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印度历史与文化》
目录:
1. 纪念马克思的《大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著成一百周年
2.《印度简史》
3.《一八五七年----五九年印度民族起义》
4.《 纪念印度民族运动的伟大领袖甘地》
5.《古代印度的文化》
6.《泰戈尔与中国》——纪念泰戈尔诞生一百周年
7.《原始佛教的历史起源问题》
8.《印度各邦历史文化》序
9.《薄伽梵歌》中译本序
10.《摩奴法论》汉译本序——兼谈印度封建社会起源问题
11.《印度印地语文学史》序
12. 《印度文化特征》——答《电影艺术》杂志记者问
第二卷《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
目录:
研究篇
1. 一个故事的演变
2.梵文《五卷书》:一部征服了世界的寓言童话集
3.一个流传欧亚的笑话
4.柳宗元《黔之驴》取材来源考
5.“猫名”寓言的演变
6.《列子》与佛典——对《列子》成书时代和著者的一个推测
7.三国两晋南北朝正史与印度传说
8.印度文学在中国
9.印度寓言和童话的世界“旅行”
10.关于巴利文《佛本生故事》
11.《西游记》里面的印度成分
12.《罗摩衍那》在中国
13.《五卷书》在世界的传播
理论篇
14.漫谈比较文学史
15.应该重视比较文学研究
16.我和比较文学——答记者问
17.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研究相得益彰
18.汇入世界文学的洪流中去
19.展望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
20.文化交流与文学传播
21.资料工作是影响研究的基础
22.当前中国比较文学的七个问题
23.比较文学的发展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24.少数民族文学应纳入比较文学研究的轨道
25.民间文学与比较文学
26.比较文学之我见
27.对于X与Y这种比较文学模式的几点意见
第三卷《中国文化与东方文化》
目录:
1.东方语文学的重要性
2.学术研究的一块新园地
3.关于东方语文学的研究
4.近十年来德国学者研究汉学的成就
5.东方语言学的研究与现代中国
6.《儒林外史》取材的来源
7.读马元材著《秦史纲要》
8.《列子》与佛典
9.从历史上看中国伊拉克两国的文化关系
10.中国同孟加拉国的友谊源远流长
11.答《外国文学研究》杂志记者问
12.关于开展敦煌吐鲁番学研究及人才培养的初步意见
13.敦煌舞发展前途无量
14.《饶宗颐史学论著选》序
15.《西藏现藏梵文贝叶经目录》序
16.敦煌学、吐鲁番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17.交光互影的中外文化交流
18.西域在文化交流中的地位
19.《生殖崇拜文化论》序
20.从宏观上看中国文化
21.从中国文化特点谈王国维之死
22.《陈寅恪先生百年诞辰纪念论文集》序
23.《神州文化集成》丛书总序
24.“高于自然”和“咏物言志”
25.作诗与参禅
第四卷《糖史》
目录:
1. 第一章 饴餳餳餹
2. 第二章 周秦至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饴[食易]餳餳以及甘蔗和蔗浆
3. 第九章 白糖问题
4. 第二章 甘蔗的原生地问题
5. 第四章 从佛典的律藏中看古代印度的甘蔗种植以及砂糖和石蜜的制造和使用
6. 第五章 唐太宗和摩揭陀
7. 第六章 邹和尚与波斯
8. 附录:
(1) 一张有关印度制糖法传入中国的敦煌残卷(及附文)
(2) cini 问题
(3)再谈cini 问题
第五卷《佛教》
1. 我和佛教研究
2. 研究佛教史的意义和方法
3. 玄奘与《大唐西域记》——校注《大唐西域记》前言
4. 原始佛教的历史起源问题
5. 论释迦牟尼
6. 商人与佛教
7. 佛教开创时期的一场被歪曲被遗忘了的“路线斗争”——提婆达多问题
8. 关于大乘上座部的问题
第六卷《东西文化比较》
目录:
1.《东方文化集成》总序
2.《东西文化议论集》序
3.对于文化交流的一点想法
4.文化交流的必然性和复杂性 ——在“东方文化系列讲座”上的报告
5.中国文化发展战略问题
6.东西方文化的转折点
7.再谈东方文化
8.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互相间的盛衰消长问题
9.“模糊”“分析”与“综合”
10.21世纪:东方文化的时代
11.“天人合一”新解
12.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再思考
13.西方不亮,东方亮
14.古代穆斯林论中西文化的差异
附录
15.展望21世纪
——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节录) (日)池田大作(英)汤因比
16.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 张岱年
17.佛教与东方文化 任继愈
18.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世界的启示
——从“天人合一”谈起 (德)卜松山
19.辨同异 合东西——中国文化前景展望 李慎之
20.全球化与中国文化 李慎之
21.再谈21世纪西方文化是否将让位于东方文化
——与季羡林等先生再商几个问题 伍铁平
22.古今东西之争与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 汤一介
23.再说“西体中用” 李泽厚
24.“文化中国”精神资源的开发与创建 (美)杜维明
25.《亚洲大趋势》引言 (美)约翰?奈斯比特
后 记
第七卷《中印文化交流》
目录:
1. 中印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2. 文化交流能推动中印社会前进
3. 交光互影的中外文化交流
4. 敦煌学、吐鲁番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5. 西域在文化交流中的地位
6. 从中印关系谈到中国梵文的研究
7. 中国纸和造纸法输入印度的时间和地点问题
8. 中国蚕丝输入印度问题的初步研究
9. 吐火罗语的发现与考释及其在中印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10.中国纸和造纸法最初是否是由海路传到印度去的?
11.印度眼科医术传入中国考
12.中国制造磁器术传入印度
13.印度文学在中国
14.《西游记》里面的印度成分
15.中印文化交流史
第八卷:《印度古代语言及吐火罗文研究》
目录:
1. 《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自序
2. 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
3. 再论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
4. 三论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
5. 中世印度雅利安语二题
6. 梅呾利耶与弥勒
7. 论梵文t d 的音译
8. 吐火罗语的发现与考释及其在中印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9. 浮屠与佛
10. 再论“浮屠”与“佛”
11. 论梵文本《圣胜慧到彼岸功德宝集偈》
第九卷《学海泛槎——学术回忆录》
目录:
回到祖国
1.1946年—1949年
2.1950年—1956年
3.1957年—1965年
4.1966年—1977年
5.1978年—1993年
总结
6.本书的写法
7.我的学术研究的特点
8.我的研究范围
9.学术研究的轨迹——由考证到兼顾义理
10.我的义理
11.一些具体的想法
12.重视文化交流
13.佛教梵语研究
14.吐火罗文
15.《糖史》
16.抓住一个问题终生不放
17.搜集资料必须有竭泽而渔的气魄
18.我的考证
19.学术良心或学术道德
20.勤奋、天才(才能)与机遇
21.满招损,谦受益
22.没有新意,不要写文章
23.对待不同意见的态度
24.必须中西兼通,中外结合,地上文献与地下考古资料相结合
25.研究、创作与翻译并举
第十卷《序跋集》
目录:
文学篇
1.《五卷书》译文序
2.《罗摩衍那》中译本前言
3.《五卷书》再版新序
4.《季羡林选集》跋
5.《罗摩衍那》全书译后记
6.《简明东方文学史》序言
7.《中国比较文学年鉴》前言
8.《中西比较文学教程》序言
9.《世界名诗鉴赏辞典》序
10.《欧美文学论集》序
语言篇
11.《印度古代语言论集》前言
12.《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自序
13.《印度印地语文学史》序
14.《德语动词名词形容词与介词固定搭配用法词典》序
15.《千禧韩中词典》序
宗教篇
16.《薄伽梵歌》汉译本序
17.《摩奴法论》汉译本序——兼谈印度封建社会起源问题
18.《西藏现藏反问贝叶经目录》序
19.《季羡林佛教学术论文集》自序
20.《敦博本禅籍教录》序
历史篇
21.《印度各邦历史文化》序
22.《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新版序
23.《印度古代史》中译本序言
24.《大唐西域记今译》前言
25.《中华姓氏大辞典》序
26.《东方文学史》序
27.代序——谈皇帝
28.《牛棚杂忆》自序
29.龙抄本《牛棚杂忆》序
文化篇
30.《文化意识的觉醒》序
31.《中国文化与宗教》序言
32.《外来词,异文化的使者》序
33.《世界三大文化之谜》序
34.《东方文化集成》总序
35.《东西文化议论集》序
艺术篇
36.《惊梦记》中译本序
37.《中国楹联墨迹荟萃》序
38.《东方美术史》序
39.《京剧与中国文化》序
40.《谢华朱继龙绘画合集》序
41.《中国飞天艺术》序
人物篇
42.《启明星》序
43.《王力先生纪念论文集》序
44.《季羡林学术论著自选集》自序
45.《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百年学术论文集》序
46.《胡适全集》序
47.《西学东传人物丛书》序
人生漫谈篇
48.《朗润集》自序
49.《北大研究生论文集》(文科版)序
50.《学者论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智能》序
51.《汉译法国人文?社会科学著作目录汇编》序
52.《季羡林序跋选》序
53.《人生箴言》序
54.《人世文丛》序
55.《记者无悔》序
中印文化交流篇
第十一卷《印度作家作品评论》
第十二卷《回忆中国学人及文化问题的新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