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杨健 著 / 中共党史出版社 / 2013-03 / 平装
售价 ¥ 58.00
品相 九五品
优惠 满包邮
延迟发货说明
上书时间2024-12-30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1966-1976的地下文学
文学——社会思潮的风向标。“文革”十年,文艺界一片萧杀。但是在地表的高压和萧杀下,却生发和涌动着激情澎湃的思想岩浆。包括红卫兵文艺、新诗歌运动、知情歌曲、知青文学、手抄本、民间口头文学等,在城市的街道上,在农村的谷场上,甚至是干校和监狱里,到处都有地下文学的声音。《1966~1976的地下文学》对“文革”十年的地下文学进行全面的梳理,原汁原味地呈现大动乱年月的民间文学思潮。
引言第一章红卫兵文艺浪潮的兴起·一个长期缺乏文学艺术,甚至没有正常娱乐生活的漫长时代开始了。·“文化大革命”扫荡了“旧文化”,开创了无产阶级“新文化”的纪元,冲在最前面的是“红卫兵文艺”和“红卫兵文学”。·这种“新文化”出现时,也有片刻的新鲜感,但最终掩盖不了自身的贫乏和苍白。·“红卫兵歌谣”折射出“文革”时代的审美标准,最常用的词汇是:老子、杀、砸……横蛮、粗野是美,典雅、温文是丑,稚气未脱,又霸气十足。·“无产阶级新文化纪元”红卫兵文艺的高潮:1967年夏-1968年秋《写在火红的战旗上——红卫兵诗选》话剧·舞剧·史诗剧大联唱:《红卫兵组歌》红卫兵话剧的顶峰之作:《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老红卫兵诗歌创作《献给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勇士》第二章最初的地下文艺沙龙——李坚持、黎利地下沙龙(1967-1970)·脱离了政治斗争的红卫兵,做了“逍遥派”、“颓废派”,游山玩水,读书写诗,成为文艺沙龙的雏形。·知青下乡后,大城市一片肃静、冷落,留城知青和从乡村逃回的知青在沙龙里重新聚合。·司马丽是地下文学悲剧人物画廊中的典型,她在狂狼滔天的社会中绝望挣扎,最后甘于毁灭。·在“文化大革命”中,哪一个人心灵深处不曾掀起“九级浪”?·1967年北京文艺沙龙雏形黎利等人的文艺沙龙批判现实主义小说:《九级浪》、《逃亡》第三章从郭路生、依群到童话诗的泡灭——赵一凡地下沙龙(1970-1973)·食指、多多、芒克、北岛、史铁生、依群……代表千百万知青伏在草莽深处,暗暗舔吮身上的创痕。·朦胧诗虚无缥缈、纯洁稚弱,经不起现实阳光的照晒。·这是知青们的心理需求.——固守自己美妙的童话世界。·大量下乡知青逃回城里,或各寻出路;而城市知青则尽可能躲在避“风”的地方。·现实的严酷是“童话”存在的充足理由。·随着1974年政治局势的严峻,“童声”合唱很快消失。·精神“教唆犯”赵一凡与新诗歌运动灰皮书、黄皮书、手抄本新诗歌第一人:郭路生与《相信未来》X小组的覆没及郭世英之死形式革命第一人:依群知青“幼稚病”与童话诗第四章黄金时期与“白洋淀诗群”的产床——徐浩渊地下沙龙(1972-1974)·1971年夏,岳重读着芒克的一句诗,像吃了甜甜的东西。·1972年春,多多反复地看岳重的一首诗,不但不解其文,反而感到这首诗深深地侵犯了他。诗,不应当是这样写的。他对它有气!·1973年起,多多和芒克相约每年年底像决斗时交换手枪一样,交换一册诗集。·徐浩渊和她的沙龙白洋淀诗群三主将诗歌的“决斗”黄金时期的结束——寒流袭来第五章“知青歌曲”的泛滥·知青歌曲是知青上山下乡真实生活的写照,是他们在清苦岁月中的自娱。·知青歌曲前期多表达悲壮、凄婉的思乡情绪,后期更多是对生活的幻灭感。·上山下乡的艰苦岁月,浸透了知青的青春血泪。·知青悲歌是在那段岁月中用真诚的心灵谱写的。·上山下乡清苦生活的自娱——知青歌曲《南京知青之歌》案始末“火车,火车,慢些走!”——知青离乡曲“世上人,讥笑我,精神病患者”——知青悲歌“请你忘记我”——知青情歌第六章军中地下文学活动·知识青年大量入伍,军队中也出现了许多知青文艺圈子,不同城市的知青分帮聚合,交流手抄本小说、诗歌。·当时的女兵的诗作中,最时髦的题材是“海”。海给予她们梦想的天地,成为自由、青春、乌托邦的象征和寄托。·西安第二军医大学文学沙龙女兵之作第七章知青文学·1969年后,知青内部展开了激烈的思想斗争、理论争辩,造成朋友圈子的冲突、瓦解和重整。·从长诗《决裂·前进》和《生活三部曲》中可以窥见知青内部的分裂和蜕变过程。·“怀疑派”的诗基调是灰色的,仿佛更长的诗全是废话,一刀下去就要见血。有时,他们又显得怒气冲冲、心烦意躁。·对下乡知青来说,丢弃了“旗帜”、“口号”,他们将一贫如洗,那将是一种可怕的境地,他们唯一可行的只有固守、等待、憧憬下去。·小说《波动》是知青部落内部世界的揭秘之作,处处表现出“优雅”和“粗暴”的强烈对比。·《决裂·前进》、《生活三部曲》——知青群体裂变、蜕变反叛的诗歌与诗歌的反叛从黑暗和血泊中升起的星光——知青小说《波动》马背诗篇——内蒙古牧区知青文学创作第八章旧体诗词在“文革”中的复兴·“文革”中旧体诗词被视为封建黑货,列入扫荡对象之列,但有人不顾文网密织,反其4道行之,把旧体诗词作为打破八股的高雅艺术手段。·九一三事件和陈毅逝世,促进了全国范围的旧体诗写作和传抄。·在五七干校进行改造、阅尽兴亡后的诗人,所发之声大致凄楚苍凉;也有的诗人更加倔傲,不屈不挠。他们的诗作记录了当时真实的思想感情·《未发表的毛主席诗词》成年知识分子们的地下诗作两个事件与手抄旧体诗的流行一个写旧体诗词的知青圈子第九章郭小川、郭小林父子对床夜雨·郭小川、郭小林父子在“文革”中共同经历了一段曲折、艰辛的心路历程。·父子二人先后踏上了地下诗歌的创作之路。·曾被誉为“时代歌手和号角”的郭小川,在运动中被监禁、打骂、剥夺了写诗的权利,满腔忠诚被视为粪土。·经过漫长的反思、磨炼,郭小川终于一拳打碎了心牢,1975年写下“文革”十年中最负盛名的地下诗歌:《团泊洼的秋天》和《秋歌》。手抄本的作品都是作者用心写成的,如果你不在每一个字上浇注你的血泪,那它就根本不值得别人去抄写和传诵。送给毛泽东的红苹果:《誓言》疾风暴雨中的郭小川“坚持派”的代表作《大雁》——致郭小梅、郭小惠埋在坝下的诗篇:《团泊洼的秋天》、《秋歌》第十章监禁文学的诗人群像·“我就是因为不会给他们磕头下跪才落得今天这个下场!以后,我还要凭着这点骨气活下去!”——陶铸·“爸爸变了棚中牛,今日又变家中马。……只怪爸爸连累你,乖乖儿,快用鞭子打!”——流沙河·“如果说我是罪人,那么,这样的罪人越多,人民越少受罪。”——张志新·“重上战场我亦难”——圈禁中的诗人陶铸独树一帜的流沙河悬崖边的树:“胡风集团”分子曾卓、牛汉的命运及诗作“升华起来吧,我的诗行!”张志新:《谁之罪》、《致爱人曾真的信》第十一章1974年江青集团对地下文学的围剿·1974年在“批林批孔”的大局面下,一场全国范围对地下文学的围剿开始了。·各地公安机关奉命查抄手抄本,追查来源。在围剿中,许多“现行反革命分子”、“利用小说反党”的活动被清查出来。·仿佛秋末的寒蝉,文化沙龙纷纷解体,文学知青分散隐伏,地下文学的冬眠期开始了。·山雨欲来风满楼《九级浪》作者毕汝协的“漏网”“第四国际反革命集团”案张扬与《第二次握手》第十二章爱情文学与性文学·“文革”时代社会舆论讳言爱情,甚至抹煞两性区别,把男女关系简化为“同志”、“战友”,试图用政治观念消解两性关系。·在爱情题材方面,地下文学中突入禁区没有丝毫犹豫。它们大多有着一种幽郁之美,这是那一代人对爱情生活的特有体验。·焚书的结果,使旧言情小说以手抄本方式流传开来,真是始料未及。·禁区——“文革”中的爱情文学地下文学对爱情禁区的突破性文学与性意识的萌动:《曼娜回忆录》、《少女的心》旧小说的浮起:《塔里的女人》第十三章民间口头文学·“文革”是一个荒诞的年代,荒诞是讽刺和笑料的制造器。·“文革”中大量笑话涌现出来,广泛流传。·“文革”中流布最广的故事当属《梅花党》和《一双绣花鞋》。·“文革”中的笑话《血的锁链》、《梅花党》、《一双绣花鞋》第十四章“文革”中的秦城监狱秘密写作·“文革”后幸存的原北京市公安局长说:我要是知道我建的这座监狱是关押我自己的话,一定会把它建得更好一些。·李英儒创造了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在监狱里写出了两部长篇小说,合计百万字。·李锐在秦城监狱用紫药水进行写作,狱中诗作后来结集出版,名为《龙胆紫集》。·李英儒:八年秦城,两部长篇狱中吟——李锐与《龙胆紫集》第十五章丙辰清明天安门运动前前后后·“赤县山崩擎柱铁,黄钟玉毁扶轮月。民族魂,大地不能埋,海难灭!”——陈明远·“人民的眼泪是封锁不住的,一只手岂能把十六亿双眼睛尽遮!……当心!它们全是熔化了的铅弹,冲出来就能洞穿你们的心窝!”——郭小林·“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北岛·一月的哀思和愤怒所谓的“周总理遗言”丙辰清明天安门广场见闻清明节后地上文学与地下文学的斗争丙辰狱中诗作尾声未完的结局后记参考书目
展开全部
图2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