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X
通雅轩古籍书店
  •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料汇编(16开精装 全29册)
图文详情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料汇编(16开精装 全29册)

举报

汇辑近代中外文化交流资料80余种 涉及中美、中德、中法、中苏等文化交流机构 章程、年度报告以及相关著述、期刊等

  • 出版时间: 
  • 装帧:    精装
  • 开本:    16开
  • ISBN:  9787555414629
  • 出版时间: 
  • 装帧:  精装
  • 开本:  16开

售价 10600.00 4.6折

定价 ¥23000.00 

品相 全新

优惠 满包邮

优惠 满减券
    发货
    承诺48小时内发货
    运费
    本店暂时无法向该地区发货

    延迟发货说明

    时间:
    说明:

    上书时间2020-05-26

    数量
    仅1件在售,欲购从速
    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
    微信扫描打开成功后,点击右上角”...“进行转发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十九年老店
    店铺等级
    拍卖等级
    资质认证
    90天平均
    成功完成
    96.26% (1443笔)
    好评率
    99.74%
    发货时间
    15.58小时
    店主
    地址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
    电话
    • 商品详情
    • 店铺评价
    立即购买 加入购物车 收藏
    手机购买
    微信扫码访问
    • 商品分类:
      历史
      商品描述:
      yh
      内容简介
      本书汇辑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资料80余种,涉及中美、中德、中法、中日、中苏文化交流机构的章程、会员录、年度报告、会议记录,介绍外国文化的相关作品、中外文化交流史著作等,特别是重点收录了中外文化交流期刊16种,包括《德华杂志》《德文月刊》《留德学志》《中德校刊》《中法教育界》《法国文学》《中法文化》《中法联谊会季刊》《中法汉学研究所图书馆馆刊》《汉学》《中法比瑞文化协会会刊》《欧亚文化:中国留法比瑞同学会会刊》《中英周刊》《日文研究》《中韩文化》等,其中绝大部分为首次影印出版,对研究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主编张浩然,山东济南人,毕业于武汉大学,研究馆员。长期致力于近代文献的保护、整理与研究,尤其致力于近代学术史相关文献的搜集与发掘,主编有“近代学术史研究资料丛刊”,选编有“中华近代学术典籍汇编”,已出版政治学卷、法学卷、经济学卷。

      前 言

      世界各国的文化,是在相互的交流与交融中发展起来的。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民族间的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几千年来,中国文化在学习和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给自身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同时也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丝绸之路的开辟、佛教的传入、儒家思想的传播、郑和下西洋、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都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重大事件。

      进入近代,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闭关锁国”的局面被打破,中外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中外文化交流也更为频繁,并显现出不同的特点。

      首先,是西学东渐的逐渐深入。19世纪50年代,西方的教会组织开始大量出版西学书籍,向中国介绍西方知识。在与西方的接触中,林则徐、魏源等人开始注意到西方科技之强,魏源编著的《海国图志》,介绍了西洋诸国的地理、历史、风物。洋务运动之后,西学大规模得到传播,上海的江南制造局、广学会,北京的同文馆等机构,大量翻译西方以科技、史地为主的书籍。甲午战争以后,日本成为维新人士效法的对象,而“日译西学”更是成为西学传播的“捷径”,掀起了一个翻译日本著作、引进“日译西学”的高潮(以政治、法律类为主)。进入民国,特别是五四运动之后,几乎所有的西学门类,以及各种各样的思潮、学说、观念都先后传入到了中国,西学传播的广度和深度都超过之前的任何一个阶段。

      其次,留学生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主力。容闳是现代意义上中国第一个留学生,他于1854年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多方奔走呼吁,促成了留美幼童的赴美留学,开了中国官派留学的先河。随着留美幼童、福建船政学堂赴欧学生和清末民初留日学生、庚款留学生等留学生的出现,逐步形成了新型的知识分子群体。留学生是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和中介,西方社会通过留学生认识中国文化,为双方的文化交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国留学生则在“不中不西”之间,学习、吸收西方文化,反思中国传统,归国后通过著书立说、从事教育、从政等多种形式和手段向国内传播西方文化。他们还运用所学到的知识,积极实践社会和政治改革,清末官制改革、中国废除科举制度后正式颁行的第一个新式学制癸卯学制、《天演论》的翻译、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等,都无不与留学生有关。留学生是推动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是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主要参与者。

      再次,外国名哲来华讲学,大大加强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力度。五四前后,杜威、罗素、孟禄、杜里舒、泰戈尔、鲍士伟等国际知名学者应邀来华讲学,他们在大江南北巡回演讲,宣传最新思潮,场场爆满,中国媒体全程报道,许多报刊杂志还辟有专栏或专号,演讲的翻译稿迅速结集出版,社会各界反响强烈,极大地促进了西方新思潮的传播,成为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景观。此外,萧伯纳、麦柯尔、克伯屈、伯克赫斯特等来华,也都对中国知识界产生了积极影响。中国知识分子还针对外国思想家、作家的重大纪念日,出版专刊进行介绍,先后出版的专刊有《拜伦专辑》《安徒生号》《乔易士特辑》《叶芝特辑》《雪莱纪念号》《柯立奇、兰姆百年纪念祭特辑》《约翰·高尔斯华绥特辑》《易卜生专号》《爱因斯坦号》《德国哲学大家康德先生诞生二百年纪念专号》等。

      最后,文化交流和研究团体的出现,使得中外文化交流逐步走向深入。20世纪20年代起,中外学者之间的交往日渐密切,成立于1928年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聘请法国汉学中坚伯希和、瑞典汉语言学家高本汉为通信研究员。1930年,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在留美归国的燕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洪业倡议下成立,至1951年结束,20余年间共编辑索引(引得)81种、目录4种,是国内较早运用科学方法编纂中国古典文献的工具书,至今仍被国内外学者使用。1933年,以在德国留过学的一些在京的中国学者和德国学者为主,在北平发起成立了中德文化协会(后更名为中德学会),旨在沟通中德两国之间的文化与学术,促进两国人士对两国固有文化与学术的相互认识,创办有《研究与进步》(后更名为《中德学志》)、《汉学集刊》等。1935年,部分留苏学生与立法委员张西曼在南京共同发起成立中苏文化协会,旨在沟通中苏文化,共同抗日。选举孙科为会长,蔡元培、鲍格莫洛夫(苏联驻华大使)等为名誉会长,在各地设立多个分会,创办会刊《中苏文化》杂志。1941年,中法汉学研究所在北平成立,由中法学者联合组成研究组,重点研究中国民俗学、语言学、考古学和编印中国古籍的索引,出版了刊物《汉学》《法文研究》等。上述机构的成立和研究的开展,对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