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X
名著导读书坊
  • 中西汇通医书五种:医经精义,本草问答,血证论,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伤寒论浅注补正,中华民国24年1月初版7月再版,上海千顷堂书局,唐宗海著,秦伯未校订,唐容川四川彭县人晚清著名医学家。倡导中西医汇通,意在以西医的观点论证中医理论,是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对血证的研究方面,代表作《血证论》对后世影响深远,弥补了此前血证理论和临床整治的空白,也是我国第一部有关血证治疗的专著。
  • 中西汇通医书五种:医经精义,本草问答,血证论,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伤寒论浅注补正,中华民国24年1月初版7月再版,上海千顷堂书局,唐宗海著,秦伯未校订,唐容川四川彭县人晚清著名医学家。倡导中西医汇通,意在以西医的观点论证中医理论,是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对血证的研究方面,代表作《血证论》对后世影响深远,弥补了此前血证理论和临床整治的空白,也是我国第一部有关血证治疗的专著。
  • 中西汇通医书五种:医经精义,本草问答,血证论,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伤寒论浅注补正,中华民国24年1月初版7月再版,上海千顷堂书局,唐宗海著,秦伯未校订,唐容川四川彭县人晚清著名医学家。倡导中西医汇通,意在以西医的观点论证中医理论,是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对血证的研究方面,代表作《血证论》对后世影响深远,弥补了此前血证理论和临床整治的空白,也是我国第一部有关血证治疗的专著。
  • 中西汇通医书五种:医经精义,本草问答,血证论,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伤寒论浅注补正,中华民国24年1月初版7月再版,上海千顷堂书局,唐宗海著,秦伯未校订,唐容川四川彭县人晚清著名医学家。倡导中西医汇通,意在以西医的观点论证中医理论,是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对血证的研究方面,代表作《血证论》对后世影响深远,弥补了此前血证理论和临床整治的空白,也是我国第一部有关血证治疗的专著。
  • 中西汇通医书五种:医经精义,本草问答,血证论,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伤寒论浅注补正,中华民国24年1月初版7月再版,上海千顷堂书局,唐宗海著,秦伯未校订,唐容川四川彭县人晚清著名医学家。倡导中西医汇通,意在以西医的观点论证中医理论,是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对血证的研究方面,代表作《血证论》对后世影响深远,弥补了此前血证理论和临床整治的空白,也是我国第一部有关血证治疗的专著。
  • 中西汇通医书五种:医经精义,本草问答,血证论,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伤寒论浅注补正,中华民国24年1月初版7月再版,上海千顷堂书局,唐宗海著,秦伯未校订,唐容川四川彭县人晚清著名医学家。倡导中西医汇通,意在以西医的观点论证中医理论,是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对血证的研究方面,代表作《血证论》对后世影响深远,弥补了此前血证理论和临床整治的空白,也是我国第一部有关血证治疗的专著。
  • 中西汇通医书五种:医经精义,本草问答,血证论,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伤寒论浅注补正,中华民国24年1月初版7月再版,上海千顷堂书局,唐宗海著,秦伯未校订,唐容川四川彭县人晚清著名医学家。倡导中西医汇通,意在以西医的观点论证中医理论,是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对血证的研究方面,代表作《血证论》对后世影响深远,弥补了此前血证理论和临床整治的空白,也是我国第一部有关血证治疗的专著。
  • 中西汇通医书五种:医经精义,本草问答,血证论,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伤寒论浅注补正,中华民国24年1月初版7月再版,上海千顷堂书局,唐宗海著,秦伯未校订,唐容川四川彭县人晚清著名医学家。倡导中西医汇通,意在以西医的观点论证中医理论,是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对血证的研究方面,代表作《血证论》对后世影响深远,弥补了此前血证理论和临床整治的空白,也是我国第一部有关血证治疗的专著。
  • 中西汇通医书五种:医经精义,本草问答,血证论,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伤寒论浅注补正,中华民国24年1月初版7月再版,上海千顷堂书局,唐宗海著,秦伯未校订,唐容川四川彭县人晚清著名医学家。倡导中西医汇通,意在以西医的观点论证中医理论,是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对血证的研究方面,代表作《血证论》对后世影响深远,弥补了此前血证理论和临床整治的空白,也是我国第一部有关血证治疗的专著。
  • 中西汇通医书五种:医经精义,本草问答,血证论,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伤寒论浅注补正,中华民国24年1月初版7月再版,上海千顷堂书局,唐宗海著,秦伯未校订,唐容川四川彭县人晚清著名医学家。倡导中西医汇通,意在以西医的观点论证中医理论,是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对血证的研究方面,代表作《血证论》对后世影响深远,弥补了此前血证理论和临床整治的空白,也是我国第一部有关血证治疗的专著。
  • 中西汇通医书五种:医经精义,本草问答,血证论,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伤寒论浅注补正,中华民国24年1月初版7月再版,上海千顷堂书局,唐宗海著,秦伯未校订,唐容川四川彭县人晚清著名医学家。倡导中西医汇通,意在以西医的观点论证中医理论,是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对血证的研究方面,代表作《血证论》对后世影响深远,弥补了此前血证理论和临床整治的空白,也是我国第一部有关血证治疗的专著。
  • 中西汇通医书五种:医经精义,本草问答,血证论,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伤寒论浅注补正,中华民国24年1月初版7月再版,上海千顷堂书局,唐宗海著,秦伯未校订,唐容川四川彭县人晚清著名医学家。倡导中西医汇通,意在以西医的观点论证中医理论,是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对血证的研究方面,代表作《血证论》对后世影响深远,弥补了此前血证理论和临床整治的空白,也是我国第一部有关血证治疗的专著。
  • 中西汇通医书五种:医经精义,本草问答,血证论,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伤寒论浅注补正,中华民国24年1月初版7月再版,上海千顷堂书局,唐宗海著,秦伯未校订,唐容川四川彭县人晚清著名医学家。倡导中西医汇通,意在以西医的观点论证中医理论,是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对血证的研究方面,代表作《血证论》对后世影响深远,弥补了此前血证理论和临床整治的空白,也是我国第一部有关血证治疗的专著。
  • 中西汇通医书五种:医经精义,本草问答,血证论,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伤寒论浅注补正,中华民国24年1月初版7月再版,上海千顷堂书局,唐宗海著,秦伯未校订,唐容川四川彭县人晚清著名医学家。倡导中西医汇通,意在以西医的观点论证中医理论,是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对血证的研究方面,代表作《血证论》对后世影响深远,弥补了此前血证理论和临床整治的空白,也是我国第一部有关血证治疗的专著。
  • 中西汇通医书五种:医经精义,本草问答,血证论,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伤寒论浅注补正,中华民国24年1月初版7月再版,上海千顷堂书局,唐宗海著,秦伯未校订,唐容川四川彭县人晚清著名医学家。倡导中西医汇通,意在以西医的观点论证中医理论,是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对血证的研究方面,代表作《血证论》对后世影响深远,弥补了此前血证理论和临床整治的空白,也是我国第一部有关血证治疗的专著。
  • 中西汇通医书五种:医经精义,本草问答,血证论,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伤寒论浅注补正,中华民国24年1月初版7月再版,上海千顷堂书局,唐宗海著,秦伯未校订,唐容川四川彭县人晚清著名医学家。倡导中西医汇通,意在以西医的观点论证中医理论,是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对血证的研究方面,代表作《血证论》对后世影响深远,弥补了此前血证理论和临床整治的空白,也是我国第一部有关血证治疗的专著。
图文详情
  • 中西汇通医书五种:医经精义,本草问答,血证论,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伤寒论浅注补正,中华民国24年1月初版7月再版,上海千顷堂书局,唐宗海著,秦伯未校订,唐容川四川彭县人晚清著名医学家。倡导中西医汇通,意在以西医的观点论证中医理论,是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对血证的研究方面,代表作《血证论》对后世影响深远,弥补了此前血证理论和临床整治的空白,也是我国第一部有关血证治疗的专著。
  • 中西汇通医书五种:医经精义,本草问答,血证论,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伤寒论浅注补正,中华民国24年1月初版7月再版,上海千顷堂书局,唐宗海著,秦伯未校订,唐容川四川彭县人晚清著名医学家。倡导中西医汇通,意在以西医的观点论证中医理论,是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对血证的研究方面,代表作《血证论》对后世影响深远,弥补了此前血证理论和临床整治的空白,也是我国第一部有关血证治疗的专著。
  • 中西汇通医书五种:医经精义,本草问答,血证论,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伤寒论浅注补正,中华民国24年1月初版7月再版,上海千顷堂书局,唐宗海著,秦伯未校订,唐容川四川彭县人晚清著名医学家。倡导中西医汇通,意在以西医的观点论证中医理论,是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对血证的研究方面,代表作《血证论》对后世影响深远,弥补了此前血证理论和临床整治的空白,也是我国第一部有关血证治疗的专著。
  • 中西汇通医书五种:医经精义,本草问答,血证论,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伤寒论浅注补正,中华民国24年1月初版7月再版,上海千顷堂书局,唐宗海著,秦伯未校订,唐容川四川彭县人晚清著名医学家。倡导中西医汇通,意在以西医的观点论证中医理论,是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对血证的研究方面,代表作《血证论》对后世影响深远,弥补了此前血证理论和临床整治的空白,也是我国第一部有关血证治疗的专著。
  • 中西汇通医书五种:医经精义,本草问答,血证论,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伤寒论浅注补正,中华民国24年1月初版7月再版,上海千顷堂书局,唐宗海著,秦伯未校订,唐容川四川彭县人晚清著名医学家。倡导中西医汇通,意在以西医的观点论证中医理论,是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对血证的研究方面,代表作《血证论》对后世影响深远,弥补了此前血证理论和临床整治的空白,也是我国第一部有关血证治疗的专著。
  • 中西汇通医书五种:医经精义,本草问答,血证论,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伤寒论浅注补正,中华民国24年1月初版7月再版,上海千顷堂书局,唐宗海著,秦伯未校订,唐容川四川彭县人晚清著名医学家。倡导中西医汇通,意在以西医的观点论证中医理论,是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对血证的研究方面,代表作《血证论》对后世影响深远,弥补了此前血证理论和临床整治的空白,也是我国第一部有关血证治疗的专著。
  • 中西汇通医书五种:医经精义,本草问答,血证论,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伤寒论浅注补正,中华民国24年1月初版7月再版,上海千顷堂书局,唐宗海著,秦伯未校订,唐容川四川彭县人晚清著名医学家。倡导中西医汇通,意在以西医的观点论证中医理论,是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对血证的研究方面,代表作《血证论》对后世影响深远,弥补了此前血证理论和临床整治的空白,也是我国第一部有关血证治疗的专著。
  • 中西汇通医书五种:医经精义,本草问答,血证论,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伤寒论浅注补正,中华民国24年1月初版7月再版,上海千顷堂书局,唐宗海著,秦伯未校订,唐容川四川彭县人晚清著名医学家。倡导中西医汇通,意在以西医的观点论证中医理论,是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对血证的研究方面,代表作《血证论》对后世影响深远,弥补了此前血证理论和临床整治的空白,也是我国第一部有关血证治疗的专著。
  • 中西汇通医书五种:医经精义,本草问答,血证论,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伤寒论浅注补正,中华民国24年1月初版7月再版,上海千顷堂书局,唐宗海著,秦伯未校订,唐容川四川彭县人晚清著名医学家。倡导中西医汇通,意在以西医的观点论证中医理论,是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对血证的研究方面,代表作《血证论》对后世影响深远,弥补了此前血证理论和临床整治的空白,也是我国第一部有关血证治疗的专著。
  • 中西汇通医书五种:医经精义,本草问答,血证论,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伤寒论浅注补正,中华民国24年1月初版7月再版,上海千顷堂书局,唐宗海著,秦伯未校订,唐容川四川彭县人晚清著名医学家。倡导中西医汇通,意在以西医的观点论证中医理论,是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对血证的研究方面,代表作《血证论》对后世影响深远,弥补了此前血证理论和临床整治的空白,也是我国第一部有关血证治疗的专著。
  • 中西汇通医书五种:医经精义,本草问答,血证论,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伤寒论浅注补正,中华民国24年1月初版7月再版,上海千顷堂书局,唐宗海著,秦伯未校订,唐容川四川彭县人晚清著名医学家。倡导中西医汇通,意在以西医的观点论证中医理论,是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对血证的研究方面,代表作《血证论》对后世影响深远,弥补了此前血证理论和临床整治的空白,也是我国第一部有关血证治疗的专著。
  • 中西汇通医书五种:医经精义,本草问答,血证论,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伤寒论浅注补正,中华民国24年1月初版7月再版,上海千顷堂书局,唐宗海著,秦伯未校订,唐容川四川彭县人晚清著名医学家。倡导中西医汇通,意在以西医的观点论证中医理论,是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对血证的研究方面,代表作《血证论》对后世影响深远,弥补了此前血证理论和临床整治的空白,也是我国第一部有关血证治疗的专著。
  • 中西汇通医书五种:医经精义,本草问答,血证论,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伤寒论浅注补正,中华民国24年1月初版7月再版,上海千顷堂书局,唐宗海著,秦伯未校订,唐容川四川彭县人晚清著名医学家。倡导中西医汇通,意在以西医的观点论证中医理论,是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对血证的研究方面,代表作《血证论》对后世影响深远,弥补了此前血证理论和临床整治的空白,也是我国第一部有关血证治疗的专著。
  • 中西汇通医书五种:医经精义,本草问答,血证论,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伤寒论浅注补正,中华民国24年1月初版7月再版,上海千顷堂书局,唐宗海著,秦伯未校订,唐容川四川彭县人晚清著名医学家。倡导中西医汇通,意在以西医的观点论证中医理论,是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对血证的研究方面,代表作《血证论》对后世影响深远,弥补了此前血证理论和临床整治的空白,也是我国第一部有关血证治疗的专著。
  • 中西汇通医书五种:医经精义,本草问答,血证论,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伤寒论浅注补正,中华民国24年1月初版7月再版,上海千顷堂书局,唐宗海著,秦伯未校订,唐容川四川彭县人晚清著名医学家。倡导中西医汇通,意在以西医的观点论证中医理论,是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对血证的研究方面,代表作《血证论》对后世影响深远,弥补了此前血证理论和临床整治的空白,也是我国第一部有关血证治疗的专著。
  • 中西汇通医书五种:医经精义,本草问答,血证论,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伤寒论浅注补正,中华民国24年1月初版7月再版,上海千顷堂书局,唐宗海著,秦伯未校订,唐容川四川彭县人晚清著名医学家。倡导中西医汇通,意在以西医的观点论证中医理论,是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对血证的研究方面,代表作《血证论》对后世影响深远,弥补了此前血证理论和临床整治的空白,也是我国第一部有关血证治疗的专著。

中西汇通医书五种:医经精义,本草问答,血证论,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伤寒论浅注补正,中华民国24年1月初版7月再版,上海千顷堂书局,唐宗海著,秦伯未校订,唐容川四川彭县人晚清著名医学家。倡导中西医汇通,意在以西医的观点论证中医理论,是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对血证的研究方面,代表作《血证论》对后世影响深远,弥补了此前血证理论和临床整治的空白,也是我国第一部有关血证治疗的专著。

举报
  • 作者: 
  • 出版社:    上海千顷堂书局
  • 出版时间: 
  • 版次:    1
  • 印刷时间:    1935-07
  • 印次:    2
  • 四部分类:    子部 > 医家
  • 装帧:    平装
  • 开本:    32开
  • 纸张:    纯质纸
  • 作者: 
  • 出版社:  上海千顷堂书局
  • 出版时间: 
  • 版次:  1
  • 印刷时间:  1935-07
  • 印次:  2
  • 四部分类:  子部 > 医家
  • 装帧:  平装
  • 开本:  32开
  • 纸张:  纯质纸

售价 10000.00

品相 八五品

优惠 满包邮

优惠 满减券
    运费
    本店暂时无法向该地区发货

    延迟发货说明

    时间:
    说明:

    上书时间2019-11-10

    数量
    仅1件在售,欲购从速
    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
    微信扫描打开成功后,点击右上角”...“进行转发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五年老店
    店铺等级
    资质认证
    90天平均
    成功完成
    90% (11笔)
    好评率
    100%
    发货时间
    13.88小时
    地址
    河南省济源市
    • 商品详情
    • 店铺评价
    立即购买 加入购物车 收藏
    手机购买
    微信扫码访问
    • 商品分类:
      民国旧书 > 医药卫生
      货号:
      书柜二
      商品描述:
      唐宗海,四川省彭州市三邑镇人。16岁为秀才,23岁开始钻研医学,24岁著成《医柄》一书,后又著成《医学一见能》。同治12年,因父患血证多方求治无效后,开始潜心探索血证,经过11年时间写成《血证论》,集血证诊治之大成,创止、消、宁、补之要法,“实事实理,有凭有验”,可谓精辟独到,至今仍为临床医家诊治血证所遵循。此书一出,“名闻三蜀”、“声誉远播”。光绪11年,《血证论》成书后的第二年,唐宗海39岁时中举,其后游学江南,医术扬名于沪,每有疑证问者,辄应如响,人俱惊为神奇,光绪14年,中三甲进士,授礼部主事,奉旨赴京后医名大噪,誉满京华。后寓沪上,当西学东进时,他认识到西医、中医各有所长,力主汇通中西,厘正医道。便以中国古代医学理论为基础,吸取西医解剖学生理学知识,撰成《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二卷,光绪18年(公元1892年)刊印出版,成为中国医学“中西汇通”先驱者,游学广东时,《本草问答》和《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二书相继问世。光绪20年(公元1894年),《伤寒论浅注补正》刊行。以上四书,加上《血证论》,辑成丛书《中西汇通医书五种》刊出,行销国内外,医名远播印支和南洋等地,光绪22年(公元1896年),清廷授其广西来宾知县职。翌年,扶母柩返川遇川东疫病流行,染病回家,不幸辞世,终年56岁。唐宗海作为一代名医和中国早期中西医结合的杰出代表,不仅医术精良,而且医学著述颇丰,除《医易通说》、《六经方正中西通解》、《痢症三字决》等书外,犹以《中西汇通医书五种》著称于世。其好友刘光第(“戊戌六君子”之一)称赞他“活人有奇术”,《清史稿》将他列名记述。
      医学论述
      唐宗海对于血的生理功能以及运行情况的论述,多从阴阳水火气血立论,从气血的相互关系进行说明。他认为,阴阳是万物之本,在人身之中。阴阳的具体所指,即是水火,即是气血。气生于血,血生于气,阳气与阴血之间相互滋生。水火气血的关系,—方面强调其相互对恃,同时亦强调其相互维系。故在治疗气血水火的病变时,唐氏主张治血调气,调和阴阳。气血水火之间的协调,尚依赖脾土以为枢纽。他认为,人身之气虽根于肾中,但需依赖脾胃水谷之精微下输于肾,而后才能化气而升清降浊。对于血证的病机,他认为常见的血证不外两大类,—类是血液溢于体外,如吐血、咳血、鼻衄、唾血等,一类为各种瘀血、蓄血等。血证的发生与脏腑有着密切的关系,又与人身气机运行、火热协迫、瘀血阻滞等有关。具体而言,影响血证出现的主要病机,除脏腑功能失常之外,还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者气机阻逆,血随气行,多见血证。二者火热炽盛,迫血妄行。三者瘀血阻络,血失常道。因此,唐氏对血证病机的探讨,重视脏腑,抓住气滞、血瘀、火热之间的关系。在脏腑病机中,除结合气滞、气逆、血瘀、火热之外,又重视气虚不摄的方面,使血证病机归纳得十分得当,为该病的正确治疗,奠定了基础。
      他认为,判断血证的轻重缓急,预后善恶至关重要。血证死生的关键,主要在于气的运行是否正常。一般而言,吐血而不发热者,易愈。吐血而不咳逆者,易愈。血证病人,大便不溏者犹有转机,可用滋阴之药,以养阴配阳。若大便溏泄,是脾气下陷,中流已无砥柱,则血因火而上越,气失守而下脱,上越下脱,其危重可知。此外,血证患者脉不数者易治,以其气尚平。若脉数者难治,以其气太疾。若脉象浮大革数而无根者,为虚阳无依。若脉象沉细涩数而不缓者,为真阴损失,皆为难治。若有一丝缓象,尚可挽回。若无缓象,或兼代数,则成不治死证。所有这些脉象,都是反映阴血受伤,而阳气无归,所以为难治。若阴血伤而阳气不浮越者,脉虽虚微迟弱,亦不难治。但用温补,无不回生。总之,阳虚、气虚者尚易治,惟阴虚气不得附者为难治。因为血伤而气不伤者,即以气之不伤,而知其血尚未尽损,故气犹有所归附,而其病亦易愈。
      血证治疗四法则
      唐氏通过多种血证的治疗,摸索出血证治疗的四大法则,即“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四者。凡遇突然出血,在治疗时,首先应当使用止血之法。否则,血液溢出不止,会导致血脱气耗,产生不良后果。血证患者血止之后,其必然要有离经之血而未排出体外,这些血液留于人体之中,则形成瘀血。这些瘀血的停聚,成为人体致病的重要因素。或壅而发热,或变而成痨,或形成结瘕,或使气血阻滞不通而刺痛,等等。还可以因瘀产生其他多种变证,甚至使新血不能正常运行,而再次出血。为了免除这些后患,唐氏主张于止血之后,应当消瘀,故将消瘀作为血证治疗的第二法。待血止瘀消之后,在数日或数十日之间,为防止血液再次潮动,须选用方药使血液得以安宁,故将宁血法作为血证治疗的第三法。血证患者,出血之后,其血必虚。血虚者其阴亦不足,阴者阳之守,阴虚则阳无所附,血虚则气无所依,亦可因之而亏。因此在血证后期,其血已止,亦未留瘀,而运用宁血法之后又无再次出血之顾虑,惟留下人体正气之虚衰,唐氏主张此时当用补血之法。
      学术理论价值
      唐宗海于学术上颇有创见。一方面,他十分重视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于血证深入探讨,颇有成就。另一方面,由于当时西方医学的传入,他试图以西医理论来解释祖国医学,进行中西医理论的汇通,虽然限于历史条件、科学水平,未有成就,但其革新、发展的思想是可贵的。其血证治疗的经验和原则,至今仍有很重要的实践价值。
      宁为良医不为良相
      唐宗海为人熟知首先因为他是中国近代第一位提出“中西医汇通”口号的医家,其次是因他的《血证论》。其实他更与众不同的是打破了历代儒医的传统生成模式——“业儒不就,因习医”。他是明清以来的大医家中,唯一中了进士的。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根据清朝的制度,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总之是功名的尽头,仕途有了保证。中了进士不任官的,实在少见。其同榜进士陈三立、邱逢甲、王垿等皆仕途显赫。
      唐宗海(1846-1897),字容川,四川省彭州市三邑镇人。16岁为秀才,23岁开始钻研医学,24岁著成《医柄》一书,后又著成《医学一见能》。同治12年,因父患血证多方求治无效后,开始潜心探索血证,经过11年时间写成《血证论》,集血证诊治之大成,创止、消、宁、补之要法,“实事实理,有凭有验”,可谓精辟独到,至今仍为临床医家诊治血证所遵循。此书一出,“名闻三蜀”、“声誉远播”。光绪11年,《血证论》成书后的第二年,唐宗海39岁时中举,其后游学江南,医术扬名于沪,每有疑证问者,辄应如响,人俱惊为神奇,光绪15年(1889),中三甲进士,授礼部主事,因妻卒乞假归里。其后往返于京、沪、粤间,医名日显,著书立说,遂开中西汇通一派。51岁授来宾知县未就,后卒于蜀西。
      唐宗海一生不幸,其父、妻、母先后死于疾病。父亲和妻子更是壮年谢世,激发了他治病救人的决心。他觉得,在纷乱的没世中,官场腐败至极,为官一任,不如汤药救人更切实际。于是潜心岐黄,时值西学东渐,当时大多的中医茫无所从,唐宗海提出“医人不如医医”,高瞻远瞩的撰写大量医学文章,仅在浙江陆润庠(同治年间状元)主办的《医学导报》上就发表了200余篇。后著《中西汇通医书五种》,首倡汇通一帜。主张中西医之间取长补短,“不存疆域异同之见,但求折衷归一是”,“去彼之短,用彼之长;以我之长,盖彼之短”。
      唐氏的真知灼见,使之成为明清两代四川唯一在正史上有传的医家,然清史稿未载其详,生平殊多湮讹,甚为可惜。其兼善诗画,几年前曾见一山水团扇,取法古远,萧散简远。其题诗尤让人印象深刻:
      南北山川一览过,
      胸中邱壑近如何。
      枒槎怪石撑肝肺,
      磊落奇峰脱四科。
      草木真各知不少,
      乾坤清气役来多。
      出云正及为霖日,
      莫任烟霞老薛罗。
      ——奉行铭老先生大人正,客川唐宗海。
      这正是容川先生对自己生逢乱世、悲天悯人、逆天救世的真实写照。

      血证论

      本书论证用药颇有独到之处。现存清刻本、石印本、《中西汇通医书五种》本,1949年后有单行排印本。
      《血证论》全书共分八卷。
      卷一为总论,分述阴阳水火气血、男女异同、脏腑病机、脉证生死、用药宜忌、本书补救论;
      卷二论述血上干证治,诸如吐、呕、咯、唾、咳血等血证14条;
      卷三为血外渗证治,有诸如汗血、血箭、血痣等7条;
      卷四为血下泄证治,有诸如便血、便脓、尿血等6条;
      卷五为血中瘀血论治,有诸如瘀血、蓄血、血臌等5条;
      卷六为失血兼见诸证,有痨瘵、咳嗽、发热等40余条;
      卷七与卷八,编列出本书应用的方剂200余个,并附以方解。
      《血证论》是我国第一部有关血证治疗的专著。
      唐宗海,字容川,四川彭县人,进士及第,晚清著名医家。缘于其父体弱多病而立志习医,后来,其父患吐血、下血证,照各书施治无效,遂着意探索血证诊治。曾遍览方书,深得《内经》、仲景书之旨,在此基础上,研讨组合方药,“用治血证,十愈八九”,著成“理足方效”的《血证论》,弥补了此前血证理论和临床整治的空白。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