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林晖 编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2009-01 / 平装
售价 ¥ 82.00
品相 九五品
优惠 满包邮
延迟发货说明
上书时间2018-11-19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历史的探索:中国新闻改革30年论文选
《新闻改革30年研究书系》从“进程与逻辑”、“理论探索”、“实践轨迹”三个维度对新闻改革和新闻传媒业的转型与发展,进行了全面总结与整体观照,形成了《历史的选择》、《历史的探索》、《历史的轨迹》三本著作。
本书揭示了新闻传播学者引领、推动新闻改革的坚韧、不懈的突破和探索。本书从汗牛充栋的新闻传播学研究论文中,以年度为线索,选择了30余篇能够代表30年间我国新闻理论研究探索成就的论文,试图呈现学者“历史的探索”的努力成果。尽管时至今日,中国理论新闻学仍然未能形成自己独立的话语体系和学术流派,也很难像转轨经济学、发展社会学那样高度概括其30年的学术轨迹,但学者们坚韧、不懈的突破和探索,仍然在中国媒介的现代历程中留下了珍贵的总结和纪录。也许受到种种因素的局限,导致这一选编还有一定的缺陷,但选编者的主观意图大体上是实现了的。虽然我国的新闻理论探索以对实践的观照和引领作为自身的使命,但理论并不是对实践亦步亦趋,自身有它的生成和发展逻辑。作者通过对相关论文的选编和排序、评价,揭示出了这一新闻理论的生成和发展逻辑。本书的选编者以10年为界,把我国新闻学理论的探索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的10年。这一阶段,由引进信息概念引发的对于媒介功能的解放、对新闻本性的重新认定、对于新闻规律的归纳和尊重是这10年的最大贡献。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到20世纪90年代的10年。其间,最活跃的是伴随媒介经济的成长在媒介经营管理、广告、资本运营、传媒集团等在经济逻辑上展开的研究。媒介经济、媒介产业化成为业界和学界都炙手可热的话题。第三阶段: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的10年。这一阶段的理论探讨主要围绕中国传媒应对国际挑战、立足于寻求中国媒介做大作强、促进和谐社会构建三个方面,但最后逐渐汇聚到一点:打造具备社会公信力的中国媒体,促进社会进步,履行社会责任。这样的理论探索历程,大体上呈现出以“新闻”探讨开始,以对“专业主义”的反思收尾的思考轨迹;“信息”、“媒介产业”、“专业主义”等构成了30年间理论界探讨的关键词,也标志着新闻理论界在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和21世纪初的三次思想跃进。
前言论新闻(1981年)新闻定义新探(1987年)新闻体制改革略议(1988年)新闻写作学基础理论建设的思考(1988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中国的新闻学(1989年)多种声音一个方向——论党在新时期的新闻政策(1989年)广告的消失和复活——中国广告市场发展的重要转折(1992年)试论当前我国新闻事业的双重性(1995年)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电视理论体系的建立(1997年)重建新闻客观性原理(1999年)舆论监督与西方新闻工作者的专业主义(1999年)大音希声——1989—1999中国报业的和平演变(1999年)中国受众研究20年(2001年)受众·公民·消费者(2001年)泛传播的观念——基于传播趋向分析的理论模型(2001年)新闻传播策划与组织的理论体系建构(2001年)批判学派纵横谈(2002年)中国加入WTO后内地报业所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2002年6月在香港举行的“世界报业论坛”上的发言(2002年)经济信息在苏南农村的传播现状调查研究(2002年)跨媒体、跨地区、跨行业——中国媒介集团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2002年)中国新闻传播的历史建构——对三个新闻定义的解读(2003年)为什么不是范长江(2003年)关于传媒影响力的诠释——对传媒产业本质的一种探讨(2003年)会诊中国电视——关于中国电视现状及问题的对话(2004年)新闻与新闻报道(2004年)社会控制与自主性——新闻从业者工作满意度与角色冲突分析(2004年)加人世贸组织三年中国传媒格局的嬗变与前瞻(2005年)我国媒介规制变迁的制度困境及其意识形态根源(2005年)制度转型与政策冲突:当前国际传媒发展的基本点(2005年)新闻传媒:如何面对社会不和谐因素——从一个侧面考察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2005年)科学报道史视野中的《新青年》(2005年)考察“公众人物”概念在中国大众媒介诽谤案件中的应用(2007年)建构多元的文化传播体系是提高文化传播能力之基本(2008年)后记
展开全部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