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霖,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央军委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中国食品科技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保健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香港特区香港保健协会医学顾问。2003年1月,参加中央文明办、国家卫生部举办的“相约健康社区行”健康教育巡讲活动,被聘为“健康教育首席专家”。2005年,被中央保健委员会聘为预防保健会诊专家。
自幼受到良好的传统医学教育,通晓中医营养学。根据“寓医于食”的学术思想,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临床治疗中,运用饮食调理等食疗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1991-2006年,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先后8次赴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营养生理研究所、动物营养研究所、生命科学中心从事客座研究。在国内外专业杂志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科普文章300余篇,著书8本,译书2本。先后获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指导博士和硕士研究生10余名。
2003年7月,中国科协授予防治非典型性肺炎科技工作者称号。2008年,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国家民政部、国家出版署、国家广电总局联合授予“先进个人奉献奖”。2009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聘为“中医药文化建设和科学普及专家委员会”委员。2010年,荣获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老年保健突出贡献奖”。2010年11月,被甘肃省评为“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医疗卫生救援工作先进个人”。
2001年,与鲍善芬教授合作编著的《中国人怎么吃》一书获得“第四届全国科普作品奖”二等奖。2013年,与鲍善芬合作编著《中国人该怎么吃》一书被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评选为“全国图书馆50种好书”之一。2015年,与赵和、鲍善芬合作编著的《中国孩子该怎么吃》一书被评为全国*有影响力的图书之一。
赵和,高级工程师,曾担任北京市食品酿造研究所总工程师、《中国酿造》杂志主编、北京市食品检测二站质量负责人。现任“王致和食品有限公司技术研究顾问”。是国内发酵食品领域的专家。
1994年,所承担的国内贸易部课题“超滤除菌新工艺在酱油生产中的应用”获国内贸易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在2001年,研制发明了国内首套“酱油比色专用色板”,并在酱油、食醋等调味品及黄酒的酿造生产中得到应用。
近年与赵霖教授合作,共同撰写出版了《杂粮营养健康》《中国孩子该怎么吃》《调料美昧健康》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