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X
润言书店
  • 丝从东方来 隋唐洛阳城东运河两岸的胡人部落与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16开平装 全1册)

丝从东方来 隋唐洛阳城东运河两岸的胡人部落与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16开平装 全1册)

举报

洛阳在东西方丝绸贸易中得天独厚的人文地理学优势的揭示,是本书学术研究的目标之一。这其中的一个重点的问题,便是崇义乡、感德乡两个胡人侨乡兴生聚落因大运河输丝而形成与扩大的人文成因。 所以,本书回溯北魏“四里”“四坊”沿伊洛河岸边而设置的地望选择取向,实亦指出隋唐东都继承魏晋运河模式的都城水文传统。 在此基础上,本著从唐都洛阳定鼎门遗址大规模骆驼蹄印痕迹的考古发现,管窥交通史视域下展现出的李唐王朝对丝

  • 作者: 
  •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 ISBN:    9787501078615
  • 出版时间: 
  • 版次:    1
  • 装帧:    其他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作者: 
  •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 ISBN:  9787501078615
  • 出版时间: 
  • 版次:  1
  • 装帧:  其他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售价 247.00 6.5折

定价 ¥380.00 

品相 全新

优惠 满包邮

优惠 满减券
    运费
    本店暂时无法向该地区发货

    延迟发货说明

    时间:
    说明:

    上书时间2024-01-02

    数量
    仅1件在售,欲购从速
    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
    微信扫描打开成功后,点击右上角”...“进行转发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 商品详情
    • 店铺评价
    手机购买
    微信扫码访问
    • 商品分类:
      历史
      货号:
      rb
      商品描述:
      内容简介:
      洛阳在东西方丝绸贸易中得天独厚的人文地理学优势的揭示,是本书学术研究的目标之一。这其中的一个重点的问题,便是崇义乡、感德乡两个胡人侨乡兴生聚落因大运河输丝而形成与扩大的人文成因。 所以,本书回溯北魏“四里”“四坊”沿伊洛河岸边而设置的地望选择取向,实亦指出隋唐东都继承魏晋运河模式的都城水文传统。 在此基础上,本著从唐都洛阳定鼎门遗址大规模骆驼蹄印痕迹的考古发现,管窥交通史视域下展现出的李唐王朝对丝绸贸易市场管理职能及行政责任职能的重视——只有经过国家市场“税后贸易”的驼运,始能享受唐属丝路全程的行政服务——这无疑会降低驼运贩丝的总体交通成本。 这样看来,当年洛阳城东漕河两岸感德乡、崇义乡胡人部落推波助澜而形成的“税前贸易”,只能视为国家行政贸易之后的一种辅助贸易形式。 而所有这些官、私贸易,都依赖于南运河对丝绸之路“水文输丝”的对接。洛阳之处等

      目录:
      ●前言

      第一章世界资源置换需求视域下东方丝绸产业的文化学梳理

      (一)考古人类学视域下中国早期蚕丝遗物的时空分布

      1.商殷时代的丝绸业

      2.西周时期的丝绸业

      (二)先秦、两汉时代汉地丝绸产品的出土分布

      1.春秋、战国时期的丝绸遗存

      2.两汉时期的丝绸遗存

      (三)中古时代汉地丝绸产品的生态状况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丝绸遗迹

      2.隋唐时期的丝绸遗迹

      (四)西域出土文物与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1.域外出土丝绸辑绎

      2.国内西陲出土丝绸辑绎

      (五)小结

      第二章上古时代东西方社会往来的回溯

      (一)仰韶文化以来出土文物带给我们的思考

      (二)良渚文化遗址的文明启示

      (三)殷墟藏玉与东西方社会的人际往来

      (四)周穆王西游:东方国家西域意识的确立

      (五)小结

      第三章两汉以降中原交通西域的历史景貌

      (一)张骞凿空西域,开辟了一个中西社会往来的新时代

      (二)公主和番,沟通汉胡民族交往与血缘融合的国家运筹

      (三)长城、烽燧、屯田、司禾,两汉经营西域交通的建设性构思

      (四)文物遗迹视域下的两汉中外社会往来

      (五)西域异物及杂艺、教团的东来,是中外物质和精神领域资源沟通的必然

      (六)文献记事视域下汉晋丝路人际的典型画卷

      1.在这些人类生存资源的传输流量中,以“衣食生计”为主体的物质交换,毫无疑问占有着绝对优先的人际份额

      2.佛法东来及国家文教的西传,揭开了东西方世界意识形态相与融合的时代

      (七)小结:汉晋时期中外社会往来的高涨起因于东西方资源流转的扩大

      第四章北魏洛阳城南“四夷馆”的文化人类学启迪

      (一)文献视域下一个马上民族对中外资源赋存的国家取向

      (二)历史文化遗存与北魏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三)内典纪事与北魏中外佛教之往来

      (四)小结

      第五章杨隋时代中外经济交往对丝路构建的国家突破——大运河的开凿,隋炀帝对东都财赋价值的开发

      (一)中国早期漕运之回溯

      (二)一项贯通中国南北而汇织东都的大运河,开启了东西方丝绸贸易的新时代

      (三)从河西走廊到东都,络绎不绝的招徕胡人的“国家”集市,形成了一道靓丽于东方的人文风景线

      (四)历史文献与隋代的中外文化交流

      (五)考古遗迹所反映的隋代中外文化交流

      (六)隋代中西交通目前一个典型案例的研究

      (七)小结

      第六章唐代洛阳地区胡人部落的人文地理学分布,印证了大运河输丝贸易国家职能的确立

      (一)文献纪事和文物遗产的历史信息,折射了唐代中外人际往来及文化交流的高涨

      1.汉籍文献中的唐代中外文化交流史料

      2.洛阳文物遗迹与中亚文化东渐中原的互证

      (二)阿罗憾墓地:一位大唐帝国请迎而来的波斯贵族与东都胡人的政治建树

      (三)伊水之畔的安菩萨墓葬:唐代“六胡州大首领”墓地选择的人文背景

      (四)洛都城东两处胡人侨乡的设立,体现了唐廷对漕河两岸胡人聚落的国家认可

      (五)定鼎门遗址内的晚唐密集驼印,揭示了东都胡人商贩的逶迤喧嚷、鹘飞云集

      1.东都胡人信教社团在伊洛河两岸的集聚

      2.洛阳文物视域下的东都胡人生活形态

      3.诗文叙事里的东都胡人生活形态

      4.洛阳宗教遗迹视域下东来胡人的信仰世界

      (六)丝绸贸易的高涨,刺激了封建国家对洛都城东漕运管理的升级

      (七)文化遗产中的人事回顾:洛阳出土历代胡人史料集锦

      (八)小结

      第七章“资源分配律”是我们认识、解析人类生计取向的学理依据

      后记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