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学始终保持着自身的开放性,既表现为对象的丰富多样,也表现在符号学与多种理论方法的交汇碰撞之中。这种开放性在本辑“东欧马克思主义符号学美学”专栏中再次得到展现,海内外学者从多个角度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符号学、美学与文学的对话。诺拉·克劳索瓦探讨了文学中故事与话语的辩证关系,彼得·斯坦纳追溯了马克思主义与布拉格结构主义的历史关联,张碧对卡冈所运用的系统论符号学与结构主义符号学方法进行探讨,秦佳阳从形式与意义维度重新阐释了日常生活中的符号系统,袁喆、匡存玖则分别就布拉格汉学派的中国文学研究与东欧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接受史进行了梳理。理论的建构、批评与整理并进,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符号学的融合创新。
《符号与传媒(16)》“传播符号学研究专辑”重在方法论的拓新。林升栋、冯丙奇等人的两篇文章采用社会符号学方法,分别对跨国广告顺应策略以及视觉符号文本的信息价值进行探讨。徐沛、周丹从新闻史和符号学融合的角度探讨了近代画报中女性形象的表意及演变历程。薛晨则从“模因”这个概念人手,探查日常生活文化的深层传播机制。
“广义叙述学专辑”关注叙述学分析的多维视角。倪爱珍以不同主体的多维距离人手探讨反讽叙述,任伟将隐含作者引入翻译研究.朱林则对童话叙述的真实性问题进行了探讨。这些对表意过程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关注,深刻剖析着我们浸透其中的意义世界。
作为春季号惯例,我们提交了2017年符号学年度发展报告,整理汇集了中国这一年来符号学领域的重要论著与会议动态,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