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以图片为准,正版现货,原书实拍,内页完好,当天发货!上架图书均已全面消毒!请放心购买!
周诗岩 著 / 东南大学出版社 / 2007-08 / 平装
售价 ¥ 220.00
品相 八五品
优惠 满包邮
延迟发货说明
上书时间2023-12-06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建筑物与像:远程在场的影像逻辑
《建筑物与像:远程在场的影像逻辑》是国内第一部针对建筑与电影以及新媒体影像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理论分析的论著。书中集中讨论了在当代符号消费的环境下,建筑的存在方式如何从直接在场转化为远程在场,建筑的重心如何从“物”转化为“像”,以及相应的影像逻辑如何作用于建筑创作和建筑观念的问题。《建筑物与像:远程在场的影像逻辑》全书内容分为上下两编。上编通过分析影像渗透当代建筑领域的各种现象,提出建筑在光电子时代的“透镜传播模式”。并深入分析了玻璃与影像在“透明性”上的同构关系,从而对应于几何光学下的“近程在场”,引人大光学下的“远程在场”,为建筑影像确立了“远程在场的建筑”的身份。下编通过精选的电影和现当代艺术作品,结合可比照的建筑案例,分别从虚拟与实体、镜头与视点、运镜与路径以及空间序列上的蒙太奇与超链接等角度,具体分析由远程在场建筑带人建筑学的影像思维逻辑。
《建筑物与像:远程在场的影像逻辑》是建筑学与电影学、传播学之间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成果。书中收集了大量的建筑影像资料·在向读者展示影像逻辑如何逐层深入地影响建筑学的同时,发展了有关空间的动态图像分析方法。
《建筑物与像:远程在场的影像逻辑》可供建筑与城市规划专业的高等院校学生学习和认识影像语言在建筑学中的应用·为职业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工作者在设计实践和理论研究中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同时对电影学和传播学专业的理论工作者也有研究上的参考价值。
上编从物到像——透镜模式中的远程在场1 建筑的影像趋向1.1建筑创作 1.1.1 物质世界中的建筑创作1.1.2 虚拟世界中的建筑创作1.2 建筑保护1.2.1 对保护的纪录1.2.2 虚拟遗产1.3 建筑批评 1.3.1 文本的影像化1.3.2 隐喻与批评1.4 建筑影像市场的繁荣 1.4.1 建筑动画市场1.4.2 专业纪录片市场1.4.3 建筑电影节2 建筑传播的属性2.1 演绎性的复制 2.1.1 符号媒介和物质媒介2.1.2 同质性复制与演绎性复制2.2 艺术传播的结构 2.2.1 建筑元传者2.2.2 建筑继传者2.2.3 建筑受传者 2.3 大众传播的效应3 建筑传播的透镜模式与影像透明性 3.1 传播模式概述3.1.1 拉斯韦尔的5w模式3.1.2 施拉姆的编码一译码模式3.1.3 施拉姆的大众传播模式3.2 建筑传播的透镜模式3.2.1 光学成像模式3.2.2 建筑传播模式 3.2.3 从“物”到“像”的转移3.2.4 建筑虚像的意义3.3 建筑影像的透明性3.3.1 材料透明与信息透明3.3.2 影像信息的透明性3.3.3 建筑的影像传播模式与效应3.4 影像漫游者3.4.1 人与建筑的关系3.4.2 影像漫游者的特性3.5 巴黎·透镜中的城市4 透镜作用下的“远程在场建筑”4.1 从“直接在场”到“远程在场” 4.1.1 “在场”的哲学4.1.2 具有启发意义的几个理论4.2 远程在场的内在动力:体验、诠释与身体4.2.1 体验:感觉与知觉4.2.2 诠释:符号与实在4.2.3 身体:图式与辨认4.3 远程在场的时空知觉4.3.1 被压缩/延伸的时空4.3.2 叠合互渗的时空4.3.3 对焦不准的透明4.4 电子复制时代的远程在场建筑4.4.1 对空间障碍的取消4.4.2 对线性时间的超越……下编 思维的转向——远程在场建筑的影像逻辑5 虚构与实建:未建成的建筑史6 镜头与观点:《沿H步行》的上帝之眼7 运镜与路径:《间》的游式体验8 从蒙太奇到超链接:《立方体》的超序空间参考文献参考影片目录主要人名、术语译名对照索引后记
展开全部
图2
图3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