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玉东,1961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医疗系。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卫生部手功能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市手外科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手外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华手外科杂志》总编辑。从事手外科与显微外科工作近50年。1966年参与世界第一例足趾游离移植术的工作。后发现足趾移植术中血管变异的规律,设计了“第二套供血系统”的新方法,并用于指导临床工作。在臂丛神经与周围神经损伤的诊治方面有6项成果为国际首创,使我国在臂丛疾病的诊治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自1978年起,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臂丛神经损伤与疾病的诊治》、《手的修复与再造》、《四肢的显微外科修复》等专著。1985年起获各项重大成果奖2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7项,部、市级奖18项。1986年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专家”称号;1989年和1995年两次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1989年被评为“上海市科技精英”;1992年被评为“上海市先进标兵”;1994年被评为“上海市科教精英”;1995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1996年获“白求恩奖章”;1997年被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1999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王澍寰,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医学系。中国工程院院士。历任北京积水潭医院手外科主任,北京市创伤骨科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北京医科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教授,北京积水潭医院院长、名誉院长。曾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学会手外科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主任委员、名誉主任委员,第一届北京医师协会会长、名誉会长,美国手外科学会通讯会员。任《中华外科杂志》副总编辑,《中华骨科杂志》编委会常委,《中华手外科杂志》主编、名誉主编。
1959年创建我国手外科专业。建科初始即重视临床医疗、应用基础研究及培养年轻医师并举,使专业技术很快达到国际水平,并改进和创新多项手术技术,同时培养了一批技术精湛、医德高尚的专业医师。1963年起开展直径1.0mm以下的显微血管外科研究,并相继取得家兔断耳再植及临床断指再植手术成功。1978年主编出版我国第一部《手外科学》。
1959年以来,主编和与他人合著出版有关手外科方面专著15部,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00余篇,获科研成果奖14项,其中国家级与部级成果奖5项。
侍德,1955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曾任南通医学院附属医院创伤研究室主任,中华显微外科学会第一届委员,中华手外科学会第一届委员,中华医学会江苏省分会骨科、显微外科副主任委员,手外科学组主任委员,《中华手外科杂志》副总编辑,《中华显微外科杂志》与《中华修复重建杂志》编委。现任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骨科主任医师、教授,南通大学手外科研究中心顾问,江苏省手外科临床医学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华手外科杂志》顾问,《中国上肢外科杂志》顾问,中国脊髓损伤研究会理事会理事,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脊髓损伤专业委员会、国际脊髓学会中国脊髓损伤学会专家副主任委员。
长期致力于骨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擅长骨科、手外科、显微外科,特别是在将显微外科和整形外科技术用于骨科和手外科方面有独特的经验,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在上颈椎前路手术、胸腰椎骨折前方固定术以及人工椎体置换术等方面都有贡献。编著《矫形外科手术进路图解》、《骨科修复重建手术学》,著《骨科手术进路图解》(彩图版),参与主编《手外科手术学》和《手外科学》,与全国骨科专家合著的有《矫形外科学》、《现代显微外科学》、《显微外科进展》、《现代骨科手术学》、《实用急诊医学》、《外科解剖学》、《整形外科学》、《交通医学》、《外科学前沿与争论》等20多部专著,发表论文100多篇。获国家级、部级、省级科技奖共十余项。1981年被评为“江苏省劳动模范”;1983年被评为“全国卫生先进工作者”;1986年被评为“全国卫生文明先进工作者”;1991年被评为“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1992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并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93年获“江苏省教委和江苏省学位委员会优秀研究生教师”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