我的成长、无我的体悟
      、真我的实现1,扩展到人与人的关系【学习有智慧地慷慨布施、健康的慈悲之道,跳脱病态的相互依赖,进入相互交融的一体感】,乃至扩展到生
      活的所有部分【家庭、工作、社区、全体人类、所有众生】。
      第十六、十八章谈到真正愿意走上这条心理与灵性的修行道路的人,不能自行其是,需要有同伴和向导,特别是需要在这条路上有经验的老师。作者除了分享如何寻找老师,并慎重说明老师可能产生的问题,这些内容也都脱离不了心理层面的议题。第十九章则从心理动机、意图的角度介绍佛教“业”、“报”、“因果”的观念,由此建立为自己负责、从自己影响整个世界的态度。
      第十七章直接谈到“心理治疗与禅修”的关系,可说是本书最重要、
      最特别的一章。事实上,这两者本来就是追求终极意义的探索过程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只是在方法上以不同的形态呈现出来。对作者而言,心理治疗就是一种灵性修行的道路,也是其他修行道路不可忽视的部分。虽然作者强调这种观点是针对西方社会的人,但笔者认为,即使是东方,在现代化的影响下,灵性修行显然也牵涉到许多心理议题,而心理治疗也常需
      要面对灵性议题。实在有必要结合两者,对有心追求灵性的人,才能得到完满的成果;对有心探索自我的人,也才能得到深入的收获。
      第四部分是总结,共有三章,介绍灵性成熟的特质与境界。作者以充满诗意与人生体验的笔触,描写了难以用语言文字说明,却可以追寻、体悟的丰盛与完满人生。


      主编推荐
      心理学界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提出“超个人心理学”,从那时起,就有各式各样尝试整合心理治疗与灵性修行的学派与治疗方法,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将东方的智慧与禅修方法,与西方现代心理学的理论与实务相结合。但能够将心理学、心理治疗提升到与灵性修行对等的地位,切实以整合的观点来看待人性与人生追寻之路的人,实在不多,本书作者杰克·康菲尔德堪称其中的翘楚,而这本代表作也可说是结合心理治疗与灵性修行的典范之作。 
          在书中,作者结合自己多年修行和心理治疗的经验,纠正了人们对灵性修行的误解——修行是为了逃避痛苦和困难,或是为了寻求超凡的体验;指出灵性修行与占有或智商无关,而是一种发现爱的能力。当你拥有这种爱,就踏上了专属于你的心灵幽径。

      精彩内容
       几乎每一位走上真正灵性道路的人,都会发现深刻的个人疗愈是灵性历程中必要的部分。承认这种需求时,就能把灵性修行导向身体、心、心智的疗愈。这不是什么新观念,自古以来,灵性修行就已被视为疗愈的过程。佛陀和耶稣都是著名的身体疗愈者,也是伟大的心灵医生。
      越战期间,我在越南看见一个结合这两位导师的强大意象。虽然当地战火猛烈,我还是被一间寺庙吸引前去拜访,它是由著名的大师“椰子和尚”(CoconutMonk)在湄公三角洲的一座岛屿上兴建的。船抵达时,有许多僧侣迎接我们,带我们四处参观,说明他们对和平与非暴力的教导;随后带我们到岛屿尽头的小丘上,那里有座六十尺高的巨大佛陀立像,旁边站着一样高的耶稣雕像。他们的手臂环绕彼此的肩膀,面带微笑。当武装直升机飞过,四周进行着激烈的战斗时,佛陀和耶稣像兄弟般站在那里,向所有愿意追随他们道路的人展现慈悲和疗愈。
      智慧的灵性修行需要我们主动处理生活的痛苦和冲突,以达到内在的整合与和谐。通过有经验的老师的指导,禅修有助于产生这种疗愈。如果缺少必要的疗愈步骤,学生会发现自己无法进入更深阶段的禅修,或是无法整合禅修与生活。
      许多人刚接触灵性修行时,会希望跳过悲伤和创伤,略过生活中的困难。他们希望超越自己,进入充满神圣恩典的灵性领域,脱离一切冲突。
      有些灵性修行确实鼓励这种方式,并教导达成此一状态的方法:通过强烈的专注和狂热,带来狂喜和安详的状态。有些强力的瑜伽练习可以转换心智。虽然这些方法有其价值,可是一旦结束练习后,必然会感到失望,因为只要修行者的训练稍有松懈,就会再度面对所有想抛在脑后、未解决的身心问题。
      我认识一位在印度修习瑜伽十年的人,他在离婚后去了印度。他离开
      家乡(英国)时非常沮丧,工作也很不快乐。身为瑜伽修行者,他有多年深入而严格的呼吸练习经验,为他带来长期的心灵平静和光明。这些经验都可算是某种疗愈。但不久后,寂寞又回来了,他想回家,却发现过去未解决的问题再度出现,和离家前一样强烈。这也是当初使他婚姻结束、工作不快乐的原因。更糟的是,这也是他罹患忧郁症的原因。一段时间之后,他发现自己的心需要深刻的疗愈,他了解不能再逃避自己,于是开始在生
      活中寻求疗愈。他找到一位老师,很有智慧地引导他在禅修中接纳忧郁和寂寞。他与前妻寻求和解(但不是再结婚),加入能够帮助他了解童年的支持性团体,也找到一份社区工作,和他喜欢的人共事。这些都是疗愈心的漫长过程的一部分,印度那一段只是一个开始。
      灵性道路上,需要发现深处的创伤,才能达到真正的成熟:包括来自过去的悲伤、未实现的渴望、一生累积的哀痛。正如阿姜查所说:“如果没有痛哭过许多次,禅修就还没有真正开始。”若要以爱和智慧具体实现灵性生活,这种疗愈就是必要的。尚未得到疗愈的痛苦和愤怒,童年受虐或被抛弃的创伤,都会成为生命中强大的潜意识力量。除非我们能觉察和理解旧有的创伤,否则就会发现自己一再重复创伤的模式,包括未满足的需求、愤怒及困惑。虽然灵性生活有许多种疗愈,如恩典、灵恩的复兴、祈祷和仪式。但在系统化的灵性修行中,会自然发展出两种最重要的疗愈。
      第一类疗愈出于我们与老师之间发展出的信赖关系。越战中耶稣和佛陀雕像的意象,提醒我们即使在最艰难的时期,疗愈还是可能的。它也提醒我们,疗愈不能只靠自己。内在疗愈的过程必然需要与老师或指导者发展一种承诺的关系,因为我们最大的痛苦大多来自过去的关系,要通过智慧而自觉的关系才能疗愈这些痛苦。这种关系会变成开启慈悲和自由精神的基础。过去的痛苦和失望让我们陷入孤立和封闭,有智慧的老师能让我们重新学会信任。当我们允许自己最深的恐惧和最糟糕的面向被别人看见
      和慈悲地接纳时,就学会了自我接纳。
      我们与老师的健康关系是信赖的模式,由此学会信赖他人、自己、自己的身体、自己的直觉、自己的亲身体验。这种关系让我们信赖生命本身。教导和老师成为支持我们觉醒的神圣容器(较后面的章节会谈到我们与老
      师的关系)。
      当我们以有系统的觉察练习,开始把觉察和爱的专注力量放在各个生
      活领域时,就会产生另一种疗愈。佛陀谈到在生活的四个基本面向培养觉察力,他称之为四种觉察的基础(四念住)。这四个面向是:身体和感官的觉察,心和感受的觉察,心智和思想的觉察、管理生命的原则的觉察(梵文称这些原则为法〔dharma〕或宇宙的定律)。
      在这四个领域培养觉察力,是佛教关于洞识和觉醒的所有修行的基础
      。持续觉察的力量总是能产生疗愈和开放,本书就是教导如何把觉察力延伸到生活中的每一个领域。以下是把禅修的专注引进生活的四个面向,以产生疗愈的方法。P43-45

      媒体评论
      杰克·康菲尔德为禅修者的道路提供了亲切、温暖而实用的指引,充满澄澈的洞见。本书是所有探索灵性生活者的完美指南。
          ——丹尼尔·高曼
          杰克康菲尔德再次证实他在灵性旅程特别是禅修中,对于心的领域及其韵律的认识与体验是多么广博。他以西方人少见的开放识见,为读者提供了亲切的心路见闻。
          ——史蒂芬·拉维
          我们太常将心理过程与灵性历程分开,令人高兴的是,本书让我们看到这两个部分如何重新结合起来。
          ——拉姆·达斯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