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X
通雅轩古籍书店
  • 吴梅文献辑刊(16开精装 全36册 原箱装)
图文详情

吴梅文献辑刊(16开精装 全36册 原箱装)

举报
  • 出版时间: 
  • 装帧:    精装
  • 开本:    16开
  • ISBN:  9787540260323
  • 出版时间: 
  • 装帧:  精装
  • 开本:  16开

售价 22560.00 6.4折

定价 ¥35000.00 

品相 全新

优惠 满减券
    发货
    承诺48小时内发货
    运费
    本店暂时无法向该地区发货

    延迟发货说明

    时间:
    说明:

    上书时间2022-01-05

    数量
    库存2
    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
    微信扫描打开成功后,点击右上角”...“进行转发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十九年老店
    店铺等级
    拍卖等级
    资质认证
    90天平均
    成功完成
    95.77% (1281笔)
    好评率
    99.62%
    发货时间
    15.71小时
    店主
    地址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
    电话
    • 商品详情
    • 店铺评价
    立即购买 加入购物车 收藏
    手机购买
    微信扫码访问
    • 商品分类:
      文学
      商品描述:
      qt
      《吴梅文獻輯刊》題辭 汪夢川

      記曾結客少年場,更譜傳奇弔國殤。
      劍態簫心誰會得,離騷白首剩清狂。

      顧曲論詞兩擅場,一時名士信無雙。
      南雍太學爭虛席,薪火廣傳無量光。

      詞客飄零黯下場,老逢喪亂入南荒。
      遺書檢點能傳世,手澤猶添翰墨香。

      出版説明

      近代中國經歷著巨大的變動,封建王朝瓦解後,内憂外患紛至沓來,時代的危亡變亂造就了文化學術的繁榮,深厚的舊學傳統與開放的西學新知相互融合,一批獨屬于這個時代的個性鮮明、成就卓著的文人學者燦若星辰,交輝閃現,吴梅便是其中尤爲奪目的一位。吴梅畢生致力于詞曲創作和研究,能制詞、能度曲、能演出,堪稱一代詞曲大師,不但自己造詣精深,更難得的是育人有方,門下高才迭出,如任半塘、唐圭璋、盧冀野、王季思等等,也都是著名的詞曲學者。
      吴梅(一八八四~一九三九),字瞿安,又字靈鳷,號霜厓,江蘇吴縣人。出身書香世家,曾祖吴鍾駿爲道光十二年(一八三二)狀元,祖父、父親亦皆爲舉人。吴梅自幼亦習舉子業,但並不是很順利,乃專力于詩古文詞,十八歲以第一名補長洲縣學生員,而後兩應鄉試不第,遂絶意仕進。吴梅早年非常關心政治,十六歲(一八九九年)即取﹃戊戌六君子﹄事譜《血花飛》傳奇,二十歲(一九〇三年)復爲改定,名《萇弘血》,又自爲題詩,有﹃四海容張儉,傾朝逐李膺﹄之句,具見其懷。是年又取明末抗清英雄瞿式耜事作《風洞山》傳奇,以﹃永曆帝遺軼爲經緯,痛哭南朝,插寫北兵殘暴﹄(《復金一書》),則其傾向革命之思想早已有之。自一九〇五年二十二歲起,吴梅就開始了自己的教學生涯,歷任各地大中學校教職。他著成《顧曲麈談》,受到蔡元培賞識,于一九一七年被聘至北京大學教授古樂曲。繼《詞餘講義》在北大出版後,吴梅開始寫作《南北詞簡譜》,歷十年而成,其所編選的《古今名劇選》亦由北大出版。一九二二年,吴梅受聘任教于南京東南大學,此後又先後任教于廣州中山大學、上海光華大學、南京中央大學、金陵大學等,並出版了《中國戲曲概論》《元劇研究》《曲學通論》等曲學著作。一九二六年,東南大學詞曲班的王起、唐圭璋、孫雨庭等十幾位學生爲了練習作詞,希望成立一個詞社,作爲任課教師的吴梅欣然同意。衆師生每月召集兩次,大都在秦淮河多麗舫上活動,吴梅出題,衆生寫作,再由吴梅點評,是謂潛社。東南大學停辦時,潛社亦一度停止,復課後,吴梅專教南北曲,潛社社集的重點隨之變爲南北曲,其後更印有《潛社彙刊》行世。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後,吴梅常常屬文痛斥日本軍國主義分子,由于戰火,涵芬樓所藏《奢摩他室曲叢》底本部分遭焚毀,《遼金元文學史》也遭劫難,動蕩時局中吴梅不得已四處避難,身體和精神俱受摧殘。一九三七年盧溝橋事變後,吴梅開始不斷避寇西遷,他自漢口轉寓湘潭,再遷桂林,轉至昆明,身體每况愈下,中央大學屢次函請他回去執教,他都不得已回絶,至一九三九年,吴梅的病情愈重,于三月十七日逝世,臨終前仍爲門生盧前校訂了《楚鳳烈》傳奇。
      吴梅一生著述甚多,部分作品在其生前已經出版,其在病中時,自知不能完成其他作品的整理與出版,故在遺命中囑弟子盧前爲其編輯,吴梅過世後,盧前在十分艱苦的條件下,得同門友朋相助,將吴梅遺著《南北詞簡譜》《霜厓詩録》《霜厓詞録》等相繼刊行。吴梅一生盡心于教學,嗜好詞曲,喜愛藏書,每有富餘資金,都用于購書,其藏書,尤其是曲學收藏,既富且精,不乏珍本秘籍,且每經批閲,往往蠅頭細評,丹黄滿紙,其曲學精深可見一斑。二〇〇二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王衛民先生點校整理的《吴梅全集》,本書則搜集整理吴梅所撰輯編選的著作及不同版本,包括刻印本、稿鈔本,吴梅藏閲批註的詞曲珍本,以及吴梅校訂、手録的古籍秘本,彙爲一編,影印出版,讀者不僅可以一睹吴梅作品的原貌,藉由結社唱酬、評點手書,更能感受其間的師友情誼、學術襟期與詞人風雅。

                                                                        編者識
                                                             二〇二一年一月

      總目録
      第一册
      霜厓詩録 四卷 吴梅 撰 稿本一
      霜厓詩録 四卷 吴梅 著 盧前 編 一九四二年文通書局初版一八五
      霜厓詞録 吴梅 著 盧前 編 一九四二年文通書局出版三七五
      第二册
      霜厓曲録 二卷 吴梅 撰 一九三四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一
      霜厓三劇 吴梅 撰 一九三三年刻本六七
      霜厓三劇歌譜 吴梅 撰 一九三三年刻本二五一
      風洞山傳奇 二卷 吴梅 撰 清光緒三十二年小説林出版三八一
      第三册
      風洞山傳奇 二卷 吴梅 著 一九三八年風雨書屋出版一
      吴瞿安先生手劄 不分卷 吴梅 撰 稿本一〇五
      南北詞簡譜(一)序至卷四 吴梅 撰 稿本一五一
      第四册
      南北詞簡譜(二)卷五至卷十 吴梅 撰 稿本一
      第五册
      南北詞簡譜(一)卷一至卷七 首一卷 吴梅 撰 油印本一
      第六册
      南北詞簡譜(二)卷八至卷十 吴梅 撰 油印本一
      南北詞簡譜(一)十卷存卷一至卷二 卷六至卷七 霜厓先生年譜一卷 吴梅 撰 
                                民國鈔本二〇三
      第七册
      顧曲麈談 吴梅 編 一九二六年商務印書館四版一
      中國戲曲概論 吴梅 編著 一九二六年大東書局出版二四五
      第八册
      詞學通論 吴梅 著 民國商務印書館國學小叢書本一
      詞餘講義 吴梅 述 鉛印本一九一
      詞餘講義 吴梅 輯 一九二七年國立第一中山大學出版部出版三一五
      第九册
      曲學通論 吴梅 著 一九三五年商務印書館初版一
      元劇研究ABC 上 吴梅 一九二九年世界書局出版九九
      遼金元文學史 吴梅 著 一九三四年商務印書館初版二四三
      第十册
      奢摩他室曲叢(一)二集 吴梅 輯録 一九二八年商務印書館初版一
      第十一册
      奢摩他室曲叢(二)二集 吴梅 輯録 一九二八年商務印書館初版一
      第十二册
      奢摩他室曲叢(三)二集 吴梅 輯録 一九二八年商務印書館初版一
      第十三册
      奢摩他室曲叢(四)二集 吴梅 輯録 一九二八年商務印書館初版一
      第十四册
      奢摩他室曲叢(五)二集 吴梅 輯録 一九二八年商務印書館初版一
      第十五册
      奢摩他室曲叢(六)二集 吴梅 輯録 一九二八年商務印書館初版一
      第十六册
      奢摩他室曲叢(七)二集 吴梅 輯録 一九二八年商務印書館初版一
      第十七册
      奢摩他室曲叢(八)二集 吴梅 輯録 一九二八年商務印書館初版一
      第十八册
      瞿安書目 不分卷 吴梅 藏並撰 稿本一

      古今名劇選(一)三卷 吴梅 校勘 
                                一九二四年國立北京大學出版部三版二五五
      第十九册
      古今名劇選(二)三卷 吴梅 校勘 一九二四年國立北京大學出版部三版一
      曲選 吴梅 選録 一九三二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三〇七
      第二十册
      癸酉九日掃葉樓登高詩集 一卷 吴梅等 撰 曹經沅 輯 
                                                              一九三四年鉛印本一
      甲戌玄武湖修禊豁蒙樓登高詩集 一卷 吴梅等 撰 曹經沅 輯 
                                                                            一九三五年鉛印本九三
      潛社彙刊 吴梅等 撰 一九三六年鉛印本二九五
      第二十一册
      羅鄂州小集 六卷 附録一卷 宋 羅願 羅頌 撰 吴梅 批校 
                                 清光緒十九年李氏刻本一
      白石道人歌曲 六卷 别集一卷 宋 姜夔 撰 吴梅 批點 
                                      清乾隆十四年張奕樞松桂讀書堂刻吴梅批點本二六七
      青邱高季迪先生鳧藻集(一)序至卷一 明 高啓 撰 吴梅 校補 
                                                        清雍正六年金檀文瑞樓刻本三七七
      第二十二册
      青邱高季迪先生鳧藻集(二)卷二至卷五 明 高啓 撰 吴梅 校補 
                                                        清雍正六年金檀文瑞樓刻本一
      徐文長重訂楊升庵夫人詞曲 五卷 明 黄峨 撰 吴梅 批註 
                                                                  明刻本一六七
      四聲猿 四卷 明 徐渭 撰 吴梅 批點 明刻本二七一
      第二十三册
      紫釵記 二卷 明 湯顯祖 撰 明 臧懋循 改訂 吴梅 批點 明萬曆刻本一
      玉茗堂還魂記(一)卷上 明 湯顯祖 撰 吴梅 批校 
                                     清乾隆五十年冰絲館刻本二八一
      第二十四册
      玉茗堂還魂記(二)卷下 明 湯顯祖 撰 吴梅 批校 
                                     清乾隆五十年冰絲館刻本一
      詠懷堂新編勘蝴蝶雙金榜記(一)二卷 明 阮大鋮 撰 吴梅 批 
                                                                  董氏誦芬室刻石巢四種本二一七
      第二十五册
      詠懷堂新編勘蝴蝶雙金榜記(二)二卷 明 阮大鋮 撰 吴梅 批 
                                                                  董氏誦芬室刻石巢四種本一
      西堂樂府 七卷 清 尤侗 撰 吴梅 批註 清康熙刻本一六一
      第二十六册
      一笠庵新編佔花魁傳奇 二卷 清 李玉 撰 吴梅 批註 清初刻本一
      春草堂黄河遠 二卷 清 謝坤 撰 吴梅 批訂 
                                      清道光十年謝氏春草堂刻本一九三
      第二十七册
      胭肢舄傳奇 二卷 清 李文瀚 撰 吴梅 批點 清道光刻本一
      拜針樓 一卷 清 王墅 填詞 研露齋主人 批點 吴梅 改訂 
                        清貴德堂刻本二二七
      芙蓉碣傳奇 二卷 清 張雲驤 撰 吴梅 批訂 清光緒九年刻本

      第二十八册
      曲録 六卷 王國維 撰 吴梅 任訥 補註 清宣統元年刻晨風閣叢書本一
      白虎通德論(一)卷上 漢 班固 纂集 吴梅 校 明嘉靖元年刻本四二七
      第二十九册
      白虎通德論(二)卷下 漢 班固 纂集 吴梅 校 明嘉靖元年刻本一
      朝野新聲太平樂府 九卷 元 楊朝英 輯 吴梅 校 
                                                一九二三年陶湘刻本一五五
      第三十册
      類聚名賢樂府群玉 五卷 元 胡存善 輯 吴梅 校 鈔本一
      沜東樂府 二卷 明 康海 撰 吴梅 校 鈔本一七五
      歌代歗雜劇 一卷 明 徐渭 撰 吴梅 校 鈔本三七一
      第三十一册
      新刊合併董解元西廂記 二卷 吴梅 校 明萬曆二十八年周居易刻本一
      曲海總目提要(一)序至卷五 清 黄文暘 撰 吴梅 董康等 校訂 
                                     一九三〇年大東書局出版二四七
      第三十二册
      曲海總目提要(二)卷六至卷十六 清 黄文暘 撰 吴梅 董康等 校訂 
                                     一九三〇年大東書局出版一
      第三十三册
      曲海總目提要(三)卷十七至卷二十八 清 黄文暘 撰 吴梅 董康等 校訂 
                                     一九三〇年大東書局出版一

      第三十四册
      曲海總目提要(四)卷二十九至卷四十一 清 黄文暘 撰 吴梅 董康等 校訂 
                                     一九三〇年大東書局出版一
      第三十五册
      曲海總目提要(五)卷四十二至卷四十六 清 黄文暘 撰 吴梅 董康等 校訂 
                                     一九三〇年大東書局出版一
      元詞斠律(一)序至卷三 王玉章 纂輯 吴梅 校閲 
                           一九三六年商務印書館初版一九九
      第三十六册
      元詞斠律(二)卷四 王玉章 纂輯 吴梅 校閲 一九三六年商務印書館初版一
      鞠通樂府 三卷 明 沈自晋 撰 民國間吴梅鈔本三八五
      萬古愁散套 一卷 明 歸莊 撰 吴梅 鈔 一九二〇年吴梅鈔本四五五
      後四聲猿 四卷 清 桂馥 撰 吴梅 手録 一九一四年吴梅鈔本四六九
      袁令昭自訂西樓記劍嘯 一卷 清 袁于令 撰 
                                                         一九一七年吴梅鈔本五二五
      紅梅閣書目 不分卷 清 劉履芬 藏 吴梅 鈔 民國間吴梅鈔本五三七
      春秋戰國時期,安徽境内就誕生了老子、莊子學派。漢代,淮南王劉安主持撰寫的《淮南子》上承老、莊,内容豐富,還有桓譚的《新論》以及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都誕生于安徽境内。魏晋南北朝時期,安徽文化更多建樹,文學有三曹,玄學有嵇康、劉伶;在譙、沛(今亳州市、淮北市)等北方地區,有丁儀、薛綜等一批文化才俊,而在南邊的廬江一帶,則有何氏學者輩出。這些都奠定了安徽文脉的基礎。
      唐宋兩代,安徽文化漸趨繁榮。以詩名者,有中晚唐時和州張籍和池州杜荀,兩宋時宣城的梅堯臣、和州的張孝祥、合肥的姚鉉等,他們都留下了諸多膾炙人口的詩篇。以學名者,有亳州李敬玄撰《禮論》,北宋舒城阮閲撰《詩話總龜》,南宋績溪胡仔纂《苕溪漁隱叢話》,更有程大昌著《演繁露》《續演繁露》《易原》《雍録》等書,還有清官包拯,其著作雖然僅存《奏疏集》,然身體力行,影響廣遠。
      元明兩代,安徽文化更爲昌盛。歙縣理學家鄭玉有《鄭師山文集》、朱元璋的謀士朱昇有《朱楓林集》。徽州程大位有《演算法統宗》,還有諸多的徽州醫學書籍。桐城文派已悄然隱伏,家族文化逐漸形成,桐城錢澄之著作頗多,有《莊屈合訓》等,桐城方家有女詩人方維儀。宣城梅鼎祚創作戲曲《獅吼記》等戲曲作品十二種,懷寧阮大鋮創作了《燕子箋》等戲曲四種。朱元璋的兒子朱權有《太和正音譜》,其孫子朱有墩有《誠齋樂府》。
      清代,安徽文化的積累愈爲豐富厚重。明清易代之際,桐城方以智不僅堅守氣節,而且在哲學、文學、數學、物理學、天文學、生物學等方面都卓有建樹,被譽爲﹃百科全書式﹄的學者。此後,乾嘉考據學在徽州發端,包括江永、戴震等在内的一批學者取得了驕人的學術業績,影響到清代中葉以後的學術走向。在文學上,皖中有桐城派崛起,方苞、姚鼐、劉大櫆被稱爲﹃桐城派三祖﹄,其散文觀念和創作實踐影響深遠。皖東有吴敬梓的《文木山房集》和《儒林外史》,宣城則有與山東宋琬齊名號稱爲﹃南施北宋﹄的詩人施閏章。安徽女性也不讓鬚眉,在明清兩代涌現了一大批有文化創造的女性,天長才女王貞儀九歲通十三經,既長,精于天文演算法。
      迄至晚清民國,安徽文脉大放异彩。隨着西學東漸,以陳獨秀和胡適爲代表的安徽學人,學通古今中外,尤抱濟世之志,標舉﹃德﹄、﹃賽﹄二先生,引領﹃五四﹄新文化運動。他們既有舊學之根底,又有新學之眼光。出身于徽州的胡適,將乾嘉學派的科學精神與西學中的實證哲學相結合,在哲學、史學、文學諸多領域都有重要開拓。而陳獨秀既精于文字音韵之學,并且和李大釗一同引入馬克思主義,與其他共産黨人一同創建中國共産黨,開闢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
      ﹃文脉﹄是一個地域的文化傳統,它包含的是以價值觀爲核心的各種文化傳承和精神遺産,既有哲學思想,又包括文學藝術、學術成果,而最重要的還是價值觀和哲學思想。就此而言,宣統年間石臺徐定文刊刻《皖學編》十六卷,實爲對安徽文脉的较早梳理。
      徐定文在《皖學編自序》中稱:﹃嘗思各省先哲列傳,采輯多有專書,惟以未見我皖歷代名儒總彙一編爲憾事。且皖有閔、朱兩夫子,闡發尼山奧旨,允爲至聖功臣,其餘學有淵源、力辟邪説者,均足以立懦廉頑,扶翼世教。生其鄉者尤不可不薈萃成書,以資觀感﹄。《皖學編》十六卷,仿《關學編》《洛學編》《北學編》之例,按照歷史朝代,載録漢至清皖學諸儒。卷一載漢至三國十四人,附載十二人;卷二載晋、南北朝至唐七人,附載三人;卷三卷四載宋代理學家王逢等三十二人,附載十一人,卷五載元代理學家胡一桂等八人,附載三人;卷六至卷九載陶安等明代理學家四十九人,附載五十六人;卷十至卷十三載錢澄之等清代學人四十八人,附載五十三人,全書共載一百五十八人,附載一百三十八人。書前有李文敏《皖學編序》、洪良品《皖學編序》和徐定文《自序》。其對安徽文脉傳承着眼于傳承之人,又重在儒家文化之脉絡,以孔門閔子騫和南宋朱熹爲安徽文脉之源,臚列歷代安徽先賢儒哲生平行實著述,斯爲安徽文脉大觀也。 
      就﹃文脉﹄傳承而言,最能體現其上下脉絡的無疑是歷代先賢儒哲撰著的典籍。安徽歷代的典籍,已有學者進行了清理和著録,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蔣元卿的《皖人書録》出版,收録六千六百多位安徽作者的一萬七千餘種著作。二〇〇三年安徽省圖書館編纂出版的《安徽省館藏皖人書目》收録一九四九年以前的皖人著作八千六百五十六種。二〇一四年,胡益民《徽州文獻綜録》出版,著録徽州籍近六千名作者近一萬種著作。這些著録雖或還有待補苴,但總體上呈現了作爲安徽文脉傳承載體的典籍經史子集俱全、綿延各代的基本面貌。
      北京采薇閣致力于文化傳播和傳承,决意編纂大型《安徽文脉叢書》,將體現安徽文脉的歷代典籍影印出版,以全面呈現安徽文脉之面貌,此乃有利于安徽文化建設之盛舉。叢書先以徐定文《皖學編》爲編排依據,側重選擇儒家、理學家的專書和别集,茲後按照類别再予輯彙。擬目中的典籍,多散存于國内外收藏機構,查閲不便,今將它們予以彙纂,無疑方便學者研究和把握安徽文脉。其中少數典籍雖已整理出版,然影印存真,可與整理之作互鑒。相信該叢書的出版,不僅具有學術價值,且能夠展示安徽文脉之久遠、之厚重,增强安徽人之文化自信,對當代安徽文化建設也無疑有着重要意義,誠如徐定文所説,令人﹃不但師其德範,可以自勵身心,且使生同地居同里者,知典型之在望,亦可以感發而興起也﹄。
      《安徽文脈叢书》提要

      〇〇一、《皖學編》
      《皖學編》爲清代徐定文所撰。徐定文,字質夫,石埭人。生年不詳,卒于光緒二十四年。因家貧走京師,嘗官大理寺丞。除《皖學編》外,尚有《補編廿四史列女傳》《孔子顏曾思孟年譜》《諸葛武侯年譜》《關壯繆、岳忠武年譜》等。《安徽通志稿》及民國間《石臺備志彙編》有傳。
      《皖學編》十三卷,仿《關學編》《洛學編》《北學編》之例,按歷史朝代,載録漢至清代皖省諸儒。卷一列漢至三國十四人,附列十二人;卷二列晋、南北朝至唐七人,附列三人;卷三卷四列宋代理學家王逢等三十二人,附列十一人;卷五列元代理學家胡一桂等八人,附列三人;卷六至卷九列陶安等明代理學家四十九人,附列五十六人;卷十至卷十三列錢澄之等清代學人四十八人,附列五十三人。全書共列一百五十八人,附列一百三十八人。于所列之儒,紹述其生平事蹟,概説其著述業績。首卷卷首有李文敏、洪良品所撰序言和徐定文之自序。
      據徐定文之子徐履謙在目録後附識所言,該編成書于光緒十四年,光緒二十四年徐定文離世時囑其刊行,然遭『拳匪之變』,所謄清本被毀,後由其補修而成,于宣統元年刊刻,現存刊爲徐氏家刻本。(朱萬曙)

      〇〇二、《韋齋集》十二卷附《玉瀾集》一卷 
      《韋齋集》爲宋代朱松所撰,《玉瀾集》爲宋代朱橰所撰。朱松,婺源人,事跡詳見《宋史·道學·朱熹傳》。
      《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五十七集部别集類:『《韋齋集》十二卷、附《玉瀾集》一卷,宋朱松撰。松字喬年,别字韋齋。朱子之父也。政和八年,同上舍出身。官至吏部員外郞。以言事忤秦檜,出知饒州。未上請閒,得主管臺州崇道觀。滿秩再請,命下而卒。朱子作《行狀》,稱有《韋齋集》十二卷,《外集》十卷。外集今已久佚。是集初刻于淳煕,再刻于至元,又刻于宏治。傳本亦稀。康熙庚寅,其裔孫昌辰,又校録重刊,是爲今本。核其卷數,與《行狀》所言相合,蓋猶舊帙也。前有傅自得序,稱其詩高遠而幽潔。其文温婉而典裁。至表奏書疏,又皆中理而切事情。雖友朋推許之詞。然松早友李侗,晚折秦檜,其學識本殊于俗。故其發爲文章,氣格高逸,翛然自異。即不藉朱子以爲子,其集亦足以自傳自得。所云頗爲近實。非後來門户之私,以張栻而尊張浚者比也。後附朱槹《玉瀾集》一卷。槹字逢年,松之弟也。其集原别本自行,故《書録解題》與松集各自著録。明宏治丙辰,任邱鄺璠得其本于睢陽陳性之,因附刻松集之後。昌辰此刻亦仍之。後有尢袤跋,極稱其《春風》一篇,《即事》三首。然槹詩實不及松,袤所稱亦未爲盡允。姑附驥以行云爾。』
      《韋齋集》現存有元刻本,藏于臺北,大陸學人不得而見。另有明弘治十六年鄺璠刻本,《四部叢刊續編》本即據此影印。(韓付强)
      〇〇三、《晦庵先生朱文公集》一百卷目録二卷續集十一卷别集十卷 
      南宋朱熹撰。朱熹,字元晦,號晦庵,别號紫陽等,祖籍徽州婺源(今屬江西)。事跡詳見《宋史·道學·朱熹傳》。
      《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五十九集部别集類:『《晦庵集》一百卷、《續集》五卷、《别集》七卷,宋朱子撰。《書録解題》載《晦菴集》一百卷,《紫陽年譜》三卷,不云其集誰所編,亦不載《續集》。明成化癸卯莆田黄仲昭跋,稱「《晦菴朱先生文集》一百卷,閩浙舊皆有刻本。浙本洪武初取置南雍,不知輯于何人;今閩藩所存本,則先生季子在所編也。又有《續集》若干卷,《别集》若干卷,亦併刻之」云云。是《正集》百卷,編于在手。然朱玉《朱子文集大全類編》,稱在所編實八十八卷,合《續集》《别集》乃成百卷。是《正集》百卷又不出在手矣。《别集》之首有咸淳元年建安書院黄鏞序曰:「先生之文,《正集》《續集》,潛齋、實齋二公已鏤版書院。建通守余君師魯,好古博雅,捜訪先生遺文又得十卷,以爲《别集》。」其標目則一仿乎前,而每篇之下必書其所從得。是《别集》之編,出余師魯手。惟《續集》不得主名,朱玉亦云無考。觀鏞所序在度宗之初,則其成集亦在理宗之世也。此本爲康熙戊辰蔡方炳臧眉錫所刊,眉錫序之。而方炳書後題曰《朱子大全集》。不知其名之所始。考黄仲昭跋及嘉靖壬辰潘潢跋,尙皆稱《晦菴先生集》。而方炳跋乃稱,朱子故有《大全文集》,歲月浸久,版已磨滅。則其名殆起明中葉以後乎?惟是潢跋稱《文集》百卷,《續集》五卷,《别集》七卷,與今本合。而與潢其事之蘇信所作前序,乃稱百有二十卷,已自相矛盾。方炳手校此書,其《跋》又稱《原集》百卷,《續集》十卷,《别集》十一卷,其數尤不相符。莫明其故。疑信序本作百有十二卷,重刻者偶倒其文,而方炳跋則繕寫筆誤,失于校正也。方炳跋又稱校是書時不敢妄有更定,悉依原本。即《續》《别》二集亦未依類附入,頗得古人刊書謹嚴詳慎之意。今通編爲一百一十二卷,仍分標《晦菴集》《續集》《别集》之目。不相淆亂,以存其舊焉。』
      今有《中華再造善本》所收入《晦庵先生朱文公集》一百卷、《目録》二卷、《續集》十一卷、《别集》十卷,爲宋咸淳元年建安書院刻宋元明遞修本。(韓付强)
      〇〇四、《杜氏幽求新書》 
      晋人杜夷撰。杜夷,字行齊,廬江潛(今屬安徽)人。杜夷生于三國魏甘露三年,卒于晋明帝太寧元年,享年六十六歲。夷世以儒學稱,少而恬泊,操尚貞素,居其貧窘,不營産業。博覽經籍百家之書,曆算圖緯,無不畢究。著有《幽求子》二十篇。事跡詳見《晋書》本傳。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