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X
书读纵横书店
  • 【正版】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长江人文馆)
  • 【正版】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长江人文馆)
  • 【正版】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长江人文馆)
  • 【正版】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长江人文馆)
  • 【正版】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长江人文馆)
  • 【正版】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长江人文馆)
  • 【正版】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长江人文馆)
  • 【正版】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长江人文馆)
  • 【正版】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长江人文馆)
  • 【正版】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长江人文馆)
  • 【正版】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长江人文馆)
  • 【正版】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长江人文馆)

【正版】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长江人文馆)

举报

⊙正版图书,库存10万,每日上新,择优发货~

  • 出版时间: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ISBN:  9787570218394
  • 出版时间: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售价 22.71 5.0折

定价 ¥45.00 

品相 全新

优惠 满包邮

优惠 满减券
    运费
    本店暂时无法向该地区发货

    延迟发货说明

    时间:
    说明:

    上书时间2024-04-08

    数量
    库存5
    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
    微信扫描打开成功后,点击右上角”...“进行转发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 商品详情
    • 店铺评价
    手机购买
    微信扫码访问
    • 商品分类:
      历史
      货号:
      31109784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陈寅恪(1890—1969),江西修水人。有名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专家、语言学家,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史学四大家”。精通梵文、波斯语、英语、法语、德语等八门语言,国学功底深厚,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精华,在隋唐史、魏晋南北朝史、敦煌学、中国古典文学等领域造诣卓著,其史学治学方法对后辈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史学界百年一见的人物,受历代学人敬仰推崇。

      目录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 1
      一 叙论 / 3
      二 礼仪
      附:都城建筑 / 5
      三 职官 / 79
      四 刑律 / 97
      五 音乐 / 112
      六 兵制 / 120
      七 财政 / 136
      八 附论 / 152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 153
      自序 / 155
      上篇 统治阶级之氏族及其升降 / 156
      中篇 政治革命及党派分野 / 204
      下篇 外族盛衰之连环性及外患与内政之关系 / 280

      内容摘要
      本书收录两部中国中古史的传世杰作,也是陈寅恪先生的史学代表作。两书均撰写于抗战之时,亦为忧患之书。前书从礼仪、职官、刑律、音乐、兵制、财政诸方面阐说隋唐二代制度之全体因革要点与局部发展历程。后书是前书的姊妹篇,极为精辟地论述了唐朝统治阶级的氏族升降、党派分野、内政外交等专题。有唐一代政治史之纲要,悉在此书之中。

      主编推荐
      ※中国中古史的传世杰作 陈寅恪史学代表作※经典巨著  简体横排

      精彩内容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一叙论李唐传世将三百年,而杨隋享国为日至短,两朝之典章制度传授因袭几无不同,故可视为一体,并举合论,此不待烦言而解者。独其典章制度之资料今日得以依据以讨论者,仅传世之旧籍,而其文颇多重复,近岁虽有新出遗文,足资补证,然其关系,重要者实亦至少,故欲为详确创获之研究甚非易事。夫隋唐两朝为吾国中古极盛之世,其文物制度流传广播,北逾大漠,南暨交趾,东至日本,西极中亚,而迄鲜通论其渊源流变之专书,则吾国史学之缺憾也。兹综合旧籍所载及新出遗文之有关隋唐两朝制度者,分析其因子,推论其源流,成此一书,聊供初学之参考,匪敢言能补正前贤之阙失也。
      隋唐之制度虽极广博纷复,然究析其因素,不出三源:一曰(北)魏、(北)齐,二曰梁、陈,三曰(西)魏、周。所谓(北)魏、(北)齐之源者,凡江左承袭汉、魏、西晋之礼乐政刑典章文物,自东晋至南齐其间所发展变迁,而为北魏孝文帝及其子孙摹仿采用,传至北齐成一大结集者是也。其在旧史往往以“汉魏”制度目之,实则其流变所及,不止限于汉魏,而东晋南朝前半期俱包括在内。旧史又或以“山东”目之者,则以山东之地指北齐言,凡北齐承袭元魏所采用东晋南朝前半期之文物制度皆属于此范围也。又西晋永嘉之乱,中原魏晋以降之文化转移保存于凉州一隅,至北魏取凉州,而河西文化遂输入于魏,其后北魏孝文、宣武两代所制定之典章制度遂深受其影响,故此(北)魏、(北)齐之源其中亦有河西之一支派,斯则前人所未深措意,而今日不可不详论者也。所谓梁陈之源者,凡梁代继承创作陈氏因袭无改之制度,迄杨隋统一中国吸收采用,而传之于李唐者,易言之,即南朝后半期内其文物制度之变迁发展乃王肃等输入之所不及,故魏孝文及其子孙未能采用,而北齐之一大结集中遂无此因素者也。旧史所称之“梁制”实可兼该陈制,盖陈之继梁,其典章制度多因仍不改,其事旧史言之详矣。所谓(西)魏、周之源者,凡西魏、北周之创作有异于山东及江左之旧制,或阴为六镇鲜卑之野俗,或远承魏、(西)晋之遗风,若就地域言之,乃关陇区内保存之旧时汉族文化,所适应鲜卑六镇势力之环境,而产生之混合品。所有旧史中关陇之新创设及依托周官诸制度皆属此类,其影响及于隋唐制度者,实较微末。故在三源之中,此(西)魏、周之源远不如其他二源之重要。然后世史家以隋唐继承(西)魏、周之遗业,遂不能辨析名实真伪,往往于李唐之法制误认为(西)魏、周之遗物,如府兵制即其一例也。
      此书本为供初学读史者参考而作,其体裁若与旧史附丽,则于事尤便,故分别事类,序次先后,约略参酌隋唐史志及《通典》《唐会要》诸书,而稍为增省分合,庶几不致尽易旧籍之规模,亦可表见新知之创获,博识通人幸勿以童牛角马见责也。
      又此书微仿天竺佛教释经论之例,首章备致详悉,后章则多所阙略(见僧祐《出三藏集记》十僧叡《〈大智度论〉序》及《〈大智度论〉记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