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铎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卒于清顺治九年(1652年),明末清初著名书法家。又字觉之,号嵩樵,另号痴庵、石樵、十樵、痴樵、雪岩漫士、烟潭渔叟、龙湫道人。祖籍河南孟津双槐里。王铎天资聪颖,14岁开始读书,天启二年(1622年)31岁时中举人,入翰林院为庶吉士,荐升少詹事,充经筵讲官,官至礼部尚书。天启四年(1624年)冬曾出游浑山,沿伊水北上,过龙门,登香山,尽情享受山水之乐。曾在明末复杂激烈的党派斗争中,表明自己倾向于“东林党”的鲜明立场。崇祯十七年甲申事变后至南京,弘光帝授以东阁大学士。清兵渡江,围城逼降,王铎与礼部尚书钱谦益率文武官投降,授礼部尚书。
王铎入清后由明朝旧臣变为清廷新贵,虽官位显赫,但在明代遗民中是卑躬屈膝的贰臣,在清朝统治者集团中又受到猜忌和排挤,因此表现出痛苦矛盾的双重人格:一方面在与丁耀亢等穷朋友的交往中表现出安贫乐道,诗酒唱和,淡泊名利,寄情山水的高尚情操;另一方面在与孙承泽等高官的交往中表现出觥筹交错,沉湎声色,自暴自弃,醉生梦死的颓唐心境。清顺治三年(1646年),以原官礼部尚书管弘文院学士充《明史》副总裁。顺治六年(1649年),授礼部左侍郎,充太宗文皇帝实录副总裁,同年晋少保。顺治八年(1651年)告老还乡,次年病逝于孟津,谥“文安”。
在明末清初的书坛上,王铎是一个个性鲜明的非常有代表性的重量级人物,与董其昌并称“南董北王”。平心而论,与董其昌相比,董氏虽气韵高古,但柔媚有余而骨力不足,而王铎则气度恢宏,魄力雄迈,远非董氏之所及。诚如《白苎村桑者》中说:“明季工书者,推董文敏之丰神潇洒,一时固无有及者。若据此卷(《为袁石愚写大楷》)之险劲沉着,有锥沙印泥之妙,文敏当逊一筹。”王铎与傅山并称“傅王”,他与傅山相比,二人虽均擅长于在长篇巨制中显示恣肆纵逸、酣畅淋漓的气势,但傅山在纵情挥洒中有时控制不住感情的宣泄,因而缠绕稍过;而王铎则在狂放中多了一点理性的成分,因而纵而能敛,放而能收,节奏与韵律感都比傅山强烈得多。王铎与倪元璐、黄道周并称“明末三大家”。三人的书法虽均以雄奇见长,不同的是,倪元璐雄奇中锋棱尽显,极少连属,气势奔放;黄道周雄奇中古拙苍茫,风格瑰丽,气韵天然;而王铎则于雄奇中欹侧俯仰,擒纵自如,意态超然,既有绝妙的宏观构图,又有局部经营的奇思妙想,移步换形,笔走龙蛇。由此可知,王铎在为人的气节上虽较倪、黄天差地远,但在书法艺术上却略胜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