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X
白鹭洲书院
  • 细读呐喊:大先生的绝望与希望 (首套针对北京高考语文必读名著而打造的“名校名著课堂”系列)

细读呐喊:大先生的绝望与希望 (首套针对北京高考语文必读名著而打造的“名校名著课堂”系列)

举报

9787519119881

  • 出版时间: 
  • 装帧:    平装
  • ISBN:  9787519119881
  • 出版时间: 
  • 装帧:  平装

售价 79.60

品相 全新

优惠 满包邮

优惠 满减券
    运费
    本店暂时无法向该地区发货

    延迟发货说明

    时间:
    说明:

    上书时间2023-11-05

    数量
    库存5
    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
    微信扫描打开成功后,点击右上角”...“进行转发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四年老店
    店铺等级
    资质认证
    90天平均
    成功完成
    88.84% (516笔)
    好评率
    99.66%
    发货时间
    35.23小时
    店主
    地址
    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
    电话
    • 商品详情
    • 店铺评价
    立即购买 加入购物车 收藏
    手机购买
    微信扫码访问
    • 商品分类:
      教育
      货号:
      607294456213
      商品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细读<呐喊>:大先生的绝望与希望》(首套针对北京高考语文必读名著而打造的“名校名著课堂”系列) 作者:王志彬 著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10月 ISBN:9787519119881 开本:32开 定价:58.00元 编辑推荐 首套针对北京高考语文必读名著而打造的“名校名著课堂”系列,从高中生的备考、学习需要出发的导读丛书。 北京四中语文名师基于多年的鲁迅阅读经验与一线教学经验,精心设置本书内容,首讲先为学生勾勒平易近人的鲁迅,打破读者对鲁迅的刻板印象,再分讲细读其重要小说,力求从生活与写作两个维度带读者进入鲁迅的世界。 脱胎于备受北京四中学生欢迎的《呐喊》文本细读选修课,立足于授课精华与学生反馈,根据已有授课经验,作者精心删改调整,以“细读”为方法,对人物形象、小说主旨、叙事手法、语言风格做了鉴赏分析。 北京四中名师将鲁迅研究的学术成果融汇书中,同时避免精深、学术化、难读,讲解深入浅出、平实好懂,注重为一般读者所接受。 鲁迅,代表了生命的深度和思想的厚度。“人立而后凡事举”,阅读鲁迅,阅读《呐喊》,就是帮助你成长为一个有独立思想的、大写的人。本书希望为读者敞开一扇微小却光亮的大门,以走近鲁迅,进而培养起独立的思考能力、对自我和社会的理解与反思能力。 本书解读《呐喊》中的作品,能融入作者对当今社会现象的体察,并联系对自我经历的体悟,让本书这份《呐喊》解读,打上了鲜明的时代性和独特的个性。让读鲁迅不仅仅是读鲁迅或者应付考试,而是帮助读者成为一个有独立思想的大写的人。 内容介绍 本书总共分为十五讲,以“鲁迅画像”为起始线索,结合《回忆鲁迅先生》,先为读者勾勒了生活中的平易近人的鲁迅,以引起读者兴趣,再分讲鲁迅的各篇重要小说作品,以《呐喊》中的篇章为主,也包括《彷徨》《故事新编》等作品。每一讲中,作者都会从一个特定的剖面进入小说,提出相关问题,再通过具体的文本细读来解答。如第二讲“孔乙己的‘可笑’与‘不幸’”,就是从小说中的“笑”入手,以此为中心提出问题,并进行相应分析。这种抓准小说描写重点的解读方式,是作者结合多年一线教育经验后总结而成的,相信能给读者提供一种引人入胜的阅读鲁迅的视野和角度。 目录 第一讲 生活中的鲁迅 第二讲 孔乙己的“可笑”与“不幸” 第三讲 《故乡》与“故乡”的交织 第四讲 《狂人日记》: 从来如此,便对吗? 第五讲 这样的“药”,有用吗? 第六讲 《阿Q 正传》: 一个国民的魂灵 第七讲 没有“明天”的《明天》 第八讲 不成风波的“风波” 第九讲 一条辫子引发的抱怨 第十讲 《一件小事》: 小事不“小” 第十一讲 绝望的抗争者 第十二讲 无聊生者在“祝福”中不生 第十三讲 熄灭还是不熄灭的《长明灯》 第十四讲 复仇与消解 第十五讲 希望是在于“他们”: 《呐喊》中的“知识分子”  作者简介 王志彬,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北京四中语文教师,北京四中网校主讲教师,多次在北京市及全国作文大赛中获得指导教师一等奖。出版有《北京四中语文课:名篇品读》《在北京四中学作文(高中卷)》等。 专家推荐 新课标提出18个学习任务群作为教学内容,其中第一个就是“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这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实践性与选择性特点,必将给语文教学乃至整个教育带来深刻影响。但是,究竟该如何引导学生读名著,怎么读,不少老师和学生仍然感到迷惘和茫然。怎样将这一新的教学理念贯彻落实到语文教学实践中,使之落地生根,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行动,不仅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值得广大文化教育出版工作者深入思考的话题。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顾之川 精彩试读 引言  这个时代,为何我们还要阅读鲁迅?   一   2006年,我大学毕业,变成了北漂一族,宿舍在香山附近。十余年前,香山附近多是村落,从大马路到天香颐要经过一片低矮的棚区,汽车驶过,尘土飞扬。宿舍,其实是地下室,夏天潮冬天闷,外地无房户都栖居于此。一个三室一厅的地下室,就我一个人。 那时候我有一套从潘家园旧书市场淘来的小开本鲁迅文集,197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主要是小说、散文和杂文,大约二十本。一年多的时间,暮色延展,端坐室内,就读鲁迅。地下室异常清冷,黑夜寂寥分割,不知尽头。 从《呐喊》读起,《彷徨》《故事新编》《野草》《朝花夕拾》,然后《热风》……再然后读到《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整个人犹如陷落到广阔无边的海峡,艰于呼吸,无法泅渡,于是往往跑出宿舍,望着奇怪而高的天空,猛吸几口空气,沿着寂静的小区,漫无目的地走,头脑中弥漫着鲁迅鬼魅一般的语言。如果是冬天,清冷的空气会使人心更敏感,更能感知鲁迅文字背后的那种“无聊”的窒息感。 鲁迅自己对这“无聊”是有自知的,他在《华盖集·题记》中说:“现在是一年的尽头的深夜,深得这夜将尽了,我的生命,至少是一部分的生命,已经耗费在写这些无聊的东西中,而我所获得的,乃是我自己的灵魂的荒凉和粗糙。但是我并不惧惮这些,也不想遮盖这些,而且实在有些爱他们了,因为这是我转辗而生活于风沙中的瘢痕。凡有自己也觉得在风沙中转辗而生活着的,会知道这意思。” 这是1925年12月31日的深夜,一年尽头的深夜,他的内心是何等的荒芜,又是何等的翻涌!生命的长度有限,然而眼前的事情却又紧迫;灵魂的丰饶自是祈求,可惜荒凉和粗糙往往成为常态,他该作何取舍,他能作何取舍? 1926年鲁迅离开北京,辗转厦门、广州,最后在1927年迁居上海,此后一直到1936年10月19日。鲁迅的最后十年,外面的环境越发严苛,来自敌营的明枪和来自友阵的暗箭应接不暇,你来我往,鲁迅写的也多是匕首、投枪一类的文字。读这些文字,能感到鲁迅当时内心世界的紧张。 钱理群说,当你一切春风得意,你的感觉极好的时候,你觉得鲁迅著作是读不进去的;但是当你一旦对现状不满,包括对社会现状不满,包括对你自己的现状不满,你想寻求新的出路的时候,这个时候就是你接近鲁迅的最佳时机。当年惨淡的状态、生活的艰难、前途的渺茫、朋友的四散天涯,一切交织在一起,就使我有了走近鲁迅的契机。 我与鲁迅的“遭遇”,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高中时代是逆反,是“对抗”心理,并不曾进入鲁迅的世界。大学本科时代爱极了鲁迅的语言,觉得恰到好处,自己写文章会不自觉地去模仿。后来读到张宗子的告诫:“鲁迅的文章不宜学,仿效者的境界但差一小截,不是油滑,便成刻毒。”a而第三阶段则是“亲近”,在鲁迅那里,灵魂得到了共鸣。从对抗、接受到亲近,在更丰富深入的阅读下,一个完整而真实的鲁迅慢慢呈现在我面前。在他身上,我窥见了火之下的冰、实在之下的空虚、光明之下的黑暗,也经由他看到了自己的生死爱欲。 读书就是印证自己的生命。老舍、沈从文、胡适、傅斯年,这些现代文学熠熠生辉的名字,他们或者代表生命的宽度,或者代表生命的高度,或者代表生命的硬度,而鲁迅,则代表了生命的深度。鲁迅及其作品,将成为我此生常读不厌的存在。   二   成为一名语文教师,当我站在三尺讲台上,跟学生讲述鲁迅的冷冽与热血时,却发现情况并不乐观,他们中大多数似乎与这位文学巨匠隔着“厚厚的障壁”。 作为中国文学史、思想史上卓然独立的大家,鲁迅不仅是中学语文教学绕不过去的一座高峰,也是中学生必须认识和理解的一位精神伟人。然而,在中学语文学习中却流传着这样一个段子:“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周树人,就是鲁迅。 鲁迅怎么就成了中学生的“噩梦”呢?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现当代作家作品入选最多的,是鲁迅先生。按理说,中学生对鲁迅应该是熟悉的,但事实上对他却是如此隔膜。 一个写作者的作品入选中学语文教材,让所有的年轻人学习他的文字,这当然是一份巨大的荣耀;可是如果他的文章让学习的人都害怕了,这是不是就有点适得其反的意思? 对大多数人而言,有关鲁迅的认识,来自他人的评述多于自己的感知。在许多人的印象里,鲁迅先生已经固化成了一个符号:坚强不屈,刚毅果决。一定程度上,类似于“文思革”a这样的标签消解了我们对鲁迅的第一印象。假如在最开始,给学生提供一个迥异于他们过往阅读经验的鲁迅形象,那是不是有可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扭转固化在学生脑海中的鲁迅印象呢? 比如,陈丹青的《笑谈大先生》所呈现出的“好看”与“好玩”的鲁迅,就让人产生别开生面之感,让人充满阅读渴求。有了这样“迥异”的鲁迅形象,有了切合中学生认知需求的文本细读,是不是就有可能让更多的中学生喜欢鲁迅,进而去阅读他的作品? 所以我想,既然读鲁迅不是一件急于求成的事,那么先给中学生开一个小窗户,让他们瞧见里面的好之前,先激发他们的兴致,或许登堂入室才可有望。我秉持这样的初心,安排了一系列的颇为不同的鲁迅教学专题。在学习专题之后,一位学生写道:“从前知道鲁迅,几乎是胁迫式的,必须读,因为考试要考,然而自己又读不懂,于是便只能将稚嫩而怯生生的眼光放在老师身上,听他是如何激昂地解释那几个‘ 不必说’,然后认真地记在段落旁边。”而现在,他说:“通过鲁迅专题的学习,我真的收获了许多:我才知道他是这样一位有洞察力的先生,看出时弊,甚至省察革命者的不足;他是或许会被失望笼罩,但从不向失望低头的,总是用炙热的眼望着这片黄色土地,但又不总是那么严肃的斗士。从他身上,我知道伟人也会踟蹰不前,也会有所犹豫有所怀疑,只是他从不逃避,似乎他只会直面恐惧。他总是强迫自己活得真实。” 这或许就是一位三尺讲台上的教师,引导学生阅读鲁迅所敞开的那一扇微小却光亮的大门吧。   三   鲁迅以及他的精神,从未离我们远去,这个时代,依然有阅读鲁迅的价值。 2018年6月20日,甘肃庆阳一个女学生,跳楼轻生。消防队员冒着生命危险,拉住了女孩的手。但,女孩把手挣开了。看着女孩坠落,消防队员痛哭失声。然而,围观的人群中却不时有人催促、怂恿,甚至鼓掌,并在女孩最终跳下、当场死亡时,竟发出了荒诞的欢呼声。叫嚣的人群参与了她的死亡,围观的人群欣赏了她的死亡。——这些人以别人的死亡作为自己的狂欢盛宴,叫嚣着作恶而不自知。年仅19岁的她在楼上坐了4个小时,这让我相信她在跳与不跳之间是存在一丝犹豫的,但现实的冷漠、恶意掐灭了她最后一丝生的希望! 时间倒流到近100年前,悲愤的鲁迅在《〈呐喊〉自序》中写道:“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 据解说,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 李欧梵在《铁屋中的呐喊》中说,在“幻灯片事件”中有“两个自我形象的相互撞击。一个是身处异域的‘观察者’,另一个是更大范围的象征性的‘参与者’。”在观看“幻灯片”的过程中,鲁迅深切地感受到民众的不可依赖,让他明白当时中国的民众大多不过是看客。看客重点在于“看”,无论其有没有可“看”之处,有得“看”最重要。 鲁迅在1925年写过一篇小说,叫做《示众》,小说几乎没有情节,几乎没有对人物个性化的刻画,或者说基本上没有主要人物,甚至连人物的姓名都没有。一个警察牵着一个犯人经过,于是人们开始围观,越来越多,终至于大家都伸长了脖子,像极了被人提起来的鸭。 这一根绳子系住的不仅是这个犯人,而是将千万个围观者也系起来,紧紧地吸引住。只要还有戏可看,他们就不会离开。他们看犯人,看警察,也看彼此,当有人打破集体的沉默,他们就将眼睛盯在打破沉默的人身上,你在众人“看”的威压下会产生犯罪感,即使你无辜。所以在一个众人趋向看戏做戏的场合,你能葆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行动吗?你不会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吗?鲁迅写于1925年的《示众》,似乎重现于2018年的这个夏天。 从1925年到2018年,淡漠无聊的看客变成了冷漠起哄的看客。既然是看戏,当然不嫌事大,于是,在群体性的盲目泛滥的时候,人性之恶就会膨胀;恶在一个特定的场合下,会被激发出来,会被鼓励。所以一个好的社会一定是竭尽所能抑制恶的生长和泛滥的,一定是引领人趋向善良的。在6月20日甘肃庆阳女孩跳楼自杀后,相关部门对起哄者进行了相关的法律追责,这是我们社会的进步。在我看来,人的本性并没有太大的差别,但其原生家庭的影响,整个社会能够提供的环境,个人学习的经历,都将深刻地影响一个人对外部世界、对他人、对自我的认识,进而决定他对待他人、对待外部世界的态度。 鲁迅写于近100年前的文章,依然适用于当下的某些社会现象。鲁迅生前说:“我以为凡对于时弊的攻击,文字须与时弊同时灭亡。” 时弊若不灭,文字自然不朽。这样的群众在当代是少数,但仍然值得警醒,这就是我们要读鲁迅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我是在想,如果我是《示众》中的一员,我也在甘肃庆阳女孩的跳楼现场,我能站出来制止周围人的起哄吗?我能不让自己陷入到他们当中吗?人都有好奇心,人都愿意在平常无聊的生活中有一点新鲜刺激的东西出现,当这些新鲜刺激是以损害别人为前提的时候,我能够洁身自好并上前制止吗? 鲁迅说:“我的确时时刻刻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无情地解剖自己。”鲁迅给我做了这样的示范,他不断地与自己原有的固定的思维、观念辩驳,对自我有深刻的反省,对外部谨慎地怀疑。读鲁迅,是思考不断深入的过程,更是和自我辩驳的过程,而这种自我辩驳其实就是在“明辨之”。所以读鲁迅,你必须思考,而且是独立思考;读鲁迅,就是帮助你成长为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 第三,如果是鲁迅先生面对甘肃庆阳的民众,他会怎么办?以他写作的《示众》来看,他一定会出离愤怒,一定会感到异常悲哀,也一定会用文字作为匕首,去挖掘,去批判,叫醒沉睡杀人的看客。鲁迅对其笔下愚弱的人物怀有一种复杂的情感,我们经常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来形容。“哀其不幸”,是他们鼓动女孩跳楼的时候,他们也往往落入生活的庸常琐屑甚至苦难当中,有生命的苦涩、生活的艰难;“怒其不争”,是他们对于自己的境遇缺乏足够的认识,或者不愿认识,即使认识了也不愿做出改变,于是一步步堕落。无论是《示众》里的看客,还是当代社会中的看客,他们都表现出对他人的冷漠,对现实的隔阂,说到底是对人的忽视和抹杀。 这种对他人的冷漠的隔膜、这种无思想性,可能会引发难以估量的灾难和浩劫。 古人说“知行合一”,“知”是思想,“行”是实践。鲁迅一辈子写小说,写杂文,帮助年轻人,都是在践行他的思想。鲁迅是思想者,他的思想站在底层民众一边,是永远的批判者。鲁迅是行动者,他一直在为被侮辱被损害的人们悲哀,呐喊,战斗。他一辈子就是希望能够“立人”。所谓“立人”,就是让人站立起来,但不仅是身体的站立。毛主席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指的是权利的站立,除此之外,更要有精神的站立。鲁迅一辈子在做的就是这样的工作。鲁迅去世以后,在他身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三个字——“民族魂”。 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在听闻鲁迅逝世的消息后写下《怀鲁迅》一文,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制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鲁迅即是郁达夫笔下的“伟大的人物”吧。 他不只创造了具有永久欣赏价值的杰出文艺作品,而且呈现出一种原创性的思想和精神,从而成为撑起民族精神大厦的擎天巨柱。当民族在现实生活中遭遇困境时,我们常常能够到这些凝结了民族精神源泉的伟大人物那里汲取精神的养料,然后面对所要面对的现实。每个国家都有这样几个人,家喻户晓,其思想精神渗透到每一国民的心灵深处。 所以,我觉得在我们这个时代依然需要阅读鲁迅,学习鲁迅。这,也是我写这样一本小册子的原因。    '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