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1984年卫生部举办五期中医内科急症进修班,在中医内科急症专家黄星垣指导下,收集了近年各地验证有效的治疗中风,眩晕,吐血,便血,暴泻;癃闭;呕吐;尿血;心悸;急性头痛;急性胃痛;等三十个急诊有效中医经验药方。因此,本书不是一部抄撮之作,是近四十年前集中全国之力的之一急症总结,在学史医疗中具有指导意义———三十种急症的辨证论治及急救处理——人民卫生版
举报
上书时间2021-06-01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
-
商品描述:
-
内容简介
全书介绍中医内科急症发展简况、临床特点、证治要点及常用治法等;介绍三十种急症的辨证论治及急救处理。
作者简介
黄星垣,中医内科专家。四川峨眉人。1949年毕业于国防医学院大学部医科系。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重庆市第一人民医院、重庆市第一中医院副主任工程师,重庆市中医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所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常务理事。长于中西医结合诊治肾盂肾炎,内科急症。主编有《实用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急症证治》。
生平简介
黄星垣又名茂和,字亚申。家境清贫,早年丧父,赖母为生,其母积劳成疾,苦无医治,故在幼年即怀习医济世之愿。1943年考入全公费的军医学校大学部,使习医之志,如愿以偿。这所学校在抗日战争期间曾内迁贵州安顺,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迁上海江湾复课,更名为国防医学院。入学之后,连续以学习成绩优异而名列前茅。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10月随第二野战军卫生部进军西南,此后一直在重庆从事临床医疗保健工作。1958年经选送离职学习中医两年半,由于学习成绩优秀,获中央卫生部颁发的一等奖。
学习中医之初,他对中医药这个伟大宝库尚无深入了解,只抱着多学点本领,对解除患者疾苦总是有好处的想法,坚持了学习和研究中医药。30年来,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他深刻地体会到,中医药学不仅是一门古老的传统医学,而且也是一门融医理、哲理、心理为一体,具有高深科学内容的人体生命科学。尽管在学习和工作上历尽困难和曲折,但他始终坚信中国共产党中央开辟的这条航道,是条正道,从而较为珍惜所学的内容,热爱自己的岗位。同时还体会到,西医学习中医的关键是学以致用,学用结合,而且这种学和用,应该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和“推陈出新”。
所谓“古为今用”,就是将古代医学的学术理论和医疗经验,用于今天防治疾病和保障人民的健康;所谓“洋为中用”,就是运用现代医学的研究手段和方法,进一步挖掘和阐发中医的特色,充分展示其专长;所谓“推陈出新”,就是把西医和中医知识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为总结探索出新的学术理论和临床规律,有所作为,有所贡献。这些年来,他的这种探索,主要是围绕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研究整理中医理论资料和更新中医急症治疗思路方法等3个方面进行。
1961年10月,正值农村因工作失误,出现“肿病”的困难时期。当时他脱产学习中医正进入结业阶段,被重庆市选派担任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病低血糖昏迷研究组副组长,通过调研和尸检发现,这类病人的内脏器官及全身肌肉,都极为衰竭和萎缩,代谢功能低下,无法对抢救治疗注入的大量葡萄糖液利用转化和贮存;从中医辨证分析,其病情属阴阳两竭的脱证,采用大剂量葡萄糖液冲击注射疗法,疗效极差,病死率高达80%以上。经过分析比较研究,改进为如下中西医结合的综合疗法,即:①加强保暖以散寒固脱;②改大剂量葡萄糖液冲击注射为小剂量分次注射,以维持有效的血糖量;③加用自制的人参注射液、附片注射液注射,以助糖液在体内利用转化和贮存;④增加摄入食物热量,少食多餐;⑤加用益气健脾的中药丸剂,以助食物的消化吸收;⑥加强夹杂感染的防治。经过这样的治疗改进,临床疗效有了明显的提高,病死率由85%下降到5%,重庆市及时召开了经验交流会议,从而将这一重危急症的病死率,很快在全市范围内控制了下来,这是他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首传捷报。
1963年5月,全国中医学院第二版教材审订会议在江西庐山举行,出席会议的百余名代表,全系中医界知名专家,他和另外3名西医学习中医代表,受邀参加会议,并分派到相应的教材组编写和修订。总评时8门审订教材中的《内科》和《金匮要略》未达标,全部重写。由于会期已近尾声,会议决定留下20多名代表,延期3周,突击完成重写任务。他接受的任务是重新撰写内科总论,在黄文东、曹鸣皋两名老中医的协助下,由他执笔突击加班,昼夜奋战,最后提前两天完成6万字的内科总论。此稿以《脏腑、气血、痰湿病证概述》为题,对其辨证论治要点,作了全面而系统的论述。由于文稿能反映中医内科理论的特色,切合实用,受到教材学术评审专家一致好评。会后卫生部领导又决定由金寿山、曹鸣皋两名老中医、西学中的张大钊和黄星垣4人组成统稿组,并指派黄星垣为小组负责人,在沪历时两个半月,完成了统稿任务。同年11月,又受邀去合肥参加第二批教材的审订。这次被分配到中医各家学说教材组,在任应秋老师的指导下,执笔完成中医各家学说总论,首次较深入地论述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反映出历代各家学说的学术发展和成就。此稿由于撰写内容和体例新颖,系统性和逻辑性强,也受到教材学术评审专家的较高评价。
1963年9月,重庆市开始筹建中医研究基地,抽调一批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专家,充实到重庆市第一中医院,黄星垣被抽调到内科担任主任,并负责肾盂肾炎的中医治疗研究。当时此病的临床治愈率一般为40%~60%,远期疗效巩固率只有20%~40%,他们专用中药治疗观察141例的研究结果,把临床治愈率提高到79.7%,远期治愈巩固率为75.8%,经逐级评议,最后于1965年在北京正式通过国家科委组织的鉴定,评为重大中医药科研成果,他本人还被国家科委正式聘为中医中药组成员。1965年7月,经过会诊和批准,专用中药三黄五味消毒饮治疗2例肾盂肾炎并发大肠杆菌败血症成功,收到体温在2天内开始下降,4天内降至正常,相继血培养转阴的优良效果,此后运用此方治疗各型败血症18例,除2例因胆石梗阻改用手术治疗外,其余16例均获痊愈,这为他在以后研究中医治疗急症,开拓了思路。
1979年11月,受卫生部中医司的委托,由他主持在重庆召开了一次专门会议,草拟编撰《实用中医内科学》的编写大纲,商定由他担任常务主编,经过6年的协作努力,这本包括120个常见中医内科病证,共11章,近200万字的中医内科专著,终于在1985年出版问世。这部专著由于广征博采,芟除芜杂,体例新颖,论述精要,内容丰富,受到好评和赞誉,1989年获全国优秀科学技术出版图书一等奖。
1980年以来,由他负责的中医治疗内科急症研究,由于把继承传统经验和更新中医的急救手段结合起来,把临床治疗验证、改进剂型和实验研究结合起来,且重点抓了①深入开题调查;②提出合理设计;③组织技术协作;④进行药物剂改;⑤开展治疗验证;⑥采用中医综合急救;⑦制订中医急救常规;⑧及时总结经验教训;⑨培训技术队伍;⑩邀请专家评议等10项改革措施,因而工作进展较快,为深化中医内科急症治疗研究,提供了经验。1983年11月,卫生部中医司以重庆市中医研究所为现场,召开了全国中医急症工作会议,交流推广了他们的经验。同年在重庆建立了全国中医急症培训中心,由他担任主任,先后开办培训班15期,为全国各地培训了一批中医急症科技人才。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