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松,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华西第四医院院长;英国皇家统计学会Fellow、国际生物统计学会中国分会(IBS-China)副理事长、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卫生统计学教育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公共卫生教育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全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委员、教育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教指委委员、全国医学考试专家指导委员会公共卫生专业副主任委员。Biostatistics & Epidemiology杂志副主编、《中国卫生统计》副主编、《现代预防医学》杂志主编、《中华预防医学》杂志编委;全国高等学校医学研究生规划教材《统计方法在医学科研的应用》主编。长期从事卫生统计学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讲本科生和研究生卫生统计学、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分类资料统计分析和多水平统计模型等课程:主要研究领域为统计方法及其在传染病和慢性病流行病学研究的应用:负责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海外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国家卫生公益行业科研专项项目及WHO和UNICEF等项目,培养硕士和博士70余名;近5年发表包括Lancet、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Statistics in Medicine在内的SCI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近10部;曾获国家和部省级教学成果奖,2015年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奖章。
陈峰,南京医科大学生物统计学教授。现任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原中国卫生统计学会)统计理论与方法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生物统计学会中国分会(IBS-China)副理事长,中国临床试验统计学组(CCTS working group)组长,《中国卫生统计》杂志副主编。主要从事非独立数据、生物医学高维数据、临床试验评价和分析中的统计理论与方法。发表和联合发表论文260余篇。主编、共同主编教材6部,其中《医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获教育部推荐研究生教材。
郝元涛,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卫生统计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卫生统计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国际及国内多部学术期刊审稿人及编委,近五年先后主持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MB)等研究项目。
在中山大学从事教学工作近20年,负责医学统计及流行病学多门相关课程的中、英文教学,主编及参编国内外相关教材近20部,荣获“中山大学校级教学名师”称号。研究领域包括与健康有关的生存质量的测定方法与应用,传染病监测数据统计分析方法与应用,公共卫生教育与改革等。负责的Medical Statistics课程获批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主要参与的“医学统计学”课程获批***精品课程、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刘美娜,教授,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医科大学卫生统计学教研室副主任,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医学统计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卫生信息学会理论与方法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公共卫生学会委员。
自1984年从事教学工作以来,承担多轨道的医学统计学、卫生统计学、卫生管理统计及软件应用课程的教学任务,授课风格活泼、形式新颖,深受学生的好评。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疾病的治疗质量评价、疾病诊断的生物标志物筛学研究、生物标本数据库的建立及数据分析技术。现主持国家自然基金、国家重大专项子课题、省自然基金重点等项目。已发表学术论文近80篇,其中SCI收录30余篇;主编、副主编全国规划教材共4部,参编全国规划教材15部。