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X
书读纵横书店
  • 【正版】抗战以来
  • 【正版】抗战以来
  • 【正版】抗战以来
  • 【正版】抗战以来

【正版】抗战以来

举报

⊙正版图书,库存10万,每日上新,择优发货~

  • 出版时间: 
  • 装帧:    精装
  • 开本:    32开
  • ISBN:  9787807682097
  • 出版时间: 
  • 装帧:  精装
  • 开本:  32开

售价 21.50 4.1折

定价 ¥52.00 

品相 全新

优惠 满包邮

优惠 满减券
    运费
    本店暂时无法向该地区发货

    延迟发货说明

    时间:
    说明:

    上书时间2024-05-18

    数量
    库存6
    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
    微信扫描打开成功后,点击右上角”...“进行转发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 商品详情
    • 店铺评价
    手机购买
    微信扫码访问
    • 商品分类:
      文学
      货号:
      1201786325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邹韬奋(1895—1944),中国现代有名的新闻记者、出版家和翻译家。
      原名邹恩润,祖籍江西余江。1921年毕业于圣约翰大学。1926年10月接办《生活》周刊,七年间周刊成为行销超过15万份的极有影响刊物。1932年7月,创立生活书店,由《生活》周刊“书报代办处”,发展到遍布全国五十余家分店。后又创办《大众生活》、《全民抗战》和《生活日报》等刊物。邹韬奋一生六次流亡,一次入狱,1936年因参与救国会与沈均儒、章乃器等被国民党政府逮捕,是为“七君子”之一。著作有《萍踪寄语》《萍踪忆语》《经历 患难余生记》等,他的新闻性散文堪称典范之作。翻译作品有《韬奋译述爱情小说三种》等。

      目录
      序/ 001
      一 开场白/ 005
      二 发动全面抗战的基本条件/ 008
      三 民主政治的初步展开/ 011
      四 参政会的胚胎/ 015
      五 共赴国难的党派团结/ 018
      六 初期民运的宝贵教训/ 022
      七 七个月两万人/ 025
      八 领袖晤谈记/ 029
      九 领袖与工具/ 032
      一〇 “请客”与民意/ 035
      一一 “来宾”种种/ 039
      一二 “来宾”中的各党派人物/ 042
      一三 再谈“来宾”中各党派的人物/ 045
      一四 三谈“来宾”中各党派的人物/ 049
      一五 究竟怎样?/ 052
      一六 “来宾”的建议/ 056
      一七 “建议”种种/ 060
      一八 “来宾”放炮/ 063
      一九 忙得一场空/ 067
      二〇 审查与讲理/ 070
      二一 老爷们高兴怎么办/ 074
      二二 上山拜访审查老爷/ 077
      二三 一大堆废话的激辩/ 081
      二四 老爷与老百姓不平等论/ 084
      二五 审查老爷对文艺的贡献/ 088
      二六 审查老爷对文艺又有贡献/ 091
      二七 审查老爷对社会科学也有贡献/ 095
      二八 审查老爷和舆论/ 099
      二九 进一步的认识/ 102
      三〇 一段插话/ 106
      三一 震动寰宇的民族战士/ 112
      三二 自动奋发的千万青年/ 115
      三三 无比的求知热情/ 119
      三四 沦陷区同胞的艰苦奋斗/ 122
      三五 热烈爱国的千万侨胞/ 125
      三六 爱我们的祖国/ 129
      三七 晴天霹雳的宪政运动/ 132
      三八 抗日各党派对宪政的一致要求/ 136
      三九 再谈抗日各党派对宪政的要求/ 139
      四〇 三谈抗日各党派对宪政的要求/ 143
      四一 四谈抗日各党派对宪政的要求/ 147
      四二 一个综合的研究/ 151
      四三 关于宪政提案的一场舌战/ 155
      四四 舌战后的“治本办法”/ 159
      四五 舌战后的“治标办法”/ 163
      四六 对保障人民权利的再呼吁/ 166
      四七 对保障文化事业的再呼吁/ 170
      四八 苦命的宪政运动/ 174
      四九 一幕悲喜剧/ 178
      五〇 两种倾向/ 181
      五一 对宪政的最后挣扎/ 186
      五二 虚文与实行/ 190
      五三 严禁违法拘捕的建议/ 194
      五四 “笔杆暴动”/ 197
      五五 “笔杆暴动”与青年惨剧/ 202
      五六 万方感念的马寅初先生/ 205
      五七 郭先生的和尚妙喻/ 209
      五八 故事的象征/ 213
      五九 逆流中的一个文化堡垒/ 216
      六〇 “生活”在抗战期间贡献了什么?/ 220
      六一 “生活”是怎样被摧残的?/ 223
      六二 有什么借口?/ 230
      六三 又来几个故事/ 233
      六四 党老爷的“政治哲学”/ 238
      六五 与中央党部交涉的经过/ 241
      六六 广大读者爱护支持的文化堡垒/ 246
      六七 与党部“特务”首领的谈话/ 250
      六八 又是几个故事/ 254
      六九 “诸葛亮”和“阿斗”搏斗/ 259
      七〇 一位“大员”的话/ 263
      七一 文化封锁/ 267
      七二 今年二月后/ 271
      七三 最后的商谈/ 276
      七四 第二届国民参政会的前夜/ 279
      七五 临行的一封信/ 283
      七六 关于态度和主张的补充说明/ 288
      七七 闹不清的“人民阵线”/ 293

      附录
      我们对于国事的态度和主张(韬奋 茅盾等)/ 301
      我对于民主政治的信念(韬奋)/ 310
      我们需要怎样的民主政治?(张友渔)/ 321

      内容摘要
      《抗战以来》是韬奋先生参加实际政治活动的经验和观察的总结。作者评析了抗战初期四年间的得与失,指出了各党派捐弃前嫌、共同抗战和民主运动的蓬勃发展,是解决抗战期间各种困难问题的先决条件,同时也批评了抗战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阻碍社会前进的开历史倒车的行为,希望由此引起同胞的注意,共同努力于发扬优点而补救缺点,达到政治改革的目的,加速抗战很后胜利的到来。书后附录部分的三篇文章,进一步表明了作者关于政治改革的具体主张。

      主编推荐
       应《华商报》之邀,韬奋撰写了连载长文《抗战以来》。从1941年4月8日正式创刊,至6月30日止,不间断,共得文稿77篇。
       韬奋开宗明义说明这本书的内容和用意,那就是以“一个平凡记者的姿态”,记录下自己在“政海漩涡”中所“亲目观察到的情形”,“意在以光明磊落的公开言论,唤起国人对于政治改革的认识和努力”,“用意也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
       韬奋作为国民参政员参与抗战后国民政府组织的国民参政会期间的亲身经历,因其记者的自我定位,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客观的观察记录和独到的评论总结。
       因为出身新闻出版的职业关系,韬奋更关注保障人民权利的宪政实行,特别是保障舆论和出版自由的提案,奋力抗争的是“图书杂志原稿审查办法”,为此和“审查老爷们”进行的不屈不挠斗争,这些也都生动翔实地记录在册。
       韬奋的亲身经历和客观观察,深刻独到的评论,以及奋斗精神和乐观情绪,赢得了海内外读者的关注和支持,《抗战以来》的连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精彩内容
      写在前面
      “韬略终须建新国,奋飞还得读良书”,郭沫若为韬奋图书馆拟写的嵌名联,今天仍挂在韬奋图书馆的门口。今年适值三联书店成立八十五周年,经邹嘉骊先生提议,我们合议出版一套“韬奋著译文丛”,以纪念三联书店创始人韬奋先生。
      韬奋先生倡导的“竭诚为读者服务”宗旨,开创的书刊互动的事业格局、前店后厂的经营模式,既是当年生活书店的特色,也是三联书店延承至今的传统。我们相信,纪念韬奋先生优选的方式莫过于读他的作品,传承与弘扬韬奋精神,优选的方式莫过于为广大读者提供一套能展现韬奋先生著译实绩和基本面相的代表作品。因此,我们精选其生前编订的别集,辑为这套文丛,希望既能反映韬奋先生文字生涯的基本面貌、韬奋思想的主要脉络,又适合普通读者购藏阅读。
      淞沪抗战爆发以后,韬奋于1937年11月27日乘船离沪赴港,后又辗转经过广西,于12月16日抵达汉口。这就是韬奋自言的人生第三次流亡。1938年6月,韬奋被国民党当局聘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0月,武汉沦陷前夕,韬奋转移到重庆。1941年2月25日,韬奋留下辞去国民参政员职务的电稿和致在野各抗日党派领袖的公开信后,悄然离开重庆,化装成商人,潜赴香港,这就是他的第四次流亡。应《华商报》之邀,韬奋撰写了这一连载长文《抗战以来》。《华商报》是范长江一手筹办的晚报,1941年4月8日正式创刊,每天出对开一张。《抗战以来》从创刊号开始连载,一天不间断,至6月30日止,共得文稿77篇。
      在《序》和《开场白》中,韬奋开宗明义说明这本书的内容和用意,那就是以“一个平凡记者的姿态”,记录下自己在“政海漩涡”中所“亲目观察到的情形”,“意在以光明磊落的公开言论,唤起国人对于政治改革的认识和努力”,“用意也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
      从全面抗战爆发到辞职流亡,大约三年半的时间,是韬奋一生中专享一段参与政治的时期,《抗战以来》就是韬奋对这段参加实际政治活动的追溯回忆和观察感想。追溯回忆重在记事记人,观察感想偏于思考评论。这两方面当然难以截然两分,在韬奋笔下,二者经常是杂糅在一起的。比如1938年春季应蒋介石之邀,和杜重远一起往赴蒋在武昌的寓所的晤谈经历,在本书第八节《领袖晤谈记》中主要是“记”,而接下来的一节《领袖与工具》,就主要是感触和评论了。随后的一〇~二九节为韬奋作为国民参政员参与抗战后国民政府组织的国民参政会期间的亲身经历,因其记者的自我定位,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客观的观察记录和独到的评论总结。活跃在韬奋记录笔下的各党派的“来宾”,不乏广为人知的现代名人:的陈绍禹(王明)、秦邦宪(博古)和“五老”中的、林祖涵(伯渠)、吴玉章等,青年党的“曾左李”(曾琦、左舜生、李璜),国社党的张君劢、罗隆基,救国会的沈钧儒、陶行知等(韬奋也是救国会代表),职教派的黄炎培,村治派的梁漱溟,教授派的罗文干、陶孟和等……介绍完这些现代目前名流闻人之后,接着对这些“来宾”的种种建议、提案,以及会上的激辩和“放炮”,也有详细介绍。因为出身新闻出版的职业关系,韬奋更关注保障人民权利的宪政实行,特别是保障舆论和出版自由的提案,奋力抗争的是“图书杂志原稿审查办法”,为此和“审查老爷们”进行的不屈不挠斗争,这些也都生动翔实地记录在册。
      抗争的结果可想而知。生活书店的分店横遭摧残,书店负责人无辜被捕,这些事实让韬奋看到了国民党当局压制言论自由,摧残进步文化事业的卑劣手段,看清了国民党利用国民参政会伪装民主、反对宪政的内幕,所以他深有体会地说,“要研究中国政治,光看白纸上的黑字是不够的。要改善中国政治,光从条文上做工夫更是绝对不够的”,因为“表面上是一回事,骨子里又是一回事:这实在是中国目前政治上最重要的征象,也是我二三年来在中国实际政治这一部门的课程中所得到的最深刻的教训”。因此,面对皖南事变后愈加恶劣的政治生态,韬奋选择愤而辞职、孤身流亡。在辞职电稿中,韬奋沉痛地写道:“一部分文化事业被违法摧残事小,民权毫无保障之事大。国民参政会号称民意机关,决议等于废纸,念及民主政治前途,不胜痛心。”在留别沈钧儒诸先生的公开信中,韬奋再次申说此意:生活书店“十六年之惨淡经营,五十余处分店,至此全部被毁”,“实已至忍无可忍之地步”,既然“二三年来之实际经验,深觉提议等于废纸,会议徒具形式”,自然是“列身议席,无异自侮”,“故决计远离,暂以尽心于译著”。
      尽管国民参政会的政治参与经历让韬奋看透了官老爷们的把戏,失望透顶,但他对全民抗战的决心和国家光明前途的信心并没改变,所以在《抗战以来》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热情讴歌“震动寰宇的民族战士”“自动奋发的千万青年”“沦陷区同胞的艰苦奋斗”“热烈爱国的千万侨胞” ,大声疾呼“爱我们的祖国”:“如今我们的祖国还有着这么广大的爱国民众做她的基础,还有着那末无限的光明前途,值得我们爱,这不是更使我们够兴奋的事情吗?”
      韬奋的亲身经历和客观观察,深刻独到的评论,以及奋斗精神和乐观情绪,赢得了海内外读者的关注和支持,《抗战以来》的连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连载完毕之后,华商报社出版部迅即汇编成单行本,于1941年 8月上市发行。该书1946 年再版,1947 年 4月刊行第三版,累计三次印数达到15000册,仍是供不应求,影响之大,靠前。
      华商报社版《抗战以来》编辑成书时收入76篇,删去了原第六篇《闹不清的“人民阵线”》,另加《序》和《附录》。此次发稿重排出版,选用华商报社版为底本,补加上旧版删略的《闹不清的“人民阵线”》。在编辑过程中,以保留民国著作语言习惯和作者别集原貌为原则,参校以《韬奋文集》和《韬奋全集》,除非确认为笔误或排校错误始加订正,有所变通处理者,则出以编者注。
      本文丛和本集的编选成书,得到了韬奋先生的亲属,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邹家华、资深编辑家邹嘉骊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上海韬奋纪念馆、出版博物馆慷慨援手提供图片支持,在此表示由衷的敬意和感谢!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编辑部
      生活书店
      2017年9月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