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黑塞与中国古代文化
唐诗在德国
《庄子休鼓盆成大道》故事的西传和影响
德国作品中的中国形象
“中国皇帝使臣”的信札
署名“李鸿章”的诗
秦娜墓旁的武帝
图兰朵公主的谜语
海涅笔下的中国皇帝和公主
中德文学作品中的老聃
一主题学研究的一个尝试
库恩与中国古典小说
歌德与《百美新咏》
跨文化阐释的一个尝试
歌德与木鱼书《花笺记》
梁宗岱与歌德
一记念梁宗岱诞辰100周年
从愚人到疯癫的嬗变
从多瑙河到珠江畔
朱白兰的传奇人生
家园・战歌・中国情
朱白兰诗歌述评
后现代主义幻象和比较文学
内容摘要
黑塞与中国古代文化
在所有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德语作家中,受东方文化影响最深的,恐怕要数赫尔曼・黑塞了。他没有到过中国,也不懂汉语,但通过翻译作品,阅读过大量中国书籍,写过许多文章和书评介绍中国文化,并且从中国古代文化中,吸取精神生活和艺术创作的养料。研究他的生平和著作,我们不难发现,他称中国古代文化为“第二故乡”,并说,没有了中国古代圣贤的智慧,“简直不知道怎样继续生活下去”,是不无道理的。
黑塞接触过的中国书籍,范围相当广,,从古代的《诗经》《易经》,儒、道的典籍《论语》《道德经》《南华真经》,到明清的《三国》《水浒》《红楼梦》,乃至《聊斋志异》《今古奇观》,他都怀着极大的兴趣去阅读。从他的藏书和写的书评中可以看出,黑塞对中国的诗歌、戏剧、民间故事、章回小说,以至音乐、美术、历史、哲学,均有研究。
黑塞的藏书中,最老的德文版中国书是1838年出版的《诗经》。他读过1905年出版的《中国诗歌》,并且在 1907年为汉斯.贝特格(Hans Bethge)编的诗集《中国之笛》写过书评。当然,中国历代诗歌之多,浩瀚如海,黑塞读到的只是沧海一粟。但是,他却尝鼎一裔,,了解了中国诗歌的真帝。黑塞曾怡如其分地以中国画为比喻,说明中国诗歌的艺术特点。他指出:“笔墨不多,却表现出千差万别”“诗中运用比喻、象征、暗示,技艺高超,含蓄而耐人寻昧”“在欣赏这种神话般的艺术时,必须训练耳朵、眼睛和触觉,要学会区别极细微的差别。”①他很费同中国诗歌创作中关于“尽意而止”、力求精练的主张。唐代诗人祖咏在考试中只写了一首五绝,试官问其缘故,祖咏答日,“意尽”。这则文学创作的佳话常被引以为例,告诉人们不要为文造情、废话连篇。黑塞通过在日本生活的表兄弟知道了这则故事,特地写信介绍给友人。②在中国古代诗人中,黑塞最倾心的便是李白了。他在为《中国之笛》写的书评中正确地指出,李白的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顶峰。在他心目中,李白是个诗才横溢,借酒消愁的诗人。对此,后面我们还要探讨。
关于中国的戏剧,黑塞在1911年写的游记《亚洲之夜》中,曾描写过他在新加坡看到的中国戏:“在宽大的舞台上,坐着一班乐师,他们的伴奏富有艺术性和节奏感”“演员穿着古老的服饰,熟练准确地按照规定的程式表演,每一动作,都有其特定的含义、每……
主编推荐
·探析德语作家黑塞对中国文学的接触与研究 ·探索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唐代诗歌在国外的传播和影响 ·考察老聃这一人物形象在中德文学中截然不同的个性和寓意 ·运用接受美学和阐释学的理论探讨歌德对“中国诗”的跨文化阐释 ·讲述朱白兰从“山毛榉之乡的童年”到“成为中国人民”的传奇一生
精彩内容
本书记录了作者多年来研究中德文化的各种尝试,如《唐诗在德国》,梳理近百年唐代诗歌在德国的翻译和传播:《库恩与中国古典小说》,探讨德国汉学家库恩对中国古典小说的翻译技巧;《黑塞与中国古代文化》,评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黑塞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接受;《歌德与《百美新咏〉》《歌德与木鱼书〈花笺记〉》,考察歌德“中国诗”的跨文化阐释及歌德与中国文学的关系;《中德文学作品中的老聃》《〈庄子休鼓盆成大道)故事的西传和影响》,涉及主题学研究;《德国作品中的中国形象》,属形象学研究;等等。
此外,本书还收录了作者近年来研究朱白兰的著述,中国籍犹太裔德语作家朱白兰的作品在中德文化关系上堪称独一无二的文学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